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威尔基·柯林斯 页数:632 字数:429000 译者:李晶
Tag标签:无
前言
威廉·威尔基·柯林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与当时的查尔斯·狄更斯、威廉·萨克雷、安东尼特·罗洛普等人齐名。他的小说以社会容量大、情节复杂、主题深刻著称,而且博采各类小说之所长,风格多样化,为此人们常常将他的这些小说归于惊悚小说、神秘小说、侦探小说和哥特式小说。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享誉西方文坛,为西方文学史家和文论家所青睐。1824年2月8日,柯林斯出生在伦敦,是当时久负盛名的英国皇家学院风景画家威廉·柯林斯的长子。为了区别于他的父亲,人们习惯以他的第二个名字威尔基来称呼他,简称他为威尔基·柯林斯。柯林斯在艺术家、作家圈子里长大,他的教父大卫·威尔基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等人均是他家的座上客。12至15岁时,柯林斯和父母一起在意大利生活,那段幸福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岁那年,柯林斯离开学校,在一家茶叶商行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爱奥兰尼》,但该书直至1999年才得以出版。1846年,柯林斯进入林肯学院学习法律,之后,他又期望成为画家。然而,就在第二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即停下绘画学习,给父亲写传,并出版了《威廉·柯林斯的一生》。1849年,柯林斯如愿以偿地在皇家学院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在此之后,他转向小说创作,并于1850年出版了《安东尼娜》。1851年是柯林斯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这年3月,他结识了狄更斯,并与他结成了忘年之交。虽然柯林斯比狄更斯小12岁,但两人志趣相投,在创作上相互促进,亦师亦友,在文坛传为佳话。一方面,柯林斯为狄更斯编辑文学期刊《一年四季》,并在他的指导下,在小说的人物刻画、气氛营造、文字表达等方面,有不少长进;另一方面,狄更斯也受到柯林斯不少启发,其后期作品如《荒凉山庄》、《双城记》、《远大前程》等等,结构上更加严密,情节更富有戏剧性。1859年,狄更斯在《一年四季》连载完了《双城记》之后,力邀柯林斯为该刊撰写另一部长篇连载作品,这即是柯林斯创作《白衣女人》的源头。当时,柯林斯刚在文坛崭露头角。面对这一挑战,他决定尝试一种以前曾经设想、但从未付诸实践的多角度叙述技巧,即把小说中的人物置于小说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他们不同角度的叙述,层层剥茧抽丝,最终揭开整个故事的结局。正如柯林斯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这里的故事由不止一个人写出,如同法庭审理案件时那样,所陈述的证人不止一个,两者有着相同的目的,那就是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陈述事实,通过那些在每个连续阶段中与事件最密切相关的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逐一地说明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完整经过。”然而柯林斯的文学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长期伏案写作,他患了严重的关节炎,常常因疼痛不能入眠,但他仍然出版了包括《无名无姓》、《阿玛达尔》,在内的许多畅销作品。不久,他又因为用药过量,患上了严重的妄想症,常常怀疑身边有一个“鬼魂”存在。尽管如此,他还是创作出版了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亮宝石》。柯林斯一生未婚,性格叛逆的他对婚姻的态度也不免有些离经叛道。自1859年起,他即与凯若琳,格拉夫斯同居。1868年,凯若琳离开了他,他又开始与一个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玛莎·瑞德同居。两年后,凯若琳回到柯林斯身边,他又予以接纳,同时与两个女人保持肉体关系,直至逝世。柯林斯一生创作了20多部长篇小说、50多个短篇小说、10多部戏剧,以及100多篇非小说类作品,是个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其中,《白衣女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小说主要围绕着“白衣女人”之谜展开情节。青年画家沃尔特前往利默里奇庄园给劳拉和玛丽安姐妹当美术教师,却与一位身穿白衣的神秘女人不期相遇,并从追捕她的人口中得知,她是从疯人院逃出来的病人。此后,他又吃惊地发现,那个女病人竟然与劳拉长得十分相像。不久,沃尔特和劳拉陷入爱河,但劳拉的父亲临终前已将她许配给格莱德爵士。失望之中,沃尔特去了中美洲。“白衣女人”的再次出现是在劳拉与格莱德爵士完婚之后。这次“白衣女人”告诉劳拉,格莱德爵士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但她们的谈话因劳拉的姑父福斯克伯爵的突然出现而中断。不久,“白衣女人”神秘失踪,随后又传来了劳拉去世的消息。但玛丽安不相信劳拉已死,暗地进行调查,终于在疯人院找到了已经失去记忆、且被当做“白衣女人”的劳拉。此后,随着沃尔特的返国以及他和玛丽安的调查的艰难展开,“白衣女人”之谜终于被揭开。原来,格菜德爵士和福斯克伯爵均系心地歹毒之人,两人相互勾结,早有预谋。为了夺取劳拉的财产,格莱德爵士胁迫她在一份文件上签字,但劳拉不从,于是福斯克伯爵给她服了迷幻药,让她穿上“白衣女人”的衣服,把她送入了疯人院。而真正的“白衣女人”安妮,也即劳拉父亲的私生女,其神秘失踪由福斯克伯爵一手策划,而她的不幸死亡也被福斯克伯爵利用,造成劳拉已死的假象。格莱德爵士为了销毁证据来到教堂,无意中点燃法衣室,结果把自己给烧死了。而福斯克伯爵也不久被他的秘密组织当做叛徒处决。沃尔特与劳拉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白衣女人”的原型,据西方学者考证,是与柯林斯同居多年的凯若琳·格拉夫斯。1859年2月的一个夜晚,柯林斯与朋友在街上漫步,一个行色匆匆的女人引起了他的瞩目。这人身穿白衣,俊俏的脸上充满着不安。于是柯林斯情不自禁地撇下朋友,上前追赶那个女人。事后,柯林斯向朋友解释,他所爱慕的那个白衣女人名叫凯若琳·格拉夫斯,出身名门,但遭遇了不幸。然而,实际上,柯林斯后来获知,凯若琳·格拉夫斯的父亲并非一位绅士,而是一个木匠。正是从凯若琳·格拉夫斯身上,柯林斯意识到:一个人的身份,特别是女性的身份,在社会上显得多么重要,同时也是多么容易被隐藏。这种意识遂成为他日后创作《白衣女人》的动机,也构成了此书整个故事情节的悬疑基础。事实上,不单是“白衣女人”,小说的每一层人物关系都受制于这种“身份错位”,如格莱德爵士修改结婚登记册掩饰自己的非婚身份;福斯克伯爵偷梁换柱,把死去的安妮当成格莱德夫人埋葬,而把真正的格莱德夫人当做安妮送进疯人院,等等。现代评论家认为,《白衣女人》的出版标志着一种新的犯罪小说类型——惊悚小说——的诞生。这类小说同当时风行的新门犯罪小说一样,着眼于社会上具有轰动效应的丑闻,大肆渲染其犯罪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所遭受的种种社会压力。但与新门犯罪小说不同,惊悚小说并非以地下世界的犯罪活动为描写对象,而是意在揭露中上层社会某些人士的伪善和罪恶。故事场景往往发生在豪门,情节集中在家庭人物关系,常用的悬疑手段则有家族的秘密、隐秘的身世、神秘的继承权以及性扭曲等等。到最后,谜案揭开,罪犯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然而这一切均发生在家庭内部,与后来小说中通常描述的法庭冲突没有联系。玛格丽特·奥利芬特是最早给惊悚小说下定义之人,也是最早评论《白衣女人》的作家。关于这部惊悚小说的开山之作,她说:“小说中的惊悚特征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那个沉默的女人将手搭在沃尔特·哈特莱特肩上的那一瞬间,也仿佛将她的手搭在了我们肩头——叙述简洁明了,毫无夸张之处。”在她看来,这种惊悚特征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沃尔特在伦敦的“平静大道”突然遇见安妮;二是后来发现安妮和劳拉的面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这样,沃尔特“全身的血液顿时凝固起来”,并将他的这种感觉感染给读者。 惊悚小说与新门犯罪小说的另一个主要区别体现在由“犯罪”到“侦破”的重心转移。如果说,新门犯罪小说是以反英雄色彩的“罪犯”为主人公,强调“罪恶”的残忍以及由社会掌控的“惩罚”,那么惊悚小说则是以英雄色彩的“侦探”为主人公,强调“罪恶”的发现过程和由个人掌控的最终结果。自惊悚小说起,“犯罪”不再是社会上孤立的现象,而是成了“体面”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这个“体面”世界,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犯罪”的“罪犯”,人人也都可能成为“发现罪恶”的“侦探”。《白衣女人》中的沃尔特和玛丽安即是这样的“侦探”,他们在没有法律和亲戚朋友可以依靠的情况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查出了事情的真相,使劳拉的沉冤得以昭雪;尤其是玛丽安,全无当时那个时代大多数女人的墨守成规、逆来顺受的气息,大胆地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寻求公平与正义,为了自己的亲人,于漆黑之夜爬上屋顶,冒着大雨窃听格莱德爵士和福斯克伯爵的密谈,之后又独自一人将劳拉从疯人院救出。惊悚小说的这种由“犯罪”到“侦破”的重心转移,显然源于维多利亚中期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其时,伦敦警察局已经成立了侦缉处,专门负责各类刑事案件的侦破;而伴随着“新离婚法”的颁布,以探察夫妻之间的隐私为目的的私家侦探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无论是“白衣女人”的神秘,还是隐秘身世的“惊悚”,也无论是“谋财害命”的诡诈,还是“发现罪恶”的曲折,均可以追溯到一类更早的小说类型——哥特式小说。利默里奇庄园的空旷和诡秘,无疑令人想起鬼魂出没的“奥特兰托城堡”;安妮和劳拉被送进疯入院,也无异于“阿德琳”身陷“修道院”,而格莱德爵士和福斯克伯爵的阴险和诡诈,显然有“蒙托尼”的身影。有所不同的是,《奥特兰托城堡》、《森林传奇》和《尤道弗的神秘》的恐怖均发生在遥远的中世纪,而《白衣女人》的恐怖则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庄园和伦敦闹市。但正因为如此,作品增加了现实性。亨利·詹姆斯曾经如此评论《白衣女人》:“柯株斯先生将神秘事物中的最神秘之处融入了小说创作之中,而这些神秘的事物就出现在我们的家门口……这部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恐怖感,不是源于阴森的‘尤道弗’式的古堡,而是源于乐融融的乡村庄园以及喧嚣的伦敦出租公寓。这无疑为我们营造出了更加浓重的恐怖感。”从1859年11月26日起,柯林斯的《白衣女人》开始在《一年四季》上连载。为了先睹为快,人们在杂志社门外排起了长队。小说的标题也被人们用来大做商业广告,以“白衣女人”为品牌的商标层出不穷。不仅如此,许多知名人士也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说家萨克雷就曾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阅读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诗人珀西·菲茨杰拉德在连续阅读了三遍该小说后,为了表达自己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钦佩,将自己的帆船取名为“玛丽安·哈尔库姆号”。后来的英国首相格莱斯特为了读完该小说而取消了一次约会。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还特意将《白衣女人》的一份手抄本送给了当时的主政大臣史都曼男爵。 《白衣女人》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给人们的闲暇生活增添了一点波澜、一点乐趣,更重要的是运用了惊悚小说、神秘小说、侦探小说和哥特式小说的多种艺术手法,为后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内容概要
威尔基·柯林斯(1824-1889),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悬念小说家,《白衣女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青年画家哈特赖特应聘去费尔利家当家庭教师,路上邂逅一个身穿白衣的女人,从谈话中得知她是从疯人院里逃出来的,出于同情,他帮她躲过了追踪她的人。哈特赖特发现,自己的女学生劳娜很像那个白衣女人。劳娜的父亲临终前将女儿许配给了帕西瓦尔爵士,但是,爵士看中的只是她的巨额财产。他与意大利的秘密革命团体中的一个叛徒福克斯合谋,害死了知道真相的白衣女人,并把她的尸体当作劳娜下葬,又把劳娜当作白衣女人送回疯人院,劳娜于惊吓之下患上失忆症。与劳娜真心相爱的哈特赖特挺身而出,开始了营救劳娜、揭穿帕西瓦尔阴谋诡计的行动…… 该书以主人公面貌相似这一特点为背景,发挥人类为崇高的爱而舍生忘死的精神。白衣女人由于爱慕劳娜,逃出疯人院后,却不顾危险,一再设法去搭救劳娜,以致最后遭来杀身之祸。该书为作者开创了写侦探小说的先河,也为英国文学另辟了一条新的蹊径。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威尔基·柯林斯 译者:李晶威尔基·柯林斯(1824-1889),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悬念小说家,《白衣女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部 故事开始——克莱门特学院绘画教师沃尔特·哈特莱特的讲述 故事继续(一)——大法官巷律师文森特·吉尔摩的讲述 故事继续(二)——摘自玛丽安·哈尔库姆的日记第二部 故事继续(三)——玛丽安-哈尔库姆的讲述 故事继续(四)——利默里奇庄园主弗雷德里克·费尔利先生的讲述 故事继续(五)——黑水庄园女管家艾莉莎·米切尔森太太的讲述 故事继续(六)——几段讲述第三部 故事继续(七)——沃尔特·哈特莱特的讲述 故事继续(八)——凯瑟里克太太的讲述 故事继续(九)——沃尔特·哈特莱特的讲述 故事继续(十)——伊西多‘奥塔维欧·鲍尔·达萨尔·福斯克的讲述 故事尾声——沃尔特·哈特莱特的讲述
章节摘录
第一部故事开始:克莱门特学院绘画教师沃尔特?哈特莱特的讲述一、故事说的是,一个女人的毅力能忍受什么苦难,以及一个男人的决心能实现什么目标。如果适度给法律这台机器加上“金钱油”,就可以起润滑作用。我们或许可以依靠法律来分析每一件悬案,指导每一道调查程序,那么,以下的各章所记事件,也许早已在法庭上被公开,成为众所周知的事。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仍旧难免沦为任富人使唤的契约奴,因此,故事首次在这儿说给诸位听。法官也许曾经听过,现在请读者听听看。在我要讲述的故事里,从头到尾,凡是重要的情节,没有一处是道听途说的。每当与其他人相比,开场白的作者(名叫沃尔特.哈特莱特)与要记录的事更密切相关时,就由他亲笔记录。当遇到他没有经历过的事,他就讲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由其他能凭亲身经历说明情节的人继续清楚客观地讲述下去。因此,这里的故事由不止一个人写出,就如法庭上案件审理时进行陈述的证人不止一个一样,两者有相同的目的,那就是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陈述事实。通过让那些在每个连续阶段中与事件最密切相关的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逐字逐句地说明这一系列事件的完整经过。让我们先听听二十八岁的绘画教师沃尔特。哈特莱特的讲述吧。二、那是七月的最后一天。漫长而炎热的夏天已接近尾声,我们这些在伦敦街头踯躅的疲惫游子,开始向往麦田上的云影及海岸边的秋风。对于可怜的我来说,随着盛夏消逝,我的身体越发虚弱。精神越发萎靡,如果硬要我说实话,我已身无分文。去年,我没能像往年那样小心地规划自己的收支,奢侈的日子过后,我只好来往于母亲在汉普斯特德的小村舍和自己城里的寓所,节俭地度过这个秋天。我记得那个傍晚四周寂静,天空多云,伦敦的空气闷到了极点,远处街头车辆的声音也是那么低沉。我生命中微弱的脉搏,以及周遭城市强大的心脏跳动,仿佛都在无力地随着夕阳西沉。我站起身来,丢下我当时正对着出神的那本书,离开寓所,到夜里有凉风拂面的乡间去。我已经习惯了每周要和我的母亲和妹妹一起度过这样两个夜晚。于是,我转身向北,朝汉普斯特德的方向迈开脚步。在我讲述发生的事情之前,有必要在此说明一下,写这些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而我们家的五个孩子里只有我和妹妹莎拉幸存。和后来的我一样,父亲也是位绘画教师,一生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在他那一行颇有成就。由于爱怜几个靠他辛勤工作维持生活的人,想让他们在他死后生计无忧,于是从结婚时起,他就将收入的一大部分投入人寿保险,其数目之大,是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为此目的投入的。多亏他这种令人钦佩的远见卓识和自我克制,他去世后,我的母亲和妹妹过上了与他生前一样生计无忧的日子。我则继承了他的往来关系,真应该感谢他在我事业还没起步时就为我安排好了前程。夕阳余辉仍在平静的荒原那最高的山脊上跳动,迷离闪烁。我站在母亲村舍的门口时,下边伦敦的景色已经在阴云密布的笼罩下,深深陷入一片黑暗的深渊中。我刚刚摇响门铃,门就猛地被打开了,我亲爱的意大利好友佩斯卡教授出现在仆人的位置上。他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出来迎接我,同时又模仿英国人,发出一声尖锐、带外国腔的英式欢呼声。 为了他的缘故,同时我得补充一句,也是为了我的缘故,很值得为这位教授作一番正式介绍。偶然的事件使他成了我所要讲的离奇家庭故事的一位开场人物。我最初结识这位意大利朋友是在几户富豪家里,当时他在那几户富人家教意大利语,我教绘画。有关他过去的事,当时我只知道,他曾在帕多瓦大学任教,后来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意大利(至于这些原因的具体性质,他对任何人一律拒绝谈起)。当时他已经在伦敦定居多年,以教授语言为职业,过着相当体面的生活。 虽然不能说他是个真正的侏儒,因为他从头到脚都相当成比例。但我想,在杂耍场外,佩斯卡是我见过的个头最小的人。他的长相已经让他鹤立鸡群,而他那无伤大雅却又标新立异的性格,更让他显得十分特别。他的人生目标似乎就是要竭力将自己变成一个英国人,以此报答英国为他提供的避难所和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这位教授不满足于单单以一般形式,例如随身携带雨伞、总是穿着高统靴、戴着白色礼帽,来向这个国家表示敬意,他立志要让自己不仅在外表,还要在习惯、娱乐等诸方面都成为一个英国人。当他发现我国、人士特别爱好体育活动,这个小个子,凭着满脑子天真的想法,一有机会就趁着一时的兴致投入到各式各样的英式运动和游戏中。他深信:有志者事竟成,自己可以学会我国的各种户外运动,就像可以穿上我国的高统靴,戴上我国的白色礼帽一样。一次是在猎狐的时候,一次是在板球。场上,我亲眼看到他没头没脑地不顾折臂断腿的危险。此后不久,在布赖顿小镇的海边游泳时,我又一次目睹他没头没脑地拿生命当儿戏。 我们无意间在布赖顿小镇的海边相遇,一同去洗海水浴。如果是去参加我国特有的一项运动,我当然会小心地照顾佩斯卡。不过,外国人通常和英国人一样,能在水里很好地照顾自己,只是怎么也没想到,这位教授竟把游泳这门艺术也列入了可以凭一时兴致学会的又一项男子汉运动。从岸边游出不久,我便发现我的朋友没能跟上来,于是我停下来回头找他。这时候可把我吓了一跳,只见在我和岸边之间的一双白皙的手臂挣扎了两下,接着就不见了踪影。当我钻到水底去救他时,这个可怜的小个子正一动不动地蜷缩在水底一片沙石洼里,显得比我以前见到的他又矮小了一大截。他被我托出水面,接触到了空气,几分钟后苏醒了过来,并由我搀扶着一步步登上更衣车。佩斯卡的精神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又开始对游泳产生了美妙的幻想。他刚能牙齿咯咯打颤地说话,便茫然地笑着说,他想刚才准是抽筋的缘故。等他完全恢复之后,佩斯卡又到海边找我,他那热情的南欧人性格立刻挣脱了英国人虚饰的拘谨。他以意大利人夸张的方式激动地说,要将自己的性命交由我支配,还宣称,他将永远都不会感到快乐,除非能找到一个为我效劳的机会,做一件使我毕生难忘的事,以此表达他的感激之情。他那最狂热的情感表白,让我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我竭力止住了他那滚滚的热泪和连珠炮般的表白,我再三说,这件意外只可在将来作为笑料,最后在我看来,总算使佩斯卡的感激之情减缓了几分。当时我没想到,甚至在我们愉快的假期结束后也没想到,这位对我感恩戴德的朋友一直热切期望着的机会,一个为我效劳的机会竟来得如此之快,而他随即就非常热切地抓住了那个机会。这样一来,他将我的生命之水引入了新的航道,使我与从前几乎判若两人。事情就是这样,假如佩斯卡教授躺在水底的那个沙石洼里之时,我没有钻到水底去救他,那么,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和以下章节所讲述的故事有任何关系,或许,我甚至根本不会听说那个女人的名字。正是她后来占据着我的全部思想,控制着我的全部精力,成为现在左右我人生目标的唯一主导力量。三、那天傍晚,我们在我母亲家门口见了面,单看佩斯卡的神情和举止,就知道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然而,要他马上讲出来也是枉然。他拉着我的双手往里扯时,我只能猜想,在这个夜晚,他来到母亲的小村舍肯定是为了见我(因为他知道我的习惯),要宣布一条特大喜讯。我们十分莽撞而不礼貌地闯进客厅。我的母亲正坐在一个敞开的窗口旁,一边大笑一边摇着扇子。她特别喜欢佩斯卡,在她看来,佩斯卡粗野古怪的脾气可以原谅。可怜而可亲的灵魂啊!她发现这个小个子教授对她的儿子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从那一刻起,便对他敞开心扉,把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古怪的外国人习气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懒得去了解。
编辑推荐
《白衣女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永恒经典·一世珍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