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齐凤军 主编 页数:306 字数:450000
前言
全息医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专门研究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全息穴区及其与整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对应关系。这种由几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相对独立部分,称为全息元。全息元上穴区均可反映整体部位的生理、病理变化,穴区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反映的组织在整体空间排布规律相似,如同整个人体的“信息缩影”,穴位在全息元上有规律的分布即称为人体穴位全息律。 《全息诊疗学》统一了中医学中许多支离破碎的全息内容,使其理论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经络全息图中采用全息五色图示标穴法,使之更加直观,易懂易学;经络循行路线也采用了五脏配五色法标定。如肺经和大肠经用银白色,胃经和脾经用黄色,肝经和胆经用绿色,肾经和膀胱经用黑色,心经、心包经、小肠经、三焦经用红色,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全息元内容中详细介绍了人体赤白肉际、头皮、眼部、鼻部、人中部、口部、舌部、面部、耳部、夹脊、背部、腹部、手部、第二和第五掌骨侧、足部等全息元穴区定位、主治、临床配伍应用。 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望面、望眼、望舌、望神、尺肤诊法等诊法都是全息理论的具体应用,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诊病治病。《全息诊疗学》全面介绍了在临床上有诊断价值的全息元,通过对人体全息的望、闻、问、切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从而使得中医学在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生物全息律的发现,丰富了中医诊疗内容,找到了新的诊疗思维模式。这种全息规律有人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其实不然,现代“克隆”技术有力说明了生物细胞的全息性。我们只希望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否定某一理论观点。人体上有实用价值的全息元都是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尤其是近代医家又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临床实践,使之有了较大发展,并自成体系。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人体所患的任何一种疾病,都必然有其先兆症状出现,人们只要认识这种预兆,并充分了解其发生和发展规律,就可以及时对疾病进行预防,或将其早期治愈。当患病时,医生要想一下子得到正确的诊断,并非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未病先防、潜伏病的诊断,连医生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本身,对全息诊断这一新型的诊断方法,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 全息诊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安全可靠,且对许多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因此,普及与推广这一诊断方法实为一件利国利民、恩泽万代的大好事。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及时、正确地诊断疾病,以解除患者的痛苦,尽快使其恢复健康,其意义深远。 当然,全息诊疗技术是一门新的理论体系,处于研究探讨阶段,有些问题尚未解决,由于编著者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内中谬误之处定然《全息诊疗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孙国杰教授的指导,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人体全息诊疗的基本理论,全息诊断方法,全息治疗原则,全息元的定位、临床应用、全息治疗方法,常见病证的全息疗法等。全书图文并茂,观点新颖,论证精辟;实用性强,全使您耳目一新,触类旁通,可看图诊病,看图治病。读者只要熟练掌握《全息诊疗学》所提供的各种全息诊断治疗技术,对诊断治疗各种疾病,就能得心应手。这无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自我诊断、治疗的简便实用技术,也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断疾病的思路。
本书可供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西医临床、科研工作者参考,既适合于针炙、按摩、社区医生、乡村医生阅读,又适于家庭保健、防病治病,并可供广大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齐凤军,湖北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学会外治法分会委员,湖北省全息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冥想与潜能》、《人体全息诊疗挂图》、《足部形色诊》、《全息诊疗大法》、《针灸经穴挂图》、《全息诊疗挂图》等;参与《中医运气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中医整脊学》、《中医气功学》等高等院校教材的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推广中医、全息医学、运气学说、周易、气功等中医传统文化。临床上擅长于全息医学、中药、针灸、推拿、埋线、火针治疗临床疑难杂证,常见病,创新针剌整形新技术。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全息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全息医学与信息
一、信息
二、激光信息
三、信息载体
四、信息反馈
五、信息与生命信息相关性
第二节 全息医学理论基础
一、天人合一是全息思想的宇宙观
二、整体观念是全息思想的纲
三、阴阳五行是全息思想的纽带
四、五脏六腑是全息思想的枢机
五、运气学说是全息思想的时空
六、周易是全息思想的数理基础
第三节 生物全息律理论
一、细胞遗传物质的复制
二、泛胚论
三、全息胚胎学
四、全息元
五、生物全息律
六、全息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人体全息律研究进展
一、人体全息律中外古今论
二、人体长骨穴位群规律
三、人体“三段论”学说
四、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五、全息穴位分布特点
第二章 经络、穴位全息论
第一节 经络全息系统
一、经络组成的全息性
二、经络分布的全息性
三、经络循行连贯的全息性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的全息性
五、经络上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第二节 穴位全息论
一、五输穴的全息律
二、原穴和络穴的全息性
三、腧穴、募穴的全息性
四、八脉交会穴和下合穴的全息性
五、八会穴的全息性
第三节 穴位定位标准
第四节 十四经穴定位与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2)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3)
三、足阳明胃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4)
四、足太阴脾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5)
五、手少阴心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6)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7)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8)
八、足少阴肾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9)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lO)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11)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12)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13)
十三、督脉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14)
十四、任脉经穴定位与主治(附图15)
第三章 全息诊断学
第一节 全息望诊
一、望神全息诊法
二、望皮肤全息诊法
三、望形体全息诊法
四、望面全息诊法
五、望头形全息诊法
六、望头发全息诊法
七、望眼全息诊法
八、望白睛络脉全息诊法
九、望虹膜全息诊法
十、望鼻部全息诊法
十一、望人中全息诊法
十二、望唇全息诊法
十三、望齿龈全息诊法
十四、望咽喉全息诊法
十五、望舌全息诊法
十六、望颈项部全息诊法
十七、望胸胁部全息诊法
十八、望腹部全息诊法
十九、望脐全息诊法
二十、望背腰部全息诊法
二十一、望前后阴全息诊法
二十二、望耳全息诊法
二十三、望手全息诊法
二十四、望指甲全息诊法
二十五、望指纹全息诊法
二十六、望足全息诊法
二十七、望排泄物诊法
第二节 全息闻诊
一、闻声全息诊法
二、嗅气味全息诊法
第三节 全息问诊
一、问一般信息
二、问主诉和病史信息
三、问现在症状信息
第四节 全息切诊
一、寸口脉全息诊法
二、经络全息按触诊法
三、腧穴全息按触诊法
四、尺肤全息诊法
五、肌肤全息按触诊法
六、头部全息触诊法
七、手足全息按触诊法
八、耳部全息触诊法
九、胸胁全息触诊法
十、腹部全息触诊法
十一、脐部全息按触诊法
十二、背腧全息按触诊法
十三、脊椎全息诊法
十四、全息元按触疼痛诊法
第五节 全息电测诊断法
第四章 全息治疗学
第一节 取穴治疗原则
一、全息经络治疗原则
二、全息穴位治疗原则
三、全息元治疗原则
第二节 全息疗法的优点
一、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二、非药物疗法、无副作用
三、实用简便、经济快效
四、早期诊断、诊治防同步
五、操作简便、自诊自疗
六、易于掌握、安全可靠
第三节 全息疗法的适应证和禁思
一、全息疗法的适应证
二、全息疗法的禁忌证
第五章 全息治疗方法
第一节 体针全息疗法
一、针法练习
二、行针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 芒针全息疗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 火针疗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功效作用
四、临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 梅花针疗法
一、针具
二、针法
三、叩刺部位
四、刺激强度与疗程
五、适应范围
六、注意事项
第六节 三棱针疗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七节 穴位注射疗法
一、针具及药液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一、器材与穴位选择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埋线后反应
五、注意事项
第九节 电针全息疗法
一、电针操作方法
二、电针波形选择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十节 声电波电针疗法
一、声电波电针操作
二、临床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电火针疗法
一、电火针仪操作
二、电火针法适用范围
三、电火针法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微波针灸疗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十三节 激光照射疗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十四节 电热针疗法
一、电热针工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证
四、注意事项
第十五节 拔罐疗法
一、罐的种类
二、拔罐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十六节 艾灸疗法
一、艾绒的制作
二、艾灸的方法
三、艾灸的适应证
四、注意事项
第十七节 磁全息疗法
一、磁疗操作
二、穴位选择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十八节 穴位敷贴疗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十九节 指针疗法
一、选穴原则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十节 刮痧全息疗法
一、部位选择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十一节 推拿全息疗法
一、揉法
二、摩法
三、推法
四、擦法
五、搓法
六、抹法
七、按法
八、点法
九、捏拿法
十、拍法
十一、拨法
第六章 全息元定位治疗方法
第一节 人体赤白肉际全息疗法
一、人体赤白肉际定义
二、人体赤白肉际定位表
三、穴区定位与主治
四、治疗方法
第二节 背部全息疗法
一、背部局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三节 夹脊全息疗法
一、夹脊部局部解剖
二、穴位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头皮全息疗法
一、头皮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五节 眼部全息疗法
一、眼部局部解剖
二、眼部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六节 鼻部全息疗法
一、鼻部局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七节 人中沟全息疗法
一、人中沟局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八节 口部全息疗法
一、口部局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九节 舌部全息疗法
一、舌局部解剖
二、穴位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十节 面部全息疗法
一、面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十一节 耳部全息疗法
一、耳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耳全息治疗的适应证
四、耳全息疗法的禁忌证
五、耳全息治疗方法
第十二节 腹部全息疗法
一、腹部局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第十三节 脐部全息疗法
一、脐部局部解剖
二、穴区定位与主治
三、治疗方法
……
第七章 常见病的全息治疗
章节摘录
4.汤匙型 特征:指尖不像一般人由粗渐细,反而末端粗大如汤匙,但亦非后天因病而渐成的“鼓槌指”。筋骨结实有力,掌指厚而方(图3-9)。 提示:健康状况良好,但性情急躁,故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5.竹节型 特征:手外观单薄显细长,手指各指关节突出,手背青筋显露,手部赤白肉际分明,掌呈长方形,掌部肌肉不丰厚,有碎纹(图3-10)。 提示:多显示呼吸系统功能弱,精力不充沛,有神经衰弱倾向,生殖系统功能亦较弱。 6.圆锥型 特征:手指呈圆形,末节指节至顶端渐细,形成圆锥状,皮肤柔细富有弹性,指甲光洁,肤色白净,赤白肉际不明显,掌背青筋隐而不露,指背三约纹轻淡,掌呈长方形(图3-11)。 提示:脾胃功能多较差,易患消化系统疾病。中晚年易发生风湿痹痛症。 7.柔弱型 特征:手指细长单薄无力,顶端易弯曲,手掌薄而无肉,掌背掌骨多隐现,指端尖,皮肤苍白,手掌为圆形,但大小鱼际并不发达(图3-12)。 提示:身体免疫功能差,易患失眠症,呼吸、泌尿系统功能较弱,女性多骨盆偏小,易难产。 8.混合型 特征:手指情况复杂,难以归于某一型,一般是竹节型、四方型、圆锥型等混在一起,但各自又不太典型,五指中多有两种以上指形出现,掌为方形,赤白肉际较显,掌较厚,掌背青筋略浮现(图3-13)。
编辑推荐
《全息诊疗学》为您解读人体。人体每个细胞都具备人的全套基因,人体每个细胞都具有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人体每个独立的组织是人体的缩影当你处于亚健康时,看看你的手、足、面、鼻、眼、耳、舌等组织上的反应和变化可以根据此书,看图诊病,看图治病,诊断和治疗疾病、调理亚健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