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书屋杂志编辑部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离离原上草》为上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全景图,也是中国宪政草创时期的客观描述,闪烁着国人追求民主之光芒,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开门见山还是山
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
——清末乱局中的端方之死
当红袁世凯
政治暗杀的另一层解读
“小道”,关乎国事
——以孙中山《民权初步》展开
国家建设视野下的清末宪政改革
第二辑 新名有循于旧名
反抗革命:晚清宪政改革再认识
在日光与夜色中间进击
革命哲学与宪政逻辑
——读《直面历史》
“非法之法”与威权社会
现代中国训政之路
宋教仁之后的民国宪政
第三辑 溯洄言之犹有病
清未民初社会和平转型的机会
七十年前的宪法讨论
制度转型视野中的民国初年
——读《袁氏当国》
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
——兼论中国专制政治传统的世俗性特点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与第三种力量
——读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
第四辑 隔有屏风难相见
1919:一个人和他的国家
我们的政治主张
——民国史上一次知识界的“参政”经历
生死关头:民主人士与土改运动
己轻群重复何言?
编后记
章节摘录
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清末乱局中的端方之死 从王国维的一首悼亡诗说起 1912年,时为民国元年,在日本留学的王国维挥笔写下了一首悼亡诗《蜀道难》。起首即悲叹:“对案辍食惨不欢,请为君歌蜀道难”,中间介绍这个死者:“开府河朔生名门,文章政事颇绝伦。早岁才名揭曼硕,中年书札赵王孙”,“开府此外无他娱,到处琳琅载后车”。描写其死难经过则曰:“提兵苦少贼苦多,纵使兵多且奈何。戏下自翻汉家帜,帐中骤听楚人歌。楚人三千公旧部,数月巴渝共辛苦。朝趋武帐呼元戎,暮叩辕门诟索虏。” 王国维要悼念的,就是于一年前被刚刚覆灭的清王朝任命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不久即死于兵变,连头颅也被士兵装在盒子里送往武昌请功的端方。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对端方的评价很高,把他比拟为元代著名诗人、学者揭侯斯(字曼硕)和杰出书画家赵孟頫(赵为宋宗室之后,故称其为“赵王孙”),说他出身名门,文章政事绝伦,又好风雅,仕途之余唯嗜收藏书画古董。发动兵变、乱刀砍死端方的是随其人川弹压四川保路运动的湖北新军,而端方曾任湖北巡抚,所以,他所带的“楚人三千”实为其“旧部”。这些旧部早晨还到端方帐前拜问“元戎”,晚上的时候,就骂他“索虏”(南北朝时南人叫北人为“索虏”,清末汉人亦以此称满人)了。字里行间,透出王国维很深的感慨。 辛亥革命的“种族革命”成分极浓,人民国后的王国维为什么要悼念一个满人? 其实,他与端方的关系远远说不上深厚。王国维于清末受罗振玉之邀,曾执教于以紫阳书院为基础创办的江苏师范学堂,当时两江总督正是端方。我没有看到二人直接交往的文字资料,但考虑到王国维和提携他的罗振玉,与端方一样都对古器物有着相同的嗜好,而罗振玉一直又为端方所器重,所以从情理上讲这三人应该有学术切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王国维毕生致力于文化和教育,而端方在两江总督任上,对江苏新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想必也是王国维怀念端方的一个原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