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周国平 页数:3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的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本书是作者2007年至2009年所写文字的结集。重读这些文字,作者对贯穿其中的思想做了解读。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 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 上海市成都中学读初中
1959年 上海市上海中学读高中
1962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68年 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工作至今
以上介绍摘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生命的内在意义 内在生命的伟大 让生命充满内在意义 人生边上的智慧 最合宜的位置 我更愿意是我自己 经济危机下的生命反思 蓝色第二辑 爱智之旅 做自己的朋友 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认识你自己 性格就是命运 多听少说 宇宙公民 谁是真正的爱国者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 一无所需最像神 哲学家与钱财 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 从容面对生死第三辑 为教育把脉 教育的七条箴言 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 守护人性 恢复常识和记忆 创造力的来源 书中的育儿世界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第四辑 幸福的醒客 让百科全书走近我们的孩子 让经典成为通识 幸福的醒客 我的好书观 文津图书奖感言 讲坛文化的兴起第五辑 我们心灵中的“第一推动” 恒星的孩子 以西方科学传统为镜 我们心灵中的‘第一推动” 你爱动物有几分第六辑 无趣的时代 无趣的时代 再谈无趣的时代 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 纠错媒体 我就说葡萄是酸的 文学新人:“这一个”,而不是“下一个” 纪实类刊物切忌侵权和造假 中国今天最需要的是信仰和法治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我们都是幸存者 震灾中的札记 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 保存大地震的真实历史 爱国的平常心 中国人的“比赛精神” 不谈奥运第八辑 小杂感一束第九辑 把心静下来 圆满的平安夜 春节,把心静下来 一曲有保留的赞歌 资源八年半:寂寞而珍贵的岁月第十辑 心灵的桥梁 真实,为人心架一座桥梁 当生命遭遇政治 都市里的清泉 小资也大器 友谊照耀心路 心的境界 一个老朋友的祝贺 书店是他的教堂 保存原生态的历史 闲情的分量 诚实和超脱第十一辑 宋人弦歌 序:唯美的欢娱 闹灯 问春 叹花 邀月 悲秋 伤别 相思 记梦 醉酒 咏史 抒怀第十二辑 访谈辑录 讲演中有我的另一面 中国出不了尼采 研究生院三十年 哲学让我拥有一个更高的自我 找到最合宜的位置 今日文化杂谈 孤独无法被人分享 教育的道理就是你自己做人的道理 哲学对人生和文化的价值第十三辑 讲演辑录 青年与幸福 直接向大师学习
章节摘录
人生边上的智慧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编辑推荐
人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 本书是作者2007年至2009年所写文字的结集,包括《内在生命的伟大》《与自己谈话的能力》《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让百科全书走近我们的孩子》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