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

出版时间:2012-9-20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页数:270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化究竟是什么?    现在,中国到处都在摆弄文化,但很多人心中都搁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人回答。    翻翻词典凑个定义是容易的,但很多定义,说了等于没说。    中国突然渴求文化了,在还没有弄清楚它是什么的时候就渴求了。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契机,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必须百倍重视。    渴求是因为缺失。既然缺失了,就不会清楚它究竟是什么。因此,天下很多渴求,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表达的。    对于文化问题,我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答。    回答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学理的回答;    二、生命的回答;    三、大地的回答;    四、古典的回答。    请容我分别加以说明。    学理的回答    这主要是我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其中包括——    第一篇,我在境外一所大学获颁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听讲者除了广大师生外,还有同时获颁荣誉博士称号的那些第一流科学家。因为是向科学家论述文化,因此力求讲得严密、干净、周致。    第二篇,我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演讲者,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本性。演讲时,与外国学者有比较尖锐的辩论。    第三篇,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的对话。那一天,联合国发布了自成立以来第一份有关文化的世界报告。我向到场的各国学者,对这份世界报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其他两篇漫谈式的文章,可能比较切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一篇是说个人身上的文化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一篇是说市长们应该如何来建设城市文化。    这些演讲和文章加在一起,从学理上比较完整地回答了“何谓文化”的问题。但是,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我没有权利掩盖,所以避免了。    生命的回答    这是本书中最让我动情的部分。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谢晋的弱智儿子,天天在门孔上张望着,等待爸爸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最后我们知道,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文化在灾难时代应该有什么作为?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告别老师,远赴国难。终于,他创造了在世界大战中连续多年的艺术奇迹,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尊严。几十年后,年迈的他又在极左时代创立了世界三大体系中的写意戏剧观,又一次震动国际文化界。    成长于五四运动中的文化老人如果一直活着将会如何?巴金用百年生命作了最完满的回答。前半生做两件事:“反封建”、“争人道”;后半辈子做两件事:“斥棍子”、“讲真话”。都那么朴素,却概括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最正派的精神脉络。    我在回忆自己与这些文化前辈的过程中,又加上了一位自己并不认识的政治人物,这在我历来的写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位政治人物,就是周恩来总理。他在四十年前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于挽救陷于民粹主义荼毒的中国文化,十分重要,而且也与我本人息息相关。因此,我用《四十年前》和《寻石之路》两篇文章来叙述。我后来为什么能在诸多风浪中坚持文化?也顺便作了回答。    《欠君三拜》,写了一位我不认识,却在我每次受到诬陷时都站出来维护我,而当我准备郑重感谢时却溘然离世的大学者。他,就是章培恒先生。我在文章中说,他像一头远行的骆驼,把倒下前的最后一口热气,也吐给了寒风中的另一头骆驼,一头他不认识的骆驼。当然,这是文化的悲壮。    以上几位巨匠都已去世,最后一篇《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看他们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这七篇文章,是我平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每次重读都会一次次半途掩卷,让心情恢复平静。本该单独出一本精致小书,但仔细一想,还是让它们挤在这里共襄解读文化的盛举吧。生命不是概念,但最深的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何况,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生命!大地的回答    文化虽然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却又容易随风飘散。幸好它也有可能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那就是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    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演出过多大的场面?只有遗迹可以见证。但是,这些遗迹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肃穆的庙,是嶙峋的岸,需要被阐释、被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近三十年,各地在保护和修复古迹的过程中,都想到了要在保存老碑的基础上再立新碑。新碑的碑文请谁来写?据说好几个地方还进行了民众投票,大家对我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中国社会素重官场,却把书写碑文这样的大事托付给一个并无官职的文人,我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文化传承。    有些“历史重地”分量太重,我推辞再三,却还有一部分未能推掉。    碑文并不好写。倒不是因为要与古代那些著名的碑铭词赋作比较,而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公众文本”。“公众文本”必须适合当代普通人阅读,不能蹈古,不能炫己,不能玩文,不能弄学,不能逞才,否则就侵害了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伦理权利。因此我写碑文,都是立足今日情思,略采古典句韵,收集当地意见,力求通俗易懂。不同的碑文,文笔的比重又不相同,有的就完全侧向于白话文。    碑文的书法也是我自己写的,这倒是古代的传统了。对我而言,也算完成了一种“双手合拢”的朝拜,一手是文句,一手是笔墨。朝拜的对象,正是山川间的巍巍胜迹。这是我平生所写最大体量的文章和书法,感谢那么多优秀的工匠,叮叮当当地把我们这一代的虔诚刻凿到了花岗岩和汉白玉上。    在我所书写的大碑中,选了以下几份碑文收入本书:立于湖南的《炎帝之碑》,立于陕西的《法门寺碑》,立于安徽的《采石矶碑》,立于江苏的《钟山之碑》和《大圣塔碑》,立于上海的《金钟楼碑》。    我应邀书写的名胜题额更多,本书选了《秦长城》、《云冈石窟》、《都江堰》、《昆仑第一城》、《净月潭》这五幅的说明词。    这一切加在一起,好像是中国大地的四面八方都在讨论什么是文化了。这个景象,让我神往。    在那么多大碑、公碑之后,我又悄悄加了一个私碑,那就是我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的墓碑。理由是,我在碑文中概括的他,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回答。古典的回答    为了尽善尽美,我还请出了古人。    我选了几个有关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把它们翻译成了当代散文。    我对自己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就是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    大家从四篇今译中可以看到,佛陀、庄子、屈原、苏轼是怎么看待精神天地的。他们都不是文化的诠释者,而是文化的创造者。在我看来,唯有创造,才能说明世界,说明文化。    至此,我觉得,对文化的回答已经相当完整。    我在翻译的时候,又用行书抄写了这几篇经典的原文,已收入我几部书法集。因此,也就顺便在本书的每篇今译之后附印了一点点我的书写片断。前面的碑文书法,我也选了一些片断放在书里,也许会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灵动、丰富一些。      如此这般,均祈教正。

内容概要

  这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20年来对迷失的中国文明的心灵叩问。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所有篇章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本书可谓是一次文明巡阅之后的思想结晶最有价值的。
  
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鲜活的笔触,追溯了对周恩来和那些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等,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家国和人类精神穹庐的。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
  
第三部分《大地的回答》中,则是收录了余秋雨生命中撰写过的一些碑文。其中,还包括他为他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撰写的墓碑。
  在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中,则是精选了四个最权威的经典文本(分别是《心经》《离骚》《赤壁赋》和《逍遥游》),将它们翻译成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之后还附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真迹,弥足珍贵,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摹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间唯一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他及时判断了新一轮恐怖主义的发生地,准确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二十年受到社会各族群的广泛欢迎,他创造了惊人的阅读奇迹。直至二○一○年一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他仍然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最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二月河,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董桥,台湾著名作家。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

书籍目录

学理的回答
何谓文化
利玛窦说
世界报告
身上的文化
向市长建言
生命的回答
谢家门孔
Let them say
巴金百年
四十年前
寻石之路
欠君三拜
仰望云门
大地的回答
炎帝之碑
法门寺碑
采石矶碑
钟山之碑
大圣塔碑
金钟楼碑
秦长城博物馆
云冈石窟
都江堰
昆仑第一城
谢晋墓碑
古典的回答
《心经》今译
《离骚》今译
《逍遥游》今译
《赤壁赋》今译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从农村扩大到整个社会,道理一样。文化,让人知道更大的空间,更长的时间,因此不会再囿于鼻尖、作茧自缚。 我们经常会闹的一个误会,是把“专业”当作了。“文化”。其实,“专业”以狭小立身,“文化”以广阔为业,“专业”以界线自守,“文化”以交融为本,两者有着不同的方向。当然,也有一些专业行为,突破了局限,靠近了文化。 遗憾的是,很多专业人士陷于一角一隅而拔身不出,还为此沾沾自喜。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嘲笑别人的声音:“听不懂古琴,也不知道昆曲,真是没有文化!” 我不赞成这种嘲笑。文化的天地很大,如果把文化切割成小块还以为是全部,黏着自己倒也罢了,还要强制性地去黏别人,恰恰是丢失了文化的浩荡魂魄。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文物收藏热潮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物很容易被等同于文化,结果,“身外的文物”也就取代了“身上的文化”。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一切真正的文化巨匠都不热衷于文物收藏。即便偶有所得,也只是稍稍观赏,便轻易过手,多不沉溺。算起来,只有一位文化巨匠的家属是收藏家,那就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当然,李清照在丈夫死后为那些文物吃尽了苦头。我们平日经常听到的所谓“盛世收藏”,乃非真言,不可轻信,因为并无多少事实根据。当然,收藏能保存文化记忆,因此也有一些通达之士涉足其间,例如我的朋友曹兴诚先生、马未都先生、海岩先生都是,但与他们聊天,话题总是海阔天空。他们懂得,文物再好,也只是文化鹰隼偶尔留下的爪印,而鹰隼的生命在翅翼,在飞翔。 在诸多黏着中,黏着于专业、古琴和文物还算是最好的。最不好的黏着,是一些人以文化的名字自辟擂台,自黏目标,寻衅滋事,长黏不放。这已经成了最常见的文化风景,不少朋友都曾遭遇。 面对这种遭遇,文化人的最佳选择是不计成本地脱离黏着,哪怕是肌肤受伤,名誉蒙尘,也要脱离。 摆脱黏着,不管是正面的黏着还是负面的黏着,都是人生的一大解放。这一点我要感谢伟大的佛陀,他关于破除一切执著而涅槃的教言,帮助人们在文化的天域中获得了真正的大自在。 对此,请允许我讲几句私人的切身感受。 以我的经验,不黏着于官位是容易的,不黏着于他人的诽谤也不难。但是,当大家发现我还在进一步摆脱黏着,亲手把自己创建的文化专业搁置,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放弃,就不能不惊诧了。 我记得,当时连一些非常抬举我的文化长辈也深感奇怪。本来,由于国内一批著名文史权威的强力推荐,我连副教授都没有做过一天,破格升任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但他们很快发现,我转眼就不再黏着于他们对我的高度评价,独自一人开始了废墟考察,而且范围漫无边际,完全不可归类。连山西商人、清代流放、民间傩仪都成了我实地研究的对象,他们对我产生了陌生感。而我,则因摆脱了一种高雅的黏着而无比兴奋。 现在,海内外的读者都能证明,我在“脱黏”后的成果,远超以前。 黏着,使人有所依靠,但这种依靠也是一种限制。一旦摆脱,就会发现,我们有可能以“陌生化”、“间离化”的视角看得更深、更广、更远,甚至产生专业之外的洞见和预见。 那就不妨再举两个私人例子。

编辑推荐

《文化苦旅》出版20年之后,余秋雨最振聋发聩的思想表达《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又一部重量级作品。何谓文化?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听余秋雨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所有篇章均为首次公开出版,中国人不可不读的文化自省录《何谓文化》中最饱含深情的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回忆七位文化巨匠的七篇文章,此乃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均为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字字饱含敬意。首度披露文革往事,回应媒体诸多质疑“余秋雨到底是不是石一歌?”“诈捐门真相到底是什么?”在中国文化圈,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余秋雨这么“饱受争议”的作家了。而在本书中,余秋雨将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驳斥历年来媒体和个人针对他的各种质疑、诽谤与争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何谓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5条)

 
 

  •     余秋雨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这本书号称"对文化现状最不留情面的剖析",实际读过,发觉更像是对自己心中不满的宣泄。有的人穷其一生研究儒家文化,有的人研究道家文化,余大师则研究文化。如此研究,难免流于形式。  第一部分叫学理的回答,是余大师在世界各地的演讲。按他自己的说法,演讲对象是"第一流的科学家"和"联合国总干事",他则是"唯一受邀的中国演讲者"。除了要表示演讲规格之高,多少夹杂着对批评者的蔑视。第一篇演讲值得一提,余大师讲,这是"在境外一所大学获颁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简称澳科大。咋一看上去,以为是哪所澳洲的学校,后来查了些资料,原来是澳门科技大学。号称"一进澳科大,满耳普通话"的学校倏的成为了境外大学,着实令人费解。  余大师抨击复古文化,指责对地方文化不分优劣的保护,诚哉斯言。但不知余大师作为大文化学者是否有区分优劣的标准,还是仅仅停留在指责的阶段,自己亦无良策。余大师在「利玛窦说」中,又用通篇的古代文化来驳斥中国威胁论,好似忘记了自己之前的言语。引用是为用,复古是为学,用而不学,真境界也!  余大师反对民粹主义,就只这个切入口来说,本人深表赞同。"专制让人向往民主,民粹让人误解民主",浩劫之后的中国盛产投机分子,民粹主义得以盛行。如今的世界分工越来越细致,人们对于生活之外的世界愈发的不熟悉,再加之制度的缺陷,大量不对等的信息使得民粹主义者的言论成为了发泄口,人们只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民粹主义的信徒们从不认为自己是民粹主义的支持者。余大师也未能幸免于难。涉猎面太广使得余大师在各个领域只能浅尝辄止,而懵懂中潜藏的自命不凡正是此类主义滋生的土壤。偏见与真理的距离,比无知更远。  余大师写萧伯纳和他的学生黄佐临,极尽赞美之词。暂且不论黄佐临和他交情的真假,只谈萧伯纳。1933年,萧氏来华,语出惊人:"中国固无文化可言。"但不知文化学者余大师对此话作何感想。与萧氏同时代的傅斯年撰文斥责他"自己实在无多创造的思想,而是善于剽窃别人的思想。"受到了很多自由派学者的赞同。鲁迅亦说萧氏"本来(来中国)玩玩的。"文化人不该假借别人来抬高自己,何况是自己本就不了解的人。  术业有专攻,余大师的不求甚解使自己陷入窘境。最后一个部分,余大师抄录很多古代经典,玩了一个古文今译,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篇讲「心经」,他说"在空相中,既没有真实的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见识,没有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记忆。"空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循环往复的缘起中方得见空。余大师还停留在恶趣空的阶段,距离入门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余大师本性未见得有多坏,只怪他生在一个不合时宜的年代,他或许无意追求名利,只是天生的性格让他如鱼得水。他有最适合时代的气质,却没有跳出时代的能力。最令余大师念念不忘的还是批评者,生命的回答就是他对批评者的反击。"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他借谢晋之口如是说。
  •   深情追忆巨匠生命印迹,首度公开被争议的往事真相;何谓文化——听余秋雨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
  •   阅读了余秋雨老师所有文化散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启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和对中国文化的喜欢,我有两位人生导师,一位是余秋雨,一位是孔庆东。这本《何谓文化》比起余老师的早期作品,力度显然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因为喜欢所以喜欢。如果有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志可以买来看看,不错的书。
  •   余秋雨先生是当代中国最有份量的大家 他把历史 现实 文化 完美嫁接 已感化天下苍生 追寻人性最原始的善 是现实生活中指引人的灯塔 请在繁杂的生活中驻足小憩:---何谓文化 她会触动你日益迷茫冰冷的心灵,她会让你少一份浮躁多一些恬静。谢谢你秋雨20年的陪伴。
  •   何谓文化——听余秋雨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
  •   《何谓文化》是趁满1000减300时候果断出手买下的,接近五折了。这是余秋雨一本最新著作,余秋雨是当代中国最有份量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笔向来就很好,很担心他侵入文化后会搅乱文化。
  •   看完文化苦旅后知道余秋雨先生是个大学者,看完何谓文化以后此想法更是无法动摇。
  •   看了余秋雨的很多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摩挲大地》《历史的暗角》等等,都觉得很不错。这本算是余秋雨集大成之作,个人认为是最好的,思想高度、思维逻辑、系统思考都达到了极致。以前只觉得余秋雨是文化大家,因这本书,他当之无愧当代文化大师。我也看过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所说各有千秋,但感觉余秋雨对文化的思考更加直抵本质。
  •   文化人看文化书。大学时变关注余秋雨,高中教材里选编了,后来读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不知这次?写谢晋的文章其实已经多少读过几个片段。
  •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觉作者就坐在你身边,铺展着世界文化,中华文化,娓娓向你道来。这部《何谓文化》著作,一如以往,读后回味,不禁让人频频点头,观点,论点都有同感。然后深思······
  •   我读余秋雨的书, 还是从我上初中二年级当时出版的《文化苦旅》开始的,时隔这么多年,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一部接着一部的出,我都没有落下。现在看来最好的依然是这几部作品。因为有切实的体会和经历才写的出好文章。现在的他多做演讲和学术写作,觉得文化散文写出来多多少少确实了一点接地气的喷发的东西。如果看过之前的作品再度这本书还可以串起来,如果没有读过,觉得这一本可能不过尔尔
  •   读余秋雨老师的书是从大学开始的,而且是大四,当我第一次读他的《文化苦旅》时,就被震撼了,因为之前很少看散文,尤其是文学色彩很深的书,看他的书就仿佛灵魂有了触动。此后关于余秋雨的书我基本上都读了,当然这一本也不例外。 如果想了解文化那些事,读这本书是对的。
  •   这是余秋雨先生继《文化苦旅》出版20年之后又一有重大影响的一本书,时隔20年后,作者又对文化一题作了更深刻的闡述,这是一本哲理很深的书,但又通俗易懂,值得每个文化人好好一读。
  •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力作,沉寂多年以后,厚积薄发,为国人奉献一本深刻探讨文化的精神大餐,涤荡心灵,滋养精神,传承人文。
  •   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到手,余秋雨大师的书一直在追,对这本何谓文化也很期待,粗略翻阅了一下,很喜欢这种侃侃而谈的文字感
  •   文化传统、传统文化,这在当代的社会,当代的中国都是缺失的,作者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这四个方面做了回答,讲了自己,讲了已故的文学巨匠,讲了各种碑文匾额,也翻译了古代诗词,让人细细品味了一番,很有收获
  •   只是“余秋雨”三个字,就注定是精品书籍。我一,不研究余先生,二,底蕴有限,知之甚扫。也无权评说什么。只是在有权范围内,单单说说个人感受。余先生的书,我10年前读过,伴随着青春记忆,帮我打开一扇扇通往精品文化的大门。这10年间,对余先生的书,我承认,关注的很少。这次当当有活动,又恰好遇到先生这本书,算是妙手偶得了。 我感觉先生对历史和文化评说和指引的深刻和厚重感没有少,却还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幽默和睿智。 昨天在微信上拍下书封面的一段话:“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文化的魅力,在于摆脱实用,摆脱功利,走向仪式。”---余秋雨。就立即引来朋友的问询:你读余秋雨的书啦? 她说,我喜欢他。深刻而且不艰涩。 其实,我也喜欢余先生,虽然深刻,却也是位可亲近的学者。通过“道不远人”的文字,从19岁,一直影响到我30岁。
  •   余秋雨是有些东西的,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他,但毕竟他写出过一些让人有感悟的书,最早接触的是《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再到《我等不到了》不能说通篇都那么精彩,但总有玑珠,这一本提前试读了几段,感觉又回到了最初的余秋雨。希望读完之后能有不同的感悟。
  •   觉得余秋雨的散文越来越大气了,超级喜欢这一本新书。看过之后进一步了解和喜欢谢晋、黄佐临、余光中、白先勇、林怀民这些大师了。
  •   ( 余秋雨继《文化苦旅》出版20年后再度探寻迷失中的大国文明 )
  •   中国在世界上,并没做过什么坏事,却为什么反而一直被误读?我想,至少有一半原因,在于文化的阻隔。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没有爱和善良,即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相反,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在中国,不管什么人,只要遇到了针对自己的谣言,就无法找到文化本身的手段来破除——即不必依赖官方的澄清,也不必自杀,仅仅靠着社会上多数民众对证据的辨别能力,以及对虚假的逻辑敏感,就能让事实恢复真相。民生文化的加固有待于社会体制的改革,多元文化的加固有待于民主进程的推进,生命文化的加固有待于宗教精神的重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仍在体制之内,而最重要的文化成果却在体制之外。中国的法律界习惯于把受毁损的文化人看成是‘公众人物’,似乎理应挨打;把传媒的暴行看成是‘言论自由’,似乎理应施暴。
  •   何谓文化,余秋雨又一力作,思想深刻严密,喜欢!
  •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这本何谓文化也相当的精彩
  •   余秋雨先生的各种书都很好读,他见识丰富,走遍千山万水,是不尚空谈的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了重要贡献,我很喜欢!推荐购买!
  •   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文化苦旅》,之后就再没怎么看过余秋雨的文字了,也没对余秋雨有什么特别的关注。买这本书,纯属“冲动”,似乎自己喜欢的书大部分都是源于这种“冲动”呢。。国庆不想出门了,好好看一下书吧。
  •   余秋雨老师是我最重要的文化启蒙老师之一,也是我买过最多书的作家
  •   这本书能让人感受到余秋雨先生内心中对中华民族的挚爱,为了这份挚爱,便有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解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   还没读,孩子买的。不过这是继《文化苦旅》后第二次买余秋雨的书,应该还不错。
  •   在继《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走无疆》《霜冷长河》等等之后,通过这本《何谓文化》,真切而深刻地解读了中华文化。赞一个。余老师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我始终认为一个敢于放弃的人,一个勇于行走的人,一个乐于思考的人,一个文笔那么好的人,我们应该好好读读他的书和他的思想,这本书为我们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我很喜欢
  •   何谓文化,听秋雨老师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
  •   喜欢余秋雨的书,我还是最喜欢他的文化考察类书
  •   听余秋雨老师用自己的心声去体会文化的苦旅,去思考我们的文化与世界的文化。。。
  •   看了前几篇是一些演讲期待之后的内容余秋雨对文化的理解很让人受用
  •   文化是个很大的标题。我不否认很多人也会偶尔黑一下余秋雨先生。虽然我不是NC粉,但是我确实还是很关注先生的东西。中国的文人到现在来说,剩下的不多,很多东西是沉淀出来的。好好学习中国的文化,才是正途
  •   最喜欢余秋雨了,听他讲文化就像听爷爷辈长辈讲故事很有兴趣很有用处,打算买他全套的书
  •   最爱余秋雨的书,装订很精致,文化内涵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
  •   如果大家都能在余秋雨先生的书中找到一些自己的领悟,那么必然能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   看过文化苦旅后喜欢上了余秋雨,决定买下这本书,虽然还未开始看,不过感觉上挺不错。书的质量相当好,应该是正版,很满意~
  •   高中时期就很喜欢文化苦旅,很喜欢余秋雨的书,相信这本也不错
  •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普及爱和善良,这是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一直喜欢余秋雨先生,这部书关于文化的阐释更是精细独到,批判有力,令人一生受益
  •   一贯喜欢余秋雨的书,不管别人是对他是如何评价的。他的书却是中国文化及文化史的浓缩。他的语言也是准确生动幽默有趣。他对中国文化的概括也是全面而凝练的。
  •   仰慕余秋雨老师的作品。该书的印刷质量不错,老出版社嘛,只是封面设计一般,不够理想。很喜欢余秋雨老师的文章,刚拿到书,读了部分内容,很受启发,尤其是对文化概念的定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收益颇多,需细细的品读!
  •   书名说的文化有点广,余秋雨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啦~支持
  •   余秋雨的书是当今中国的文化思想领军之物,我特别喜欢,尤其是对于文化的态度
  •   余秋雨大师总结的中国文化太到位了。
  •   不做多评论,喜欢余秋雨这样的作家,写写文化
  •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文笔,这本书里有很多他自己的见解,值得一读。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那个看似温顺的余秋雨其实也是很有性格的。值得一阅,对文化,中国文化的分析鞭辟入里。
  •   余秋雨的文笔依旧隽永,也依旧能用普通人能读懂的语言刻画貌似艰深的文化,还依旧能让很多人收益,让我能够推荐给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只是希望秋雨不再为文革时的旧事而纠结了,无论是于人还是于己,说放下了就真放下吧。
  •   看余秋雨的文字,给人一种新的感觉,让人能深入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   看过余秋雨的很多书,这本更值得细细品读,对中国文化的由来有更深了解,对未来发展具有极大启发意义。
  •   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才思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中的精华,他来阐述文化这一词再合适不过了。
  •   余秋雨大师给了我们心灵上的疏通,进一步认识文化的深层含义
  •   读余秋雨的书真是痛快、欲罢不能,余秋雨是真正的文化大师,绝对支持。
  •   一直喜欢文学,那么文化是什么呢,看看余秋雨怎么说,很喜欢这本书
  •   这篇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
  •   余秋雨这位有思想的学者,再一次的引领我进入文化的殿堂,不断思索。
  •   支持余秋雨,支持中国文化
  •   探讨中国文明,从文化苦旅到何谓文化,发人深省,引入深思
  •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听说是新作,所以就买了
  •   喜欢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
  •   余秋雨的书文化味组足,值得收藏!
  •   并没有看完,目前只看了第一章,何为文化。余秋雨老师的文笔依旧很犀利,毫不留情面地折射出当代人的诟病,再以自己的深刻认识填补这一缺陷。
  •   加深对余秋雨先生认识,比较牛的文化大家因为有比较牛的文化功底和高度
  •   余秋雨老师总是在为文化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自己的贡献,真是让人敬佩。
  •   作为学者的余秋雨谈文化很深入,值得一读!
  •   余秋雨的文化思索,值得一读。
  •   对于余秋雨,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关于文革岁月里的身份。石一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余秋雨究竟做了哪些事?这本书里有答案。只是我觉得余秋雨说的还是不透彻,心里还是迷迷瞪瞪。不过,余秋雨的文字还是很大气的,很喜欢。
  •   喜欢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也就肯定会买这本《何谓文化》,感觉这本的理论性更强,是对文化的一种很深刻的探讨,读起来没有那么热闹,需要静下心来思考。
  •   余秋雨就是余秋雨, 思维独特,他的书一直伴随着我,伟大的文化导师!支持余秋雨!传播文化!
  •   余秋雨的书非常值得看。从文化的角度,帮助我们认识各种现实,提升自身修养
  •   余秋雨的书一直很喜欢,很好地理解文化
  •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   很喜欢余秋雨的文章,浑厚、沉重。有历史、文化的沉淀。
  •   余秋雨的书,开卷有益,基本买齐了。本书的确如推介的那样,所有篇章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尽管不少文章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并不觉得高深莫测,静下心来读,会有新感悟。
  •   余秋雨的书还是文化底蕴很丰厚的
  •   一直喜欢余秋雨的书,很有文化底蕴
  •   很少看余秋雨的演讲稿,相形之下,《何为文化》更侧重的是学术性的探讨,难能可贵的一开始给文化下的定义,值得一看。
  •   余秋雨的文笔和文化素养应该是没的说,这本书侧重于学理,不属于通俗读物!
  •   对于余秋雨有太多的争论,其实抛开这一切看看他是怎样解读文化的就可以了。
  •   余秋雨的文字渗透出文化的气息,读后感觉余味无穷
  •   一直喜欢余秋雨,觉得这是海派文化的传承。文化这东西对国人来说太重要了
  •   余秋雨的新书,关于文化,不喜勿勿喷
  •   天天讲文化,你懂吗 看看余秋雨的解说吧。
  •   买了五本书 ,这本还没来得及看··大学时期基友送了本《余秋雨散文集》,觉得他的文章写得··都不知道怎么形容,感觉他的思路好宏大开阔,文字也是相当精辟的 ,所以这两本新书就买了
  •   以前几乎不看余秋雨的书,因为大学时同学有看,我翻了翻,觉得无趣。可现在看来是很有内容和见地的作家。值得学习。决定把他的书都看一遍。
  •   一直很喜欢余先生的文字。从《寻觅中华》到《行者无疆》,再到《何谓文化》。。一直很喜欢,很学术的讲解,但一点也不枯燥,加上丰富的所见所闻,看起来很轻松。当当也一如既往的给力。很满意
  •   这个时代,酒也文化,烟也文化,盗、娼等等也粉饰为文化登场。本书给你一个真正诠释,什么才能堪配文化二字。的的确确是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可以让我们具备甄别真正文化的能力。
  •   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何谓文化 都将中心放在文化之上 可见时间在变 一个学者的本心未变
  •   何谓文化,其实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余先生给出的结论大家可以参考,但是不可以成为各位停止思考的理由,这篇文不是探索的终点,而是我们提问的开始!
  •   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的回答,让人从很多个角度去探索文化,探索你我今天的一切的根源~
  •   余秋雨先生放在这本书中的心血和精力是我喜爱这本书的最根本原因。
  •   我是从青歌赛认识余秋雨的~囧 之后找了他的书来看,还是很有文人的韵致吧
  •   喜欢文化苦旅,更喜欢何谓文化
  •   从刚一拿到书就变得饥渴起来,但是发现每每读了一部分,都不由的掩卷深思。开头的几篇演讲可谓字字见血。读着读着就觉着自己像浮萍漂起来,然后书中的几段突然像一棵大树可以抱住。读着读着就发现一些文化的散落着的沙粒聚集起来,陶得金沙。文化的映像不断强化,然后深深扎根。然后作者又用淡淡的文字记录着多位文化大师的交往经历,处处温馨,感人肺腑,但冰冷的社会现实却引人悲哀。读到最后,感悟变成反省,变成审视,变成进步的力量,变成文化的根。永远伫立
  •   是要了解一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我知之甚少,或许不知何谓文化,更不能理解其深层意义,不是要让自己变的高雅一把,只是不想太浅陋。
  •   一直等着老余出新书 终于来了 还好没让人失望虽然好多人不喜欢他的故作姿态 我还是喜欢 起码他是有文化的人才能写出 何谓文化
  •   已经看完,有人受不了余秋雨先生的自我肯定,我认为,一个人,只要他确实符合了自己所说的优秀,有什么让你不愉快的呢?除非,是你无法认可对方的优秀,对方的优秀让你的自我深深受到了伤害!其实,面对这种困局,最好的办法是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而不是对别人的自夸优秀各种看不惯。
  •   余秋雨先生虽然遭到过各种质疑和诽谤,但谎言总是抵不过真相的。
  •   虽然内容不多,但是与之前的书相比,层次更深了。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关于文化目标,以前看他的书,说文化是集体无意识,但是没有解释得很清楚,这次解释清楚了,文化最重要落实到集体人格;二是关于文化是什么,之前只知道文化的大义是终极关怀,也不理解,这次看了这本书,文化是爱与至善。我也终于理解了。所以,感谢他,他在成熟,我也在成长。这本书内容不多,但是真实很有深度。感谢他,感谢他的文字。期待下一本书,不过我也害怕,他都把我心中的两个疑窦解开了,以后的书是什么风格呢?期待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