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徐志摩,林徽因,胡适 页数:244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居住在民国“民国”是带着淡淡的忧伤而渐行渐远的时代背影。《走,回民国住两天》是民国时期文人写家园的散文随笔选本。这本小书把阅读者带进一个悠长的历史的雨巷。每一块青石板都闪动着身穿长袍、对襟衫、旗袍的人们的模糊倒影。不经意间,胡适老宅的墙头上探出身来的玉兰花飘然落上你的肩头。本书分“故都庭院”、“江南老宅”、“沪上弄堂”、“浮生逆旅”四部分。作者有鲁迅、夏丏尊、胡适、许地山、郁达夫、朱自清等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多九公、斯英等文人。本书选编的数十篇关于“居住”的散文随笔,记录了中国人的旧时家园。《走,回民国住两天》里写到各种各样的宅院,读来你好像悄然穿越时空,随文字走进那个时代不同的生涯。走进古旧的四合院,“南头的一间是我的住房兼作客室,床铺设在西南角上,东南角窗下一顶有抽屉的长方桌,迤北放着一只麻布套的皮箱,北边靠板壁是书架,里边并不放书,上隔安放茶叶火柴杂物以及铜元,下隔堆着些新旧报纸。书架前面有一把藤的躺椅,书桌前是藤椅,床前靠壁排着两个方凳,中间夹着狭长的茶几。这些便是招待客人的用具,主客超过四人时,可以利用床沿。平常吃茶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盅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人吃的也只是这一种。”(周作人《补树书屋的生活》)略显清寒的居处环境,却有耐人回味的滋味。在院子里,你倚着酸枣木椅子,枣树卵形叶片筛下的细碎阳光轻浅可喜,喝一杯浓酽的茶,听听蝉鸣。走进风雨潇潇的江南宅院,“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夏丏尊《白马湖之冬》)你在书中可以和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诸先生侧耳倾听窗外淅淅沥沥,捉住呼噜声中老去的猫儿,摸两粒茴香豆喝一壶老酒,谈谈学问之道。有阳光的江南冬日,你可以和丰子恺“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住宅成为安顿身心的家园。阳光从黑瓦白墙上一寸一寸地移动,绿蜡蕉页上有结队的蚂蚁行走。随着沪上小报人隐身幽玄的黑夜,“接连就跑上了两层黑暗的楼梯,才开始到达他那杉板搭成一间新造三层的阁楼,房门是一半虚掩着,我向里面望了一眼,只看到房内挂满着交错的布幕,原来他这一间的小阁楼,还和三个人家合住在一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盅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人吃的也只是这一种。”(周作人《补树书屋的生活》)略显清寒的居处环境,却有耐人回味的滋味。在院子里,你倚着酸枣木椅子,枣树卵形叶片筛下的细碎阳光轻浅可喜,喝一杯浓酽的茶,听听蝉鸣。走进风雨潇潇的江南宅院,“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夏丏尊《白马湖之冬》)你在书中可以和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诸先生侧耳倾听窗外淅淅沥沥,捉住呼噜声中老去的猫儿,摸两粒茴香豆喝一壶老酒,谈谈学问之道。有阳光的江南冬日,你可以和丰子恺“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住宅成为安顿身心的家园。阳光从黑瓦白墙上一寸一寸地移动,绿蜡蕉页上有结队的蚂蚁行走。随着沪上小报人隐身幽玄的黑夜,“接连就跑上了两层黑暗的楼梯,才开始到达他那杉板搭成一间新造三层的阁楼,房门是一半虚掩着,我向里面望了一眼,只看到房内挂满着交错的布幕,原来他这一间的小阁楼,还和三个人家合住在一起。方才里面挂着的布幕,是他们晚上三家临时分划活动的界线”,钱一鸣笔下的作家裹着破旧的棉袍头顶昏暗的电灯写文章。“在晒台顶上架起些薄板”“就也可以住一个单身汉或者一对孤苦的老夫妇”,“在楼板底下,客堂后半间的上面,搭成一个板阁,出入口就开在扶梯的半腰里,虽然出进非爬不可,虽然陈设不下什么床铺,两三个‘七尺之躯’还容得下,所以也可以住一家。”——叶圣陶笔下的上海民居挤着八家人。生存艰难的叹息声、斥骂声挤满了空气污浊的亭子间。随战时难民仓皇逃难,一路辗转,浙江到湖南,湖南到广西,广西到贵州。在逃难途中,路边的鸡毛小店,山风呼啸,如铁的被里虱子跳蚤在人身体里腾挪征战,窗外山影连绵,家园却在望不断的天涯。人们在濒临绝地时苦中求生存,至简的居住也成为难民的奢望。钱歌川在《巴山夜雨》里居住在到处漏雨的房子里,更多流离失所的难民流落在野外。流离途中,有苦难,也有苦难中人性的美好善良,艾芜笔下写到抗战时江里的一个沙洲:“过了苦楝、麻柳、桕木的树阴,人家房屋便逐渐显露出来。而垂着红豆、苦瓜、丝瓜的绿色架子与乎长着茄子辣椒一类的菜畦,便都用着出产丰饶的景色……”“枫树丛中,有几簇瓦脊”,就在着杂木丛中的简陋茅舍里,乡民无偿把房子让给伤兵养病。文人梁实秋流落到四川后,用火烧过的砖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建成一座战时“雅舍”,“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苦中作乐,体现出中国人的隐忍和坚强,而简单的居住砥砺出自强乐观的抗战精神。“回到民国”,走过不同的季节。春雨淋湿老屋鱼鳞黑瓦,房檐上的蜘蛛在海棠树上缀网,游丝在微风里轻漾,点滴细雨打湿了海棠漂浮的清香。夏季的晴空下,独门独院的补树书屋外,槐树绿阴正满一院,槐树虫从树上吐丝挂在空中,庭院静谧,可以听到书屋主客的交谈。风拂过屋檐上的秋草,在这样的旧时时光里,可以陪周大先生在他家的后园里张望墙外的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郊外的秋色,正如郁达夫的生花妙笔写到的,“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杨振声写出冬日清居之乐。“回到民国”让你结识到不同的人,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状态,阅读到旧时不同人物的生活史。让你体会到浮生寄居的甘苦,读来如啜苦茶,于世俗的艰难浮世中自得清趣。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关于家园的散文随笔集。
跟随这本小书,我们又“回到民国”,好似进入一个悠长的历史雨巷,每一块青石板都闪动着身穿长袍、对襟衫、旗袍的人们的模糊倒影。
书中有阳光的江南冬日,你可以和丰子恺先生“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
书中有闲适的午后时光,朱自清诸先生侧耳倾听窗外淅淅沥沥,捉住呼噜声中老去的猫儿,摸两粒茴香豆喝一壶老酒,谈谈学问之道。
“回到民国”,品不同的景,识不同的人,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悠闲的旧时光。
“回到民国”,可以为我们烦躁的心灵找安居之所,找到那个似曾失去又似曾存在的自己。
作者简介
徐志摩
徐志摩(1897 ~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林徽因
林徽因(1904 ~
1955),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
胡适
胡适(1891 ~
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
沈伟东
1970年生,浙江嵊县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涉猎民国文化多年,出版过《医界春秋: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1926-1937)》。
书籍目录
前言 居住在民国 沈伟东
故都庭院
秋夜 / 鲁迅
看花/ 胡适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潭柘寺 戒坛寺/ 朱自清
蜘蛛的网 / 韦素园
窗子以外/ 林徽因
囚绿记/ 陆蠡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走进故都庭院/ 沈伟东
江南老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白马湖之冬 / 夏丏尊
春意/ 沈兼士
住所的话 / 郁达夫
移家琐记/ 郁达夫
花 坞 / 郁达夫
江南的冬景 / 郁达夫
记风雨茅庐 / 郁达夫
“雨后虹” / 徐志摩
白马湖/ 朱自清
松堂游记/ 朱自清
南京/ 朱自清
春晖的一月/ 朱自清
看花/ 朱自清
黄昏的观前街 / 郑振铎
我家的门楼/ 高长虹
三次的访问/ 徐雉
快阁底紫藤花/ 徐蔚南
桥/ 陆蠡
蛛网和家/ 陆蠡
岳阳楼/ 叶紫
张望江南老宅/ 沈伟东
沪上弄堂
谈谈住的问题/ 冷观
上海亭子间剖解图 / 多九公
亭子间的生活/ 斯英
阁楼十景/ 湘雨
阁楼作家访问记/ 钱一鸣
弄堂特写/ 徐大风
在公寓里 / 天羽
上海小房子沧桑 / 九君
上海屋檐下 / 江旅
穿行沪上弄堂/ 沈伟东
浮生逆旅
延平郡王祠边 / 许地山
邻居们/ 靳以
感受浮生逆旅/ 沈伟东
章节摘录
你诅咒着城市生活,不自然的城市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林徽因孩子们照例怕拘束,最爱自由,爱整天玩,最恨生定读书,最厌这牢狱一般的书房——犹之猪八戒一腔野心,其实不愿意跟着穷师父取穷经整天只吃些穷斋,所以关入书房的孩子,没有一个心愿的,底里没有一个不想造反。——徐志摩没人看花,花还是可爱;但有我看花,花也好像更高兴了。我不看花,也不怎么;但我看花时,我也更高兴了。还是我因为见了花高兴,故觉得花也高兴呢?还是因为花见了我高兴,故我也高兴呢?——胡适从前曾有一位朋友劝过我说,一个人既生下了地,一块地却不可以没有,活着可以住住立立,或者睡睡坐坐,死了便可以挖一个洞,将己身来埋葬;当然这还是没有火葬,没有公墓以前的时代的话。——郁达夫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也有太随便的地方,如有几个人上课时喜欢谈闲天,有几个人喜欢吐痰在地板上,但这些总容易矫正的。——朱自清拆穿西洋镜,亭子间者,每家后门口之一角小楼,灶披间之“顶头上司”也。面积长不满丈,阔亦数尺,长方一整间。海上寓公搬入住居,最好“身外无长物”;因为一床、一桌、一椅之后,已无盘旋余地了!因此,亭子间宜于单身汉或小户人家赁寓,一人最好,三人嫌多,故曰:亭子间,“小酌”式的住也!——多九公
编辑推荐
《走,回民国住两天》编辑推荐:心安之处便是天堂,回民国,寻找心灵安居之所。“回到民国”,品不同的景,识不同的人,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状态,可以为我们烦躁的心灵找安居之所,找到那个似曾失去又似曾存在的自己。徐志摩、林徽因、胡适等人笔下的家园情怀。《走,回民国住两天》精选了徐志摩、林徽因、胡适、鲁迅、朱自清、郁达夫等名家的散文,涉及民国的建筑、文人墨客、民众,全面民国名家笔下的家园情怀。全书四色印刷,配有精美图片一百多幅。《走,回民国住两天》精选了一百多幅图片,全面展示了一幅丰富的民国家园文化历史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