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09-0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刘道玉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叙述那些“远去的事”的传记,是拥有相当数量的一类典籍,它们是传承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记是兼有文学和历史特点的作品,就人与事的生动描写来说,无疑是指文学;论事实真相的记述,那当属历史。这正如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所说,回忆录是要“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 传记是人们比较喜爱阅读的一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长知识和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他们希望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从一个人所喜爱阅读的书,便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爱读传记的人,好奇心特别强;怀有..
内容概要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 “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道玉被突然免职,他像一个谜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本书是刘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后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许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将唤醒他们武大学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重回武大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对弥漫在他们心中的“刘道玉情结”的最完满的注解。作者毕生从事教育改革事业,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思索,如大学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学校长遴选等等,对于问题重重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道玉,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刘道玉推行的一系列大学制度改革以今天的眼光看,仍然相当大胆。本书是刘道玉出版的自传小说。书中,他追忆了自己主政武大的岁月,字里行间闪现着一位勇敢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的形象。当您购买本书后,您就同时捐出了2.2元给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将把您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位贫困学子。
作者简介
1955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对恢复统一高考起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在武汉大学率先推行了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面,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等十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书籍目录
自序(1)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1)一 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1)二 小小的牛倌(8)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11)四 冒名顶替的初考(14)五 《三人行》的风波(19)六 “假文凭”进高中(22)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27)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27)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32)三 “耐(奈)温将军”(34)四 “三点式”读书法(35)五 通过俄语自学英语(38)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学习(41)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44)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神箭(49)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53)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55)一 留苏预备部(55)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59)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61)四 玛莉娅老太太-(63)五 紧张有序的留学生活(65)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68)七 “反修”战士(71)八 “不受欢迎的人”(76)九 周总理的接见(79)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84)一 发奋著书立说(84)二 暴风雨的前夜(86)三 李达“三家村”(89)四 神秘的使命(93)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98)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102)七 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105)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109)九 虎口余生(113)十 接受再教育(120)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126)一 教育部的“临时工”(126)二 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130)三 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135)四 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142)五 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145)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150)一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150)二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159)三 “不拘一格降人才”(164)四 韩德培“晶核”之再生(169)五 教学制度的创新(175)六 感动了“上帝”(189)七 科研实现零的突破(193)八 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201)九 呼唤创造教育(208)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215)一 教育部里的余波(215)二 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219)三 上访要求不当市长(221)四 北戴河的会见(226)五 厦门大学的盛情(230)六 海南岛之行(232)七 “官贵民贱”的真相(236)八 为何不当官?(239)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242)一 一切从零开始(242)二 开拓新领域(247)三 承担重点科研任务(250)四 培养研究生(254)五 国际学术交流(258)六 我的最大遗憾(268)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273)一 美国西东大学的突破(274)二 中法交流中心(277)三 法国国家荣誉勋章(284)四 耶鲁大学的盛典(287)五 哈佛大学的印象(290)六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294)七 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298)八 春兰秋菊裨益于我(303)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309)一 我的教改情结(310)二 甘作铺路石(319)三 爱的学校(326)四 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331)五 给中学生开选修课(334)六 创造教育三部曲(338)七 “实验田”的辍耕(340)八 人生无怨无悔(345)跋(350)附录: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352)
章节摘录
上一世纪80年代的武汉大学,因刘道玉的锐意改革创新而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成为千万学子向往的精神家园。 在1953年的高考中,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本指望毕业后能上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不知是命运的安排,抑或是那时招生工作人员“乱点鸳鸯谱”,1953年8月,我却接到了武汉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进入了珞珈山。在以后的年代里,虽然有很多“下山”的机会,但由于我太挚爱这一片被“仁者”和“智者”所乐道的山水,以致与它结下了终生的恋情。 比往年新生注册的时间略微晚了一点,大约9月中旬,我如期来校报到。早就听说武汉大学的校园美丽如画,当我置身其中之时,我陶醉了:这何止是画,简直是仙山琼阁,是人间的天堂!那青松翠竹的山麓,碧波荡漾的东湖,鲜艳绿色的琉璃屋宇,拾级而上排云殿式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简直让我目不暇接。还有那以“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十六字命名的学生斋舍,更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古朴、深邃的文化氛围,我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读书地方吗? 开学以后,我很快地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学中的一切我都感到很新奇,风度翩翩的教授,扶手式的课桌椅,推拉式的活动黑板,教师在讲课中间穿插一些化学演示实验,既直接又富有情趣,这让我很快热爱上化学专业了。大学生上课没有固定座位,完全凭自己兴致自由入座,基础课是180人一起上大课,有的教师要戴着微型麦克风上课。为了便于记笔记,一些近视的同学要设法抢前面的座位,那时到教室或图书馆抢占和代占座位也成了一种风尚。 令我十分怀念的是大学初期的伙食,我们享受的几乎是“小灶”待遇。那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属于“精英化”的教育,能够上大学的仅仅是极少数幸运儿。因此,国家对大学生特别重视,基本上实行的是“包干制”,伙食、医疗(包括疗养)、书籍都是免费的。就拿伙食来说,那时的大学生吃包伙,8个人一桌,按班分组入席。早餐备有豆浆、牛奶、稀饭、馒头、肉包、油条,小菜有盐蛋、香肠、咸菜、油炸花生米。中晚餐是四菜一汤,主食有米饭也有面食,各取所需,不限量,吃饱为止。每天的食谱不重复,花样不断翻新,富有营养,味道也十分可口。我记得,早餐剩下的花生米,女同学们把它包起来带回宿舍当零食。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55年底,后来以人民助学金制代替了包干制,但是那一段连农村地主恐怕也不能比拟的优越生活,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 1954年上学期,学校要从化学系二年级学生中挑选3名留苏预备生,一名是一个调干生,另一名是一心想当“居里夫人”的女同学,还有要立志当诺贝尔式发明家的我。那时审查留苏预备生是异常严格的,必须过三关:一是政治审查关,要查祖宗三代有无政治历史问题,查个人的政治面貌和思想意识;二是学习关,既要看高考的成绩,又要参考平素的学习成绩,要求门门功课优秀;三是身体检查关,要求五官端正,没有任何慢性疾病,应当是一个“完人”。通过审查,我们3个人都没有被录取,他们俩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而学生科负责人告诉我未被录取的原因是因为我的“香港脚”(脚气病)。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脚气会影响留学呢?这到底是中国政府的规定,抑或是应苏方的要求呢? 1954年冬天是武汉50多年从未遇到过的寒冬。大雪纷飞,屋檐上的冰钩足有一尺来长,东湖上的厚厚的冰层,可供人滑冰。学生斋舍前的台阶和道路上,尽管铺上了草垫子,但是结冰以后,仍然十分光滑,我们的脚上即使绑上草索子,也仍然常常跌跤。女同学们无论去食堂还是去教室上课,都三五成群手拉手结伴而行,借助集体力量互相以防摔伤,但有时也出现像拔河一样一摔就是一串的情况,这也成为那时男生们取乐女生的一道风景线。 上一世纪80年代的武汉大学,因刘道玉的锐意改革创新而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成为千万学子向往的精神家园。 正当我在有机氟化学研究领域艰难地跋涉的时候,一个让人又喜又惊的消息传来,学校再次决定选派我去苏联留学,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按照学校的要求,除了政审、体检以外,还必须接受基础俄语的考试。所幸的是,这三关我都顺利地通过了,“香港脚”再也没有成为我留苏的拦路虎了。 在填报留苏学习计划时,我曾找到研究室主任曾昭抡先生,请他为我研究方向的选择拿主意。他说希望你到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去学习,它是世界上研究元素有机化学为数不多的中心之一,克努扬茨院士是世界研究有机氟化学的权威之一。我完全按照曾先生的意见,填报了我的留学习计划。 随后,学校接到北京留苏预备部的通知,命我于1961年1月8日,到那里去接受短期俄语培训和出国前的必要的准备工作。 尽管赴苏留学能否成行尚是个未知数,但是如果真的去成了,那一去就是三四年。于是,我和高伟商量,准备在我去北京留苏预备部之前,完成我们的终身大事,何况我们都已超过了结婚的年龄。我们结婚的时间定于1961年元旦。那时结婚完全是革命化的,只需要到派出所拿一张结婚证,举行一个类似于茶话会的仪式就行了。其时正是困难时期,按规定凭结婚证只能购买两斤用麦芽糖做的黑色糖球,区区数量根本招待不了宾客。我的同事很为难,他拿着已签字购买过糖的结婚证,在黄昏时再次到供销合作社,他略施心计,用手指捏住了签字的地方,售货员没有看出有诈,又签了一回字,所以又购得两斤糖,同时,我们俩从自由市场上买回了十几斤白萝卜,煮了一锅萝卜汤。这虽不成敬意,但对于当时处于饥饿的人们,能喝上一碗萝卜汤,也算是小小的口福了。这样才应付了那个喜庆的场面。婚后我如期来到北京留苏预备部,开始了为期11个月的紧张而又十分艰苦的培训生活。 学习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最大的问题是吃不饱,每天我们都是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每月粮食定量是27斤,肉食1斤,鸡蛋1斤,食用油半斤,蔬菜供应也是限量的。由于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经过长期的磨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使我得以克服那一段时间的困难,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2月中旬,培训任务结束了,在结业考试中,我的俄语读、听、说、写四项成绩均为5分结业考试后,留苏预备部领导宣布:“鉴于中苏关系恶化,苏方至今对我派出留学生计划未作答复,因此大家回原单位边工作边等候通知,一俟苏方的通知来了,我们会马上通知你们的。”出人意料的是,我却被留了下来,成了那一批人中惟一的幸运儿。事情来得如此的突然,从接到通知到出发时间不足半个月,我甚至连回家省亲的时间都没有,以至于新婚的妻子高伟赶到北京为我送行。 出国准备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制作几套“礼服”,因为那时国内生活水平还很低,只有出国留学生才能穿得上由国家配给的毛料衣服。按标准国家为每一位公费留苏学生配制一件带毛领和丝棉胆的厚呢大衣,一套中山装,一套西装,一个帆布衣箱,以及其它限价、限量购买一些衣物和日用品。对于我来说,这些准备工作是很省事的,不需到指定的出国人员服务部去定做,因为在学院的仓库里,堆积了过去多批预备生定做的衣服,由于苏方取消了派遣计划而滞留下来。我被告知到仓库里去挑选和试穿,尽管那些衣服也是新的,但尺寸和颜色毕竟不能完全合乎自己心意,鉴于国家经济困难,也只能将就将就罢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道玉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在他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担任高等教育领导工作长达24年,他执著地研究教育改革的理论、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始终关注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部分校友的支持下,他于1994年创建了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2004年基金会根据国务院新颁发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进行重新登记时,经批准将该基金会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 基金会的宗旨:积极开发教育公益事业,推动创造教育的实施与普及,奖励富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推广研究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 基金会的人文精神:为教育改革铺路,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铺路,为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铺路! 中国的教育公益事业需要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和帮助,基金会竭诚希望用我们的爱心为教育事业共尽绵薄之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