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天开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湖北教育  作者:余寿军 编  页数:19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鼠咬天开(汉英导读)》是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丛书之一。2010年2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丛书》英汉导读图文版,全套丛书共12册,按十二生肖名称依次排序为《鼠咬天开》《牛耕年丰》《虎啸空谷》《兔望明月》《龙腾四海》《蛇舞大地》《马报平安》《羊送吉祥》《猴献瑞桃》《鸡鸣起舞》《狗吠旺年》《猪拱福门》。此套丛书适合青少年学生(大学生、中小学、幼儿)和广大的社会青年、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以及热爱民俗文化尤其是生肖文化的普通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生肖名片生肖讲坛生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生肖语典词语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名言警句诗句楹联谜语绕口令生肖诗词歌谣诗词歌赋儿歌童谣生肖故事寓言故事威语故事哲理智慧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楹联故事笑话幽默趣闻轶事生肖名人榜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鼠,又名“乌金”、“黑面郎”、“子神”、“社君”、“夜猫子”、“家鹿”、“猫鼠”等,别称“耗子”。《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鼠致富,称鼠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说鼠是“黑面郎”。在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省等地称鼠为“猫鼠”。据广东省潮州的庄英桂在《猫和鼠》中讲:“古时候,玉帝选定猫为十二生肖之首,点名的时候,鼠想办法把猫撞落池中。玉帝点猫的名时,鼠大声喊到,于是鼠成了十二生肖之首。由于玉帝点的名是猫,而应声是鼠,因此当地人就把鼠叫猫鼠。”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国就已开始饲养鼠。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鼠,其形体与现在的家鼠基本相似,说明当时对鼠的驯化已具雏形。据科学研究表明,鼠类在地球上生活至少已有四五千万年了,在五千多万年前的北美大陆就生活有“副鼠”。老鼠是由副鼠进化演变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在安徽省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地层里,发现了亚洲特有的宽臼齿类东方晓鼠化石。科学家认为:“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可能起源于近于晓鼠类的鼠形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鼠属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动物,《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云:“家鼠、黑大鼠、挪威大鼠已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及文明,并能借车、船迁移到远方。现存啮齿类体形多小,某些小鼠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可小到长75毫米(包括尾长),重20克。最大的是南美水豚,体长1.3米以上,体重50千克。”《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记载:估计全世界现存鼠类种类达1590种~2000种,分属28科~34科。有人根据鼠的咀嚼器官的结构,把啮齿类分为松鼠、豪猪和鼠三个亚目。

后记

1988年,我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经典民俗生肖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进行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后,我就留心搜集积累中外各民族与十二生肖动物有关的文化资料,吸收文化学者们对其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新成果,边思考,边教学。近几年来,我主持了上级教育科学研究主管部门审批的《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涵》的立项课题,《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丛书》是我从事这项研究的另一收获。这套丛书共分十二册,按十二生肖名称依次排序为《鼠咬天开》《牛耕年丰》《虎啸空谷》《兔望明月》《龙腾四海》《蛇舞大地》《马报平安》《羊送吉祥》《猴献瑞桃》《鸡鸣起舞》《狗吠旺年》《猪拱福门》,每一册都生动地讲述了其生肖动物的民俗文化内涵或典故,列举了有关生肖的常用文化知识。它既有儿童喜爱的生肖儿歌、童谣、绕口令,又有中小学生、社会青年与广大读者想要了解的生肖来历、人生运势和谚语、俏皮话、谜语、楹联、生肖趣闻轶事、民俗文化故事与习俗等。同时也为研究民俗文化尤其是研究生肖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了有关生肖的信息与资料。对于读者来说,这套丛书中一定有一本与你的属相相配,诚盼它能给你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带来乐趣,带来祥和。本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中国现代名人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成语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等词典、文献图片资料和网站上的内容,由于多种原因,有些作者未能联系上,在此,特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唐瑾女士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多次与我商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提供了部分参考资料;华中科技大学英语教授曹华民先生为该丛书的各册书名、目录、内容提要、生肖导语和十二生肖儿歌作了汉译英的工作。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教育界的涂学昌、罗来成、朱文发、李文斌、李德芳等领导和亲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笔者的资料和编写水平有限,本丛书难免会有许多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辑推荐

《鼠咬天开(汉英导读)》: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鼠咬天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