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德] 埃米尔·路德维希 页数:359 译者:梁锡江,龚艳,周何法
Tag标签:无
前言
描写一个人的生平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是两件在意图和技巧方面都不相同的事。有人曾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枉费心机。普鲁塔克放弃了后者,卡莱尔放弃了前者,两位大师因此幸运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普鲁塔克的榜样尚未发现效仿者——自他以后,还没有人把依据严格的史实为伟人立传作为自己坚定的任务。这一工作并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因为探寻真相需要的才能不同于描写。有的作家采用了自由的表达,将历史人物戏剧化,有的陷入了“历史小说”这一误区。正如歌德和拿破仑所说,这样做只会把一切都搅乱。当一个人的人生里程碑不是由著作,而是由事迹构成时,为他写传最为困难。恺撒、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是靠战场的胜利称霸天下的,但恰恰是这些战役对后世显得越来越陌生:法萨卢斯战役、罗斯巴赫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今只对军事院校还有些历史意义。如果这三人只是军事统帅,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吸引力,便不会超过克拉苏、赛德利茨和马塞纳。是政治天才使他们卓尔不凡。因为当政治家处于事业的顶峰时,他们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天才和性格的交汇处,便是探究伟人心灵的传记作家关注的焦点。本书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描述的重要对象。我们觉得,拿破仑历次战役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那些信件和可信的谈话录中记录的他与兄弟和妻子的冲突,他每一个感到忧郁或自豪的时刻,他的怒不可遏和面如死灰,他对朋友或敌人的手腕和善行,他对将军和女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比马伦哥战役的作战计划、吕内维尔和约或封锁欧洲大陆的细节重要得多。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拿破仑的知识,在本书中被压缩至最低程度;而学校里没有讲到的内容,在本书中则作了详细的描写。法国传记作家热衷于拿破仑的秘史,本书则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更多着力于再现拿破仑在公、私两方面的完整形象,再现他作为人的一面。同一天内的国家大事和儿女情长,往往在同一页里加以叙述,因为它们来源相同且相互影响;何况,内心的纷乱对重大计划的影响,往往超过任何谋略。拿破仑的形象与道德和他打交道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是敌是友)并无多少关系。在本书中,这一形象既未被视为奇迹,也未被肢解成概念。在他生平的素描中,作者力图把握他内心的种种状态,因为这些状态自然而然地促成他的崛起,并最终导致他身陷圣赫勒拿岛的结局。不断地探索拿破仑的内心世界,从他内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他的决断与顾虑、行为与痛苦、幻想与计算——这条情感的长链既是描述的手段,也是描述的目的。为此,对其他人、甚至各位将军的描写都退居幕后。限于一册书的篇幅,作者不得不放弃那些无法揭示传主内心世界的内容。要想描绘如此丰富的人生,必须跟上它的节奏。在此过程中,作者必须依赖传主的自述,不嫌其烦地让他自己来说话。因为一个人自己的陈述往往是最好的;即便当他出错或说谎时,也是在向了解真相的后人袒露自己。然而,作者必须忘记自己是了解结局的。只有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来描写当时的感受,而不是根据结局感叹命运,方能使作品具有紧张的悬念。作者便是这样设身处地地体会拿破仑心中的感受。在本书的结尾,读者才看到一次超然物外的冷静分析——只有在引擎停下来后,我们才能去研究它。这样的描写由于生动形象,容易使人误以为作品是虚构的。为了避免这一点,传记作者必须始终忠于史实。谁若相信事件的内在逻辑性而排斥偶然性,就不会篡改任何细节,不会歪曲某个日期或某份文件——虽然,出于修辞上的原因,本书作者常对日期或文件略而不提。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作者希望这本传记得到歌德对布里昂的《回忆录》那样的评价:“记者、史学家和诗人带给拿破仑的种种光环和幻象,在此书揭示的可怕事实前统统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变得渺小,反而显得更高大了。我们从中看到,真实的事物拥有多么强大的优势,如果你敢于把它说出来的话。”这首由命运创作的史诗,耽于幻想的人无从领会,只有热爱真实的人才能一窥究竟。拿破仑用其一生写就的悲剧可谓千年不遇,理应再现给读者。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在这个革命的时代,机会又展现在能人志士的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在所有西方人中,拿破仑带给世界的震荡最为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内容概要
《拿破仑》是享誉世界的德国传记大师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代表作,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本书在美国出版后在“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榜首。 本书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拿破仑代表一个时代,被称为一代“军事巨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天才。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史实与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的完美结合使本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本书是根据德文原文翻译出版,是最新,最忠实于原著的译本。
作者简介
埃米尔·路德维希,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传记作家。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他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却选择了作家和记者生涯。1906年他移居瑞士,并于1932年获瑞士国籍。《歌德传》及《拿破仑》的出版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传记作家,他开创了传记写作的新流派,以描写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及性格分析而享有盛名。他的传记作品如《米开朗琪罗》、《林肯》、《俾斯麦》、《斯大林》等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岛第二章 溪第三章 江第四章 海第五章 岩附录一附录二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岛1 不屈的岛民一个少妇身裹毯子坐在帐篷里,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听着远处的轰隆声。太阳都下山了,难道还在交火?会不会只是秋天的雷雨声在这布满岩石的荒山里回荡?或者是风吹过四周狐狸和野猪栖身的原始森林,使冬青栎和松树发出阵阵涛声?她坐在缭绕的烟雾中,披肩半掩着白皙的胸脯,看上去像是一个吉卜赛女人。今天外面的战况如何?她猜测着,却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突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向帐篷靠近。是他吗?他说过要来的,可是这儿离战场那么远,而且现在雾气弥漫。帐篷的门开了,一名男子带着一阵清新的空气踏了进来。这是位20多岁的贵族军官,穿一身彩色军服,扎着带羽饰的头巾。他体形瘦长,动作敏捷,亲热地向少妇打招呼。少妇急忙站起身,把婴儿交给女佣,端来了葡萄酒。然后,她摘下头巾,走到他的面前。只见她栗色的鬈发下露出光洁的额头,一张漂亮的嘴巴急切地提着问题。她的下颌修长,显示出旺盛的精力;鼻子又高又尖,在火光的映衬下透出一股魅力。她的腰际垂着一把闪闪发光的短剑,在这山区她从未将它卸下过。这位美丽的女中豪杰给人的印象是,她出身于坚毅有为的古老家族。而事实确也如此,她的祖先与青年军官的祖先一样,早在几百年前就已是领袖人物和战士。他们原本在意大利,后来搬到这个多山的海岛。 现在,为了赶走法国侵略者,全岛的人都团结起来。这位19岁的女子也随丈夫来到这片最荒凉的山区,为祖国而战。此时此境,没有人希望她是一个在去做礼拜的途中吸引众人目光的耀眼贵族,因为在这里,荣誉和勇敢才是高贵的证明。她那机敏而充满活力的丈夫把最新消息全告诉了她:敌人已被赶到海边,无路可退。今天他们派代表与保利谈判,明天我们就停火。莱蒂齐娅,我们胜利了!科西嘉将重获自由!每一个科西嘉人都希望多子多孙。因为这里的风气是受到侮辱当场复仇,动辄兵戎相见,宗族间的仇杀绵延不断。在这样的氛围里,这位年轻的军官跟别人一样想要许多孩子,以确保家族永远后继有人。他的妻子则从母亲和其他女性长辈那里认识到:孩子意味着荣誉。15岁那年她就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但直到今年才有了第一个男孩。自由又活生生地展现在科西嘉人面前。因为这位军官是民众领袖保利的副官。今后,我们的孩子不会再成为法国的奴隶!2 拿破里奥尼出生然而翌年春天,形势的变化令大家的心为之一沉。敌人的增援部队登陆了,科西嘉的儿女们再度武装起来。少妇又追随在丈夫左右,肚子里怀着孩子——这是在去年秋天的风雨中怀上的。“那些口子,我经常离开山上的藏身之处,悄悄到外面打听消息,有时一直走到战场。我清楚地听到子弹的呼啸声,但我相信圣母。”后来她这样回忆道。到了五月,他们战败了,开始了可怕的撤退。有孕在身的莱蒂齐娅骑在骡背上,臂弯里抱着一岁的孩子,与大队男子和少数女子一起,穿越丛林和悬崖峭壁,向海边行进。六月,战败的保利不得不带着数百随从逃往意大利。七月,他的副官与一小队使者向占领者投降。岛民们的骄傲不复存在。八月,他的妻子却生下了一个复仇者。她叫他拿破里奥尼。与战场上表现出的勇敢和男子气概不同,在紧邻海边沙滩的大房子里,她是一位聪明、节俭的家庭主妇。能不这样吗?她那年轻的丈夫总是沉湎于空想,没有什么收入。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他一门心思想要打赢一场遗产继承官司,无暇顾及别的。在比萨上大学期间,虽然他自称波拿巴伯爵,过着优裕的生活,却没学到多少东西,直到现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才匆匆结束了学业。他拿什么养活自己和家人呢?艰难的时光令人变得现实,他只好与占领者妥协,更何况法国人为了在岛上站稳脚跟,对当地贵族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不久,他当上了新成立的法院的陪审推事,并成为一个苗圃的监管人。法国国王意欲通过这个苗圃在岛上推广桑树。当科西嘉的元帅前来造访时,他不惜花最多的钱招待这位贵宾。另外,他在山上有羊群,在海边有葡萄园。他的哥哥是主教堂的大司祭,家产丰厚。他妻子的同父异母兄弟也是司祭,善于做生意,不愧是商人之子。他那美丽而骄傲的妻子30多岁时,身边已有五男三女共八个孩子。这充分体现了科西嘉居民的家庭观念。对他们来说,竞争和族间仇杀乃最高道德。要把八个小孩养大成人,是件艰难而费钱的事,因此孩子们在家里成天听到父母在谈论钱。后来,父亲终于想出了办法。有一天,他带着11岁和10岁的两个男孩坐船去法国。他们先到土伦,然后前往凡尔赛。在科西嘉元帅的推荐下,主管头衔、等级和徽章等事务的铨叙局确认了波拿巴的贵族地位,路易国王赐予这位效忠法国己达10年的官员两千法郎,并让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免费就读贵族学校。毕业后,两个儿子一个将成为神职人员,另一个则当军官。3 在巴黎军官学校学习布里埃纳军校的花园内,一个矮小、腼腆、寡言、喜欢独来独往的男孩坐在那儿看书。学校把花园划成小块分给学生,男孩把属于自己的一块连同旁边属于同学的两块,一起用篱笆围了起来。除了那两位同学,他不准任何人闯入这块领地。谁若胆敢擅入,他会气势汹汹地冲上去。就在不久前,几位被焰火烧伤的同学碰巧逃到这里,也被他挥舞锄头赶了出来。对此,任何处罚都不起作用,老师们只得听之任之。“这个男孩是花岗岩做的,里面埋藏着一座火山。”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他。是的,这个小王国尽管有三分之二是强占来的,但他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他对个人自由的感觉就是如此强烈。不久,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我宁愿在工厂工人中排名第一,也不愿成为科学院院士中最末的一个。”这句话他是不是在普鲁塔克的书中就已看到过呢?普鲁塔克描写的许多伟人,尤其是罗马英雄的生平,令男孩热血沸腾,神往不已!没有人看见男孩露出过笑容。在同学们眼里,这个意大利人犹如半个野人,至少是个奇特的外国人。他几乎不会法语,这是他的敌人的语言,他似乎不愿屈尊去学。多么古怪的小矮个,多么古怪的名字!他的外套太长,身边总是没有零花钱,什么都买不起,却宣称出身贵族!那些来自达官显贵家庭的同学嘲笑他:科西嘉的贵族算什么呀!还有,要是你们真的英勇善战,为什么会被我们战无不胜的军队打败?“我们是以一敌十。”男孩怒不可遏地喊道,“你们等着!等我长大后,一定会好好教训你们这些法国佬!”“你爹不过是个小小的中士!”男孩勃然大怒,提出决斗,结果受到禁止外出的处罚。他写信向父亲求助:“我已厌倦了解释自己的贫穷,听够了外国小子们的嘲笑。他们只不过比我有钱而己,精神上远远不如我高贵。难道我真的必须向这些只会吹嘘自己如何奢侈的家伙低头?”但父亲从岛上回信说:“我们没有钱,你必须呆在那里。”他一呆就是五年。如果说,每遭受一次歧视都会增强他心中的革命情绪,那么对别人的蔑视则加深了他的自信。他的老师们均为修士,他与他们处得不错。功课方面,他只是擅长数学、历史和国别地理。对于精确的思维、探究的眼睛和一个被征服者的怒火,这三门课有着某种吸引力。因为他的目光总是离不开科西嘉。在内心里他谴责父亲与法国人为伍,并且下决心接受国王赠予的学习机会及其他好处,以便将来用这一切去对付法国。他有一种模糊的预感,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解放科西嘉。然而,他现在还只是个14岁的少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让家人给他寄些关于家乡的书籍和研究报告——要想创造历史,就得先研究历史。与此同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伏尔泰、卢梭以及伟大的普鲁士国王去世前夕就解放科西嘉所写的文字。这样一个孤独、叛逆、胸怀大志、以怀疑的目光审视一切的少年,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一个早熟、知人、充满优越感的人。当他的哥哥约瑟夫打算把职业目标由神职人员改为军官时,这位少年写道:“第一,他缺少面对战场危险的勇敢精神……他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卫戍部队军官,英俊,幽默,喜欢说些轻佻的恭维话,在社交场合应付自如。但在战场上呢?第二,现在改行太晚了。作为神职人员他可以拿到丰厚的薪水,这对家庭多么有利啊!第三,他加入什么军种呢?海军?1,他不懂数学。2,他缺乏所需的毅力。而炮兵那种长期单调的工作,也是他那追求轻松的个性所无法承受的。”这就是一个熟知人心的15岁少年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具有约瑟夫所没有的个性特点,同时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约瑟夫的性格,后者与父亲有着相似之处。拿破仑自己呢?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想象力和稳重,从母亲那里继承了骄傲、勇敢和对精确的追求。此外,父母共有的宗族观念也传给了他。
后记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的《拿破仑传》(Napoleon)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将史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后记中称,此书意在“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但为了避免因此而产生虚构之嫌,他在写作时“始终忠于史实”,追求“真实”。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路德维希是作家而非史学家,加上他把善于刻画传主性格的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作为效仿的楷模,这就决定了其传记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该书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EdenandCedar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他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却选择了作家和记者生涯。1906年他移居瑞士,并于1932年获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柏林日报》驻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记者。在二三十年代,他的传记作品如《歌德》、《拿破仑》、《米开朗琪罗》、《林肯》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1940年,路德维希流亡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返回瑞士。1948年,他在瑞士去世。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早已有了中译本。遗憾的是,近年在大陆流传的几个译本有的是从英文转译而来,有的系多名在校学生合译而成,质量并不令人满意。为此,2006年初,我们应约开始从德语原文重译这本传记。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译好此书着实不易。这首先是因为路德维希的有些句子比较怪:每个单词都是熟悉的或能查到,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些地方甚至连德国人都不明所以。这样的疑难在书中屡有出现,令人头痛。其次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路德维希在后记中称,他在写作此书时尽量压缩那些学校里传授的有关拿破仑及其时代的知识,另外,我们总共只有半年左右的业余时间用于此书的翻译,无法在理解和表达方面进行足够的推敲。可以预料,在改正旧译本中的差错的同时,我们这个新译本也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指正。鉴于迄今为止对拿破仑的死因尚存在争议,我们在附录二中收入了2005年6月3日《南德意志报》上关于拿破仑死因研究最新发现的一则消息(当时其它媒体也有类似报道),供读者参考。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花城出版社梅沱等人的旧译本,在此谨表感谢。北京大学王建教授帮我们搞到了这本传记的德文原稿,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派驻浙江大学的专家JorgSchroder先生和德国友人SibylleRauda女士解答了我们的一些疑问,上海理工大学的胡丹老师帮助查阅了书中若干人名与名词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本书的第一章 及第二章 的前13节由浙江大学周何法翻译,第二章 第14至20节和第四、第五章 及后记、拿破仑年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翻译,第三章 由同济大学龚艳翻译,附录二由浙江大学任春静翻译。最后由周何法对全书专有名词的译名作了统一,对第三章 、后记和附录二的译文作了修改并加了译注。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可能”这句话,是懦弱者的幻影,是胆怯者的隐身符。拥有权力者如果说这句话,等丁承认白己的无能。 ——拿破仑即使我身后什么也没留下,即使我所有的业绩全部毁灭,我的勤奋与荣誉,在我死后仍将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青年。 ——拿破仑拿破仑向世界证明经过了多少世纪之后,恺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 ——司汤达本书的作者为擅长讲故事的语言大师,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洛山矶时报》
编辑推荐
《拿破化传(插图本)》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拿破化传(插图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穿越历史烟云,追寻伟人足迹,品味精彩人生。拿破仑是个了不起的人,总是那样富于悟性,那样头脑明晰而富于决断力,他的一生走的是,从一次战争接一次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半神式的道路,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就。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这部人物传记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将史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