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老李船长  页数:25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但是对历史一直很迷恋。连我的厕所里都常年放着成堆的历史典籍,大部分来源于旧书摊,为此多次遭友人谴责,说我对史籍的态度太龌龊,我无语应之,欧阳修老前辈说过,马上、枕上和厕上都是读书之处。近代不知遭谁说过,在厕所里读的书一定是你囊喜欢的,不管你是否承认。无论如何,历史是我的大爱。我也不知道这个爱是个什么程度,至少还没找到多少东西能让我持续十几年还一如既往有兴趣,包括我的工作——这真是一个悲剧。  写汉朝这个想法,在多年前上学时就有了,甚至还真写满了十几页的稿纸——那个时候电脑是奢侈品,我打字的速度和现在用笔写字的速度一样慢——当时是以纯粹虚构的小说形式写的,但是没坚持下来。学生时期,心境不安,应该能理解。后来忽然意识到,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没有真实的历史这般波澜起伏、回肠荡气。于是,在后来工作的闲暇之余开始写,那合常年当作视频播放器和游戏机的电脑终于有了点正经的用途,从各个角落里翻出一些破旧不堪的史籍凑了一摞做参考资料,并在天涯论坛连载。没什么规划,也谈不上什么文风,兴之所致,现写现连载,不曾想见断断续续竟然坚持了下来。回头看来,甚觉欣慰。  之所以选择汉朝,并不是因为什么扬眉吐气的年代。甚或征服的时代等等被人说了无数遍的陈词滥调,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包括先秦,人们说话做事都非常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有一种很酷的味遭在里面.我觉得,汉代——主要是西汉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纯真年代。单从史书的文笔上看,太史公司马迁写历史,“商祖,姓刘,宇季”,简单直接。后汉书范晔写历史,“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一串这号那号,更不用说后来的什么“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都是些什么东西,浪费视力。也就是这样的时代,刘邦说你老子我怎样怎样。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个故事又蕴涵着不一样的历史。汉朝四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沧桑和辉煌。回首汉朝,历史的故事和人让我们感动和惊奇,仿佛遥远,其实很近。因为历史是活的。《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写起,到汉武帝时代的结束止,将武帝登基——长门锁阿娇——卫青与霍去病横空出世——通西域——北击匈奴——大汉中兴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全方位叙述,各色风云人物穿插其间,充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见解独特,高潮不断!

书籍目录

一 成长的烦恼 二 遥远的北方 三 命令与征服 四 燃情岁月五 偷天换日 六 未来战士七 纯真年代八 沙漠的后面九 杀人执照 十 东邪西毒 十一 日落黄沙十二 不能承受之轻十三 人间道 十四 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成长的烦恼  闲影初现  刘彻最开始要做的自然还是给老爹发丧,册封各种名号,大赦天下等等每个皇帝都要做的例行公事。窦老太太升格为太皇太后。王姑升格为王太后,连王姑的弟弟田蚧也跟着沾光封了个武安侯。  刘彻当年十六岁,按现在的说法还没过青春期。正常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较冲动的,激素分泌旺盛,刘彻也是一样。刘启给他留下的一切他都看不入眼,要改。  怎么改?不知道,反正要改。  不知道就要问别人。问谁?朝堂上的这群人吗?想想都觉得不太可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形下要改革,有没有必要还尚需讨论。再说了,朝堂上的老家伙们也没个改革的样子,包括职位最高的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卫绾谨慎敬业;直不疑正直,都没有改革家的气质。刘启留这两人给刘彻也不是用来改革的,是让他平稳进行政权过渡的。说实话我如果当时也在那个朝堂之上,我也不想改革,闲得啊。  庙堂之上的人搞不了改革,那就从江湖之远寻找,野有遗贤。刘彻发布了一道全国范围的皇帝令:中央高级官员、地方高级官员、诸侯国、各大小侯爵全部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条件很低,只有两条:贤良方正,正言极谏,一是有水平人品好,二是敢说话。不过卫绾又申请加了一条限制:凡是讲申不害商鞅韩非那一套法家理论的,和苏秦张仪那套纵横家理论的,一律取消资格,卫绾说这是乱国政之言。刘彻表示同意。  这是刘彻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著名的求贤诏。各地纷纷响应,推荐上来的有一百多号人物。其实这个数字很寒酸,一百多不算少,但是偌大一个大汉帝国,几千万的人口,皇帝说我要人才越多越好,条件也不高,结果只有一百来号人,真的太少了。看来四十年前贾谊说的话放到这个时期依旧光芒四射: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刘彻出问题问这些推荐来的四方人才,这叫策问;这些人回答刘彻的问题,这叫对策。  刘彻这次还真找到不少人,比如董仲舒,比如庄助(严助),比如东方朔。刘彻后来多次发出求贤诏,又招来不少,比如司马相如,朱买臣等等的人物,这些人外放的外放,留任中央的留任,等后文中需要他们出场时,自己会跳出来。再后来,推荐人才成了一项正式的国策,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举孝廉。  刘彻的改革计划刚开始了第一步不久,发生了一件比较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当朝丞相,唯一的独任大丞相卫绾,竟然被免职了,理由是景皇帝时期出了不少冤案,卫绾没有查实,失职,所以被免职了。这个理由太牵强了,还是翻前朝老本。御史大夫直不疑也被免职了,理由和卫绾的差不多,都属于欲加之罪。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是位列三公啊,就这么被免职了。这怎么也不像刘彻下的手,卫、直两人尽管不是改革家,但是他们敬业勤恳,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刘彻刚即位几个月,难道有这么大的胆量和魄力,有合适的理由,一次性撤掉两个如此高级别的官员?  其实看一下谁是这次免职事件的受益者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接任丞相的便是窦婴,窦老太太的侄儿。想都不用想,窦婴这个丞相肯定是老太太让刘彻封的,她终于让窦家唯一的一个人才做上了帝国丞相高位。对刘彻来讲,现在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应该都会按照他的设想运转。窦老太太有个规定,一切政事除了报皇帝之外,还要奏请她过一遍。刘彻并没有把这条规定当回事,毕竟是自己的奶奶,孙子要干什么,奶奶能不批准嘛。卫绾和直不疑的免职,并没有停止刘彻的脚步,他还要继续改革。刘彻还是觉得,自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说了算。他实在应该抬头看看自己头上的阴影。  建元革新  与窦婴同时上位的还有田蚡,他的职位是帝国太尉,总领三军。这对田蚡来讲,就是一步登天。王娡还是夫人的时候,田蚧不过跟着蹭了一个小小的郎官,不过这个人很聪明,好读书,脑袋非常灵活,景皇帝对这个小舅子还是很欣赏的。等到王姑做了皇后,田盼跟着升迁到了太中大夫。现在嗖一下又升到太尉。  文人领兵,怎么感觉这么别扭。不过太尉这个职位在和平时期其实是个空衔,跟丞相还是没法比的。田蚧和窦婴的关系非常之好,田蚧见了窦婴跟见了自己长辈一样,再加上两人对儒家的那一套有共同的偏好,朝堂之上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至少目前两人还是这样。  前文提到过,窦婴和老太太的关系是比较亲的,但是他并不听老太太的话。老太太是反对刘彻改革的,窦婴觉得改革不错,田蚧也支持。这两个人还向刘彻推荐了两个儒门弟子,赵绾和王臧,一个做御史大夫,一个做郎中令,都是三公九卿的要职。刘彻有求贤诏,推荐人才是窦、田两人的职责。  其实刘彻和王臧是老熟人,王臧当年是景皇帝安排给刘彻的太子少傅,尽管做的时间很短,刘彻始终还是该喊一声老师的。?而赵绾是王臧的同门学弟。王臧和赵绾又联合向刘彻推荐了他们的老师,鲁国申培公。就是山东西南部一个叫申培的老头。申培是研究《诗经》和《春秋》的国内权威,而且资格非常老,八十多岁的一个老头。最让当时人,包括皇帝在内肃然起敬的是,六十年前,申培当年以学生的身份,跟着老师接受过高皇帝刘邦的接待。对刘彻来讲,这是一位见过老祖宗的前辈高人,刘彻拿来当宝,任命为太中大夫,高级顾问。  刘彻、窦婴、田蚡、赵绾、王臧、申培,还有刘彻求贤求来的人才们,似乎可以大规模改革一番了。  刘彻先从表面工作开始改起。包括历法、服饰、天子的巡守规则等等,还有一个,王臧、赵绾提议修一座明堂,用来接待诸侯和举行各种仪式,当然,都是儒家门人认可的各种仪式。  作为一个高级顾问,申培是应该主动向皇帝提出意见和见解的。可是申培什么也不说。刘彻向他咨询,申培摇摇脑袋,来回就一句话:为政之要,不在说什么话,而在做什么事……刘彻不明白这老头儿什么意思,怎么天天神神叨叨的。  不过刘彻心里的改革又不是离了申培就不行,他还有很大的顾问团队。刘彻开始正式制定改革的蓝图、方针、实施过程等等,这对刘彻来讲是个大项目。  赵绾提了一条意见:以后的政事不要再额外报到太皇太后那里去,皇帝自己决定就足够了。  我们不知道赵绾为什么提这么一条。也许是他主动的,他觉得这是对皇帝的忠诚,皇帝就该说了算数;也许他是受别人怂恿。无论什么原因了,赵绾严重高估了刘彻,严重低估了老太太。他马上要面临一场塌天大祸。  遮天蔽日  赵绾的提议严重伤害了老太太的存在感,也把自己以及学长王臧搭了进去。老太太派人把王臧和赵绾两人的老底查了个遍,再将其扭曲放大上纲上线,扔给刘彻看。刘彻不得不看。赵绾、王臧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扔进监狱,并被逼自杀。刘彻的所有改革措施,被全部叫停。推荐王臧、赵绾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引咎辞职。一夜之间帝国高层出现如此大变动,风云激荡,一时举国震惊。  老太太搞这么大的动静,也并不完全是因为赵绾说了这么一句话。  首先,刘彻的改革措施里有这么两小条,一是所有的侯爵都回自己封地,别在长安城转悠;二是外戚,包括所有姓窦的人,行为不端者要革出宗门。前者四十年前贾谊就干过,不过那时的皇帝是文皇帝,手段极其高明的一个人,两边各打五十大板,侯爵们都被赶出长安城,贾谊外放长沙国,没死人,没有闹出任何动静。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世界又回到从前,侯爵们,窦家的男女老少们,都跑去老太太那里哭诉,门庭若市。老太太一看这事儿要闹大,必须要出手管一管。但是由于政见问题,老太太先人为主,已经袒护上这些人了,各打五十大板不大可能了。  其次,老太太是保守派,至少对刘彻来讲是绝对的保守派。她深受丈夫文皇帝影响,所奉行的也是文皇帝的施政方针。文皇帝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即位的时候还处于建国初期,一切还处于恢复期,所以他奉行的是稳定政策,对匈奴忍让,对内促进经济发展,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运动之类,贾谊多少次说要改革都被他否了。老太太坚守的便是文皇帝这一套。刘彻要改革,在她眼里——不对,她眼睛早瞎了,在她的意识里——简直就是对祖先的背叛。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史当从汉朝始,前可望先秦,后能观唐宋,远能知明清。    ——军骑士(学者博客名)  《大汉王朝》对历史的叙述正式而轻松,文字的流畅、故事的生动和见解的独特,让我读来如同身临其境、心潮澎湃    ——巨星眼(网友,当代文学博士)  将汉朝历史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历史的人和事获得最恰当的表现;以叙事作为表现历史本身的形式,并将人心与事实情节化,从而让我们得到历史的意义。这是我读该书的感悟。    ——阿海(历史爱好者)  历史大的趋势总是向前的。大汉王朝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可谓惊心动魄、高潮迭起:大秦帝国的衰亡和大汉王朝的中兴;秦皇与汉帝同台竞演;英雄与才子各显神通;文人与骚客共谱华章;淋漓尽致抒写秦亡与汉兴,刘邦当仁不让登基定乾坤……好戏连台,说尽大汉王朝四百年。快哉!乐哉!   ——李小蒙(历史博士)  用如此的气魄来写汉朝的人与事,实乃我辈一大幸事!    ——成都网友

编辑推荐

  历史本来很精彩,这样写才会很好看。正说汉朝四百年沧桑与辉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汉王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我本身就对汉朝的历史很有兴趣,这本书不会很枯燥,而且作者加了自己的观点,挺新颖的。
    字也不会很小,这点是我最中意的~
  •   感觉比《那是汉朝》写的好。作者的观点我也比较赞成。
  •   我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五年级小学生。单从文笔上看,还不错,一种轻松自然的语气,让人不会感觉枯燥,直言直语——爽快。只是有关于事情具体发生的年代少了一点,总体来说呢非常好,值得一看。我给五颗星。
  •   历史本来很丰满,可惜史官们个个惜墨如金!
  •   在网上读了老李船长的连载,就买书来读。总体来说写得还挺好的,语言简练幽默不乏深度,当然篇幅有限,某些事件稍嫌简略了。当当上没有上册,只好从淘宝上买来上册看。
  •   通俗的写史方式,易懂、宜看,本人喜欢,借阅者也喜欢!推荐
  •   书写的不错,很幽默,我家孩子很喜欢,里面的人物很感人。
  •   书拿到手,我和儿子抢着看,写得不错
  •   写的很生动。还是看实体书比较有感觉,可以翻回去回味,细细品味
  •   书的内容和网上看到的一摸样
  •   价格便宜,内容还可以。
  •   字太小,内容还行,适合睡前看
  •   以前看过上部,觉得很好!这次特地买的下部来看。只是收到的书边都裁齐,对于是否是正版不敢肯定。
  •   可以与当年明月媲美的书
  •   很好的一部书。
  •   我们全家都爱看。
  •   这本书写的挺好,不是单纯的叙述历史,加了作者的好多评论和见解,看起来比较有意思
  •   刘彻的远征匈奴看着确实让人荡气回肠.可是打完仗后所有的潜在问题都爆发了,无疑给汉帝国一次承重的打击.
  •   近来白话史书中非常不错的文字考究,观点新颖而经得起推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