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扬  页数:1156  字数:16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唐玄宗》(全三册)(二月河、熊召政联袂推荐。浓墨重彩抒写李隆基过山车般的激荡人生,入木三分描摹唐明皇人生嬗变的心历路程。)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纷繁多姿的帝王创业宏图,一张绚烂多姿的开元历史画卷。王朝的兴衰、储位的争夺、宫廷的爱情、嗜血的权谋、迭起的兵变……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作者简介

  赵扬,中文系毕业,虽转战商海,仍笔耕不辍,已出版《金钱世界》等作品。认为阅读是一种享受,创作是一门艺术,经常沉溺于文字而不能自拔。尤痴迷古典文学,心醉大唐盛景,穷十数年之功研究唐史。完成并出版历史小说《唐太宗》(全三册)、《唐玄宗》(全三册)。

书籍目录

第一卷·乱世争雄
引 子
第 一 回 君臣登高宣婚期 阿瞒卜筮观吉礼
第 二 回 韦皇后强插亲信 李令月霸占水碾
第 三 回 皇帝赐婚嫁乳母 阿瞒赴宴结新识
第 四 回 韦皇后频显祥瑞 庸皇帝两较毬艺
第 五 回 贪墨官利令智昏 冷御史强项弹劾
第 六 回 姑侄联话谈朝闻 新池欢宴献诗词
第 七 回 冷御史宫石殒命 庸皇帝寝殿暴崩
第 八 回 立遗制顿生波澜 图安危萌发玄机
第 九 回 韦皇后临朝称制 李隆基来福逢源
第 十 回 劝革命情真意切 决反水密鼓紧锣
第十一回 钟绍京暮启宅门 李隆基夜战禁宫
第十二回 祸首贼臣大浪去 新贵贤者逐波来
第十三回 李旦荣登皇帝位 长兄固让太子座
第十四回 制流言皇帝图治 逐良臣公主弄权
第十五回 去烦乱太子监国 遭放逐公主撒泼
第十六回 孤太子伤春寂寥 勇公主弄巧成拙
第十七回 阿瞒晋位新皇帝 张暐饮酒透机密
第十八回 李旦疑虑持两端 公主决然建数策
第十九回 献佩刀张说明志 受嘱托知古言密
第二十回 李隆基再战禁宫 红妆女永绝朝局
第二卷·盛世华章
第一回 唐皇思治忆贤者 张说识机策功臣
第二回 骊山讲武树君威 渭川会猎拜新相
第三回 罢冗官机锋暗藏 贬功臣苦心图存
第四回 减奢费宫廷焚玉 明秩序姚崇施政
第五回 逐功臣再放藩王 涌暗流数探河南
第六回 固边疆皇帝忧心 灭蝗虫姚崇发力
第七回 挫兵变施恩宽宏 立太子图安济世
第八回 闻惊变调臣遣将 赐衙居施爱示仁
第九回 花萼楼兄弟同欢 逢大赦姚崇识机
第十回 姚崇真诚荐宋璟 皇帝花间遇倩女
第十一回 武惠儿承恩侍君 宋丞相守正谏帝
第十二回 郝灵佺献头邀功 王毛仲力荐张说
第十三回 理赋税朝廷括户 识虚实张说检兵
第十四回 皇帝迁居兴庆宫 宋璟惹怒贵宦家
第十五回 李隆基力护宋璟 李林甫屡拜张说
第十六回 后宫幢幢显暗影 宋璟殷殷斥恶钱
第十七回 禁恶钱波涛汹涌 平怨愤丞相频易
第十八回 宰相新成三驾车 张说问兵朔方城
第十九回 张说计赚张嘉贞 姚崇智擒张道济
第二十回 新官上任三把火 旧妇失位九魂归
第二十一回 集贤殿群英荟萃 勤政楼君臣聚谈
第二十二回 张丞相用人分明 王忠嗣挥兵如神
第二十三回 王猛观礼惹祸端 张说热灶议封禅
第二十四回 张嘉贞发怒闹宴 双丞相率众累言
第二十五回 李林甫识机入职 集贤殿君臣定礼
第二十六回 武将联姻喧喜宴 泰山封禅耸奇观
第二十七回 京城热议“泰山”力 张说冷遭御史功
第二十八回 高力士巧舌如簧 李林甫偃旗息鼓
第二十九回 频易宰相走马灯 夺哀九龄回京城
第三十回 九龄谏圣存心结 禄山脱罪埋隐患
第三卷·长恨遗歌
第一回 张九龄累言招烦 武惠妃招婿娶媳
第二回 李林甫迭出妙计 武惠妃错使昏招
第三回 施连环林甫上位 贬荆州九龄聚谈
第四回 皇帝一日杀三子 惠妃数月失九魂
第五回 李亨走运升太子 皇帝施蝶选美人
第六回 李林甫励精图治 温泉宫歌舞传情
第七回 玉肌美艳女道士 鼓舌藏奸李林甫
第八回 霓裳羽衣绕宫苑 灵符祥瑞致新元
第九回 七月七日长生殿 暮春三月广运潭
第十回 杨玉环终成贵妃 李太白诗冠长安
第十一回 李白赞妃清平调 贺公求道辞东归
第十二回 吉温衔命赴北境 适之携将宴曲江
第十三回 京城无端兴大狱 贵妃伤怀首出宫
第十四回 杨钊投机获官阶 李白漫游邀杜甫
第十五回 君王惘识安禄山 权相欲谋王忠嗣
第十六回 折粮换绢入左藏 遭诬兴狱去良将
第十七回 诸番将守境戍边 杨国忠承宠荐人
第十八回 安禄山迭立边功 杨国忠扳倒王鉷
第十九回 杨贵妃再出宫苑 李林甫重使阴招
第二十回 李林甫病入膏肓 安禄山功至荣宠
第二十一回 宰相再易两重天 南诏平乱六万兵
第二十二回 国忠嫉恨安禄山 禄山再入华清宫
第二十三回 安禄山伺机谋反 封常清痛失洛阳
第二十四回 促战溃败失潼关 闻惊仓皇弃长安
第二十五回 香魂归葬马嵬坡 太子北驰灵武城
第二十六回 太上皇月下忆昔 古栈道霖雨闻铃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回君巨登高宣婚期阿瞒卜筮观吉礼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时辰进人了九月,一场初雪下来,凛冽寒气早将长安城浸润透彻。两市平日里堆积如山的薪炭早没了踪影,那些需要购炭之人须赶早市,方能购回些许木炭。宫城皇家之人,却不用操这份闲心,取暖之物早已备齐。天刚转冷,各殿内用木炭烘之,再加以少许沉香木根,使殿内各角暖气融融,更兼香气袭人。此时的上官婉儿揽镜作眉,意欲出宫拜见太平公主。镜中的面容依旧艳丽,然眼角的鱼尾纹告诉婉儿,自己已然步人中年。四十余年的岁月一晃而过,婉儿不禁万般感叹。上官婉儿的身世颇为凄惨。爷爷上官仪为高宗朝宰相,因不识轻重向高宗建议废掉武则天当时的皇后之位,后被武则天杀掉,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起没人掖庭宫内。长大后,上官婉儿不仅生得容貌俏丽,更是继承了祖父的文才,也颇有智谋。女皇惜其才华,让她做了自己的贴身女官,主要负责文翰之事。十七岁那年,婉儿在天后身边,遇见了新太子李贤。这位新太子是年二十三岁,容止端雅,婉儿正是怀春的年龄,不禁对李贤心生爱意,奈何身在深宫又为天后专侍,心思再多终无用处。她那时幻想,眼下天后身体多病,太子终有继位的一天,届时以自己的才名以及美貌,定能得偿心愿。贺客中不识文者见了李林甫的手书,不禁啧啧称羡;识文者见了书幅不敢当堂品评,出了姜度之门方才畅怀大笑。原来李林甫手书的前六字为:“闻有弄獐之喜”,其中的“獐”字令识文者大犯踌躇,这“獐”字为何意呢?继而马上明白,敢是宰相大人在这里大掉书袋,却偏偏将此字写错了。《诗•小雅•斯干》有言:“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为玉石,瓦为纺车之器,后人常将生男呼为“弄璋之喜”,生女呼为“弄瓦之喜”。“獐”又为何物呢?那是一种类似鹿的小畜生。李林甫如此一字之差就非为贺喜了,分明是骂姜度:别人生儿子可以拿美玉来玩,你的儿子就以小畜生为伴吧。李林甫绝对不想骂姜度,他根本就没有弄清“璋”与“獐”的区别,却偏想显示自己有些文采。不料此事一出,文名并未落下,倒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弄獐宰相”的“美名”。那些日子,洛阳城里每每有人提起此事,定是笑声不绝,喷饭者、笑出泪者甚多。张九龄如此说话当然是讥讽李林甫了,然李林甫似闻所未闻,依旧笑容灿烂。李隆基不想让李林甫难堪,他鉴于前任宰相争吵不断,选任此二人也是颇费心思的。张九龄文名既播,又心思正直,由其出任中书令,可彰显自己依贞观故事施政的主旨;而李林甫少文无名,然明于吏事,其在张九龄面前不敢张狂,亦可弥补张九龄处置政事的缺陷。他如此配置宰相,实想重复此前姚崇与卢怀慎、宋璟与张嘉贞、张说与源乾耀那样配合默契的格局。看到李林甫在张九龄面前唯唯诺诺的样子,李隆基心中大为满意,他刻意打破眼前尴尬的场面,说道:“张卿啊,朕将恶钱的事儿想了一遍。此前宋璟厉禁恶钱,结果引起天下动荡;如今若完全放开禁令,则国家法度为之松弛,亦为不妥。朕今日唤二卿前来,就是想告诉你们:恶钱还须禁约,然也须别寻钱途,以治钱荒。”如此一来,李隆基就为解决钱荒定下了基调,张九龄此时已知自己不甚谙熟此事,也就不再开言反驳。李隆基目视李林甫道:“李卿,你参与括户之时多识民间详细,有何想法呀?”李林甫瞧了一眼张九龄道:“陛下今日朝堂之上令臣等思虑治钱荒之事,臣当时有些想法,本想先向张令禀报。现在陛下问询,臣不知高低就先说了。”李隆基见李林甫处处维护张九龄的尊严,心中又复高兴,遂示意李林甫接着说话。李林甫说道:“陛下刚才所言,实乃圣虑远大,龙目如炽。眼下的钱荒,正如张令所言,实因财货日增、一时不敷用度而致,若假以时日,钱荒定能缓解。臣以为,一者须遵陛下之言厉禁恶钱,对于那些富商奸人妄自收好钱兑恶钱之举,务必坚决打击;二者,要以疏导为主,引领天下人使用好钱,两京可定期出左藏库内排斗钱,许市人兑换,另在宣州、润州等地设置钱监,以抑恶钱之势。如此两三年间,钱荒定能为之缓解。”李林甫的这席话不长,其先是力捧李隆基和张九龄,再提出自己或抑或扬的主张,而眼前的情势之下,此法最为稳妥。李隆基闻言大喜,心想还是这些明于吏事之人考虑周全,断不会有宋璟及张九龄或极左或极右的主张,以此行事,最为可行,遂目视张九龄道:“张卿,你以为此法如何?”皇帝既已定下了治钱的基调,张九龄当然无话可说,李隆基遂嘱李林甫近期专司此事。李隆基最后说道:“这样很好嘛。裴卿忙于运粮关中,则朝中之事多赖二卿襄助。你们今后若如今日这样诸事商议,又能取长补短,朕心甚慰。”李林甫躬身答道:“臣今后定依陛下之旨,诸事皆向张令讨教主意,不敢独断专行。”李隆基如此相劝张九龄和李林甫,自是希望他们如前期数对宰相那样配合默契。李林甫明白皇帝的心意,日常寡言少语埋头办事,对张九龄异常尊敬,诸事皆让张九龄拿主意。张九龄居于宰相之位,身上兼有了宋璟与张说的某些禀性。宋璟的直率与固执,张九龄用来应对皇帝李隆基;而张说对非文学之士的不屑,张九龄也完整地继承了下来,集中体现在对李林甫的态度上,张九龄向无好脸,动辄呵斥。转眼八月初五“千秋节”将近,光禄寺开始忙碌起来,其在广达楼张灯结彩,忙于宴会的布置。八月初五系李隆基的生日,其生日之所以成为“千秋节”,还是张说的功劳。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此为李隆基四十五岁的生日,李隆基在“花萼相辉楼”之下大排宴席,以宴请百官。是晚百官满席,羽觞流行,歌舞助乐。酒酣之际,尚书左右丞相源乾耀、张说率领文武百官上表祝日:“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二气合神,九龙浴圣,清明总于玉露,爽朗冠于金天。目惟仲秋,日在端五,长星不见之夜,禅光照室之朝。群臣相贺日:诞圣之辰也,焉不可以为嘉节乎?”

编辑推荐

《唐玄宗(套装共3册)》第一卷主要围绕年轻的李隆基与韦皇后、太平公主等势力之间的权谋争斗,讲述了李隆基从一个“纨绔子弟”成长为一代帝王的艰险历程。第二卷主要讲述李隆基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大展宏图,逐步实现“开元盛世”的纵横捭阖的历程。第三卷主要描写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晚期的政治生涯及朝局乱象,展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渐变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玄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文笔干练,故事性强,也比较严谨耐看,为数不多的唐玄宗的长篇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饱满!
  •   帮同事买的,他说很好,很喜欢
  •   我是奔着杨贵妃那段买的,读完清平调,去了华清池,比较神往,如文章看来,愿得君王一人心难得也确实不现实,这段绝恋也不过如此,女的有手段,耍小性,男的朝三暮四,见色忘情,。小说时间跨度比较大,历史事件也写的比较紧凑引人入胜,包括武党余波,开元新治,比较恢宏,我感觉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盛唐的景象。不过,对于安禄山的崛起好像缺乏铺垫,韦氏和太平公主覆灭后,没注意,他就一步一步崛起了。。。有点突兀,其他还不错,推荐一读,包括里面的诗句,都挺美的。
  •   写得一般,比《唐太宗》写得差些,书中的代词“其”滥用,使人看了心烦。比二月河的作者有较大差距
  •   内容精彩, 文辞美丽!非常好!
  •   笔法恢弘,笔触细腻,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缺陷的唐玄宗。就是太厚,读着有点厚。
  •   好吧,我是为了基叔才买的o(≧v≦)o~~其实很好看啦啦(¯﹃¯)我还顺手买了一套唐太宗,但是,这纸真是薄的桑不起啊⊙﹏⊙好在印刷不错,用橡皮擦也不会调墨,但就是要不小心弄上了油就杯具了(¯﹃¯)作者文风还算成熟,就是没那么复古(古书的感觉是一段一段的,看的怪不舒服,但也没什么大碍-_-||)... 阅读更多
  •   第一部真正优秀的反映唐朝最著名的由盛及衰的历史小说比那些枯燥叙事,近似史书白话版的要更好看,更通俗少了一颗星是因为书的纸张,薄的就跟好点的草纸差不多看的时候一定的千万小心,沾上水油就杯具了
  •     这本小说足足写了1000多页,优缺点都很鲜明。
      
      从优点说,作者对唐代历史比较熟悉,确实下了一番功夫,颇有《新唐书》、《旧唐书》的影子,此外还杂采了许多笔记小说的内容,堪称厚重丰富,在一个大家都不太用功的背景下,此书可堪一读,至少能丰富人们对唐朝典章制度的了解。或者是看古书太多了,作者有些用词不自觉地被带了过去,比如“好整以暇”、“雅”等,不是只用一两次,而是反复使用。
      
      从“七实三虚”的角度看,本书实写的东西比较多,脉络清楚,甚至可称是初读唐史的门径,比如历史上李隆基兄弟与儿子的名字改了很多次,直接读典籍,往往会被搞乱,转化成小说,就清楚多了。
      
      作者对几个人物的把握也比较公允,比如张说、李林甫,历来毁誉参半,本书能发其幽微,直书无隐,也让这两个人的形象变得更丰富了一些。
      
      然而,本书的缺点也比较多。
      
      首先,作者对唐代习俗与物质文明了解不多,比如唐代茶基本是煮的,并非如后代那样热水沏泡,书中几处相关描写不合理。再比如,唐代北方冬季几乎无农耕,春天才开始借钱整地下种,这在敦煌出土的文契中体现得很清楚,可李隆基居然能看到初春禾苗的绿色,显然,那是现代才有的冬小麦。
      
      第二,缺乏典型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描写太漫画化,李隆基从一代英主走向昏庸,其中的逻辑铺垫不成功,因为这种全视角的写法,只能粗略地展示全景,无法深入刻画复杂人物的内心,翻遍全书,看到的皆是蠢货,显得笔力不够。
      
      第三,故事编织能力不足,作者似乎受《明朝那些事》之类的书影响过大,太执着于“宫斗”的环节,在不能大幅度超越历史记载的前提下,有点自缚手脚,全篇故事皆有所本,显得缺乏戏剧冲突。
      
      可以理解作者的不容易,因为在国内写历史小说,不仅很难得到应有的报酬,且经常会招惹来一大群批评家。他们不是就小说来谈小说,而是拿着历史来批评小说,而且出语都很豪迈,稍有错误,便是贻害子孙、传播谬误。如此,小说家只好先在历史上下功夫,翻烂正史才敢下笔,如此耽误了许多才华与精力,实在可惜,缺乏好的历史小说,要算是这些批评家们的一大贡献。
      
      动辄得咎,则天下无文,语言本来就是模糊的,否则人类何须物理、数学?只要是文字,就一定可以被批评、被错解、被挑出毛病来,这是一个成本不对等的游戏,他人孜孜数年,批评只需灵光一闪,长此以往,必然是批评家多而创作者少。
      
      这本小说写得很努力,赵扬能坚持下来写严肃的东西,这还是令人敬佩的。
      
      
  •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颇具一些传奇色彩。从正史到野史、影视到小说,不一而足。从专家学者到街巷幼童,几乎都可以说出他的二三事。
       洋洋洒洒三大卷,喜欢读史的筒子不可错过~~
      
  •      中国古代历史上功勋卓著的皇帝不算多,也不算少,最有名的几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可以说彪炳千秋,各有长短。其中唐玄宗李隆基,无疑是最风流也最为复杂的一个。
       之所以说李隆基风流,自然是其中后期沉溺女色的因由,包括他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传唱至今,已成经典。而说其复杂,从其在位前后大相径庭的表现便可以看出。
       历史小说作家赵扬最新力作《唐玄宗》,即围绕李隆基的这两大特质,描述了整个盛唐的兴衰。赵扬笔下的唐玄宗,似乎并没有多么浓厚的天之骄子的色彩,诸多文学作品或影视剧对其正面形象的渲染,在这里其实极少体现。作者像是仅仅把李隆基看做一个生在帝王之家的普通人,而且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缺点的普通人,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夺权上位,再到打造盛世,最后腐化堕落,信笔写来,没有拔高,亦没有粉饰,该褒的该贬的一应俱全。
       我们读即位之前的李隆基,除了其仪表非凡、聪明睿智之外,还看到其善于隐藏、诡诈多变的机心。他一面暗自搜罗义士,筹谋划策,一面又故作纨绔之状,以吃喝玩乐为己任,果然骗了所有人,连心思缜密的太平公主也看走了眼。这时的李隆基,无疑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他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对任何权力阵营都毫无威胁的小角色,如此才能在宫廷争斗中躲避锋芒,求得自保,最终出其不意,一举成功。
       我们读开元年间的李隆基,除了其雷厉风行、知人善任之外,还看到其弄巧藏拙、阴冷无情的秉性。他十分懂得利用人才的长处,懂得审时度势,适时转换施政方略。但是,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旦谁的利用价值没了,他又显得特别无情而冷漠。且不说刘幽求、王毛仲这等助他上位最后却不得善果之人,单单如姚崇、宋璟等经他选任的良相,在用过之后,态度也有所转变。姚崇罢相之后心境的凄凉,映射出了李隆基骨子里势利的冷光。
       我们读中老年时期的李隆基,除了其才情依旧、风流浪漫之外,还看到其日益昏聩、不辨忠奸的颓势。他以老迈之躯幸亲子之妇,虽是多情所致,却败坏伦常,有伤风化。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其实渲染得并不多,且无丝毫褒美之意。或许在作者眼里,这一段实属孽缘,是唐玄宗人性中阴暗面的反映,故而不值得大写特写。而唐玄宗对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的宠幸,从作者的行文来看,实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之意。唐玄宗的性格缺陷,在声色犬马的熏陶中,彻底暴露出来了。
       自古以来的君王,要么英明神武,要么昏聩堕落,不一而足。而像唐玄宗这样一半英明神武,一半又昏聩堕落的着实不多,可以说,唐玄宗的性格太复杂、太多面性了。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来写,应该也是看中了他的多面性。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明君在励精图治过程中的机敏、诡诈、阴冷,又可以看到大多昏君在贪图享乐过程中的腐化、糜烂、沉沦。作者通过写这个人物,其实是把历史长河中统治者的一系列问题做了总结,把其脉,诊其疾,究其因,读者品咂之余,或许能引起些许思索、考量。
       王朝兴衰之味,尽在其中矣。
      
  •   评价很好啊,不过对于那些乱写的作者太包容了哈。
    历史小说确实难写,惟其如此,下笔才须慎重,现在的历史小说作者,是什么都敢毁,乱写一通,根本不做深入的研究,也不对历史真实负责!
    赵扬的唐太宗我看过,实在不敢恭维,只是佩服他这种毅力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