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词鉴赏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长江文艺  作者:许结  页数:48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 传统经典、传承核心价值、引领现代审美、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 中国古典文学的神秘宝库掘进。这种掘进无疑对传统经典的现代传播和文 化创新具有建设性意义。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百花园里,若唐诗,若宋词,若元曲,皆称一代之 文学,其原创性的思想及审美价值本身就具有一种开放性,提供了一代又 一代读者对其作出独立、多元、自由解释的可能性。“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们看来,古典诗词虽风尘满面,却难掩它生命的 光芒。它一直都在思想着,向现实吐露芬芳。它从来都不是死的文字,而 是活的思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一般而言,所谓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最为真实、最 为本质也最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我们若要探寻某篇经典作品对于当下 、对于自身的意义,当然就没有必要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疏通和写作艺 术的探讨借鉴上,更有用、更有趣也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毋宁说是要将其 化为现代情境下的新精神、新体验和新语言。这种新的解读方式显然是和 传统的解读方式迥异其趣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社欲循古典现代化、过去现在化、艺术现实化之路 ,另张新帜,打造一套足以流传久远、嘉惠学林、有益读者的传世经典鉴 赏丛书。我们确信,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出版物,才能获得读者的 广泛认同。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在丛书的编纂过程中,我们也适当选入了 一些在相关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名家——如林庚、周汝昌、舒芜、夏承焘、 沈祖蕖、袁行霈、叶嘉莹等先生——的旧作,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现当 代名家对经典的不同解读,他们深厚的学养风范及炉火纯青的语言魅力。 传世经典鉴赏丛书共包括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元曲鉴赏、古文观止 鉴赏、历代诗词鉴赏和历代名句鉴赏6种图书。该丛书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价位适中,编排严谨,非常适合广大学生及诗词爱好者的消费能力与审 美趣味。 本书编纂过程中,承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 学、四川大学等地专家学者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长江文艺出版社 二○○九年六月

内容概要

  《历代诗词精华鉴赏》由知名学者许结先生主编,全书精选自先秦到清代古典诗词中的经典篇目300余篇。该书信息密集,语词阐释,意境神会,情感还原,思想深华,众妙毕备,探幽入微;风格独特,思想开放,多元解构,追求通俗美感,避免专业枯燥;图文辉映,传世名画原汁原味,图文互补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许结,号解之,祖籍安徽桐城,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中国辞赋学会常务副会长、韩国东方诗话学会中国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九届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讲学。已出版《汉代文学思想史》、《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老子讲读》、《张衡评传》、《中国文化史论纲》、《宋诗》等著作20余种。曾主挂国家社科基金“宋代文学思想研究”、“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等项目多项,并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序篇目表篇目正文附录一附录二

章节摘录

  这是一个充满永恒哀伤的时空。全诗的镜头随着诗人的步履移动,逐 次呈现了庐舍、居室、帷幕、屏风、翰墨的余迹、檐头的滴水等,这些连 续的空间场景中弥漫着阴沉凄凉的气氛,在沉寂中倾诉着诗人丧妻的悲痛 和孤独。与此同时,诗歌又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丧妻之痛的深广。冰雪消 融,春风吹拂,晨溜滴沥,时节交替,光阴流逝了,而诗人对亡妻的哀念 并不因此而淡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反而越来越沉重。 然后,诗人以林鸟双栖而一朝孤单、比目游川而中路分离的精妙比喻 ,抒写出妻亡后自己的孤苦心情。既而写思念如春风不绝、忧愁如晨溜不 断,寝息难忘,让人无法消解。在伤痛莫解的情况下,他想起达观的庄子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庄子那样从感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然而世上又 有几人能做得到像庄子那样把所有的烦恼惆怅抛向九天云霄?这种企望, 则又暗示出诗人的哀伤不仅占据了他的今天,也将延伸到他的明天、后天 ,直至永远。 这首诗情至深而语至浅,悼亡的深情婉转地流动于清浅的字句之间。 比如“帏屏”数句以极其平淡的语言道出物是人非的悲怆之感;“怅倪” 二句更是微妙地表现出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伴侣而精神痛苦、恍惚迷离的神 态。另外“如彼翰林鸟”等四句,两个比喻通俗浅近,却准确地表达了诗 人的沉痛心情。 在一些庸常琐事的叙写中,诗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亡妻的悲痛追念 。而且自潘岳以后,“悼亡”一词,便专作“悼妻”之用,这当然是受其 影响。 虽然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深情的丈夫,但相较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却好似过于矫饰,过于做作,颇有标榜之嫌。不 过我们也不能苛求太多,只要妻子生前,他曾有爱,而悼亡的这一刻,他 是真心的,这就足够了。 (段紫陌) 咏史(其二)/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 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赏析]左思一生仕途不顺,他出身寒门,起自小吏,后至殿中侍御史 。虽然之后因为其妹为贵嫔,全家迁至洛阳,但他并没有因此顺遂,反而 在政治上一直颇受压抑,难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这样一种不公平的世族门阀制度在左思生存的时代业已形成,像左思 这样出身寒微而博学多才的人,只能屈居下位。对于这种门阀世族制度压 抑人才的罪恶,左思怀有强烈的愤懑之情,《咏史》其二就是他对门阀制 度的强烈抨击,名为咏史,实是借咏史而抒怀。 首句起兴,借用比兴手法对当时世间的不平现象加以表现。《诗经》 中开创的比兴手法一直是后世诗人借以咏怀的一个重要手段,从眼前看到 的、耳旁听到的事物开始描绘,其实都是以自然之景抒胸中之情。不同的 景对应悲喜哀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鸟儿和鸣来喻男女相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凄寒之景喻追求伊人之艰难;“桃之天天, 灼灼其华”,以桃花的热烈盛放喻女子出嫁之喜。汉代的《越人歌》“山 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则是景物与表达感情相反,但同样打动 人心。不知道是中国人含蓄的个性,令得诗人创造了比兴手法,还是比兴 手法的广泛运用,使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越来越含蓄。不管怎样,这种含 蓄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骨髓,无法割舍了。 此处,诗人即从自然落笔,将两种植物进行对比。一个是“郁郁涧底 松”,一个是“离离山上苗”。青翠挺拔的苍松生长在幽冷的谷底,而柔 弱细小的小苗却仗着先天优势,长在高山之巅。这是极不协调的一种景象 ,因为通常松树是生长于山岩上或悬崖峭壁上,迎风傲然挺立,而柔嫩的 小苗应该生长于平原。但现在却是一种奇怪的状态,“涧底松”与“山上 苗”完全反过来了。此处的自然景物当然是有所指,前者比喻出身低微的 寒门士子,后者比喻生来就有优势的世家贵族子弟。寒门士子有才学,但 却因为极不公平的门阀制度,被挤在主流社会之外;而出身优越的士族, 虽不学无术,但却可以拥有权力、地位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仅仅一寸粗的山上小苗却遮住了山谷底百尺长的劲松,这本身就是极不 公平的。诗人正是借用比兴手法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并抒发自己的愤慨 之情。 接着,诗人的真正意图顺势而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 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从比兴过渡到现实,直接道出现实的残酷。当时 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在低下的官职中被埋 没。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就好比“涧底松”和“山上苗”一 样,是地势使然,由来已久的。这也指出了症结所在,即门阀制度的根深 蒂固。自曹操时期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当时,已丧失了其选拔贤 德人才的初衷,慢慢成为世族门阀巩固其利益的工具,更可怕的是,这种 制度有世袭性,很难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你出身寒门,无论你有多努力 ,你都不可能跨越到世族。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 诗人所有的愤懑与无奈都在最后四句,通过两个典故表达出来了。“ 金张”是指西汉金日殚和张汤两大家族,据《汉书·金日殚传》、《汉书 ·张汤传》记载,金张两家子孙凭借祖宗功业,七代人均居高宫之位,被 作为世代贵族的代称,也正说明了“世胄蹑高位”这一事实。“冯公”指 西汉的冯唐,汉武帝时人,才华出众,但到九十岁也一直不被重用,只做 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不得施展其才,所以后人才发出“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的感慨。这不正是“英俊沉下僚”的最佳佐证吗? 古人都如此,身处门阀制度森严时代的诗人,其命运又能好到哪里去 呢? (墙峻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代诗词鉴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历代诗词鉴赏 历代文人骚客知识的精华 很有中国文化气息
  •   蛮好的一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
  •   这个是帮同事买的,应该不错。
  •   字太小了,页面看的有些眼晕。再最近几次买书送货都比以前慢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