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颜廷瑞 页数:401 字数:8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午朝卷:北宋末年,国力衰微,朝政萎靡,百官因循故习,处族虎视耽耽。年轻皇上勃勃雄心,“王安石变法”以雷霆之势开场。新法旧制抵牾冲突,权变政争纷起。享有盛名的文坛挚友王字石、司马光、苏轼也卷入共中。公心私情,相亲相底,荣辱升迁,悲欢离合。名臣学士,人格特异,名领风骚,失势得势命运失常。社会变革,激荡反复,因由玄机,扑逆迷离。
暮鼓卷:
晨钟卷:
作者简介
颜廷瑞,男,汉族,陕西省华县人,1931年8月生,沈阳军区政治部离休干部,一级作家,中国作这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作家协会、辽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大型话剧《太后不嫁》、大型歌剧《菊花岛》、长篇历史小说《庄妃》、长篇纪实文学《威震台海》、长篇传记文学《范仲淹》等。
书籍目录
午朝卷: 篇一 汴京·安上门外 篇二 汴京·福宁殿御堂 篇三 汴京·王字石府邸 篇四 洛阳·独乐园 篇五 汴京·福宁殿 篇六 汴京·福宁殿 篇七 汴京·庆寿宫 篇八 汴京·王安石府邸 篇九 汴京·延和殿 篇十 汴京·福宁殿·王安石书房·郑侠画室 篇十一 汴京·大相国寺·宣德楼 第十二 杭州·灵隐寺 篇十三 汴京 篇十四 密州 篇十五 洛阳·独乐园 篇十六 汴京·延和殿 篇十七 湖州·太湖 篇十八 汴京·福宁殿 篇十九 汴京·御史台监狱 第二十 汴京·延和殿暮鼓卷:晨钟卷:
章节摘录
书摘 参知政事赵抃,字阅道,时年五十二岁,浙江衢州人。他着蓝色蟒袍,神情凝重,半睁的双目和紧闭的嘴巴,说明他此刻心情并不平静。阅道大人为人正直,不尚清谈,曾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有“铁面御史”之称。二十多年来,他的仕途生涯多在州、府任职,赵顼即位后,方调入西府。他不愿孟浪参奏,以免自寻过失。 王安石已不知是第几次环视,观察着眼前的形势: 四位宰执大臣用沉默对付“变法”,已使皇上骑虎难下。其结果,“变法”极可能将在皇上的暴怒之下发端。今天,他根本就不准备说话,他的话两年来已冲皇帝讲完了,刚才皇上的那几句掷地有声的谕示,就是从他讲过的千言万语中拣来的。此刻,他只须顽强等待身边四位执政大臣的参奏,以便从他们的言论中试探自己前进途中的阻力大小。 执政大臣们装聋作哑式的沉默,使年轻的皇帝不耐烦了。他面色愠怒,压着心头的怒火,竭力用平和的语气,直奔宰相曾公亮发问: “明仲先生,你是当朝宰相,为什么默不作声?!” 曾公亮听出了皇上的不满,但他并不紧张,慢慢叩头站起,拱手禀奏: “臣年老力衰,见事迟钝,不敢孟浪作语,干扰圣听。现蒙圣上询问,臣大胆禀奏:我朝太祖、太宗皇帝,启天纵英明之思,借唐末五代之鉴,创建朝制朝纲;事权分离,不抑兼并,内外相维,守内虚外。从而保持了百年太平,创造了大宋王朝的百年辉煌……” 曾公亮搬出了赵匡胤、赵炅的神灵来吓唬年轻皇帝,赵顼忍住了,他霍地站起,面色铁青,发出几声冷笑,大声激愤地说道: 清晨,福宁殿宦侍把一份东华门外市井骚乱、商贾罢市的“急报”和一份宗室王公联名弹劾市易司提举吕嘉问“市易违法”的奏表送进御堂。已被“十月不雨”、“流民人京”折磨得焦头烂额的皇帝赵顼,心神更烦。骚乱已逼近宫门,连宗室也卷进来了!他几经思索,召来了办事认真的三司使曾布。 曾布仓皇走进福宁殿御堂,尚不及跪倒请安,就被皇帝赵顼当头一声森冷的询问弄懵了: “曾卿,你身为三司使,近一年来,又代王安石料理朝政事务,东华门外市井骚乱之事,原委何在?” 一贯木讷的曾布更加结结巴巴: “臣、臣今日卯时方知此事,听说,听说缘于宗室王公发威闹事……” “宗室王公为何闹事?” “臣、臣不敢查询。” “市井商贾为何罢市?” “臣亦不明原委。”赵顼厉声叱斥: “蠢才!一问三不知,要你何用?”曾布仆俯于地,叩头不止,讷讷作答: “圣上,京都市易务的一切事务,俱由吕嘉问直接管理,臣不敢胡乱插手。且市易经营,纷繁复杂,金银钱财,数额巨人,收进支出,干系各方,臣,臣无此才,也不敢染指。乞圣上恕罪。” “吕嘉问主管市易,群臣有何议论?” “臣不曾听闻。” “京都商贾有讦告奏表上呈三司吗?” “臣亦不曾见。”赵顼叹息: “不聪不明,市井熊不发生骚乱吗?曾卿,你可知,这市井骚乱,商贾罢市,会轰毁朕六年‘变法’的业绩。” 赵顼拿起宗室联名弹劾吕嘉问的奏表交给曾布,低声发出谕旨: “朕知卿一向未参与市易事务,今特授权于卿,勘查京都市易务‘尽括行户、细碎无遗’、‘贱买贵卖、重进轻出’、‘聚敛财利、侵渔贫下’之罪。卿勿敷衍应付,更勿官官相护,朕要知市易务的实情真相。”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矣!” “‘物我’何以‘相忘’?‘身心’何以‘皆空’?” “默坐焚香,深日省察,日日不息,其功自成。”苏轼哑笑出声: “阿弥陀佛。苏轼崇尚佛门‘普渡众生’之旨,亦崇尚佛门‘博辩顿悟’之思。但焚香默坐,待饱熟睡,晨昏钟鼓,腹摇鼻息,其状其性,与猫儿、狗儿何异?佛当何解?”潜道大师失望叹息: “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佛法虽曰无边,但对六根不净之人,却是爱莫能助的。苏子,你崇佛而无佞,读经而多思,其性奇戾,其情浪漫,愿你深日省察,善自为之,虽然终生难登‘如来’地,但于另一天地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之境界,还是混得进去的。阿弥陀佛……” 苏轼仍在倾耳静听着,但潜道大师已飘然去了。他心底突然浮起一层浓重失落的悲凉:我罪愆深重,连佛门也无解脱之法,真是“过可悔而无缘自新”啊!回头无岸,人佛无门,也许只有一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道路可走了。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境界在何处呢?二十多年来仕宦人生淤结的链条,自缚着心灵的双翼,使人难以冲破名缰利锁的樊笼;十多年来朝政纷争凝结的创伤,时时折磨着波起浪翻的心,使人难以消除膨腹堵肠的怨气;一场惊魂落魄的“乌台诗案”,至今仍在,至今仍在心头重压着,使人犹若惊弓之鸟不敢飞鸣。苏轼浸着夜色,拄杖点路,吟着无可奈何、苦涩自嘲的词句回到了定惠院。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敢栖,寂寞沙洲冷。 五月十三日,惊魂未定的苏轼,接到了弟弟苏辙从南都商丘托人捎来的书信: ……弟定于五月二十日奉旨离南都应天府赴贬所筠州,任妈、嫂子、侄儿随船至黄州与兄团聚,六月初可抵黄州西二十里处巴河口渡口,望兄早抵渡口迎接…… 喜讯?愁音?“本州安置”,形同禁锢。薪俸薄微,生计窘迫的苏轼,立即陷于居住无屋、糊口无米的艰难困境。他派儿子苏迈去官府催领三个月来欠支的薪俸,因官府钱荒,所欠银两均以实物抵折,苏迈领回来的只是一堆盛酒的布囊。“压酒囊”固然可以换钱,可人地生疏,苏迈数日奔忙,沿街叫唤,总是找不到换钱的门路。苏轼厚着脸皮亲自求助于黄州太守徐君。多亏徐君猷格外恩遇,移苏轼居于黄州城南的临臬亭。 临臬亭,傍江岸而筑,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与对岸武昌相望,青峰如黛,江流碧蓝,江面千帆往还,更增添了形胜的灵秀。此亭传说建于唐代中期,是历代官员江上行舟登岸歇息的一座驿站,因二百多年来的风蛀雨蚀,屋宇亭台已失去昔日风采,落拓为衰敝斑驳之状。现时的朝廷官员奢华成习,胃口极高,锦帆丽舱,穿梭江面,都不屑歇脚于此,更无心思凭吊这座古驿的历史神韵。黄州太守徐君猷早有修缮古驿为黄州增色之意,但府库银两拮据,只能望“亭”兴 叹。苏轼家眷即将来到黄州,苦无安身之处,遂违例安置于 此,以尽太守之责和仰慕苏轼之谊。并于江畔高处筑屋三间, 取名“南堂”,供苏轼游息。至于“压酒囊”抵折薪俸一事,乃检校郎应行制例,不好更改,便以默而不语表示“爱莫能助”了。 六月二日,任妈、王闰之、王朝云、十二岁的苏迨、十岁的苏过来到黄州,苏轼、苏迈迎接亲人于新筑的“南堂”。多情的长江似解人意,浪涛拍岸,飞溅着层层雾雨,为“南堂” 消暑;江风轻拂,摇曳起片片白云,为“南堂”送爽。苏迈愁容尽消,跑进跑出,为亲人捧来自己烹制的菜肴,并捧来了从街上打来的浊酒。生离死别后的亲人团聚,原是人世间最欢愉、最醉心、最伤情的团聚啊! 苏轼喜泪盈眶,吟着“幸兹废弃余,疲马解鞍驮。全家古江驿,绝境天为破”的诗句,为七十二岁的任妈敬酒。望着任妈满头银色的发丝、满脸密布的皱纹和一双泪尽失神的眼睛,他心里浮起一层凄楚:这都是为自己的厄运操心煎熬的!他嗓眼发紧,说不出一句感慨的话来,只是一再喝尽杯中之酒。 苏轼笑容和泪向着王闰之、王朝云举杯,他凝目而视:季璋瘦多了,忧愁刻就的鱼尾纹已上了眼角,连一双晶莹的眼睛也蒙上了一层愁雾;霞也变多了,变得忧郁、变得沉默、变得深沉了。他心里一阵痛楚,这都是情扰五内、梦断九肠之所致啊!话淤嗓闸,相慰的话也无法说出。 苏轼抚抱着年幼的迨儿、过儿,儿子们拦腰扯衣地一声呼唤,一下子冲开了苏轼强抑的情感闸门,禁不住泣咽出声,他猛地举起酒坛痛饮,纵声而笑,若癫若狂,手舞足蹈地唱着心中淤积已久的苦歌: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一部发生在北宋三大文豪——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之间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96年)二月,王安石在年轻皇帝赵顼的支持下,以霹雳手段和他的九项变法措施,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烃法”。这一声势迅猛的变革,震撼了沉醉于“百年无事”的朝廷、因循故习的百官,冲击着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旧制陈法,唤醒了衰飒的民心。但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随着“缺失”的出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三个“大归相同、操术各异”的挚友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政争,以至水火不容。公心私情,相亲相抵,荣辱升迁,悲欢离合,展示了一代名臣奇才特异的人格和社会大变革中扑朔迷离的复杂因由。历史留下了种种疑团,令后人反刍,沉思。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发生在北宋三大文豪——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之间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96年)二月,王安石在年轻皇帝赵顼的支持下,以霹雳手段和他的九项变法措施,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烃法”。这一声势迅猛的变革,震撼了沉醉于“百年无事”的朝廷、因循故习的百官,冲击着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旧制陈法,唤醒了衰飒的民心。但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随着“缺失”的出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三个“大归相同、操术各异”的挚友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政争,以至水火不容。公心私情,相亲相抵,荣辱升迁,悲欢离合,展示了一代名臣奇才特异的人格和社会大变革中扑朔迷离的复杂因由。历史留下了种种疑团,令后人反刍,沉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