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朱易安 页数:263
内容概要
《全宋笔记(第5编·2)》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本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数据。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笔划小误显系误刻、误抄者,径改之,不出校。其它错讹,据版本或他书校正,并附简明校勘记。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全宋笔记(第5编·2)》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原书有标目者,仍沿其旧;无标目者,不再拟定。段落文字过长者,据内容酌情分段。各书视具体情况编制目录,列于书首。如属残佚之书,则广加搜罗逸文,尽可能从类书或他书中辑佚,补录于书末,并注明出处。
书籍目录
云卧纪谈芥隐笔记梁溪漫志正隆事迹记
章节摘录
卷上 富郑公熙宁问镇亳州,迎致颖州华严禅苑颐禅师,获闻心法。及致仕居洛,以颂述志寄颐得法之师姑苏圆照禅师,曰:「亲见颐师悟入深,夤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仍有书曰:「弼留心祖道,为日已久,常恨不遇明眼人开发蒙陋,虽久闻盛德,而无由瞻谒。昨幸出守亳社,与颖州接境,因里人张比部景山请得颐师下访,相聚几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处。会结夏逼日,四月初,遽且归颖,其于揩淘汰,则殊未有功。衰病相仍,昏钝难入。昔古灵师所谓不期临老得闻极则事,见之于弼今日矣。天幸,天幸!弼虽得法于颐师,然本源由老和尚而来,宗派甚的,必须亦欲成持。更望垂慈摄受,远赐接引,未至令至。即为南岳下庞蕴,百丈下裴休。何以异哉?」公之贵极人臣,顿明此道,可谓没量大人矣。又能讲法义于圆照,叙陈宗派,援古灵师临老得闻极则事以自谓,岂欺人哉! 蜀僧祖秀,字紫芝,蚤以文鸣于士大夫间。慕嵩明教之风,着《欧阳文忠公外传》。 苏养直庠为序冠其首,略曰:「君子以佛之教不见证于尧、舜、禹、汤之世,而孔子、孟轲之后,历代先儒虽当国不少禁,亦听其横流宇内。古今持此论者有矣。独秀公以谓尧之丹朱不足以授政,而禅舜;舜亦忧商均,而禅禹。至汤武革命,斯教之所始,使孔子行事,亦何以异此?由尧迄武王,佛未诞生,有以也。成、康既没,佛于是显迹,然而未被中华。以埃圣人生于鲁,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甚矣。圣人困于鲁、卫、陈、宋,欲居九夷,乘桴浮海。当是时,以外数万里之教,加于中国,天子、诸侯畴听之哉!佛之法不苟传,非显宗感而求诸远,恐未能速应耳。」此皆秀公京师之书,其骇古震今之论,溢数万言,特未传于世。又秀尝赞东坡像曰:「汉之司马、杨、王,唐之太白、子昂,是五君子者,皆生乎蜀郡,未若夫子而有耿光。夫子之诗,抗衡者其唯子美。夫子之文,并轸者其唯子长,赋亦贤于屈、贾,字乃健于锺、王,此夫子之绝技,盖至道之秕糠。夫子之道,为后稷、伊尹,可以致其君于尧、汤。时议将加之于鈇钹,而夫子尤讽于典章,海表之迁,如还故乡。信蜀郡之五杰者,莫得窥夫子之垣墙。」秀之言论风旨,不特此而已,尝一衡可以知鼎味也。靖康初,秀尚留京师,着《华阳官记》,极为详备。其《东都事略》,以为朱劻传赞,盖酌董役。读之者所谓寿山艮岳则昭然矣,岂待寄目耶?张丞相德逮判福唐,致秀住长乐光严兰若。后归老蜀山,修然燕处,一话二舌,未尝忘卫宗护教。既福不逮慧,为时论所惜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