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28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林培源 页数:251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学毕业后周岐山进了一家报社当记者,他采访的案子发生在一个叫清平镇的地方,死者是一名叫刘素彩的女大学生。她被发现因服食大量安眠药死于家中,但家人都不相信刘素彩是自杀的,对她的死耿耿于怀。这让同样经历了女友赵淇自杀身亡的周岐山感到万分痛苦,灰暗的心理阴影纠缠着他,使得他每天都活在悲伤沮丧甚至自责的状态中,他一方面想要知道女友自杀的原因,一方面又极力逃避探究原因。这时女友遗留的一本名为《南方旅店》的小说反复出现在他面前,而这本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说又和刘素彩的死,和清平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南方旅店》的不断发展,刘素彩的死因也慢慢浮出水面……
作者简介
林培源,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曾获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9年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
全国新人选拔赛12强选手。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已出版作品《薄暮》(2009)《锦葵》(2010)《欢喜城》(2011),其小说文字功底扎实,擅长描写家庭的伦理冲突。
作者所获奖项:
2007年 第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8年 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8年 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全国12强
2009年 第六届深圳青年文学奖“最具潜质新人奖”
2012年 《薄暮》获第七届深圳青年文学奖优秀作品
书籍目录
序章
第一章 清平镇
第二章 平安夜
第三章 赵淇
第四章 蒋翎
第五章 陈天玺
第六章 南方旅店
第七章 陈天玺
第八章 南方旅店
第九章 赵淇
第十章 南方旅店
第十一章 许媛媛
第十二章 南方旅店
第十三章 蒋宏,或蓝恺
尾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清平镇离市中心大约一个钟头的车程。 开车的老王秃了顶,他给报社开了十几年的车,是个说话时不时漏风的中年男人。我问老王:“你去过清平镇吗?”老王侧过脸,瞥一眼副驾驶座上的我,心不在焉说:“去过呀。”我又问:“那地方怎样?”老王说:“小地方一个,去过就知道了。” 老王烟酒茶样样不少,一说话,满嘴黄牙,这让他看起来更显老。 报社的面包车有些年头了,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浓浊的味道,坐着很不舒服。我开了车窗,让风吹进来。老王倒不在意,哼着小调,手指轻轻地有节奏地敲方向盘。我瞥了他一眼,他的啤酒肚,都快顶到方向盘了。车在公路上疾驰,灰扑扑的景色一晃而过,除了那些耸立在田野和山上的高压电线塔,再没什么能引起我的注意。我想,那些搭建这些电线塔的人真是天才。电线塔的数量很多,长得又奇形怪状,头大脚长,完全就是一群遗留在地球的外星人。 途经一片厂区时,一阵恶臭袭来,我不得不摇上车窗,赶紧捂住嘴。老王的鼻子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自动过滤臭味,这时候他竟开口问:“小周你多大了?”我捂着嘴,含糊不清地说:“过年就二十四了……” 老王目不斜视,叹气道:“年轻就是好啊,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在乡下挑粪呢!” 我“哦”了一声,没搭话,我才没心思和他一起怀旧呢。 老王眼尖,看出我没心思和他说话,故意露出一丝笑来,踩紧油门,车子加速地朝前驶去。 我倚在座位上,一只手搭起下巴,望着车窗外疾速掠过的房屋和树影,发起呆来。 老王掏出一包烟,一手握方向盘,用另一只手递给我。 老王问:“不抽烟?”我笑笑说:“偶尔抽。” 老王语气关切:“小周你精神不太好啊,要多休息,年轻人别拿身体开玩笑哪!” 我找出车里的打火机,给老王点烟,老王斜叼着烟,探过身,对准打火机吸了一口。 他抽烟的样子很贪婪,仿佛要把烟草里的尼古丁榨干一样。 其实我骗他的,我抽烟呢。这段日子我心不在焉的状态越来越频繁,有时写稿,写着写着就突然难过地趴在办公桌上,好心的同事会过来拍拍我的肩,递一杯水,嘱咐我多休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好像身体某个部位长了一个水龙头,哪天突然被人拧开了,于是所有的悲伤水一样哗啦啦流出来。 我是最近才抽烟的。上班躲在洗手间抽,下了班,就在房里抽。 我爸妈是那种非常保守的人,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儿子抽烟,就像接受不了雷锋看见老奶奶跌在马路上不去扶一样。我爸在我出生那年就戒烟了,他大概老早忘了抽烟是什么滋味;我妈呢,更视烟酒为毒物,从小她就告诫说:不准抽烟喝酒,短命鬼都是给烟酒害的。 他们的话对我而言,是禁忌,也是诱惑。 抽烟让我拥有了一种挥霍生命的快感,一支又一支的烟燃烧、熄灭,本身就是一个稀释灵魂的过程。烟民大概是上帝放逐在人间的孤魂野鬼吧。不过奇怪的是,吸烟治好了洁癖。我不再害怕难闻的烟味,不再神经兮兮想要拼命清洗自己。我的十指沾满了烟草味,所以我期盼自己快点变成短命鬼,再回来找人索命。 可是,上哪儿找人索命呢?我问老王:“哎,老王,你说人活着有意思么?出生、读书、工作,老了就等死,多没意思啊!”老王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的笑意味深长。他吐了口咽,说:“人活着就活着,想那么多干吗?不要这么悲观。”最后一句,老王加重了语气,完全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腔调。我没兴趣扯下去,倒是想起了一句话:“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啊,“人活着就活着,想那么多干吗?”老王今天终于说了句有价值的话。 老王把烟头弹出车窗,回过头来问:“小周,那我要问你,人这辈子最大的选择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突兀,我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 老王很得意:“其实啊,人最大的选择就是被父母生下来,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我惊叹道:“老王你是哲学家啊!”老王说:“快六十的人了,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点道理还是想得通的。”老王的见解倒还精辟。我想,如果人可以选择不来这个世上,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但是反过来可不可以说,如果没生下来,我现在也不会坐在破面包车里和一个秃头司机探讨人生问题? 这样看来,老王也不是想象中那么无趣。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王的车子拐向在国道旁的一道牌坊。 牌坊半新不旧,扬满了灰尘,两旁的漆金对联倒是异常醒目。“清平镇”三个楷体字,不知出自哪个名家之手,道劲有力,大气得很。和高耸的牌坊相比,镇上的一切寒碜多了。放眼望去看不到一栋高楼,大多是平房,估计很久没有下过雨了,路面灰扑扑的。几个小孩在跑,看到我们的车,就停了下来。有一个孩子落下了,站在路边撒尿,他们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们,仿佛我们是从火星上来的奇怪生物。面包车驰过沙土路,扬起灰尘,我看不清那几个孩子的脸。我看到的都是破旧的,毫无生气的建筑。成排成排的老房子,屋顶是瓦盖的,天长日久,日晒雨淋,变成黑漆漆的一片了。 在日光照耀下,这些屋顶散发着陈旧的光芒。 清平镇的确如老王说的,是个小地方。 我问老王:“他们不会安排我住牛棚吧?”老王笑一笑,打趣道:“你担心这个干吗,他们会让你吃好喝好的。”我点点头:“那我放心了。” 车拐进镇上之后,老王开得小心翼翼。 清平镇的路不宽,行人和自行车要跟汽车相避让。 我坐在车里,看着一张张陌生的脸从身边经过。有个老人牵着一头水牛走过来,水牛浑身乌黑发亮,看到我们的车,老人把牛拽紧了,拉在了路边。牛看上去很听话,摇着尾巴,眼睛漆黑漆黑的。老人满脸皱纹,没穿鞋,身上黑得快赶上水牛了。放了学的孩子成群结队过来了。老王把车停在路边,没熄火,等得不耐烦了,才重重地按响了喇叭。学生的校服是蓝白相间的,远远望去,非常醒目。听到喇叭声,他们像分流的河水,迅速让开了一条道,老王于是踩了油门。车子笨重地穿过了横在眼前的路。
后记
我的心是一座孤独的旅店 写完这个故事,我没来由就想起了那天和你的对话。你说:“我突然觉得,文学就是写‘不合时宜’的东西。”当时我的回应是:“有时候人是要倒退着走的,倒退着走,才能看清沿途的风景。”你又说:“我想起我写过的东西,没有大城市,没有年轻的爱情,都是些老去的沧桑的东西。所以你也是,你在写你心中那些沧桑的东西,未必会被别人喜欢,但是敝帚自珍就好。” 这个故事也是这样,我所有的故事都是这样。我总是用一种往后看的目光注视那些发生的或者未发生的“往事”,不管这个故事里的人生活在哪一个时空哪一个年代,一旦被我用文字凝固下来,他们就老了,他们活在老去时光中,他们是注定老去的生命。 所以我才会那么固执地嵌进去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故事。 一个劳改犯和一个少女,一个和“南方旅店”有关的故事。 这些老去的生命先是在我的构思中,然后在书写过程中,最后才是在你的阅读里活动起来。他们是有温度的,而不是冷冰冰的纸片上的人。在我一遍一遍描摹他们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要陷进去。如何才能让自己跳出来审视那个世界?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冷漠和自私,我必须与他们相依为命。我是故事中那个“周岐山”,是那个“陈天玺”。我是活着的人,也是死去的人。赵淇和刘素彩,这两个年轻的女孩子,她们是同一个人,甚至,就连陈天玺和周岐山也是同一个人。 这个故事里只有一对“情侣”,某种意义上的情侣,但是我必须将这三对“情侣”分开,分成彼此不同的三个部分,穿插叙述,才能将整个故事顺畅地进行下去。“只有曲折,才能通幽。”这是我写《南方旅店》时遵循的一个原则。我的编辑问过我:“为什么不简单一点地讲故事呢?”对啊,我也问自己,为什么不简单一点地讲故事?为什么要把它拆开,再重新组成这么复杂的结构?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我的答案不是“因为这样具有挑战性”。不是的,一开始我只想讲一个婚庆店和一个丧礼店(我不知这样称呼那种卖花圈、纸钱和寿衣这些丧葬用品的店是否合适)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雏形是在2010年的时候产生的,那时我刚开始写第三本长篇《欢喜城》,那时放寒假在家,有一天我坐公车路过一条街,那条街上有两三家连在一起的卖婚礼用品的店,它们和周边卖衣服的、卖电脑和卖快餐的铺面紧紧挨着,就像一张固守着旧时光总也不肯离去的脸。我仍旧记得,那些镶着金边、绣着繁复精致图纹的朱红色旗袍带给我的“灵光一闪”。我那时就想,为什么不写一写婚庆店的故事呢?由此,我又很自然地想到了做为对立面的“丧礼店”。所以,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我要写一个婚庆店和一个丧礼店的故事,婚庆店有个美貌的女孩子,丧礼店有个痴情的男孩子。你想想看,这两个店,一个代表喜庆,一个代表悲伤;一个连着生,一个连着死。这两个店的一男一女一旦相遇在一起,一旦相爱了,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事!这是我当时的念头,这个念头让我着实激动了好一阵子。后来,随着时间流逝,我逐渐冷静下来。我觉得,我不能这样子去写,一来我无法虚构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二来,我觉得这样子写的话太过单薄,骨架撑不起,血肉也就失去了依附。 于是,故事就成了你现在看到的样子,我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在一个文本里,我安置了两重空间,一重是在相距当下较为遥远的20世纪80年代;另外一重,则发生在刚过去的这一年里。一个过去式,一个进行时。一开始我打算用第三人称来讲故事,但怎么写都觉得不顺,于是我换一种方式,让自己成为那个记者,那个带着一身悲戚的记者,由他的一双眼来看陈天玺和刘素彩,由他的阅读来掀开《南方旅店》的神秘面纱。他的声音就是我的声音,他讲故事的方式就是我的方式。 真正的《南方旅店》,是那个篇幅只有一个中篇长度的文本。 它并不是独立完成的,我一边写外面的故事,一边构思里面的故事,就像两段从不同位置开始朝中间挖掘的隧道,我必须保证精准,必须使它们刚好就在某一个处打通。有时周岐山和陈天玺这两段叙述中断了,我就跳进《南方旅店》里,让叙述的河流重新流动起来。 这是我写得最艰难的一次。这半年来,一天最多只能写一两千字,其余的时间,阅读、上课、做其他事情;一天二十四小时,如果能有一两个小时是情绪饱满且状态不错的话,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像一个陇伤满怀的农夫那样,担心地里收不了庄稼,于是只好对着空空荡荡的土地发呆。 所以,这也是写得极匣的一次。 写的过程中,我看不到尽头,就像一个独自行夜路的人。我不知道这部小说什么时候能写完,也不知道故事写完之后,它是不是我想要的样子。特别是蓝瑛那部分故事,最难写,我真是挖空了心思,走路也想着,吃饭也想着。我不仅要把自己当成那个虚构的小说家,模仿她的口吻,·用她的腔调来讲故事,还要时时考虑,这个小故事和外面的大故事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我要用怎样一种方式才能让它们衔接起来,融为一体。这是最让人头疼的,有好多次我写不下去了,对着文档里密密麻麻的字句极度沮丧,这些篇章、这些字句忽然就变成了一群蚂蚁,爬向我,啃噬着我的骨肉,搅得我坐立不安,疼痛难耐。 不过幸运的是,我撑过来了,从黑暗的夜晚,从光亮的白天,从密不透风的窒息之中,从豁然开朗的畅快之中,我撑过来了。我用了那么大的力气在写,写完之后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通读,推敲,修改那些细枝末节。从来没有一个故事让我如此痴迷,我反复地和我身边的朋友讲,直到我自己也信以为真,这个故事是真的,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都确确实实发生过,只有这样,我才能给予自己信心,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敲打键盘,将这个故事讲下去。 《南方旅店》里的赵嘉轩和蓝瑛,是一面镜子,就像水一样,他们照见了另一重世界的影子。这是我书写时候的一个设想,我想把发生在两个不同年代的故事并置在一起,并且让它们产生微妙的联系——至于这个设想能否实现,我也说不准。我只负责讲故事,并不负责解释,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更何况一部小说? 所以,不管你说这是一个故事也好,两个故事也罢,都没有关系。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将它读完,我就没有遗憾了。 在这篇后记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还想再和你讲一小段故事。 在一个纪念三毛逝世二十周年的电视节目上,三毛生前的好友公布了她写的最后一封信,信里说:“小熊,我走了,这一同是真的。在敦煌飞天的时候。皓平,我要想你。如果不是自制心太强,小熊,你也知道,我那375把钥匙,起码有100把要交给谁。”那个好友说,他形容三毛是一间旅馆,有375个房间,所以前台接待处有375个格子,共放着375把钥匙。她就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每个房间里那些丰富的内涵,所以她孤独。 我想,或许《南方旅店》可以是这样的意象:她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很多把钥匙,但是你只能打开一个,于是你注定听不到其他房间的欢笑和哭泣,你注定要独自面对这个房间里住着的“感情”,她可能适合你,可能极端地与你相悖,甚至可能伤害你造成死亡,但是你只能与她相对,要么,爱上她,要么,毁灭她,要么,毁灭你自己。 直到写完这个故事,我才想起这些,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旅店”是一个多么孤独的意象。在这个故事里,我写了爱情,也写了死亡,所以小说的英文名才叫Love and Death in Southern Hotel,南方旅店的爱和死亡。我只是一个孤独的匠人,我用想象来搭建一座南方旅店,她有很多的房间,很多的房间还没满人,所以,欢迎你,住进来。 2012年7月13日凌晨 于暨南大学
编辑推荐
《南方旅店》编辑推荐:生长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林培源,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潮汕人文气息的“底色”很自然地溶解于他的小说,从《薄暮》、《锦葵》到《欢喜城》,你会发现这种“底色”已经成为他作品的一部分,难以忽略。但《南方旅店》却成为了他创作中的一次突破,他一方面将小说里真实的人文气息减得极轻极轻,另一方面加重了虚构悬疑的成分。整部小说涉及三条线索,并贯穿了“两重时空”,一重是当下,另一重是上世纪80年代。读者将看到一个在不同时空线索的推理悬疑中,凝练而出的让人意想不到的爱情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