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日]养老孟司 古馆伊知郎 页数:194 字数:140000 译者:高雅诗
Tag标签:无
前言
古馆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其实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一点。 我们曾经一起参与录制TBS电视台的《何谓人》系列节目,这成为了一个契机,让我们聊了很多关于“记忆”的有趣话题,从而诞生出了您手上的这本书——《记忆会说谎》。 初次见面,古馆先生就让我大吃一惊,他的公文包中满满地装了好多副眼镜。如果是我的话,也许会放很多虫子吧(因为我喜欢收集昆虫)。而且我每次看电视节目,竟然从来没有留意过古馆先生经常换着戴不同样式的眼镜。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在一起聊天,本书中的对话就是他和我在家所聊的内容。我也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一年以前吧。 我也和家人 一起看了古馆先生那次在涩谷的巴而可大楼里进行的《Talking Blues》公演,真是非常棒,我当时只有满心的钦佩和感动。古馆先生是脱口秀名人,每次都是独自表演,每次都长达数小时,而全场听众始终都静静地聆听,仰慕地看着他。这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其中必有更深刻的东西。 所谓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谁在说,在什么情况下说,产生的效果都各不相同。古馆先生一直坚持即兴表演,他说话的方式和一般人说话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他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语言还可以这样使用”,原来语言中还存在着如此广阔的可能性,真是令人惊讶。 这也许和我们多年来的教育传统有关。在我成长的年代,大家普遍认为,男孩子不应该太能“侃”。“男儿沉默是金”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而且我之前光顾着读书,在大学讲课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口头表达的重要性,直到面向普通人的演讲开始多起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口头表达是多么重要。日本传统的基础教育是“阅读、写作、算盘”。而在古希腊,同样年龄的孩子已经在学习辩论的技巧了。仔细想想看,这可真是很大的差异。东亚语系强调的是书面阅读的重要性,拉丁语系强调的是口头语言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在本书对话中也有提及。我其实是演讲的工作增加了之后,才开始注意到这个事情。 对话以文字的形式和大家见面,很可惜大家无法直接听到古馆先生有名的腔调了。当然我是听到过的,读文字的时候,脑子也常常把文字自动转换成他那种特殊的语气腔调。所以文字能向读者们传达到什么程度,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大家真的想要知道古馆先生的腔调,请一定要好好看看《Talking Blues》,我敢保证那个表演是很有趣的,想真正研究一下语言的人,也一定要听一听才好。 我看《Talking Blues》的时候,古馆先生正在展示自己大脑的MRI图像(磁气共鸣画像诊断装置)。他很形象地说明了那个图像和普通人的大脑有什么不同。图像上,他的脑梁非常宽,是个非比寻常的大脑,也许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能力吧。他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的想象力如何,大家都很清楚地看到了。这种调查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所以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见。 探明个人能力与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今后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有可能会被指出大脑在构造上的缺点。但是,脑的外表看起来怎么样和脑内部的功能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最多就是脑的形状和脑的功能一起说起来很有趣罢了。我觉得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脑的形状与功能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TBS的《何谓人》系列节目是于2001年10月放映的,开始拍摄的这天,也正是为制作人之一内田胜先生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日子。内田先生总是把工作放在首位,后来因脑膜内出血而离我们远去了。内田先生和古馆先生同岁,曾经三次担任这个节目的主要制作人,他是多么功不可没,业内都是众所周知的。至少对我个人来说,这本由《何谓人》节目而诞生的《记忆会说谎》也饱含了对内田先生的追悼之情。
内容概要
记忆伴随着我们每一天,但我们并不了解它,市面上也少有通俗易懂的作品。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东京大学解剖学教授,一位是著名脱口秀主持人,他们以日本人的细腻和精细,告诉我们——为什么记忆会撒谎。在中国的新版本增加了有趣精美的插图。
作者简介
养老孟司:1937年生于神奈川县,东京大学医学系解剖学专业毕业。1995年辞去东京大学医学教授一职后,被授予名誉教授。1989年以《身体的看法》获得三得利文艺奖。2003年畅销书《傻瓜的围墙》出版,并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的特别奖。其他著作有《唯脑论》、《欢迎来到解剖学教室》、《身体文学史》等多部作品。
古馆伊知郎:1954年东京都出生,1977年立教大学毕业后在朝日电视台工作,
1984年退社后,主持夜间广播、F1实况等多个节目。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记忆和我们的语言有关
突然“失忆”:一瞬间什么都不记得
发生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中的遗忘
为什么无聊的小事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由“爷爷”一直联想到“泡芙”的记忆星座图
什么样的记忆会留下,什么样的记忆会忘掉?
实况解说员与解剖学教授的共同点
第二章 千万别100%相信你的记忆
卫生间结构导致男女记忆大不同?
并非存心说谎,是记忆自身在悄然变化
记忆会自动编织故事,真的吗?
那些努力忘掉的记忆残骸变成了噩梦
感情是大脑的“偏见”,但这样更有效率
别以为你能记得做过的梦
第三章 记忆、忘却与幸福
健忘就像突然“死机”
真想记住的话,最好带着感情去记忆
危机时刻,记忆一瞬间被激活,
痛苦带来记忆烙印,幸福只会安详朦胧
“罗马房间记忆法”有用吗?
什么都牢记不忘也是一种不幸
第四章 那些温暖回忆带来了什么
脑海中的记忆相册随时可以翻看
记忆画面的“拍摄”手法因人而异
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无用的小事”产生怀旧感?
为什么明明记得“Q太郎”的样子却画不出来?
童年的记忆无意间形成了以后的风格
第五章 记忆和我们的身体有关
为什么一旦学会骑车就再也不会忘记?
为什么无法重复打出好球的挥杆方法?
身体记忆与“仪式感”
被身体深深记住的习惯不会忘记
大脑常常产生错觉
“自我”、“无我”和脑前叶
第六章 引发乡愁的记忆
小时候吃过的东西,那种滋味会永远记得
“好吃不好吃”?“猪肉还是鸡肉”?
气味和记忆深处的东西紧密连接着
为什么味道和气味很难用语言再现?
声音打动人心,“百见不如一闻”也有道理
欣赏俳句需要动用大脑的五感
第七章 大脑的不可思议之处
耳朵有自动“消除杂音”的功能
没有“绝对音感”反而比较高级
语言左脑,艺术右脑
日本人发明了漫画中的对话框
第八章 放下与重新开始
“人”,是之前所有记忆积累起来的结果
人脑中的活动会不断转变
现代人忘记了应该怎样对待死亡
擅长重新开始的日本人同样擅长更换
日本式的重新开始,拯救日本的危机
后记
章节摘录
由“爷爷”一直联想到“泡芙”的记忆星座图古馆 有句话说“到头来,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我也有这种感觉,按说自己的想法自己最清楚,但有时候却完全搞不清楚自己都在想些什么。 前几天我坐地铁的时候,忽然发现对面坐着的人很像我死去的爷爷,于是我就开始愣神了,不知不觉到了广尾站,下车的时候脑子里却全是关于泡芙的念头,这中间不过才过去五分钟而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从“爷爷”不知不觉地想到了“泡芙”,真是不可思议……到底怎么会从“爷爷”想到了“泡芙”,我完全不记得了。在那五分钟里我的脑子都是怎么转的?我的思维都神游到哪儿去了?突然一种都市漂流感猛袭心头(笑)。这样的事情大家身上都经常发生吧?养老 嗯,这种事情确实很常见。为什么出现在我们脑子里的念头会不断变换呢?打个比方吧,就好像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张各种记忆串联起来的星座图——关于某个记忆的星星“亮”了,周围的星座也会跟着“亮”起来,一个接一个地点亮下一个星座。比如古馆先生想起了爷爷,然后又联想到了奶奶,然后再接二连三地联想下去……古馆 原来是这样啊,我知道了,在我脑海的星座图上,“爷爷星座”旁边就是“奶奶星座”,我由爷爷想到了奶奶,下一个瞬间,又想起奶奶最喜欢吃甜的东西,与“奶奶星座”相邻的“甜食星座”立刻就被点亮了,“甜食星座”不断链接,最后一直链接到了“泡芙星座”……这样解释就很清楚了,真厉害!这种解释很有意思啊。养老 对啊,就仿佛星星之间的连接,一个接一个地联想,最后引出貌似不相干的回忆。古馆 这么说来,我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好有意思,我们进行联想的时候,就是脑海里的记忆星座正在一闪一闪,此明彼灭呢。刚才说到了长期记忆和新生记忆,新的记忆要进入到长期记忆中,就一定要被纳入到某个星座中,然后才能变为长期记忆的一部分吗?就像被分类编目收录到国会图书馆里一样?那么,被记录的地方就是大脑的新皮质吗?养老 不是,实际上还不知道是哪里。古馆 咦?还不知道吗?养老 是的,还不知道记忆进入的地方是哪里。过去曾经有人说是记录在大脑整体中,也许正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地方,所以才模糊地说是记录在“大脑整体”中。只不过像图书馆一样的长期记忆中,每一份记忆上面所贴的“索引”都是很随机的,完全是看当时的情景。古馆 不管怎么说,毕竟它们都拥有和其他记忆连接起来的“索引”啊,正是因为有这种“索引”,我们才能一个接一个不断地产生新的联想吧?真厉害!长期记忆就是这样记录下来的吗?养老 是的,就是这样记录下来的。
后记
在某个电视节目录制结束的庆功宴会中,我一直和养老先生一起聊天。那个时候,我就像成了他的心腹一样感到非常高兴。当时的情景是大家一起干杯以后,工作人员依次进行了“能参加这个工作实在是太好了”的发言。当时的养老先生也是很满足地笑呵呵地听着。 在连续几个工作人员异口同声地表示“能参加这个工作学到了很多”之后,养老先生小声和我说: “这些人中居然没有一两个人表示工作无聊吗?真是不可思议啊。” 一边说着,养老先生一边露出了孩子般淘气的微笑,我一边小声笑着,一边觉得非常开心。我沉浸在自己对他这番话的理解中:如果他不喜欢站在身旁的我,就不会这样小声和我开这个玩笑…… 不过,养老先生的话未必就是笑话。其实我们已经深入讨论过脑这种东西,就算有不同的真实想法,也会压抑着,尽力保持和周围同步调地工作,这种情况真有意思。想想看,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全部被消灭的时候,大家都随大流说“美英畜生”、 “一亿玉碎”(注:日本要对抗美英作战时的标语之一),仅仅一晚上就改变了脑里的想法,变成“亲美”了。养老先生就是从那个战前战后有着很大的鸿沟,深知全员一致的恐惧与脆弱的年代过来的,所以在大家都说好的时候,他会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也是很正常的(也许吧)。 从认识养老先生到现在,我被“脑”不可思议的魅力所吸引,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面中,都形成了一个习惯,不断地问自己,现在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自己的脑都是怎样运作的。所以我的自我历史年表中,已经清晰地划分为对于脑什么都不知道的“认识养老之前”以及“认识养老之后”。 不久之前的某一天,去养老先生在镰仓的家中拜访,听说了很多书中所无法再现的非常有趣的、令人兴奋的话题,真正地勾起了我对脑的浓厚兴趣。 带着清醒的大脑,我从养老先生的家里出来后上车了。就在那个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特别想见到三十多年前我还在学生时代时就非常照顾我的恩人,明明没有什么契机会想起这位恩人……于是我听从了脑的命令,从镰仓开车到恩人所在的东京市。从国道16号线一个劲儿地开,终于在两个半小时之后到了恩人所开的小吃店,把车子交给陪同而来的经理,我就在那里和恩人开心地喝了一通宵。到底那个时候我的脑做了些什么,会让我如此呢?从一般情况来想,我和养老先生谈话后情绪高涨,应该是迫不及待想要计划下一次见面的心情吧。可是为什么随后却是去见了三十年前的恩人呢? 对此我也有个假设。也许是从养老先生那里接收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信息,而那些信息是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也许从那个时候起,我的脑就和那些信息一起,去不久后的未来世界旅行了。而另一方面,这也会产生反作用力,促使脑又想回过去的世界旅行一番,因为只有这样,最后才能够冷静下来回到“现在”。我给这种情况擅自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脑的回旋镖现象”。我又觉得也许这么理解也不完全正确,毕竟人脑最擅长的就是制造误解和错觉…… 这么说来,世上应该有占相当比例的人都对养老先生产生了误解吧。讲述关于脑的事情=讲述难理解的事情=脑子很聪明的人=很酷的人=似乎很难接近的、冷酷的人。现在养老先生所著的新书《唯脑论》中,有提出“世间的一切都是脑使之形成的”的信息。我遇见过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养老先生本人的声明。其实不是这样的,养老先生是一位很温暖的人。 在前言中有写到“本次对话也饱含了对内田先生的追悼之情。”可以推测,作为一个解剖学者出身的养老先生,会比常人更加地重视“客观”与“理性”。但正因为如此,在反作用力的驱动下,我想也会发生“主观”与“感性”的回旋镖现象吧。 最后,我想,在我们这些容易变化的大脑中,关于内田先生的记忆会以怎样的形式留下来呢?记忆太容易改变了。人类特有的记忆能力到底是什么?老天让我们拥有长久的记忆,会不会就是为了不要忘记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人?
编辑推荐
《记忆会撒谎》编辑推荐:为什么一瞬间什么都不记得?为什么明明记得却说不出来?为什么无聊的小事挥之不去?为什么由“爷爷”一直联想到“泡芙”?为什么骑车、游泳一旦学会就再也不会忘记?为什么记忆中的味道会那么深刻地留在脑海中?“罗马房间记忆法”,有用吗?记忆会自动编故事,真的吗?健忘或许反倒是福气,是这样吗?男人记忆社会史,女人记忆个人史,对吗?卫生间结构导致男女记忆大不同,怎么回事?什么样的记忆会留下?什么样的记忆会忘掉?哪些记忆在撒谎?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健忘?为什么视觉记忆更能在记忆深处留下烙印?那些我们应该记住的事,怎样才能更有效率地记住?一本书,解答你生活中所有关于记忆的疑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