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方丈记

出版时间:2011-11-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日】吉田兼好,【日】鸭长明  页数:260  译者:王新禧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方丈记》、《徒然草》与《枕草子》因题材相近,内容幽玄静美、笔致清雅简洁,故合称日本古典随笔三璧,代表了日本近古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不过,虽然三部作品在声名、评价、艺术美等方面并驾齐驱,但细加比较,仍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大不同。《枕草子》作为宫廷女性的散文集,诞生于光鲜织锦、华丽灿烂的平安朝最盛期,文风绮丽、明快柔美,充满着风花雪月。而《方丈记》与《徒然草》却诞生于干戈战乱、民不聊生的镰仓初期及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事不稽古,多灾多难、人心惶惶。作者鸭长明和吉田兼好都有极好的汉学与和歌修养,也都曾奉仕朝廷,其后皆失意出家。他们有着相近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感悟,所处的时代背景又一样地充满苦难艰危,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令他们最终选择了相同的归宿:远离尘嚣、隐遁山野。而他们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带有隐士气质,烙上了哲思批判、悲观反省的印记,见解精辟、深邃警世。所以,《方丈记》与《徒然草》在精神内核上是有别于《枕草子》的。如果说《枕草子》是贵族文学新形式的延伸,那么《方丈记》与《徒然草》就是隐士文学的滥觞与元典!    一、《方丈记卜无常是苦,隐逸最乐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琵琶名手。他生于神官世家,小时候被寄居在祖母家,由祖母抚养长大。二十岁左右,父亲与祖母相继去世,了无牵挂的鸭长明弃家游学,开始专心研究和歌及乐曲。先是拜著名歌僧俊惠为师,钻研歌道;随后又师从大音乐家中原有安,学弹琵琶。因两艺皆臻妙境,中年时受到后鸟羽上皇赏识,被任命为和歌所的“寄人”(负责选定、创作和歌的官员),从此活跃于宫廷及和歌界,作品被选入《千载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    鸭长明出身平平,以非贵族身份而获上皇提拔,参与敕撰和歌集的编辑,可说是破格的荣耀。他不仅长于和歌,而且熟稔汉诗汉文,有着厚实的汉文学修养和造诣,深得同时代文人公卿的钦仰。对他青眼有加的后鸟羽上皇,因他父祖皆是贺茂御祖神社的神官,便又推荐他出任下鸭神社神官,孰料遭到鸭长明同族的激烈反对,不能如愿。生逢源平争霸的大乱世时代,又迭遇天灾人祸,再加上家道中落、仕途失意,饱经忧患的鸭长明心灰意冷,于五十岁时舍弃官禄、遁世出家,入大原山隐居,后迁至日野山,至死不出。    《方丈记》即是鸭长明隐匿日野山时,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其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之“白眉”(最高峰)!全书共十三节,以简洁严整的和汉混合文体写成,笔意生动而富有感情,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从感慨世事多艰、人生虚幻出发,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生动写实地描述了平安末期悲惨的“五大灾厄”:大火、旋风、地震、迁都、饥荒。借社会的苦难揭示出人世无常、生存不易的道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社会现实转向了隐居生活和内心世界。先是自叙身世,接着书写隐遁大原山,后又迁移日野山筑庵的经历,以清雅的笔墨,记述了方丈之庵中闲寂的生活,同时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烦恼。到最后直率地坦露心扉,为能否安于清贫而自我深省。全书措辞佳美、浑然天成,结构巧妙、格调高逸,奠定了鸭长明“日本中世隐士文学鼻祖”的崇高地位。    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名作,《方丈记》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主因在于其贯穿始终的无常思想,与大和民族纤细感性的内心世界高度契合,故而能引发日本人民长久的共鸣,并视之为万代不易的文化瑰宝。    无常观在日本人的精神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成为其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这与日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列岛四面临海,远离大陆,从远古开始就不断受到海啸、地震、台风等天灾的侵袭。在此恶劣条件下,日本人自然产生了“生命无常”的思想。而古日本不但灾害频仍,兼且战祸不断,特别是在鸭长明所处的平安末期,矛盾尖锐、冲突频繁,源平相争导致的连场兵戈,令人民饱受苦难。战士血流尽、百姓泪流干,人们命如微露、祸福难料,内心挣扎苦闷,却又无可奈何,唯有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的“空观”与因果宿命论中,寻求解脱。    鸭长明半生颠沛,虽为著名歌人,又有上皇知遇之恩,但身处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过渡的激荡时代,天皇制衰落,武士阶层暴起,社会动荡不安,亲身所经历的种种巨灾大变及人祸纷争,令他对人生苦短、诸行无常的认识尤其深刻。油然而生的幻灭感,促使他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无常思想和强烈的悲哀情绪。《方丈记》的开篇,他就以流水、泡沫来比拟世间万象,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灭亡,都在瞬息变幻问。流水不归、世无常态,世事的不变只是暂时与相对的,变化无常才是永恒与绝对的。接着他又将人与宅邸,比作牵牛花上的露珠,叹息人生短暂、生命虚幻。这脆弱易变的无常之苦,是他时时都希望摆脱的梦魇。    然而看似平常的无常,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人人皆在无常中,谁又能轻易摆脱?于是鸭长明一面悲叹自己生于末世,发出近乎绝望的呼号,一面又不停地在无常中寻出路、在变化中求新生。为此,他离开旧宅,遁入深山,匿居于山麓方丈小庵中,渴求在隐逸中找到幽静之乐。这里有自然的山野风光、有静僻的修行环境,更不乏真率的质朴人情,鸭长明在此发思古之幽情、抒怀旧之蓄念,细细咀嚼着人生的况味。他以天地万物为邻、与琴书佛典为伴,怡然忘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世俗的一切经营和纷争都已不在乎,一应物质上的享受也都已不在意。自我放逐所得到的报酬,是蓑衣、拐杖、闲趣、佳景,以及“知己知世、无欲无往,但求宁静,无愁最乐”的状态和心境。终于,红尘中的种种羁绊远去了,精神上的真正自由来临了。清亮的月色,照进了闲寂的方丈之庵,也照进了所有淡泊名利、笑任晴雨的心。    二、《徒然草卜意境优美、精辟警世的古典微博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歌人、隐士、随笔作家。他出身于作为神祗官世家的卜部氏一族,俗名卜郎兼好,因居于京都吉田感神院,故被称为吉田兼好。    兼好的家族世代掌管朝廷祭祀,是有名的望族。在此家庭背景下,他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佛、老庄之学。青年时期,他又师从和歌大师二条为世,以歌人的身份活跃于文学领域,与净弁、顿阿、庆运并称为“和歌四天王”。1301年,他出仕朝廷,历任六位藏人、左兵卫尉,但限于神官家庭出身,很难位列公卿。当提拔赏识他的后宇多上皇驾崩后,他旋即决定遁世出家,修持于比睿山横川。彼时大概三十岁左右。    兼好出家后,过着四处化缘、清贫简朴的生活,有时甚至要靠织席维持生计。他云游了全国诸多地方,大长见识,晚年在仁和寺附近的双冈居住,1350年卒于伊贺。其作品除了《徒然草》外,尚有个人和歌集《兼好法师集》。另有不少和歌作品收录于《续千栽集》、《续后拾遗集》、《风雅集》中。    兼好所生活的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是古日本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旧制度崩溃,平安朝以来的价值观和贵族文化也从根本上开始动摇,新兴的武士阶级彼此间争权夺利,分庭抗礼;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得本已混乱的状况更雪上加霜。兼好作为一个下层贵族,既目睹了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又了解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他想改变这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只好选择了遁世。因为遁入空门,使他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以从自由的立场凝视世间,深刻地思考一切,同时还能保持旁观者应有的清醒。    兼好前半生在朝,主管宫中总务与膳事,官职虽不高,却能够结识到不少公卿大臣,有机会了解诸多宫廷掌故,可谓交游广阔、人情练达;后半生出家,闲云野鹤、妙悟佛谛,看透世事空幻无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再加上其本身性情中和、博通诸学,故而笔下文章趣味渊雅、见识明达,言简而又能尽兴。《徒然草》就是这样一部佳作。    “徒然”一词,在日语中意为无聊、寂寞;“草”指草子,指用假名写就、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随笔、日记或民间故事等。《徒然草》的书名便是仿古书体例,摘取首句的头两字而得。全书由序段与243段互不相连、长短不一的随性文字组成,与《方丈记》相比,内容更为驳杂深广。包括了自然观、艺术观、人生观、无常观、处世警语、经验感悟、掌故考据、奇闻逸事等等,全都是兼好兴之所至、有感即发而写下的随想、批判、评论,颇似今时流行之微博。所不同的是,兼好的微博不是写在网络上,而是记于墙壁、纸片或经卷背面。当其辞世后,著名武将、歌人今川了俊命人搜其遗稿,于伊贺得歌稿五十页,又于吉田感神院墙壁及经卷抄本背面,得随笔若干,遂结集成此书。    由于吉田兼好写作这些文字的目的,只是为了排遣长日无聊,生前从未想过要传诸后世,因此其一直处于灵光乍现、漫然书之的创作状态中。虽说是即兴创作、信手拈来,但精练坦荡,字字都凝结了作者的智慧结晶和深刻见解,短则三言两语、长则细描详绘,将儒、道、佛理寓于简单通俗中,而行文又能将汉文日语融冶一炉,真实、风趣、质朴,汰尽浮夸虚妄,闪烁着古老辩证法思想的光芒,将他人生的经验、体会、彻悟尽都囊括其中。虽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是以沧桑之心发禅悟之语,静谧而超脱,于不拘一格间尽显灵韵,使人读后留下无穷的怀想和思索。    吉田兼好曾为官、又为僧,繁华看尽、行脚四方,其社会视野自然比较开阔。与这样的人生相对应,《徒然草》的着墨重点,也不外两类:一类载宫廷见闻、禁中逸事、规章典仪,满溢贵族趣味与怀古幽情;另一类记寺庙人事,并以佛教之世界观,注视自然变化与事物变迁,对人生百态发表了坦率的批评和议论。这两类文字在内容上包罗万象,自然、爱情、事业、忧患、求道、居家、历史、怪谈……举凡当时世俗与空门所涉之人事,应有尽有。公卿贵族、武士、僧侣、艺人、工匠等各阶层人物纷纷登场,实录世间万态、感悟伦理情爱、抒写四时风物、品评衣食住行,宛如一幅描摹镰仓末期社会的长绘卷,将彼时的朝野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如果仅有内容上的丰富,尚不足以使《徒然草》傲立日本文学史数百年而不衰。其思想层面的深邃广阔、文笔的生动超妙、意境的悠然闲雅,不但予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更发人深省、启迪智慧。这才是它光芒四射,倾倒整个大和民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日本人的审美倾向与生活态度直到如今的主因所在。    《徒然草》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文字美。全书以纤丽绵密的古日文结合洗练简洁的古汉文写成,字里行间细腻蕴藉、雍容灵动。由于作者有着深厚的汉学修养,因此立意布局多仿中国古典笔记,遣词造句讲究典雅,同时频繁借鉴化用古中国的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墨艳笔健,令作品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动人韵味。那既朴素又辛辣、既风趣又不油滑、超脱而不空疏的文字,将吉田兼好的个性情趣与中世的审美意识完整地投射其上,观之赏心悦目、读来唇齿留香,对后世文学作品的行文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拙译在文风上,特意采用文言的方式,就是为了保持原书中这种古典的文字美。    如果说文字美属于外在的表现,那么《徒然草》所具备的智慧美与意境美,则展现了其内在的高品质。    兼好以大杂学家的身份,跨越了千百年的时间之河,将先贤古圣、文章大儒都视为良友,汲取中日思想家、宗教家、哲学家的学问精华融会贯通,化为已用。《徒然草》中多处援引《道德经》、《论语》、《庄子》、《尚书》、《昭明文选》、《白乐天诗集》、《古今和歌集》等古书的辞句与观点,结合自身睿智、幽默、带有寓言性质的小故事,采用碎片式、积木式、插花式等叙述方式,安排于匠心独具的话题排列中,纵谈妙论、至理迭出,尽显机智与渊识,耐人寻味。    此外,在肯定贵族式的教养、学识的同时,面向庶民阶层,兼好也充分肯定了专家、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修养的不断提升与技艺的日益精进密切相关。风度姿容、谈吐礼仪也是他评价人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徒然草》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问、才艺方面,更有诸多生活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兼好以一个出家人的平和冲淡,将他对生活的见解和琢磨缓缓述来。虽然避世隐居,然而他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并不回避自己对世俗种种欲望的欣赏与理解。从庭院中的花木该如何选择,到居室里的器物该如何措置,再到待人接物如何才是得体,他都不惜笔墨;世俗生活的诸多趣味,例如赏花、饮酒、观月、男女幽会等,他都津津乐道。禁欲者与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不虚饰、不做作,尽情地敞开胸怀,去品味生活的真情趣。他就站在生活里,看人来人往、看万物纷繁;生活之理,就像他笔下的文字一般,虽淡然素朴,却暗藏玄机,意蕴深厚。    对于生的热爱,让兼好倾向于自我保全的智慧,其为人处世也大有心得。他格外强调人生应进退有度,言行得体而不遭人厌弃。在名利观上,他认为人世沉浮、红尘打滚,不免要追逐于名利之间。求财慕荣,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必须取之有道,诚信为本。为此,他一次次提出忠告、一次次给出建议,妙语警句在书中俯拾皆是。但他并不摆出一副教训人的面孔,也不进行晦涩枯燥的说教。这些率真的劝诫,都来自于他对现实人生深入细致的观察、理解,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因而没有道学语,令人在莞尔颔首中,咀嚼出一位老法师在历尽沧桑后,浓缩五味而得的处世智慧。    总之,《徒然草》是聪明人写的慧世语录、是滋补的心灵鸡汤。它所蕴涵的东方哲理、人生智慧对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人格修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奉为日本的《论语》,跨越时空隧道,世代传承。    飘然出世、简单生存的兼好法师对生活上的享受并不提倡,而是追求适意自在和内心『的安宁平静,所以在赋予《徒然草》高深智慧的同时,也在书中融入了脱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意境美。与青灯古佛相伴,人情冷暖了然于心,悠然禅意和对世事的冷眼旁观,结合以平安时代旧贵族的优雅,造就了兼好古典式的关学情趣和独特的审美观。他立身世俗却超越世俗、厌离红尘却不忘人间,用清新晓畅的文笔、精准唯美的语句,热烈而又冷静地描绘着自己生活的世界,将人生短促、烦恼所在、静思所得,以及自囿之可笑、寄情山水之闲趣娓娓道来,句句清凉,宛如指出一条深幽的小径,令人行走其间,只感清醒与宁静。    有些文章好,是自自然然地好,不是用力地好。若心底不曾历波澜,定写不出如此率性纯真的文字。如前所述,兼好撰本作时,并未考虑到发表,也无所谓有无读者,因此绝不挂怀于受众口味,下笔自由随意,全无避忌阻碍,是内心思想的真实流露。这样淡然的心态,最适合散漫抒怀的随笔,有时灵感一闪而过,记下来寥寥数句;有时却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洋洋千百言,数纸而不能尽。读者品来,犹如与知心朋友漫谈聊天,时而忧伤,时而欢乐;时而家长里短,时而风花雪月。可以谈得很透彻,也可以轻飘飘地不着痕迹。待到话音落处,言语蒸发,真意也已道尽。过后细细回味,好似品过一杯荡涤心尘的清茶,甘香无穷,心境登时明澈起来。    一人一悟一世界,一言一叹一微尘。在雨声沥沥、竹簟生凉的月夜,玩味兼好法师悉心存录的乐趣与境界,也许初时未必会意,熟读深思,方知其妙。透过别致的情趣与物哀的幽思,触到的是一颗脱尘绝想的心,清洌如泉水,又氤氲着一泓暖意。浮世蒸腾中,熙熙攘攘者尽多浅陋无文、利欲熏心,倘内心最柔软处尚不曾失守,实应让这些短章,拂去盘踞心头的积埃,令人心之花开得更加芬芳绚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徒然草》所体现的无常美。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对无常的透彻认识,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对无常美的欣赏。虽同为出家法师,但与鸭长明万念俱灰的悲观相比,兼好所持的无常观,既有来自佛教的影响,又有来自儒家的“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的思想,甚至还导入了老庄“无欲无为”的哲学观念。杂糅各家精髓的结果,令《徒然草》中的无常观,予人乐观豁达、劝导向上的感觉。这种合而不同,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    明了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流转之相”才是世相本质的兼好,抱持着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姿态,讲求放下诸缘与身心俱闲。放下诸缘是方法,身心俱闲是他所追求的最佳人生境界,这两者都建立在他对无常美的认知上。    参透生死之道,是发现无常之美的首要条件。死,不可预测,也不可抗拒。生命消失令人无限慨叹,生死之间,翻涌着不尽的情感波澜。倘若生命永存、无死无终,也就没有了对生之美好的认识。《徒然草》中有多处提及生死,深刻表达了兼好对于死亡的冷静观察与思考。他以一种审美的心理去认识生与死,消解死亡的哀恸,将生命无常的悲剧情结升华成了美感。正因有了这种“死生同状,万物一府”的体认,所以他的思想近于虚无,达到了“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高度。反映在言行上,便是重视现世、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心态及时去品味生之乐趣,进而从无常的变化和迁移中,发现美的存在。    他心正气平、静观万物,在含苞待放的枝头探寻欠缺之美、在风吹花落后发现凋灭之美、在残月中欣赏不完满之美。在他眼中,落花缺月仍有风情;人世爱而不得,思慕之时更有意趣。面对再好的美景,都能泰然处之,绝不喜形于色,因为其深知好景不常在之理,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无常的制约。这种建立在无常上的美学观,虽然带有东方的悲剧色彩,却是日本精神的静水深流。    兼好的无常审美观,运用在人与事方面,演化为尽量避免追求完美无缺,对万事万物都不苛求极致、圆满,因为圆满过后必是不圆满。他努力使人们明白“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正”的道理,圆某一事物美好而试图使之永恒的做法是徒劳的,只能自寻烦恼。唯有任其自然才是聪明的做法。    可以说,无常美像一束煌煌之光,照耀着兼好的内心世界,令他破除了一切执着,进入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的境界。他自在无拘、物我两忘地感怀着天地流转的空寂,而后透过《徒然草》澄明着数百年来亿万读者的思绪,于细微处温婉地灌溉着世人的心智。在经历了无数次物换星移后,依然沉静伫立,令今时身处熙攘的我们见到,顿然有种猛回头的棒喝感。如果你正被炎世灼烤,心浮气躁;如果你正迷惘困惑,踯躅于人生的未明;如果你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需要指引,那么,请翻开这本惬意舒泰的小书,送一个清凉平和的心境给自己。留温暖美好的期待予世界!    王新禧    2011年7月译序于福州

内容概要

  《徒然草》是一部内容广博的散文随笔。作者吉田兼好将一生的丰富阅历和明达见识融入到简短随性的文字中,既有处事警语、经验感悟,又不乏奇闻逸事、四时风物。当这幅由243段短文构成的长卷缓缓展开时,日本镰仓末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吉田兼好汰尽浮华的禅悟之心跃然纸上。
  《方丈记》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作者鸭长明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这部作品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日本珍视为文化瑰宝。

作者简介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歌人、随笔作家。他出身望族,精通儒、佛、老庄之学,以歌人身份活跃于文学领域。赏识他的后宇多上皇驾崩后,年约三十的兼好旋即遁世出家。兼好出家后,云游四方、大长见识。其作品除《徒然草》外,尚有和歌集《兼好法师集》。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于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因和歌和琵琶双艺皆臻,被后鸟羽上皇提拔。生逢乱世,又迭遇天灾人祸、仕途失意,遁入深山,至死不出。

书籍目录

《徒然草》《方丈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生于此世之人,欲求实多。御门之位固已尊崇至极,竹园生之末叶,亦非人间凡种,皆高不可攀;摄政、关白者,列位群臣之首,自是不敢奢求;即便是跻身内廷、称为“舍人”的寻常臣子,也不可小觑。其子孙纵然没落,而高姿雅韵不减。与之相较,稍稍逢时得志,便自大骄矜、目中无人者,由旁人冷眼观之,实不值一哂也。似法师这般不被世人中意的,真是少有。清少纳言曾言:“出家者受人视若木屑”,此话确实有理。升座说法,鼓噪喧赫,仿佛炙手可热,然究其本体,又有何可取?诚如高僧增贺所言,囿于沽名,有违佛祖圣教。不过虔心舍世、皈依修行者,却颇有可欣羡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大抵用和歌词句,而其旨趣则有说儒道者,有说老庄之道者,亦有说神道佛道者。又或记掌故仪式,正世俗之谬误,说明故实以及事物之缘起,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  ——日本俳句大师、学者北村季吟我觉得它(徒然草)的文调谐和有致,还是余事;思路的清明,见地的周到,也真不愧为一部足以代表东方固有思想的哲学书。  —— 郁达夫《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很愉快的事。  ——周作人今夜重读《徒然草》,兼好法师那样淡然而又冷静地描绘着他其实热烈的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美因为无常显得更美,万事因为皆难前定才能显得真实不乱。  —— 席慕蓉

编辑推荐

《徒然草·方丈记(插图全译本)》:站在岁月里看人来人往,悲喜无常,两位法师于纷纭乱象中的淡然与妙悟如清亮月光。精炼坦荡,风趣质朴,静谧超脱,蝉意悠然,日本文学史上的散文双壁,隐士文学的滥觞与元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徒然草·方丈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3条)

 
 

  •   长江文艺出版社之前的作品没有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所以这次王新禧老师的作品居然选择在这家出版社,让我很是惊讶,而后是不平。除了王老师这本一上架我就买下了,手头还有一本长安出版社文东译的《徒然草》,按照客套话,我应该说一句各有千秋,作为王老师的拥趸,是从小泉八云的怪谈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春雨物语开始的,译文简洁澹厚,读时有种浸泡温泉的舒畅感,而非出泉后发丝被硫磺熏蒸过久导致梳齿过处的生涩,民间的日语翻译家,个人拙见王新禧老师当排入前几。
    有译几必有序,文东版的序言是当时周作人1925年给《语丝》的一篇小文,符合周氏小品文一贯的简淡,放在新译的书前却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译文的序我以为译者自作或倩人代做都是可以的,譬如余恕诚先生的作品请自己多年来的同事兼至交刘学锴先生写了一篇,放在《唐诗风貌》这样见研究功底的文集前很有风味。王新禧老师的这篇序就是自作,写的极见功夫,功夫有两种,一是文章本身的文采斐然,而是文章内涵深远即便质木却甚有营养,王老师的这篇序洋洋洒洒先从历史环境中分析了日本古典随笔三璧的差异探根溯源理清殊途同归于隐遁山野的三位作者迥异的个人经历,中肯的界定枕草子若是贵族文学新形式的延伸,那么徒然草与方丈记就是隐士文学的滥觞与元典。
    而后王老师就《方丈记》与《徒然草》的写作缘起讲二人的身世经历娓娓道来,千余年前的隐士文学作者仿佛从容静坐于读者面前点茶,云淡风轻,镰仓幕府也好,平安王朝也罢,世间纷扰纭纭,还是山中岁月悠长,王老师营造出的茶香中几乎能见原作者的一颦一笑,古今动静虚实皆从序言中蜿蜒而出
    序言便已是这样的好,国内的译者除了王向远先生和林少华先生自己能为文又长于译外,大概也就只有王新禧老师有这样的功力了,听闻王老师是园艺师科班出身,怪道读其文如赏园,远近高低横岭侧峰现于其中。于是郑重的把这本书藏于案下,喧嚣时求淡然坦然心境便细细品读
    转回来还是要狠狠批评长江文艺,这样好的译者,这样好的作品,亦不知为何封面如此,对比粗糙,不见精心,只得匠气,同是带插图的一卷,文东本装帧洁雅高致,距离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本子出版已近10年,这样对待王老师的译作实在招人厌恨,且译序是《方丈记》在前,正文编辑成了《徒然草》置先。
    好书坏皮,蓬头垢面难掩国色天香,踢飞长江文艺,直奔而来全为译者
  •   有清新自然的山野风光,有静僻无碍的修行环境,又不乏真率朴素的人情和可发思古之幽情的文艺活动,展示了一幅活脱脱的林泉高逸图卷。精选100余幅原版古典插画,配合典雅细腻的笔触,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   帮朋友买书,本来只想买《方丈记》的,后来看到似乎只有《徒然草,方丈记》合集,于是就买了下来,不过整本书只有大概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属于《方丈记》的,这一点让人或多或少有点郁闷。书的包装还是很精美的,质量也不错,里面的配图也漂亮。
  •   有了徒然草了,没有方ZHANG记,就买了,书的封面蛮好,纸张稍差一点,不过翻译的确实不错。
  •    这本书的译文流畅,同时富于古文的雅韵,将原作的写作风格完整传递到我面前,而且日本过去的一些小故事看起来也很有趣味。真不愧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
  •   吉田法师是明心和慧眼兼具,书中故事颇为有趣.只是其中出世的一些想法因人而异了.希望能出更多这样的日本公卿和僧侣笔记,让那个时代也生动具体起来
  •   日本的好散文
  •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写的十分不错。值得阅读。
  •   日语水平有限,原版是看不懂了。
    不过本书作者能把那优美的文字在不失朴实、不多赘字、不失美感的情况下,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译过来。让我这门外汉在看到第一句的时候都会产生药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   光是隐士散文这个类型就吸引我了,翻译还不错。挺好
  •   讲的都是些日记形式的小感悟,里面牵扯的知识其实挺多的,像是佛教,道教的里面都有一点,并且其实我看这本书的话,觉得那个鸭长明跟我们中国所说的和尚有点不同,不像中国的僧人主要讲看得破放得下,他也会有七情六欲,会有感触,所以刚看的时候有些无语的说,总之是个可以让人心灵有所启示的好书!~~
  •   日本的精神生活原始体现,非常值得一读
  •   语言简练刚劲、描写生动准确,翻译精确到位
  •   日本人继承了我国的有些很珍贵的文化
  •   我才发现日本的诗歌写得不错啊不错啊
  •   相比较于《枕草子》更喜欢这本书。
  •   遁世南山朱紫远,当下歇心自轻安。
  •   近代很多哲学大儒都读过这本书。我很喜欢国学,很想了解中国文化,于是买了此书,古典文言文,稍加注解。读起来不算很费解。推荐一下。
  •   翻译流畅优美富有古韵,注释详细,有很多插图,纸边毛毛的摸着很舒服,经典值得收藏。
  •   要多花些脑力才能读懂。。不过。书本很好。有很多警世名言
  •   译文典雅流暢,饶有韵味,远胜市面上其他译本。插图精美。封面设计不俗,有东瀛情调。
  •   翻译的真是好,深润人心
  •   喜欢,不错,翻译得很好,有那个味道
  •   几年前用当当买书,有时书会破损,弄皱。后来去留学就一直没用过,时隔多年再用,还是很满意的,书包装的很好,没有破损。
  •   洗尽铅华后的人生谨言
  •   精炼坦荡,风趣质朴,精谧超脱,禅意悠然。
  •   内容很有古风,封面可以更好,很不错的。。
  •   看来很平淡却经典,让我们的视线再次移动到脚下,让人心静的一本书。
  •   目前我所能看到的三个版本,就数王老师的翻译最好。就是封面不好,其他都挺不错的~
  •   译本的语言几乎用的是中国古文,有些内容翻译的很不错,很有深度。
  •   好书不解释啊。非常喜欢,很好很好……
  •   质量很好,纸张有些硬
  •   从封面、纸质、排版到内容都很喜欢 慢慢的读一读 想想那时候的事 感觉很棒 很放松
  •   翻译的太棒了 再加上插图 最让我讨厌的就是这个封皮 太 傻 吊了
  •   内容没得说,也算经典著作了,就是书来的时候没塑封,白面有点脏了,橡皮擦了很久,还是显得不干净。里面倒霉事,印刷还凑合。
  •   古文,但是比较简单,有翻译。
  •   纸质稍差,但排版很干净,翻译得很美
  •   在凉宫春日消失里看到了序段,就来买了 - -
  •   朋友介绍的,本身很喜欢历史,就顺带了解当年“他”选择的留学地。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最后放弃留学,但是还是支持他。
  •   我对这书99%的满意,唯一一点就是如果封面改为整体素白底,或者会更有意境一些吧。
  •   很好的书,质量价格都很不错!!
  •   书很精致,很喜欢,是正品!
  •   封面质感舒服,内里的书页就。。内容不错。
  •   有点意思,有共鸣处,有启发处
  •   嗯,不过有些细微之处,和我理解的应该有的感觉,有点欠缺。总体还行!
  •   封皮的风味很特别。还没来得及细看,但是盛名,应该是符的。
  •   很喜欢这本书,之前买过一本,送别人了 适合短时间的时候看几眼
  •   封面设计不给力啊,看着俗气。
  •   淡泊名利,恬淡,
  •   这是我很想入的一本书。
    有禅学的意味。
    适合随时随地看看。
  •   他山之玉,可赏可鉴。
  •   帮同学买的 他说很喜欢 我才看了一篇 恩 有营养。。。。
  •   质量一般 和想象有差距
  •   偶然看到的书评,然后买了。可以静心,不错。
  •   此书是各种版本翻译最好的,也是最便宜的。《徒然草》《方丈记》一长一短,日本文学佳作,创作时期分别相当于中国宋元时期。译者王新禧精通用原著要旨,以文言、古白话翻译,颇得原著风貌,接近当时日本文化。书中各页以日本刊行原本插图匹配,更为增色。若是书封设计在古雅一些,就更好了。
  •   今天拿到的,先看了译序,其中有一句“日本的《论语》”,索性拿来作标题了。。
    和《阴翳礼赞》一起买的,这本书的印刷纸张是那种有点粗的,可能是个人习惯,摸着总感觉像要掉油墨的那样,比之更喜欢《礼赞》的纸张(上海译文那种纸张)。。但是印刷清晰,不影响阅读哈。。
    大概翻了下内容,有点《菜根谭》的感觉,类似读法吧,一天一点,嘿嘿。。
    感觉之前不了解日本文学要阅读也没关系,译序里译者将作者,背景,古日本精神价值观略微介绍了一番,有此铺垫,加之有注释,个人感觉不影响阅读的。。
  •   虽然现在看日本的书有点不合时宜,但经典就是经典,想当年从《排球女将》里暮木老师给纯子们将这本书的时候就开始向往了。
  •   还配有一些日本风格的插图,不错,也喜欢译者的用心。就是封面设计有点俗,把类似于腰封的吹嘘摆在上面破坏了美感。
  •   每晚睡前翻几则,偶尔有些感悟,很是有趣。
    只是从现在来看,其中的一些内容是片面了。
  •   文言文除了上学的时候的要背的课文,平常还是很少接触的
    这本书是冲着名字买的
    拿回来一看是文言文着实吓了一跳
    不过慢慢静下心来去看 却发现是可以读懂的 并且还蛮有意思
    上班上的累了 随便翻翻~ 觉得蛮不错的
  •   内容经典自不必说,禅意。
  •   很喜欢这种闲散的思绪,有些写的很好。
  •   正在阅读中,可以让人心静的一本书。
  •   翻译得不错,只是封面看起来有点不符合书的格调
  •   在浮躁多变的环境中 需要这样一本书 好像跟故去的先哲们对话 即便是枯坐 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   文字需要细细品读。
  •   书的质量不错 就是内容是文言文 有点苦手
  •   打开书发现 有一页残损的
  •   第一次买这种类型的书,不过值得一看
  •   看arashi节目中提到这本书特意买来看看
  •   只看了一半,觉得不错
  •   淡雅清幽
  •   翻翻看起来很文言的样子,不知道能不能看下去
  •   小事见大,修身齐家
  •   感觉一般,还算说得过去,可能出版社的问题
  •   是喜欢的,可还没有看
  •   徒然草一般。名中国的好看。日本果然不行。
  •   书纸张印刷都还好。
    只是文章太平淡,看不出隽永的味道。
    真是不该挑战这种高难度,段数不够再好的书也是惘然。
  •   这本书不是白话文,有点像早期还没有流行白话文时期写的。很难懂没有耐心的读者还是谨慎为好。
  •   书好旧!!!!!!!
  •   拿在手里真是太棒了,虽然还没看里面的内容,但是看着很舒心。就是里面的纸张切割的不太好。
  •   书内容不错,但是包装太差劲了~没包装皮,而且封面还脏兮兮的
  •   文化差异,不好看,看不懂,理解不了!
  •   觉得是一般般
  •   总体而言还是可以,有些部分写的简直绝了叫人拍案称奇。如果你想收藏的话,这本书是修心性用的,喜欢热闹的话还是别买这本书了。
  •   翻译不怎样,很薄
  •   书很不错,物流真是很慢!很慢!很慢!
  •   可能不适合我吧
  •   小书很精致,封面寥寥几笔速写把意境都讲了出来。这个译本比之前文东的要好,文东的那本有的句子前后读起来意思都有问题。这种半文半白的译法非常古朴,小小一段文字很耐看。如果图片是彩色的就好了。
  •   译文古雅,兼以古画作插图和风之情溢于纸上;视世释事,读来饶有趣味。
  •   非常非常好~!!翻译好,内容好,装帧好,和风浓郁~!!书中甚至还有白描配图,异域风情浓厚书很有哲理,回味悠长。翻译用的是文言文,古朴典雅。
  •   买过两种版本的《徒然草》,觉得这种版本的译文更加凝练古朴,喜欢。
  •   书的内容很不错,加上插画,文字很淡雅
  •   觉得翻译的很古雅,装帧也漂亮,插图的风格个人很喜欢。《徒然草》和《方丈记》都是随笔,不看内容的话,觉得行文段落有一点像李渔的《闲情偶寄》,每段都很短,寥寥数语,自成一节。买之前以为《徒然草》取材类似于《枕草子》,但看了之后,对处世的评论、人生的感悟较多;而个人更感兴趣的四时风物,涉及的较少。《方丈记》还没怎么看,似乎更加充满禅味。总的来说,都是教人淡泊处世的随笔。如果对此类题材不感兴趣的读者,不是很建议买。
  •   想了解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思想跟文化,《徒然草》这部书是很不错的选择,《枯草子》也是,王新禧同志翻译得还有一定水准的,内容、注释都不错的,有的地方还留用了原版的日语,更纯粹的翻译作品,而且书里基本上每段都附有插图,插图质量也还可以,起码比王新禧版《怪谈》好得多得多,图文并茂这块是做得很成功的了。唯一的缺陷就是书本页面上有点毛刺,不是很舒服,页边也轧得不是很齐整。《枯草子》、《伊势物语》、《雨月物语·春雨物语》、《怪谈》等等,唉,最近买了太多的日本古典文学书籍了!!!!
  •   譯筆典雅可誦,王新禧所譯日本文學,我一向推崇。期盼王新禧不斷有新作問世。
  •   每天闲暇时。读上一段。让自己远离喧嚣。宁静安和。这样的文字值得细细品味。书也值得收藏。
  •   此书可以清心也!空闲的时候读读,很舒服。
  •   里面的排版不是很喜欢。更喜欢周作人翻译的版本,不过这个也算是别有一种感觉吧……
  •   印刷很好,书拿到手很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