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特奥多·施托姆 页数:536 字数:3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德国文学史上,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即1840年至1890年的诗意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德国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家们虽然在创作中回避了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但他们致力于艺术探求,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富有诗意的题材,描写情味浓郁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反映时代的风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说流派,产生了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施托姆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中、短篇小说鲜明而突出地体现了诗意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和艺术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特奥多?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7年9月14日生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的小城胡苏姆。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商人的女儿。1837—1839年在基尔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家乡开设律师事务所,同时收集民歌、童话和传说。1848年积极支持当地日耳曼居民反抗丹麦统治的斗争,创作了一些激昂的爱国诗歌。1852年被丹麦统治者取消律师资格,不得不流亡他乡。一年后在波茨坦任法院助理法官。1856年在海利根施塔特任县法官。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冯塔纳、海泽和默里克等著名作家。1864年丹麦战争后,他回到故乡任行政长官,1867年改任法官,1874年升任大法官。因为不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1880年退出政界,在哈德马尔申村潜心创作。1888年7月4日逝世。 施托姆的文学创作始于写抒情诗。他的抒情诗深受民歌的影响,格调清新,音韵优美,感情真挚,富有乡土气息。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他的小说是从抒情诗发展而成的,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的一种延伸,因此文字清丽,结构简朴,感情纯真,饶有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像《茵梦湖》、《白马骑者》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至今仍受到读者的青睐。 施托姆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共58篇,根据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各有特色,但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的作品始终蒙有一层柔美的诗意。所不同的只是早期作品更像抒情诗,后期作品更像叙事诗罢了。 早期(1847-1852):这一时期的小说大多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断,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渲染,不编织曲折有致的故事,因此往往缺乏连贯的情节,与传统的小说大相径庭,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抒情小品。如他的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钟》(1847)只是描写年老未嫁的玛尔特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处境。她在严冬的夜晚孤灯独对,听着一台旧钟的嘀嗒声,回忆惨淡的往事,她的哀愁仿佛只有旧钟才能知晓。通篇没有什么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但笼罩着一层凄婉的诗意。早期的其他作品还有《一片绿叶》、《茵梦湖》等。《茵梦湖》(1850)以浓厚的伤感情调,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主人公莱因哈特与伊丽莎白青梅竹马,友爱甚笃。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用饱蘸温情的笔墨,着力描绘出一对孩童幸福美满的画面,这就更加衬托出他们童年的幸福随着时间慢慢流逝的悲伤。不久,莱因哈特转到另一所学校,他只能在课余时间和伊丽莎自在一起。七年过去了,莱因哈特考到外地上大学。他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相约通信。莱因哈特常常给伊丽莎白寄童话故事,伊丽莎白也在圣诞节给他寄去甜饼和礼物。但是,实际上,童年的幸福已逐渐被难熬的孤独所取代。莱因哈特孤零零地度过了圣诞节。次年复活节,莱因哈特返乡探亲,再见到伊丽莎白时,感到他们之间有了陌生感。他们的谈话常常会出现冷场,这使他很尴尬。有一天下午,莱因哈特走进伊丽莎白的房间,看到自己送给她的金翅雀死了,鸟笼里是他的朋友埃里希送来的金丝雀。莱因哈特返校后,与伊丽莎白的通信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中断了。两年后,莱因哈特从母亲的来信中获悉,继承了庄园遗产的埃里希博得了伊丽莎白母亲的好感,伊丽莎自在两次拒绝埃里希的求婚后,终于依照母亲的心愿嫁给了埃里希。多年后,莱因哈特应邀去拜访埃里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昔日的恋人相见,感到无比惆怅。莱因哈特给她全家朗诵了民歌《母意难违》,伊丽莎白听完,心里一阵痛楚,默默地走进了花园。两人湖边漫步,默默无语。莱因哈特意识到,是时间的流逝将自己和伊丽莎白彻底分开,并最终夺走了自己童年的幸福。又过了许多年,莱因哈特成了老人,寂寞而孤独。一个夜晚,一缕月光照进来,老人的目光随着月光缓缓移动,正好落在镜框里伊丽莎白的画像上,于是,他陷入甜蜜而痛苦的回忆中。 《茵梦湖》在结构上从三个层面表现了人与时间的对抗关系。第一个层面,主人公莱因哈特不得不忍受时间流逝带给他的痛苦,面对时间的流逝,他感到无能为力。第二个层面,他试图用回忆来战胜时间,也就是说,童年的幸福虽然已经随着时间消逝了,但是它依然留在莱因哈特的记忆中,并能在回忆中再现。他在回忆中抛开了现实,往事历历在目,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第三个层面,回忆的力量最终无法战胜时间的力量。年事已高的莱因哈特,快接近生命的终点,随着生命的终结,他的记忆也将会消失。他无法摆脱在时间长河中的悲剧命运。 《茵梦湖》从三个层面上烘托了主题,谴责了封建的包办婚姻。小说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施托姆用诗一般优美的文字抒写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情感,营造了诗一般浓郁的意境,描写了许多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例如,童年的莱因哈特和伊丽莎白在森林里采草莓时迷路,象征他童年的幸福即将迷失;莱因哈特送给伊丽莎白的金翅雀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埃里希的金丝雀,象征埃里希将取代莱因哈特成为伊丽莎白的丈夫;莱因哈特在茵梦湖再次遇到成为乞丐的吉卜赛女郎,象征他注定要孤单,浪荡在异乡;其中意义最深刻的是茵梦湖中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睡莲,象征他和伊丽莎白之间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得到的爱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诗歌,尤其是那首民歌《母意难违》,不仅与故事情节息息相关,而且突出了抒情性,使全篇诗意盎然,委婉动人,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施托姆因《茵梦湖》而一举成名,在19世纪的德语文学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茵梦湖》这样赢得了如此多的读者,((茵梦湖》自1850年出版后,一版再版,1915年已出到第七十九版。 施托姆早期的小说虽然没有触及当时重大的社会和政治斗争,但在描写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方面达到一定的深度。 中期(1853一1863):这是施托姆被迫流亡,漂泊异乡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过渡时期。在这十年中,他饱经忧患,目睹了种种社会现状,因此他创作的内容突破了原先视野狭隘的生活圈子,创作风格逐渐转变,作品中批判当时社会的成分逐渐增多。就总体来说,描写普通的人,描写他们美好的情感,仍然是他作品的基调和创作的主线。《杏革莉卡》(1885)写于他在波茨坦流亡时期,在时间上虽然属于这一时期的创作,但在内容上仍带有早期的风味。杏革莉卡与埃尔哈特暗中相爱,但缺乏勇气表白,终于错过了时机,被她的母亲许配给一位年轻的医生,造成了婚姻的悲剧。这篇作品写得深沉动人,情深意切,评论界认为这是施托姆艺术发展的一大标志。《当苹果熟了的时候》(1856)一改早期那种伤感的情调,写得轻松活泼,富有喜剧色彩。在果园飘香时,沉甸甸的熟苹果压弯枝头,逗得邻舍的孩子夜里去偷摘,被一小伙子发现。孩子在讨饶时,突然瞥见一个少女前来跟小伙子幽会,于是反而赖着不走了,倒叫小伙子向他央求。结果少女还是给吓得溜走了。小说通过这个有趣的情节,栩栩如生地渲染了青年男女初恋时那种热情而又害羞的情态。 晚期(1864-1888):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严谨的结构,情节曲折有致,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成分加重,这标志着晚年的施托姆已变成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了。《白马骑者》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一篇杰作,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说通过修筑海堤,造福居民这条主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故事发生在18世纪中叶德国毗邻北海的一个农村里。主人公豪克?海因自幼在海边长大,亲眼目睹了堤坝不坚固、海潮决堤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他刻苦自学,立志改建防御海洪的新堤。他去堤长家当长工,帮助管理海堤。他勤奋好学,办事认真,很快就赢得了堤长的信任和器重,成为堤长的得力助手。但是,长工头奥勒·彼得斯却心生妒忌,老是和他过不去。堤长的女儿艾尔凯对豪克萌生了爱意,处处照顾他。堤长病故后,他与艾尔凯结了婚,接任堤长职务,准备大干一场,建造新堤坝,但是屡遭以奥勒为首的保守势力的阻挠,因为建造新堤坝意味着村民出钱出力。奥勒到处散布谣言,说豪克买的那匹白马是一匹鬼马,以此蛊惑群众,孤立豪克。在豪克的坚持下,他设计的新堤坝终于建成了,但是村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而且,豪克的个人生活也非常不幸,他的女儿是个弱智的孩子。孤独和生活的不幸削弱了豪克的意志。因此,当豪克要求按照新设计改造旧堤坝遭到村民强烈反对时,他让步了,同意只对旧堤坝进行简单修补。一天,海上风暴骤起,豪克设计的新堤坝经受住海浪的侵袭,但旧堤坝却被冲垮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被汹涌的海水吞噬了,正骑着白马在堤坝上巡视的豪克,见此惨状,也连人带马跃入汹涌的海水中。 豪克·海因是个悲剧英雄,时间在流逝,童年时曾给他带来无限乐趣的造堤游戏,最终成为他人生的悲剧。海水吞噬了他的家庭、生命和堤坝,时间的洪流吞没了他的幸福、事业和理想。但是,在他死去一个多世纪后,他仍然活在人们的记忆中,民间还在传说他的故事。象征他毕生追求的新堤坝,并没有被海水冲垮,至今仍伫立在海边,激发人们回忆一百多年前豪克的故事。 但是,回忆的力量也无法战胜时间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豪克的传说,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版本,这意味着传说中的豪克的故事已经与原来的真相不符了。 在《白马骑者》中,施托姆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人本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目的,那就是“克服野蛮,战胜无知,传播文化和自由,树立人与人之间的爱”。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使施托姆让豪克和妻子共同承受他们孩子弱智这一命运的痛苦。也正是施托姆的人本主义思想,这部作品才获得了世界声誉,并且至今仍闪耀出人道主义的光芒。 总之,施托姆的小说,无论在早期、中期,还是晚期,都体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最高的诗意”,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生活风情画。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写得如此富有诗意,除了他本人就是一位抒情诗人,具有诗人的禀赋外,还因为他善于从切身的经历中挖掘题材,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主人公的身上。《三色紫罗兰》(1874)写续弦问题。这篇小说取材于他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1865年5月,他不幸丧妻,次年6月,续弦多罗特娅,但心里创痛犹在。他既理解新夫人的处境,也理解前妻之子的复杂感情,耐心而细致地处理各方关系,直至后妻生了孩子,才因势利导地沟通了相互间的感情。他以此为素材写成的这篇小说,把各自的心理状态和感情变化描写得细致入微,因而特别真实感人。此外,他生长在濒临北海的小城,家乡美丽的风光常在他的笔下展示出来。在《美的天使》(1875)中,他满怀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描绘了海滩、浪花等自然景象,饶有诗情画意,浓郁地散发出北海海滨的气患,典型地表现出诗意小说的特色。 施托姆善于运用各种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他的小说充满诗意,富有诗的色彩。他状物写景自然贴切,常常以景写情,以情带景,使整篇作品成为一幅情景交融的绝妙画卷。在((白马骑者》中,施托姆绘声绘色地描写暴风和海浪肆虐的情景:“一阵可怕的狂风怒吼着从海上扫了过来,白马和骑者顶着狂风,沿着狭窄的坡道向堤上冲去。到了堤上……他触目所见只是层层叠叠的浪峰,排山倒海似的涌向夜空,在可怕的夜色中,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向坚实的陆地冲击!浪涛涌起白色的浪花,恍如戴着白色的王冠,咆哮声惊天动地,宛如荒野上成千上万的野兽一起发出骇人的吼叫……”面对喧嚣的大海,“骑者却突然感到,好像在这儿人类的一切力量都完了,而黑夜、死亡和虚无必将主宰一切。但他转而一想,觉得这只不过是他从未见过的海啸而已……可他的大堤——一种自豪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村里人所说的豪克·海因大堤,现在可以向世人证明,大堤该如何建造才对!”这段文字把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丰满形象。 施托姆擅长运用象征和白描的表现手法。在(《茵梦湖》中,除上文提到的以外,还有用棕色大衣象征平庸、委琐的埃里希,伊丽莎白嫁给了他,就像嫁给了那件棕色的大衣一样,失去了生活的情趣。在《美的天使》中用希腊神话雕塑象征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在《昔影随形》中用忍冬花象征坚贞的爱情。这些不仅烘托了题意,而且使小说富有诗的浪漫情调。在《茵梦湖》中,伊丽莎白的可爱可怜,埃里希的俗不可耐,两人的性格描写得如此鲜明,全靠白描手法运用成功。伊丽莎白的天真俏丽,对莱因哈特的脉脉温情,也是通过几段白描表现出来的,如伊丽莎白和莱因哈特在森林里采草莓,以及两人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施托姆的小说大多数是用回忆的形式展开情节的,所以被称为“回忆小说”,而这种小说又往往采用“框形结构”,所以又被称为“框形小说”。《白马骑者》使用了三重“框形结构”:“我”的回忆、讲故事的人的叙述,以及老教师的叙述。第一个框架其实只是个引子,“我”回忆童年时,在曾外婆家里读过一本旧杂志,上面一个鬼故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使他至今无法忘记。“我”讲起过去的一段事,从而打开了第二个框架,引出了第二个叙述者,即讲故事的人,他讲起自己一次在北德旅行时的见闻,恰好证实了杂志中的那个故事。在一个天气恶劣的下午,空中乌云密布,狂风怒吼,他骑着马沿海堤往前赶路,突然他看见一个骑着白马的黑影从他身边闪过,然后消失了。接着,他来到一家客店,遇到十来个守堤的村民,便对他们讲起刚才的奇遇。有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灾难到来之前就会出现的“白马骑者”。但是,在座的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于是,教师讲了一个故事,这才是小说的真正的故事。这种表现手法可以增添小说的戏剧性,既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慨,又能烘托故事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收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这是施托姆小说的一大特色。 以《茵梦湖》为代表的施托姆的诗意小说,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璀璨明珠,至今仍闪耀着熠熠的光辉,受到世人的瞩目,小说中浓郁的诗意和艺术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译林出版社编审 赵爕生 2008年4月
内容概要
《茵梦湖》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通篇充满浓郁的伤感情调。主人公莱因哈德和伊莉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长大后感情愈深。可是伊莉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生动的、现实的、如梦似幻且充满如诗般幻想的风格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种缠绵的思乡情绪。
作者简介
特奥多·施托姆德国小说家、诗人。全名汉斯?台奥多尔?沃尔特森?施托姆。1817年9月14日生于当时处于丹麦统治下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濒临北海的小城胡苏姆。祖上世代务农,父亲是律师。1837年进入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设律师事务所,同时开始搜集整理家乡的民歌、格言、传说和童话,并创作了一些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抒情诗。184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表》。 施托姆具有地方民主主义思想,认为“贵族(与教会一样)是民族血管里的毒素”,对“无耻的容克统治”和“俾斯麦的强盗政策”极其不满。他逐渐退出政治生活,1880年移居哈德马尔申村,潜心从事写作。1888年7月4日逝世。 施托姆以写抒情诗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诗集》于1853年出版。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如《夜莺》《安慰》《阖上我的双眼》,歌颂故乡美好的大自然《在一旁》《海岸》《十月歌》《越过荒原》。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面。1847至1888年间,共创作58篇中、短篇小说。
书籍目录
茵梦湖
在施塔茨庄园
一片绿叶
市场那边
玛尔特和她的钟
白马骑者
市政委员之子
左邻
三色紫罗兰
美的天使
杏革莉卡
箍桶匠巴施
缄口不言
约翰·里韦
昔影随形
当苹果熟了的时候
附录 施托姆年表
章节摘录
七年过去了,为了升学,莱因哈特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伊丽莎白无法想象,没有莱因哈特她怎么能度过这段日子。使她高兴的是,有一天,莱因哈特对她说,往后他会像从前一样为她写故事,并把写下的故事附在给母亲的信里寄给她;她呢,也得写信告诉他,喜不喜欢那些故事。动身的日子一天天地临近;但在动身之前,他又在羊皮封面的小本子里写下一些诗,快要写满半本诗了。虽说这整个本子是为她而备的,里面大部分诗也是为她而写的,但这对伊丽莎白来说仍然是个秘密。 到了六月,再过一天莱因哈特就要启程了。为了在一起再欢聚一天,亲友们决定到不太远的一处丛林里去野游。车子开了一个小时,到了林子边上。大家下车步行,提着盛放食品的小篮,继续朝树林里走去。首先得穿过一片冷杉林;这儿空气清凉,光线黯淡,地上铺满了细细的针叶。走了半个小时,总算走出了幽暗的冷杉林,来到一片充满生机的山毛榉林区。这儿的一切都闪着光泽,绿茵茵的,阳光从繁茂的枝叶间洒落下来;在人们的头顶上,一只小松鼠在枝桠上跳来跳去。大家来到一片空地上,那些古老的山毛榉的树冠缀在一起,像是绿叶组成的透明的苍穹,大家停下来休息。伊丽莎白的母亲打开一只食品篮,一位老先生自告奋勇地充当给养员。“你们全给我过来,小家伙!”他喊道,“好好听着我对你们说的话。现在给你们每人两块干面包,算是早餐;黄油留在这里,至于配菜只好由你们自己去找了。树林里草莓有的是,就看你们能不能找到了。谁笨找不到,就只好啃干面包。这就是生活,到处都一样。我的话,你们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年轻人大声喊道。 “好,”老先生说,“不过,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这几个老人呢,一辈子四处奔波已经够了,现在就留在家里,就是说留在这些大树下,削土豆,生火,准备午饭,到十二点,还得煮鸡蛋。为此,你们必须把采到的草莓分一半给我们,让我们在饭后也可以品尝一点甜果。就这样吧,大家分头出发,你们可不许反悔!” 年轻人做出各种各样的鬼脸。“等一等!”老人再次喊道,“有些话大概不用我说了吧,如果谁什么也没找到,那也不用交份子。不过,你们的小脑袋瓜可得记住,谁也别想从我们这几个老人这儿分到什么东西。行了,今天你们受的教育够多了;要是你们还能带着草莓回来,那么今天你们就算过得不错了。” 这些话正合这些年轻人的心意,于是,他们成双结对地上路了。 “跟我来,伊丽莎白,”莱因哈特说,“我知道到哪儿找草莓,可不能让你啃干面包。” 伊丽莎白把草帽上的绿色彩带系上,把草帽挽在手臂上。“那么,走吧,”她说,“篮子已经做好了。” 随后两人走进树林,越走越远,直往密林深处走去。这儿树木扶疏,幽暗而潮湿,四周一片沉寂。偶尔。只在望不见云天的头顶上空,传来几声猎隼的嘶叫。再往前走,面前又出现了密得难以通行的灌木丛,莱因哈特不得不在前面开路,这儿折断一根枝条,那儿拨开一条野藤。不一会儿,他听见伊丽莎白在身后叫他的名字。他转过身去。“莱因哈特!”她喊道,“等等我呀,莱因哈特!”可他就是看不见她。过了一会儿,他终于看到她在不远的地方被一些小树缠住了,正费劲地挪动身子,她那小脑袋在那些矮树的树梢上时隐时现。他只好再退回去,把她从枝桠乱生、蔓草遍地的灌木丛里领出来,来到一片林中空地上。这儿开着一朵朵孤寂的野花,蓝色的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莱因哈特见她绯红的小脸上冒着热气,便用手掠开她脸上的湿发,想给她戴上草帽,可伊丽莎白却不肯,在他请求下,她才同意让他给她戴上了。 “你说的草莓在哪儿呢?”她停下脚步,深深地喘了口气,终于忍不住问道。 “原来它们就长在这儿的,”莱因哈特回答说,“说不定是癞蛤蟆抢在我们前面了,要不就是黄鼠狼,或是小精灵。” “准是,”伊丽莎白说,“叶子还都在这儿呢。不过,在这种地方你千万别提什么小精灵。走吧,我还不觉得累;我们继续找吧。” 他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溪,对岸又是一片树林。莱因哈特用双臂抱起伊丽莎白,涉水而过。上了岸,两人又走了一会儿,走出了幽暗的密林,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这儿想必有草莓,”小姑娘说,“连空气都是甜丝丝的。” ……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茵梦湖(全译本)》是德国著名小说家施托姆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展现德语语言魅力的典范之作,是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影响恒久的珍品。施托姆是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自“五四”以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和最富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