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新语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李占扬  页数:138  字数:100000  

前言

我国史前考古学者扬子创立新新考古学,国外学术界及媒体认为是当今世界超越奇迹的贡献。那么,该学科的情形如何呢?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传统考古学,传统考古学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资料获取、整理与研究,因一贯坚持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沉闷而保守,终于引发新考古学的兴起。新考古学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那时,以美国宾福德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史前学者,针对传统考古学的弊端展开犀利的批判,意将传统考古学从地球上铲除之。新考古学的核心是行为学,主要特点是见人见物,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考古学,这从表面上看确实比传统考古学进步了,但其长期偏激和排他的结果,使新考古学走向其初衷的反面。扬子的新新考古学总结两者利弊,扬长避短,在学术界应运而生。由于新新考古学入古出今、倡导推理的特质,它就有了相当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人脉基础,人们钟情于它,是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考古学自身的问题,帮助考古学新生,而且它还对于考古以外的种种人间困惑,给予有效的阐释。    许多国家的学者对新新考古学抱有极大兴趣,为扬子学说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他的作品使读者思考、震撼与感动。因为他的作品充满着引人入胜的浪漫色彩、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和缜密推理的形式内容,由此带动各国科普业的繁荣。他的作品出现在除高山、沙漠和水域以外的世界任何地方,由此,他就成了“日不落之扬”。扬子常说的一句话是:若能记下我作品中一个美好的情节,你无疑就是我的朋友……

内容概要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人和石头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即是石头的历史。对于长期以古人类、旧石器时代为研究专攻的作者,他对石头的见解自然是不同寻常的。本书是作者数十年考古实践、探索及其思想的浓缩,其独特的视角,精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乃至现实生活都是很有裨益的,尤其对于扩展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简介

  李占扬,男,1961年生。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1993年至1997年,主持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调查、发掘与研究,发现恐龙蛋化石万余枚,引起国际轰动。2005年至今,主持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发现距今8万—10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在解决现代人类起源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河南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2008影响河南十大社会公民”,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出版有6部学术及科普专著,其中《白垩纪之光—西峡恐龙蛋考察漫记》一书,获第四届全国科普作品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引子
一 考古有一地
二 东山考察
三 新新考古学
四 朋友和师长(上)
五 朋友和师长(下)
六 白垩纪之光
七 叶尼塞河
八 拜谒曹丞相
九 印记
十 灵井人
十一 走进非洲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扬子的隔壁,住着一位小脚老太太,黑瘦,她常抽一种雁北地区生长的毛烟,据说此烟含有微量的鸦片,抽不几口便能使人飘飘然。她有时也托人从临汾买两角钱一包的黑棒子雪茄抽。当接连抽了几支烟后,她就像大庙里缭绕着香烟的尊神,恬静而安详。她虽平凡,但却不俗,常常一动不动地盘坐在门外的廊下,很少与人搭讪,看上去没有任何生活目的和意义,生活没有给她留下任何印象,除了吃烟,她似乎不需要生活中任何东西。她时常自言自语、仙风道骨般的神态,都和这深宅大院一起,成了那时记忆的一部分。 因这里要建民居博物馆,大部分村民已陆续搬出,而她无所依靠,才临时住着。她是远处改嫁到又一地的,之后不久丈夫死去。她的前任丈夫,是战争年代战死的。她曾去找过他,在某个地方,她看到了从山坡上冲到低凹处的堆堆白骨,那曾经是一片有名的战场,她丈夫殉难的地方。 那白骨分明并不寂寞,相互地依偎着、搀扶着、缠绕着、拥挤着,四周还有不少未名的小花陪伴。骨头安详,花儿水灵,她觉得比她孤影一人还强些,她感到无比欣慰,甚至她觉得自己将来不会有这条件。 人混到仅剩下一堆白骨的时候,大概什么也不用担心了,也想得开,吹吹山风,晒晒太阳,渴了有雨水,寒过雪当被,忙时开开会,闲来约新鬼……人倒不担心死后如何,而在乎死的过程。现在,她真的喜欢上了这地方,她觉得这堆骨头才真正是“柳暗花明”,死对于她没有任何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她照着最大的一堆白骨磕了个头,脸上沾满泥土和草,接着撒下三把家乡的热土,算是给他圆了坟。她喃喃自语着,眼泪洗去了她多年的牵念…… “过得还不错……不错!哼,哼!” 后来,她想她根本就不该对他过多挂牵,并常常重复上面的话,有时干脆就说“不错,不错,哦,哦”这样没头没尾的话。 她有一条花脚小狗,常常纹丝不动地侧卧在她旁边,狗的耳朵紧贴地面,脚步的响声,使它警惕地环顾一下四周,接着,又开始昏昏欲睡。扬子不得不羡慕起狗的忠诚来。有时,扬子将吃剩下的骨头放到它面前,它却不屑一顾,但你刚一离脚,骨头便瞬间消失,这使他惊异不已。后来在废花池的土里,他发现了它藏在那里还没有吃完的骨头,原来狗也有储蓄的习惯。 扬子刚搬到这里时,对住这种房子颇不习惯,文化局的张同志说,房子破虽破点,但很安全,况且冬暖夏凉。他称这房子具备“三气”,即底气、地气和人气。待他论完之后,又说道:“这毕竟是几百年的院子了,如能时光倒流,哪间屋子,都是一台好戏、一本好书。几百年中,谁能说清都发生了哪些事儿!你说,哪间屋子里会没有死过人呢?” “好歹隔壁还有位老太太。”扬子想。 他决定在此住下了,于是找人用白有光纸把墙面一糊,立刻隐去了又黑又旧的四壁。接着又拉来了一拖车炭,生起火炉子,眼见屋里炉火渐旺,光泽四壁,人烟又起。 又一年,当扬子过完春节来又一地村时,得知老人于除夕的晚上,悄然去世了,她在除岁爆竹声中,走完了平静而淡漠的一生。 二月,春风似剪,虽然惊蛰节气已过,越冬小虫刚要松松筋骨挪动挪动,却又被突起的寒风窝了回去。老太太死后,空荡荡的院子里只有扬子一人住着。夜间,远处旷野传来猫头鹰“咕咕咕”的叫声,门外墙上的枯纸随风作响,像是老太太没有絮叨完的话。房檐或墙壁间,可能隐藏有蝙蝠或别的什么小动物,他感到墙里有窸窸窣窣的响声。这声音好奇怪,像蚕食桑叶,像倦牛刍草,更像毛毛细雨落到物体上发出时断时续的“沙沙”声,声音不仅房檐间墙壁里有、被子里有,甚至连空气里也有,它们似乎是串通好了的、相互浸染的…… 他猜测着:“老太太是奔丈夫去了白骨村了呢,还是成了孤魂野鬼四处流浪呢?她会不会来取我捎来的烟呢?她还真的来了!”他隐约看到她那只干柴似的手颤抖着向他伸来……失踪多日的花脚狗突然出现在门外边,于是他听到它凄厉的叫唤。 扬子小时候,听遍了几乎所有的鬼的故事。那时候,他脑子里装的全是鬼,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鬼也就没有一切,甚至没有他自己。 “鬼渗透我们身体里每一个细胞,我们的一切思维,都和鬼息息相关。大家都是鬼变来的,恶鬼变好鬼,好鬼变恶鬼,富人变穷鬼,穷人变富鬼,人小鬼大,人大鬼小。”扬子这样想着。

编辑推荐

《石头新语》作者李占扬,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兼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研究生导师。《石头新语》就是他所写的一部通俗考古读物。其视角独特,见解精到,知识丰富,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乃至现实生活都是很有裨益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石头新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