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傅才武  页数:3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1861年开埠,汉口开始了由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化都市的快速转进。伴随着汉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文化娱乐业也在这种社会的变迁、冲突中开始了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发生在文化娱乐业领域中所有组织结构的变化、观演关系的变革、经济理性的成长,乃至于对江汉平原文化艺术发展格局的影响,都包含在汉口都市近代化进程之中。在中国近代化的宏观视野下,汉口文化娱乐业的近代化进程被赋予了全新的解释和价值意义。  《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认为,晚清汉口的崛起,已经完全不同于农耕时代江汉平原上诸如荆州、襄阳、鄂州等传统区域文化中心,它使整个江汉地区形成了以汉口为中心的辐射型的经济文化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汉平原上传统艺术品种常规发展的轨迹,即由明清时期汉口与江汉平原上其他城市的并行发展模式,向集中发展模式过渡。江汉平原上流行的文化娱乐样式开始向汉口集中,而一些未能进入汉口、被排斥在近代都市进程之外的文化娱乐形式,则开始了其衰落和被淘汰出局的过程。  晚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文化娱乐市场上引发了激烈的商业竞争。这种商业竞争对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娱乐品种而言是一种生存竞争,它使得近代都市中的文化娱乐样式以比在农业社会中快得多的“速度比”发生交化。某一种文化娱乐样式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并不完全受艺术品种本身艺术价值高或价值低所左右,它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特点、人口结构、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作者简介

  傅才武,1966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后。1989年起任教,曾在省级文化文物行政部门从事文化艺术教育管理、文物管理、艺术管理、文化管理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十年。2005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战略研究所所长。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艺术科学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5项,协助主持(主笔)完成国家和省级社科基金重点课题6项。已出版著作《文人雅言》(合著)、《中国人的信仰与崇拜》、《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合著)、《艺术教育管理学》(合著)、《湖北文化史·艺术史》(合著)等,发表了相关论文40余篇,曾获2004年度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序导论汉口文化娱乐业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架一、文化娱乐业的研究对象(一)娱乐、娱乐业与文化娱乐业(二)汉口文化娱乐业的内涵二、汉口文化娱乐业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三、近代汉口文化娱乐业的研究现状述评四、汉口文化娱乐业研究的理论构架(一)近代文化娱乐业的两种研究思路(二)近代汉口文化娱乐业的研究结构第一章 汉口的兴起与江汉平原文化艺术发展格局的裂变一、汉口开埠与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一)近代汉口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二)文化艺术格局的裂变:从平行共进到归并集中二、汉口社会对大众文化娱乐业的催生与孕育(一)汉口市民社会的形成(二)新式剧场的兴起(三)近代传播体系的构建与确立第二章 步入大众文化娱乐多元化时代一、汉剧在汉口舞台的成熟与式微(一)皮黄合奏与汉剧的形成(二)汉剧在汉口舞台上的成熟(三)汉剧的式微与改革二、楚剧进入汉口(一)地方乡土小戏挺进近代都市的艰难历程(二)都市文化对楚剧的改造与提升三、“新剧”登上汉口舞台(一)近代汉口话剧发展的两个高潮(二)1927年以后话剧的淡出和向学校转移四、近代电影业的兴起(一)民国汉口电影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民国汉口电影业的一个缩影:陈松林及其上海大戏院五、茶馆与曲艺(一)汉口的茶馆(二)汉口的曲艺第三章 民众乐园与近代汉口娱乐业的曲折发展一、“汉口新市场”:草创和发展(1919.5-1926.12)二、“血花世界”:革命的政治文化中心(1926.12-1928.5)三、汉口民乐园:公共娱乐业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定型(1928. 5-1930. 12)四、兴记“新市场”:民办体制的重建与复兴(1931.1-1938.10)五、明记“新市场”:沦陷时期的经营(1938.10-1945.11)六、和记“民众乐园”:战后接收和维持(1945. 11-1949. 6)第四章 政府对文化娱乐业的管理第五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余论 大众文化娱乐发展与城市近代化进程之关系参考文献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近代市民阶层的形成,是与近代都市中人口的剧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汉口从封建市镇转向近代都会,与开埠以后日益膨胀的都市人口规模分不开。  1840年前,武汉三镇人口大体有30万人。太平天国起义,武汉三镇辟为战场。太平军三占武昌,四克汉口。武汉三镇人口因战乱而下降。咸丰十年(1853年),汉口镇人口约10万稍低,汉阳和武昌10万人左右。  1861年汉口开埠,汉口人口进入急剧上升时期。光绪十四年(1888年),达到180980人。较之开埠前的1853年翻了一番。1908年,达到244892人。宣统三年(1911年)初达到59万人(武昌城区为182345人)。从开埠前的10万到宣统三年清廷灭亡前达到59万人,在半个多世纪,人口增长了近6倍。  1911年至1913年,由于水灾的影响,特别是武昌起义,阳夏交兵,汉口市区人口大幅度回落,据江汉关报告,汉口人口减到20万人。1913年.汉口各警察署统计城市有户人口为229976人。  1914到抗战初1937年,为武汉人口第二个剧增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稍后和30年代武汉工商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劳动力需求扩大,再加上自然生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很快。1923年《中国年鉴》已载汉口为85万人(武昌城区25万人)。1928年,武汉三镇城区有户人口为85万人。到20世纪20年代末,武汉市区有户人口已接近100万人,到1930年人口突破100万大关。1934年达到1284787人,1935年达到1290280人(峰值)。  从1938年10月到1945年武汉沦陷时期,人口锐减。1939年武汉三镇仅有457912人,到1942年回升到1258069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傅才武博士的书稿《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4-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本书内容涉及近代武汉的经济结构、武汉的政治文化环境、各种艺术样式的演变过程。傅才武博士的研究项目正是力图以近代武汉为支点,从一个历史纵深的角度考察市场体制条件下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近代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轨迹,为文化产业在微观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典型的区域性研究范例。  ——章开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