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史与文化考论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韩国河、 等 大象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韩国河  页数:190  

内容概要

  《郑大史学文库:“中原”历史与文化考论》主要内容包括:目前学界对“中原”研究的综述、“中原”概念的演进、广义“中原”、狭义“中原”、文化中原、历史视野中“中原”的演进、不同视角中的“中原”、“中原”概念破题与加快河南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目前学界对“中原”研究的综述 一、“中原”概念的演进 二、广义“中原” 三、狭义“中原” 四、文化中原 第二章 历史视野中“中原”的演进 一、先秦—秦汉时期 (一)新石器时代 (二)夏商周秦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三国时期“中原”的含义 (二)两晋南朝时期“中原”的含义 (三)北朝时期“中原”的含义 (四)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的含义 三、宋元明清时期 (一)五代、宋、元 (二)明 (三)清 (四)河南 四、近现代时期 (一)政治文化中的中原 (二)学术视野中的中原 (三)近现代政治中的中原 (四)河南、中州、中原 (五)中原与中原经济区 第三章 不同视角中的“中原” 一、文化视角中的“中原” (一)文化中原的整体审视 (二)文化中原的深层扫描 (三)文化中原精神层面的进一步观照 二、经济视角中的“中原” (一)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开发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经济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中原经济的继续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的停滞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恢复和发展 (六)宋辽金元时期的衰落 (七)明代时期中原经济的发展 (八)清朝时期中原经济的发展 三、政治视角中的“中原” (一)中原政治的血统、政统与道统 (二)中原政治的官人术 (三)调控人际关系是中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 (四)中原政治对天道与地道的运用 四、文化遗产视角中的“中原” (一)中原物质文化遗产 (二)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中原文化遗产与中原崛起战略 第四章 “中原”概念破题与加快河南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 附:“中原”的概念、范围及历史演进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明 明代中原概念大体沿袭前代,纯地理意义上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被翰林台谏之选者,往往文章气节与中原、江南才俊齐驱,但贵州地理视云南稍狭,故学校之数差少。”河北省宁晋县被称为“中原锁钥”。泗州被称为“江淮险阨,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山西省被称为“固中原之要膂,为神京之右辅”。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 中原王朝指统治区在中原地区的政权。明王朝由汉民族建立,统治区域的主体是黄河和长江流域。提到中原王朝,一般都是泛指在当今中国版图上甚至超越当今版图的土地上曾经建立政权、实行王权统治的历朝历代封建国家,是中国整个中世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历代王朝的总称。中原王朝是一个政治概念,既代表统治一定土地和人口的政权,又能代表其政权的职掌者,中原王朝具有国家的基本要素。中原王朝(包括汉族与非汉族在中原建立的王朝)无疑经常扮演一个领导的角色,但不应该就此推断这些中原王朝不承认其他政权。北宋与辽、南宋与金、明与北元之间的关系大都如此。不能用中原王朝一词随意替代中国一语,也不能将历代中原王朝置换成历代中国。 有时中原一词指明王朝。“吴祖锡,字佩远,吴江人。崇祯壬午副贡。时中原大乱,料京师必危,预谋勤王。”龙州“形胜,控制南交,藩屏中原”;“山川景物颇类中原”;“无田耕种,但栽薯芋蒸以代粮。当收之时,番家必堆贮数屋,如中原人积粮以供岁用。食余则存防下年之不熟也”。万里石塘“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越海诸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万里而已哉。……朱子谓海外之地,与中原地脉相连者,其以是欤?” (三)清 有时中原指河南省。“豫为中原腹壤,拱卫神京,北肩齐鲁,东蹑江淮,而西则秦晋之交。’,“豫为中原奥区。世祖皇帝轸念中原,数命股肱重臣镇抚斯土。”“汤斌,字孔伯,号潜庵,睢州人,推中原巨儒。” “中原”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政治和文化意义。“朕入关讨贼,除暴救民,平定中原,统一四海,悉赖满洲兵力。”亳州“北接中原,南通江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中原音韵》,“盖全为北曲而作”,“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这里的“中原”均不局限于河南,更偏重指整个华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编辑推荐

《"中原"历史与文化考论》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原"历史与文化考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