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净空法师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缘起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生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释迦牟尼佛传》,于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问题,说在他们家乡,信佛的人颇多,净空法师的名气很大。他听过净空法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也很受教益,问我是否跟净空法师熟悉。他以为我是了解净空的,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从他这里得知有这样一位法师,心里便暗暗地记下了。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
内容概要
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释迦牟尼佛传》,于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问题,说在他们家乡,信佛的人颇多,净空法师的名气很大。他听过净空法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也很受教益,问我是否跟净空法师熟悉。他以为我是了解净空的,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从他这里得知有这样一位法师,心里便暗暗地记下了。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
作者简介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於贵州国立第三中学,胜利後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湾,服务於实践学社,公馀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
书籍目录
《了凡四训》讲记《了凡四训》菁华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答问篇
章节摘录
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我们要常常想到,这一切动物有血、有气;“血气之属”,都是讲的动物。动物都有灵知,都有知觉。“既有灵知,皆我一体。”我们知道物质是有界限的,灵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这才知道是一体。所以佛说: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现相,跟我们的心是一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虚空法界。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包括现在所讲的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正因为它本来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程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可以说成一个正比例。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所以在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当中,整个虚空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他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他的接收器非常灵敏,极微弱的波动,他都能够收得到。而我们凡夫接收能力差,实在我们接收能力原本是相同的,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他的接收器保持得非常完整,跟新的一样。我们这个接收器不知道保管,染污了许许多多尘垢,脏乱不堪,所以接收的能力差了。只有大的波动我们能够觉察到,微细的波动完全接收不到,就像这个比喻相似。如果我们自己能够真正做修养的功夫,所谓修养功夫,就是把我们心地的秽垢洗刷清除掉,恢复到我们的本能,那我们接收的能力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所有极其微弱波动的现象,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接收的工具不需要机械,不需要肉体。诸位要晓得,接收能力不是肉体,灵知。灵知有没有相?我们一般人讲,灵知没有相,佛在经上也这么说。这个说法是对凡夫说的,凡夫能够理解,就他的程度、就他的常识来说,不是佛菩萨自己所说的。佛菩萨自己他们在一块说:灵知有相。这个色,色就是色相,这个色相叫无表色。换句话说,我们的眼、耳、鼻、舌,乃至于意,都没有办法感受得到,所以这说无色。其实,无色还是有色,我们见不到这个色,佛菩萨能见得到。这个话很难懂,举比喻来说,譬如人都会作梦,我问你:“梦中有没有色相?”我们细细去想一想,不能说没有色相。为什么?我梦醒之后,回忆梦里头境界清清楚楚,我梦到哪些人物、梦到他在做些什么事情、梦到那些生活环境的状况,就像真的一样,怎么会没有色相?既然有色相,你在作梦,旁边的这个人为什么看不到?于是我们就能体会到佛讲无色界,无色界就像梦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人觉察不到。别的人跟我们在一起,无论他是醒着,或者是一同睡着,他没有办法进入到我的梦中,他见不到我梦中境界,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说心地清净的人,清净到一定的程度,你作梦他在旁边能看见。我们在传记、小说里头看到,那些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读书,也许都读过传奇小说《黄粱梦》。这个老道是个修行人,有定功。他在那个地方闭目打坐,这个秀才在旁边打瞌睡,在作梦。梦醒之后,这个老道跟他说:“你梦中做了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他全都知道;怎么知道?他看见了。梦中那个境界是心变现的,他看到了。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色有粗的色,有显色,很明显的,有极微细的色,我们凡夫无法见到,无法体会到,这样我们才能够信得过佛菩萨甚深禅定。他那个清净心,清净的纯度,我们无法想象得到。在他那个境界里头,一切众生极其微细的念头,极其微细的现象,他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知道灵知跟我是一体。灵知既然是一体,色相也是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圆满,为什么?道德真正到这个程度,这些小动物对你都尊敬,对你都爱护。“亲我”,就是爱护。绝不会来干扰我,我们要有德行去感化他们。印光大师七十岁之后,房间里的一些小动物都没有了,蚊虫、蚂蚁、蟑螂、跳蚤,一个都找不到,七十岁的道德修养达到这个水平。这些小动物对大师都敬仰,都来保护他,怎么会来干扰他?我们见到了,我们听说到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我们今天自己修得还不够,为什么?自己居住环境里面还有这些小动物。不过自己也有体验,也能证明古人所讲的是事实,因为自己断恶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诚恳,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我们很认真、很努力在做,从什么地方看?从居住环境的小动物上看。它来骚扰我们少了,数量少了,次数少了,这是我们自己很值得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进步,但是还不够。为什么?没断绝。但是自己有信心,二、三年之后,大概我们居住环境这些小动物可以断绝。我们绝没有心想把它赶走,当然更没有杀害的念头,我们爱护动物。我们每天读经、念佛,修积功德也都回向给它们。我们把它们看成自己的兄弟姊妹。我们照顾它,它也会照顾我们,都有明显的感应。我们尊重它,它也尊重我们,我们敬爱它,它也敬爱我们。不仅是动物,连植物、树木花草都有感应。我们爱护它、照顾它,它长得美,花开得好,开得香,它的回报来供养我们。我们种的菜,种的花果,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去采来吃,那是什么?那是它甘心情愿来供养。我们对它真的有爱心,现在我们发现,外国人常讲的植物喜欢音乐,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菜园播放音乐,这音乐是给这些植物供养它们的。现在我们播放音乐,我们改播放佛号,改播放讲经,它们也会听。我在图文巴山上,我们自己种的有丝瓜,大概种的也不少,悟谦法师照顾它们。有一天晚上丝瓜托梦给他,说丝瓜长得太大、太老了,你还不来采。到第二天,他果然去找,找到一个很大的丝瓜,真的已经太老了,采下来之后只能留着做种子。丝瓜会托梦给他,叫他去采,已经太老了。植物都有灵性,何况是动物?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生在爱的世界里面,要生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要生在互助合作的世界里面,这个人生多美!真、善、美、慧,不是口号,我们可以做得到,我们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又何乐而不为之?为什么天天杀害生命来养活自己?这些动物,它不是甘心情愿来给你吃的,你杀害它,它恨你,你跟它结冤仇,这个冤仇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吃它半斤,来世要还它八两。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酬偿。这桩事情多可怕!这是愚痴到了极处。所以一个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碍很多。这障碍从哪里来的?都是无量劫来,以及这一生当中,跟这些有情、无情结下许许多多的冤仇、怨恨,造成许许多多障碍。我们今天有幸,读到圣贤书,闻到圣贤的教诲,幸亏还有一点善根福德,听了、读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实实认真努力去做,才证明古人的教诲真实不虚。佛教导人“信、解、行、证”,最后一定要证实,事实真相于是大白。
编辑推荐
《净空法师讲》:净空法师说佛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