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出版时间:1997-0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高尔基(苏)  译者:张豫鄂/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代表作:《母亲》
它描绘了无产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大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家里有高尔基的三部曲,隐隐约约记得小时候读过些《童年》和《在人间》,不过每次都因为太无聊而放弃,一直没读到过《我的大学》。回学校时作为坐动车的消遣,就带上了这本书。在路上,差不多走到南京,书也读完了。
      
      
      没有了小时候读的那种艰涩无聊的感觉,反而觉得还有些趣味。暂且不谈政治立场,单单是这书,倒也和《平凡的世界》有相似的地方。
      两本书都刻画出了那种想要求知的少年形象。阿廖沙和孙少平。
      不同的地方在于《我的大学》更多的是描述阿廖沙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眼中的行行色色的世界,而孙少平更多的是写他所在的那个世界,以及那个世界中一些人的轨迹。还有就是路遥给了《平凡的世界》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而高尔基只给了留白,没有包含太多感情。
      
      其实这本书和《平》让我思考最多地方在于,大学和社会。两本书都加深了我的一个观念:不要把自己当做大学生,而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社会人。
      
      只要进了大学,无论将来是考研还是直接工作,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不要把自己定义为像高中生那样只管学习,不顾其他的学生。要把自己当做社会人来看,所要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和周围的同学比成绩,而更多的是和处在社会上的那些人相比,比进步。
      
      没错,大学是个学习的好地方,人这一辈子,想要进步,都不能离开学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眼界放开,把自己从大学中拿出来,不要把学校当做保护墙。置身于社会,才能更坚强,更进步。
      
      高尔基可能也想表露出这种感觉,特别是描写阿廖沙眼中在安德烈杂货铺的那些大学生时。
      
      华而不实,纸上谈兵。这可能是所有时期大学生的缺点之一,无论是书中的,还是现实中的。
      
      我们可能也不能幸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书名虽然叫做我的大学,但是只是在故事开头讲着他想要去上大学,结果没有上成功,更多的讲的是他在混乱的充满矛盾的俄罗斯社会中,跟不同的人学到的不同的东西。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所以有些混乱,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很混乱的,但是看下来,感觉最深刻的事高尔基对人物的描写,真是入木三分,几段话就可以把人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对于景物的描写也很得当,没有做作的成分,看这本书,就像看见一个真实的生活,我一直觉得,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本书,底层的小人物描述了生活的艰辛,各色人等,用了很夸张的文笔,感觉又穷又脏。但作者的思想一直在延伸,但他接触到集体劳动中的人们时,他描绘的那么兴高采烈。革命思想也令他着迷。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在这个最底层但最真实的大熔炉里,成就了高尔基非凡的人生。
  •     社会大学.....  才是真的大学....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十六岁那年,他离乡背井,到喀山去上大学。这个幻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界与思想界人士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     想必没有人愿意就读于这样的大学,不过这是一个人生的学校:嘈杂与安静,苦辣与酸甜,寒冷与温暖,黑暗与光明,用心灵感受,这是魔盒,这就是人世间啊!
      这是一个懵懂的少年,涉世未深的他抱着实为幻想的希望踏上这片土壤,殊不知自己已永别了世界上对他唯一真诚的爱———外婆呵,竟鼓励他去上大学———也许她已知晓外孙的结局,但还将他推进去,为的是走这人生的道路,去探寻“社会该怎么改变?我该怎么办?”。至于成长所伴的人们,看他自己的选择了。
      于是他成为了“学生”,不过此非彼之,“教师”是同样飘零的“同学”,“同学”是感染他人的“教师”,相同的是他们都奔波在自己的求生之路上,不同的是他们有对世间不同的看法,但互相影响,情感与思想的交融又使他们终于相似。这个少年的人生因此改变,当然也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假如他真的上了大学,也许不会再这样老练,多了些的知识呢?在那个时代,倒不如老练些,为了求生。
      一个人知识的有无会影响他对事物的了解,而不是世间,但一个纯洁的的人,一个正直的人,永远有他心目中的是非观。也许这棱角会被他人的劝讽磨平,但他的除外,因为这棱角上,夹带的是无限的对光明与正义追求的力量。他不会被这周围的黑暗与无情所埋没,茫茫中,闪烁着自己的光亮。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们,同样的,于是这世上连起了一片闪烁的光。慢慢地,这些光斑汇集了,汇聚成了光明的灯,散发出无尽的能量,冲破了黑暗,照亮了人间...
      ...
      从这本书中走出,我们看到的高尔基的心,似透非透,朦胧却又明亮。“在《我的大学》里,他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于是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就是这样。
      《我的大学》其实就是高尔基对真理的探索史,从一个稚气未脱而又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成长为深谋远虑寻找光明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知识的来源就是这个学校,他的大学。
      知识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把握心中的船舵,驶向梦寐的港湾,成长吧!
      这就是我从《我的大学》中感悟与思考得到的点滴。
  •     作者的大学是社会这所大学。
      经历过的人和事,让作者成长,很喜欢这种风格,平淡的文字却让人感觉不到重复,都是社会的影子。
  •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候,从妈妈单位发黄的图书室一堆要买掉的旧书里,翻它出来,灰尘好多,但保存还算完好,不知道上一次被人翻阅是什么时候了,我一直很喜欢这种跨越感,不同时代的人在同一点上再次交接,内容其实记得的已经不多,只是那个曾经阅读过它的人留下了一张纸条,让我难以忘记.那张纸好薄,薄的透明,是那种信纸的一个小角,大概是他/她随手撕下来的吧,上面写着:机遇+努力=成功!
  •   知识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
    说的真好!
    要成长为独一无二的人,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必须。
  •   似乎没有深入。。。。。。
  •   像玻璃瓶的故事一样浪漫
  •   时空对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