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李占扬 页数:136 字数:100000
前言
我国史前考古学者扬子创立新新考古学,国外学术界及媒体认为是当今世界超越奇迹的贡献。那么,该学科的情形如何呢?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传统考古学,传统考古学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资料获取、整理与研究,因一贯坚持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沉闷而保守,终于引发新考古学的兴起。新考古学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那时,以美国宾福德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史前学者,针对传统考古学的弊端展开犀利的批判,意将传统考古学从地球上铲除之。新考古学的核心是行为学,主要特点是见人见物,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考古学,这从表面上看确实比传统考古学进步了,但其长期偏激和排他的结果,使新考古学走向其初衷的反面。扬子的新新考古学总结两者利弊,扬长避短,在学术界应运而生。由于新新考古学入古出今、倡导推理的特质,它就有了相当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人脉基础,人们钟情于它,是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考古学自身的问题,帮助考古学新生,而且它还对于考古以外的种种人间困惑,给予有效的阐释。 许多国家的学者对新新考古学抱有极大兴趣,为扬子学说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他的作品使读者思考、震撼与感动。因为他的作品充满着引人入胜的浪漫色彩、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和缜密推理的形式内容,由此带动各国科普业的繁荣。他的作品出现在除高山、沙漠和水域以外的世界任何地方,由此,他就成了“日不落之扬”。扬子常说的一句话是:若能记下我作品中一个美好的情节,你无疑就是我的朋友……
内容概要
新新考古学是一门入古出今、见人见物的学问,在考古学家的引领下,我们得以穿越历史,在第一现场见证发生在两万年前的往事:一位垂暮之年的智者终于决定离开北群,他经过长途跋涉在大河之滨发现了一片沃土,并在这里与本书主人公等三位探险的猎手相遇,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后围绕着迁徙问题,主人公所在的南群内部以及相邻的群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本书以充满曲折和诡谲的情节,真实再现了母系社会来临前夜那场静悄悄发生的变革。
作者简介
李占扬,男,1961年生。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1993年至1997年,主持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调查、发掘与研究,发现恐龙蛋化石万余枚,引起国际轰动。2005年至今,主持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发现距今8万—10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在解决现代人类起源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河南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2008影响河南十大社会公民”,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出版有6部学术及科普专著,其中《白垩纪之光—西峡恐龙蛋考察漫记》一书,获第四届全国科普作品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引子
一 老大的出走
二 不速之客
三 南部群落
四 创烧陶器
五 老鳄鱼
六 头领和狼
七 鬼门关
八乌鸦群落
九 香洞
十 新地
章节摘录
由于在新新考古学中的惊人业绩,一日,扬子接到国外某著名专业杂志约稿,该杂志将在当年第九期的有关栏目里,计划再次安排扬子的文章。 于是,扬子开始收集那篇约稿的第一手材料。 扬子来到距今两万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得知河湾里来了一位叫做“老大的”的老者,他是一位不苟言笑,落落寡合的老人,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扬子理所当然地走进了老者的思想深处…… 老大的曾经是个勇猛的猎人,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他已是完全解剖学意义的现代人,已没有早期智人那般古气,脸虽呈古铜色,但却是日晒夜露的结果。扬子将随他做一番全方位的史前考古,以完成他的鸿篇大作,并进一步丰富新新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 老大的因外出打猎时,左脚踝骨的地方被黑熊撕掉一块皮,伤愈后筋腱缩短了一截。从年轻时起,他就对石器的制作下了持久的工夫。伤愈后,在群落里教授制作石器,成了他主要的工作内容。 太阳每天都从那边的山上冒出来,他知道山那边是个好地方,但是山里有大型动物时常出没,按照猎人的经验,越向山里走,危险就越大,而深山总是藏着大型食肉类动物。山口和河边,属小型动物的活动范围,虽然也有大型的,但都是食草动物,它们性格温和,对人几乎没有危害,大家和平相处,随遇而安。老大的从群落离开的时候,由于脚疾走不得山路,于是他就向着鸟儿指引的方向,顺河南下了。他认为鸟是最可信赖的朋友。他饥食渴饮,日出而行,日暮而歇,当走了很久之后,他的体力快要耗尽之时,正好来到一处水潭边。 这里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清新柔软的空气,将静谧和快乐注入他的心田,他看到各种动物都自由自在地一起生活,温顺的动物和猛兽都能在这里和平共处,一切仿佛就是梦中的景象,他由此认为自己已经到了一处真正的好地方。在这以后大约过了两万年,扬子进驻河湾又一地,对那一带远古人类遗存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扬子用这次考古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间接证明了老大的当年的抉择是多么正确。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大的常常陷入回忆往事之中。往事刚刚过去,而他却已经跨入了暮年。自从被黑熊咬伤之后,他多次深深地忏悔:万有生灵啊,为何人要食其肉饮其血?每当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他那被熊咬伤的地方便隐隐作痛,他把这当成是对他前半生的惩罚,从疼痛中得到宽慰。 “真亏从群落里走出来了,要不然天天所见,不知道还要在痛苦中煎熬多久。”他很庆幸于自己的这次冒险。 在北群落期间,他的石器制作技术是一流的。 一般人看来,做一件石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河边的砾石层里,有各种各样的石头,但他们想错了,真正适于做石器的石料少之又少。老大的能在极少量可用于制作石器的石料中,一眼认出哪块石头可用,哪些是毫无用途的孬石。例如燧石,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石块疙瘩,表面分布有风化后呈白色的外壳,他只要将两个石块碰一碰,观其形,闻其声,就能判断出是否可做石材用。应该说,在原始群落里,他是备受尊重的人物,即使是头领也格外敬他三分。但是,这也许仅仅是事物的表象。他听不得年轻猎人讲如何将鹿杀死,又在口渴的情况下,年轻猎人的嘴,就在鹿汩汩流血之处,狂饮起来,鹿的冒烟的热血,直接进入年轻猎人的胃。他见不得补充了体力的年轻猎人,脸上充满惬意,擦干脸上的血渍,看着那只鹿在他们面前痉挛着慢慢地死去。多数时候,年轻猎人会将鹿肢解成几块,将那些富于营养的部分,带回他们的营地。 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一直总是这么做。有时候在冬天里,那些含肉少的部分,也会埋在雪地或冻土里,以备以后之需。当然,当猎人饥饿的时候,也会将猎获物的肉烤熟,饱餐一顿再走。 猎人讲的那些故事,老者并不生疏,而现在,他已不再是个勇猛的猎人,他只能从那些血腥捕猎中,回味到当年的不屑,尽管后来杀死鹿的人,是其他人而不是他,但老大的意识到,被饮血的那只鹿,是用他亲手制作的箭头杀死的,是箭头锋利的尖刃飞去,穿透鹿的肌肉,鹿流干了身上的血。尽管如此,他还得日复一日地制作那些箭头,还有开膛用的刀片,肢解动物用的石片、刮削器,砸开骨头用的石锤、砍砸器,用于刮去动物皮子上油脂的端刮器(刮出来的皮子用于制作御寒的衣服、制作韧度较好的皮绳和囊袋)。尽管这些工作的目的与杀戮有关,但因为是群落生存所需之必要手段,这些活儿反倒成了他义不容辞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发增多,体力开始下降,老大的感到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他要去一个干净的地方,聊以自慰,了此余生。 他觉得新发现的这个地方就是他梦寐以求之地,从看见水潭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想望别的地方了。 水潭天造地设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水是清澈见底的,水面上无风亦有鳞鳞微波,波由潭中心向四周传导,波触潭壁又折向内流,这样,心波和壁波相迎相逢而形成的峰波,环环相扣、波波叠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此伏彼起,循环不已。波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它在不歇地变幻着,当你还没有看清楚此组波纹是如何生成时,另一组波纹却又相继而至,向你扑面而来,令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升腾的雾气,色彩绚丽,在雾气和光线共同作用下,色彩是过渡的、穿插的、迂回的、无穷尽的,决不仅限于几种颜色。此时此刻,他已经融化在这波光和雾气编织的氛围里。 “这里将是生命的起点和归宿,直到永远……永远也是短暂的,要知道生命比想象的还要短暂!”后来,每当心智被困、杂念涌起的时候,老大的都会迫使自己这样去想。 P3-5
编辑推荐
李占扬,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兼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研究生导师。《狼梦》就是他所写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充满着引人入胜的浪漫色彩、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和缜密推理的形式内容。值得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