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张西平 编 页数:437
Tag标签:无
前言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20年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莱布尼茨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中国热”的时代,“当莱布尼茨慢慢地进入当时的精神世界时,中国已成为欧洲的日常话题”。①莱布尼茨显然不是那种因喜欢中国庭院和漆木家具而爱上中国的人,他是一个欧洲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的精神倾向有着自己更为深刻的原因。这点通过他的《中国近事》最典型地表现出来。 一、《中国近事》的出版 1697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事》是莱布尼茨第一部,也是他最有影响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在莱布尼茨编辑出版《中国近事》以前,他已经长时间保持着对中国的兴趣,1666年他在自己的《论组合术》中就已经提到了中国的文字。
内容概要
“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这是1697年《中国近事》发表时莱布尼茨自己撰写的副标题。以这本著作中文版的出版为契机,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波茨坦莱布尼茨文集编辑部共同举办了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本书收集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从各个角度呈现了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关注及他思想中与中国相关的元素。
书籍目录
序言一序言二序言三莱布尼茨思想与欧洲思想 反各种乌托邦思想的人类可完满性——莱布尼茨政治哲学的几个观点 论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解释的几个神学和文化前提 莱布尼茨论正义、科学与共同的善(附论《中国近事》) 莱布尼茨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 莱布尼茨认识与文化的多元透视洞悉论与其形而上学基础 莱布尼茨政治哲学: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从与其同时代人比较视角的研究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 莱布尼茨与明清之际中欧科技交流 从莱布尼茨说到杜赫德 莱布尼茨与利安当 对莱布尼茨与闵明我问答的分析与注释 莱布尼茨与欧洲对中国历史纪年的争论 论莱布尼茨、黑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对中国的认识——德国思想家对中国认识的范式转换 德国启蒙早期进程里的“中国镜像”——以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述为例 莱布尼茨与“礼仪之争” 莱布尼茨和汉语汉字试论 莱布尼茨的《重新认识中国》——一部基督教派重新统一的教程 耶稣会士白晋与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心目中“最伟大的事情”:从北京的南堂看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康熙时期耶稣会传教士所为及政府政策的演变 晚明的西方修辞学和话语团体的形成:以《达道纪言》(1636年)为例莱布尼茨思想的当代意义 莱布尼茨的文化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宇宙之镜:莱布尼茨与跨文化诠释学 莱布尼茨的视角主义和现代性:世俗化、多文化主义及虚拟现实的发展 中国莱布尼茨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章节摘录
莱布尼茨为实现他的主张和理想,非常希望欧洲传教士们能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在1691年5月31日给闵明我的信中说:“按照我的看法,相距这么遥远,生活在大陆两端的人民之间,首先借助您和您的同伴的功劳才建立了关系到公众利益的才能与知识的交流。正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这比其他事情重要得多。传教士们无论如何总是把我们的数学的发明带给了中国人。但是我希望,您也要给我们带回点什么来,使欧洲的知识也丰富起来。”⑥ 1692年3月21日莱布尼茨在给闵明我写的一封长信中,又表达了他渴望与中国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诚意和愿望:“相隔遥远的民族,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您为他们带去了我们的技艺,在我眼中,您和那些与您同行的众多仁人志士仿佛凝聚着全部的欧洲知识。反过来说,从中国这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帝国那里带回由他们的传统保持并且发扬光大了的物理学奥秘,也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如此相互交流才是合情合理的。他们善于观察,而我们善于思考。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⑦ 1705年正值“礼仪之争”白热化,斗争十分尖锐的时期,许多传教士在罗马教皇的直接干预和支持下,对中国的传统礼俗和文化采取鄙视乃至敌视的态度。莱布尼茨在当年8月18日给韦尔瑞的信中写道:“必须用我们的知识同他们互相交换,以便补偿自己。我见你们教会的大部分人很鄙弃中国的知识,可是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艺术和制作,甚至于他们的游戏,与我们比起来,是很相差异的,好像他们是另一个星球中的人似的。
编辑推荐
《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是“海外汉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主要从各个角度呈现了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关注及他思想中与中国相关的元素,具体内容包括《反各种乌托邦思想的人类可完满性——莱布尼茨政治哲学的几个观点》《莱布尼茨认识与文化的多元透视洞悉论与其形而上学基础》《耶稣会士白晋与莱布尼茨》《中国莱布尼茨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