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民集,朱江,杨永清 著 页数:1009
Tag标签:无
前言
前 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疾病等部分。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实施正确的中医政策,使祖国医学得到了较快发展,也带来了针灸事业的复兴与繁荣。同时,我国医学界对针灸进行了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及包括实验在内的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针灸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得到了大量的科研资料证明,针灸的优点及其科学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数千年来,针灸医学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解除世界各国人民的痛苦作出了一定贡献。当前,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随着针灸事业的蓬勃发展,针灸治疗的病种不断扩大。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皮肤等科300多种病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其中100多种病症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不少学者对针刺手法及其他针法也开展了研究,以针灸学为核心分化出了各种学科,包括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配方学、针刺麻醉学、针灸原理等,除重新整理古代医籍出版外,涉及针灸学的大量书刊包括关于其他针法如耳针、头针、眼针、面针、腕踝针、口针、舌针、腹针、浮针及腧穴特种疗法等疗法的书籍,也陆续出版问世。在近20年里,针灸学术成就及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面对针灸发展的新局面,为满足广大针灸学者的需求,我们组织北京、上海、河南等众多专家通力协作,广泛搜集整理,汇集古今针灸精华,结合长期临床经验与体会,以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为宗旨,编写了一部全面而实用的大型工具书——《中国针灸全书》。全书共分上篇针灸学基础、中篇针灸学临床、下篇针灸学荟萃三篇,以中医理论为主线贯穿始终,内容涵盖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常用疗法、临床应用及经典医籍文献和现代研究进展。为适用于临床,书中简要列出了每种疾病的诊断要点,详细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的有关内容,精选了典型名家医案供临床参考。书后还附有腧穴索引、彩色经络图和耳穴图以便查阅和参考。本书尊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囿典,内容宏富系统,语言简洁透达,图文并茂,便于学习、理解和指导临床,愿本书成为针灸工作者及爱好者学习和研究针灸学的有益工具书。对于本书的编写,我们实行主编、副主编负责制。主编负责全盘设计、安排与审校,与各位副主编按章分工,各负其责。上篇第一、二章由朱江教授负责审校,第三章由路玫教授负责审校,第四章至第八章由王民集、赵喜新教授负责审校;中篇由王民集、杨永清、邵素菊教授负责审校;下篇由王民集教授负责审校。张帅州、王飞同志帮助主编处理日常事务及统稿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已经出版的针灸著作和论文,受益匪浅,在此仅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成书过程中给予我们支持与帮助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对书中不当或不妥之处,诚望同道批评指正,以便日后修订改正。王民集2010年10月29日
内容概要
《中国针灸全书》是一部大型,古今针灸精华的实用性工具书,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概述针灸发展史,基础理论,经穴名称,出处,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验方与现代研究等内容。并汇总古今常用针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对多种针法内容予以规范。又新增刺灸法操作量学要素及临床常用的腹针疗法、小针刀法内容,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下篇:重点介绍了针灸辨证、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对近200多种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进行规范详尽描述。附篇:对针灸学古今集锦、集历代文献之精华和诗词,歌赋于一体。起着括约全书及画龙点睛的作用。尊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囿典,并配合近千幅图表,让读者阅读更加直观。
作者简介
王民集: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邵经明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朱江: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永清: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书籍目录
上篇 针灸学基础
第一章 针灸发展史
第一节 针灸的萌芽(远古时期—春秋时期)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与成熟(战国时期—魏晋时期)
第三节 针灸的繁荣(隋唐时期—明代)
第四节 针灸的衰退(清代—民国时期)
第五节 针灸的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第六节 针灸的国际传播
第七节 主要针灸医籍介绍
第二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十五络脉
第五节 十二经别
第六节 十二经筋
第七节 六经皮部
第八节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第三章 腧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十四经穴
第三节 经外奇穴
第四章 针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毫针刺法
第三节 三棱针疗法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
第五节 皮肤针疗法
第六节 指针疗法
第七节 鍉针疗法
第八节 芒针疗法
第九节 针挑疗法
第十节 火针疗法
第十一节 腧穴注射疗法
第十二节 电针疗法
第五章 灸法
第六章 拔罐疗法
第七章 微针系统疗法
第八章 腧穴特种疗法
中篇 针灸学临床
第九章 针灸治疗作用
第十章 针灸治疗原则
第十一章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第十二章 针灸配穴处方
第十三章 常见病症的治疗
第十四章 针刺麻醉
下篇 针灸学荟萃
第十五章 《黄帝内经》、《难经》文摘
第十六章 历代针灸歌赋选录
第十七章 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腧穴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循行总结】 (1)从手走头,行于上肢外侧下缘。 (2)与肩部联系密切,在肩部的分布略呈“M”形,《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之为“肩脉”。 (3)在面部分布比较复杂,呈“Y”形,分布于面颊、目外眦、目内眦、鼻旁,从耳前入耳中。 (4)属小肠,络心,循咽(食管),抵胃。 (5)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上方。 (二)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释】 [1]颔肿,不可以顾:“颔”含义有二,一指下颌骨,《释名》:“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另一个含义是指耳前上方的颞侧部,足少阳胆经的颔厌穴所在的部位。“颔肿”当指颔下肿,可见于痄腮、颈淋巴结结核等,因颈部肿大、疼痛,影响头部左右转动。 [2]肩似拔,臑似折:形容肩部疼痛似有物牵引,上臂疼痛犹如被折断一样。病因为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常见于肩周炎。十二经脉之中,手太阳小肠经与肩的联系最密切,《阴阳十一脉灸经》称其为“肩脉”,分布于肩后及整个肩胛骨区,从肩贞至肩中俞共7个腧穴。因此,当肩周炎以上肢内收时加重、肩后及肩胛骨区域压痛明显时,就应该取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治疗。 [3]是主液所生病者:体液之浓稠者为“液”,小肠为六腑之一,受盛胃腑腐熟的水谷,经进一步消化和泌别清浊,其精华部分由脾胃转输,营养全身,糟粕则下走大肠。手太阳小肠经脉的病候中没有小肠疾病,所以不能用“是主小肠所生病”概括其经穴主治特点,而用小肠与液的代谢有关的功能代表其主治特点。 [4]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皆经脉循行所过处病症。 【临床应用】 (1)肩、项、上肢病:肩周炎、肩胛疼痛、落枕、颈椎病、上肢不遂等。常用腧穴为前谷、后溪、腕骨、养老、支正、孺俞、天宗。 (2)耳病:耳聋、耳鸣、中耳炎等。常用腧穴为后溪、养老。 (3)面颊、颔(腮下)病:面瘫、面痛、面肌痉挛,痄腮、颈淋巴结结核等。常用腧穴为后溪、腕骨。 (4)眼病:麦粒肿、目赤肿痛、眼睑关闭不全等。常用腧穴为前谷、后溪、阳谷。 (5)疣:指扁平疣,又称青年扁平疣,主要侵及颜面、手背及前臂,是一种米粒至豌豆大扁平隆起的损害,表面光滑,具有光泽,色浅褐或正常皮色,皮疹往往多个,散在或密集分布,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刺痒,但少数患者皮疹急骤播散时,亦可发生剧痒。《灵枢经·经脉》记载手太阳小肠经的络脉“虚则生疣”,并取其络穴支正治疗。
编辑推荐
《中国针灸全书》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图书,由全国众多知名针灸学专家和医生合作完成,是针灸相关人士必备的针灸工具书。《中国针灸全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针灸最全面、最权威的针灸百科全书,得到了中国针灸学会的推荐,收录针灸图标1000多幅,让大家读起来直观。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针灸学会推荐,囊括古今针灸精华,国内最全面和实用的大型工具书,附经络彩图,图文并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