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英雄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罗时汉  页数:463  
Tag标签:无  

前言

  辛亥革命百年将临,有关此题材的出版涌现热潮,精彩纷呈,各有千秋。谁能独辟蹊径,一新耳目,那就要选取角度、站在高度、挖掘深度。读者案头罗时汉君所著的《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或许是以较佳的角度较好的表现形式完成的一部从未有过的“读本”,值得重视。  1911年10月10日傍晚,清朝湖北省垣武昌,位矛城内黄土坡的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营房,发出几响清脆的步枪声,打破了秋夜的寂寥与沉闷。随即,一群士兵涌出营房,直奔武昌城中和门(今起义门)近旁的楚望台军械库,获取弹药补给,城外新军炮队也冲进原先紧闭的中和门。会合的各标营起义新军,推举队官吴兆麟任总指挥,当晚向湖广总督署、湖北藩署等军政机构发起进攻。长街、水陆街一带,枪声大作。与总督署邻近的“乾记衣庄”,店主助义军燃烧铺面,为中和门城楼上和蛇山顶上的义军炮位的交叉火力提供发射目标。顷刻,炮声隆隆,火光熊熊,映照着士兵前赴后继的身影。面对起义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清湖广总督瑞潋凿开督署临江围墙,登上停泊在文昌门外江边的“楚豫”军舰,游弋于靠近汉口的江面;湖北清军最高指挥官、第八镇镇统张彪抵抗一阵之后,率残部退往汉口刘家庙,其他湖北军政要员相继作鸟兽散。  10月11日清晨,起义军在市民拥戴下,秩序井然地占领武昌全城。而被武昌方面枪炮声惊动的汉口中外居民,从江边借助望远镜,可以看到长江对岸武昌蛇山头的警钟楼上,平日悬挂的黄龙旗已被一面红地九角十八星旗所取代。武昌方面,起义军人蔡济民、吴兆麟、吴醒汉等与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于地处阅马场的湖北咨议局举行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通电全国,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张贴昭示天下的文告《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武昌民众从布告落款处发现:署名都督的竟然是原清朝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  武昌首义确实是发生在武汉的最大历史事件。正如时汉在书中所言:“城市如人。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很平凡,但总有一段岁月精彩难忘;一座城市,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她可以有物质和人文方面的种种缺憾,但惟独不能缺乏非凡的经历,这是城市之魂。那么,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无疑是武汉奉献近代中国的厚礼,使这座城市第一次在亚洲乃至世界以英雄气概而一举成名,这是我们城市永远值得自豪的宝贵记忆。”  时汉和我一样,都是武汉的“土著”,他是怀着对城市的挚爱之情来回顾并彰显这一伟大事件的。武昌首义是在两湖人脚踏实地的多年筹备酝酿下顺理成章的结果,特别在危难关头,起义指挥部不健全、起义领导人不在现场、起义日期又多次变更的不利情况下,本土的革命党人相率应命,主动响应,高度地发挥了革命首创精神。他们中大多数为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勇敢地挑起了历史的重担,在烧毁旧王朝的火光中闪现出高大的形象。  自1895年10月孙中山率郑士良、陆皓东等举行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于十余年间发动十多次武装暴动。这些反清义举的模式为:革命党在国外华侨社会筹集资金、武器,编组敢死队,对边境地区(广东、广西、云南)清方军政机关展开突击;内地(江西、湖南、安徽)起事则多半依靠会党。十余次起义皆称悲歌慷慨,然而势单力薄,全都以失败告终。惟有辛亥秋季的武昌起义,主力为被革命党争取过来的精锐的湖北新军,经一夜激战,一举夺占湖北省城武昌,首次建立起完备的、行使职能的革命政权,树立起推翻清王朝及专制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旗帜,开辟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道路。这场意义重大的革命遂以武昌起义爆发的辛亥年命名,而武昌起义也理所当然地被称作“辛亥首义”。

内容概要

本书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约50万字(含图片、资料等),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书籍目录

序一  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章开沅序二  乡邦之情与城市之恋冯天瑜第一章  历史选择了武汉  1.赤壁之战的通天大火照亮这里  2.谁说此地“自古不帝都”  3.张之洞使汉口成为近代“深圳”  4.竞争最剧最烈的“东方芝加哥”  附录  读图:一只靴子踩着两块石头第二章  百年前武汉城市风潮  5.剪辫子成为新的时尚  6.后湖征地与吴一狗事件  7.和平请愿此路不通  附录  红楼一一武昌最美的新房子第三章  从自立军案到花园山聚会  8.剃头匠泄密的自立军起事案  9.鲜血没有浇红总督大人的顶子  10.张难先下汉口结识胡瑛  11.花园山上的灯光  附录  母亲·接阳·张难先第四章  湖北人开始行动了  12.科学补习所在武昌成立  13.独树一帜的日知会  14.叛徒出卖招致丙午之狱  15.“丙午”烈士慷慨悲歌第五章  黑血金鼓造舆论  16.《湖北学生界》横空出世  17.宣传革命的进步报刊  18.詹大悲与“大江报案”  附录  蕲春黄侃故居踏访第六章  共进会与文学社短暂联合  19.文学社集合了众团体  20.共进会回国求发展  21.共进会与文学社携起手来  附录  命途多舛蒋翊武第七章  “八月十五杀鞑子"  22.鸡鸣狗盗说筹款  23.盗金佛三去达城庙  24.刘公捐出五千元  25.南湖炮队意外出事  26.瑞潋紧急来设防  附录  夜走达城庙第八章  由哪个来打响第一枪  27.炸药爆燃枪响之前  28.三镇牢记彭、刘、杨  29.“三烈在前我继其后!”  附录  宝善里炸药起火真相第九章  小人物迈出了大步伐  30.城外李鹏升点燃马房  31.工八营熊秉坤功不可没  32.吴兆麟出任I临时总指挥  33.别忘了还有个“蔡一炮”  附录  孙文钦定的“第一枪”第十章  张彪负隅顽抗黎元洪委曲求全  34.瑞潋打洞仓皇出逃  35.群龙无首谁来领导  36.天上掉下来个黎都督  37.清政府的紧急应对第十一章  北军南下汉口激战  38.刘家庙首捷  39.英雄的可敬叛徒的可耻  40.市区巷战黄兴仓促落败  41.汉口被焚损失惨重  附录  民军内部的冲突第十二章  惨烈的阳夏保卫战  42.黄兴拜将与湘军来援  43.两军相遇勇者没胜  44.汉阳激战十天十夜  45.归元寺在大火中涅粲  46.共和国应当铭记第十三章  武昌首义的中外关注  47.《大汉报》与胡石庵  48.中国报道的《申报》视角  49.中国事件的外国报道  50.各国态度的微妙变化第十四章  《鄂州约法》与南北议和  51.商团为开创民国铺开了血路  52.《鄂州约法》倡开百年民主之风  53.复制大印认可南北议和  54.为清廷尽瘁的军政要员们  附录  汉口青帮头领刘玉堂第十五章  一座城市的百年纪念  55.第一个“双十节”  56.首义公园祭群英  57.纪念中山成主题  58.首义文化再彰显  附录  夏道南与首义公园第十六章  十八星旗高高飘扬  59.辛亥遗址遍江城  60.学生军及其后裔们  61.相延迄今的同志会  62.“北沈南朱”话收藏  附录  城市文化的守护者刘谦定第十七章  千秋功过任评说  63.百年著述留史料  64.中华民族近代第一次崛起  65.廓清什么是辛亥革命  66.武昌首义的必然成功第十八章  民国巨人等闲谈  67.袁世凯:民国政局“非袁不可”  68.黎元洪:有饭大家吃  69.孙文:有个外号叫“理想家”  70.黄兴:屡败屡战是宿命  附录  黎黄陂实为“黎大悟”后记  感念先贤讴歌百年

章节摘录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曾刻在龟山鲁肃墓旁的一棵树上,为一缕斜阳所照耀。武汉三镇与东汉三国似乎总有某种联系。  对武汉三镇地图百看不厌,看来看去忽然发现,如果南北颠倒地看,武昌、汉口和汉阳的分布跟北魏、西蜀和东吴的方位大相吻合。且从特质上分析,武昌颇像曹魏,大气,占有天时;汉口尤像刘蜀,人多,具有人气;汉阳则更像孙吴,有山有水,拥有地利。武汉三镇各据一方,岂不跟三国割据有惟妙的相似?“三”这个概念,可能对武汉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  沙羡县是武汉历史上最早的县邑,有研究者根据汉水南至沙羡人江,认为其县治就在今天的汉口,(一说沙羡县治在今天的金口镇)。终两汉四百多年,沙羡县一直建有城廓,故沙羡城是武汉中心城区建城之始。东汉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都在武汉留下了遗迹,如祢衡的鹦鹉洲、鲁肃的龟山墓、白马洲、关羽的洗马口、卓刀泉、刘备的郊天台、孙权的吴主寺、曹操的彤云阁,等等。魏黄初年,孙权把统治中心从夏口上游的公安迁到下游的鄂城为国都并改名武昌。公元266年,吴主孙皓已迁都至武昌。陆凯在武昌上疏孙皓时,引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劝孙皓从武昌还都建业(南京)。当然,那时的武昌是指鄂城或武昌县。魏蜀吴三方各自占据湖北,三国的临界点就在夏口(现武昌),司马懿曾称这一带为长江之“心喉”,争夺鏖战最剧。这是武汉开始跻身中华重镇之列的标志。  天时地利人和的武汉三镇上演着旷日持久的“三城演义”。双城对峙的出现是武汉第一次发展的鼎盛期。在沙羡城之后出现的江北欲月城在龟山北麓,城因如欲月而名;江南夏口城在蛇山西头,因对着夏水(汉水)人江口,故名夏口,后来武昌城门汉阳门的由来也沿此例。这样的城市格局持续了漫长的岁月。至唐代中期,武昌成为区域性行政、军事中心的地位大为增强,一代名噪史籍之宰相、曾任武昌军节度使的牛僧孺重建武昌砖城,并决定把汉阳汉川两县划属武昌管辖,这是大江两岸的行政建制首次合而为一。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鄂王岳飞在武昌设大本营达七年之久,府衙设司门口。他三次从此出师北伐,后被十二道金牌强令班师武昌。岳飞对武昌感情很深,作于武昌的另一首《满江红》末句道,“骑黄鹤,却归来,再续汉阳游。”岳飞屈死后,武汉人作诗惋悼:“自古忠臣帝王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并建全国第一座岳鄂王庙于蛇山,岁岁祭祀,还立“岳王府”石碑。800年后,武昌民众把岳武穆遗像重树起来,以发扬民族精神,激励抗日斗志。应该说,岳飞的英雄形象世代感召着武汉人,后来出现的汉口还有一条岳飞街。  南宋时期,武昌上升为长江三大城市之一,陆游曾认为武昌,“虽钱塘(杭州)、建康(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冶铁、制瓷、造船业非常发达。武昌洪山的无影塔,为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兴福寺遗物,为武汉现存最老的地面建筑。至元代,武昌早已超越江陵、襄阳成为政治中心,设湖广行省治所。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包括湖北湖南广西全部和广东贵州的一部分,是全国最大的行省。元世祖封子脱欢为镇南王,后泰定帝封其子宽彻普化于武昌,设立元代封国——威顺王国。如今蛇山黄鹤楼前的孔明灯即胜象宝塔,一般人认为它是建于至正三年(1343年)的陵墓建筑(《广阳杂记》:“大元至正中威顺王太子建”),但并没有墓葬特点。1955年修长江大桥拆除它时,在现场没有发现葬具及遗葬遗物,仅从塔底清出一件石幢和密封铜瓶。瓶底刻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瓶腹有文:“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宁民康,永承佛庇。”基本认定它是西藏佛教密宗佛塔“喇嘛塔”。  明万历元年(1573年)姚宏谟在《重修晴川阁记》中,第一次把武昌府城和汉阳府城合称为“武汉”,有“武汉之胜迹”句。明朝中叶汉口悄然崛起,约200年后成为天下四聚和四大名镇之一。清初的《大清一统志》中说,它“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与武昌、汉阳形成鼎立之势。“武汉”之称自然开始包括汉口了。  有一种说法是武汉“自古不帝都”。武汉作为战乱水患频仍之地,确实不具洛阳、南京等地之帝都之相。但是,仍有几个短暂的朝代和政权曾在此设立都城。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萧庄在郢州称帝。郢州城是东晋刘宋王朝时在东吴夏口城的基础上筑建,这最早的城垣至今还有遗迹。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南方红巾军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定都汉阳并营建宫室,其遗址汉阳公园内现有红巾湖。不久,沔阳人陈友谅改天完为大汉,以武昌为中心,与北方红巾军朱元璋争夺天下。至元十四年,继位于武昌的陈友谅幼子陈理出降,大汉政权终告结束。

编辑推荐

  一百年前,武昌首义的英雄们浴血奋战,以惊世壮举,继美利坚、法兰西之后缔造了世界第三个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  一百年后,我寓居武汉三镇之汉阳江边,伏案写作。常常伫立窗前,看滚滚江流彼岸的武昌文昌门一带,想象着火光腾起的那个子夜。不禁喃喃:“武汉啊,你们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你们没有讲……”  百年前的先贤们,我来了,我来寻访声色壮丽的你们了,我来讲述可歌可泣的你们了,我也要以铁血精神来表达整座城市对你们的由衷敬意和不朽怀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英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中国第一圣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