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1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英]埃德蒙·伯克 页数:176 译者:郭飞
Tag标签:无
前言
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书的校注本的首次出版,可以视作学界越来越多地看重18世纪美学的一种象征。那些对于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批评、艺术、建筑甚或政治,表现出浓厚且广泛兴趣的读者们,将会继续发现伯克著作的重要性。而这一需求所催生的再版机会,也使得我有必要修订下面这篇导言,并在修改的时候参考新近的一些研究。当然,原来编订的伯克的文本本身将不会有丝毫改变。其间,我得到了伯克传记的作者威廉·B.托德(William B.Todd)的诸多建议,也和T.麦克劳克林(T.McLoughlin)教授有过深入讨论,更有我长达半生的朋友兼学术榜样——小欧文·艾伦普雷斯(Irvin Enrenpreis)——的友谊相伴,由此我受益颇多。简短的献词无以表达我的致谢之意。伯明翰大学 J.T.B
内容概要
埃德蒙·伯克,这位政治哲学界的保守主义代表,他在思考美洲问题和法国大革命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部让后世学人不断致敬的哲学著作,一部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的另类作品,一部还未引起国内学界足够重视的美学经典,以“实事求是”的经验主义精神,大胆挑战了自古希腊以降被普遍接受的美学、心理学传统观念,为“崇高”和“美”找到了贴近大地、贴近人本身的坚实基础,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与艺术创作方法。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具体内容包括论趣味、《探讨》一书的影响、崇高与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埃德蒙·伯克 译者:郭飞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编者导言成书与出版论趣味崇高与美《探讨》一书的影响关于本书的说明第一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目录正文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可以从其小说中推出结论说她了解《探讨》一书,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她的一段话中正面证实这一点,这段对话专门谈到她死后出版的那本书《布朗德维尔的加斯顿》(Gaston de Blond eville)(1826)。在这次对话中,她不仅提到了“庄严与模糊性的联合,这在伯克那里被描述为带着少许恐惧的安静,它们促发了崇高感”;还专门区分了恐惧与恐怖事物,因为她认识到“伯克从不把客观的恐怖事物作为崇高感的来源”。”这是她所作的一个重要区分;这一区分被用来描述她的旅行,在其所著小说中也得到了运用。在小说中,她使读者们不仅在情绪上,而且还要在想象的图景上,开掘出对于恐惧的欣喜感受。最终,在她笔下,伯克的术语被成功地用以描绘风景以及刻画艾米莉·圣·欧贝(Emily st Aubelt)在抵达奥多夫的城堡(the Castle of 13dolpho)时的心情:“阴影掩盖下的黑暗,荒凉沉寂……山的那些巨大的峭壁有一部分直映人眼帘,每一块都使得艾米莉的严肃感觉转变为害怕:在其周围,她只能看到昏暗肃穆以及令人生畏的、崇高雄伟的形象……”此类描述的频繁使用,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使得伯克的理论在她的读者群中印象深刻。人们禁不住对莱德克利芙夫人的小说中虚构的风景大加赞赏;同时我们也会迷恋于现实生活中对风景的感官体验。在这两方面,伯克的理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那些支持“别致”的理论家们——他们最终提出了崇高与美之外的第三种类别——来说,伯克就如红衣主教一般。这些理论家中的第一位就是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在他所著《别致之美三论》(Three Essays on Picturesque Beaut),(1792)中,尽管他不赞同伯克的一些观点,他还是从多方面证明了后者的权威性;在《探讨》一书出版35年后,吉尔平认为已经无需专门向读者提及它的存在和它依然中肯的观点。另外一位理论家尤维达尔·普赖斯(Ijvedale Price)在《论别致》(Essays on the Picturesque)(1794)中则表示很难不赞同伯克。他没有怀疑伯克对于崇高与美的分析,而仅仅认为事物中存在一种“不同寻常的性质”,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别致”。
后记
三年前的某日,我和我的导师赵明先生闲聊,说起翻译之事,先生举邓晓芒教授翻译康德“三大批判”以为典范。或许是我畏惧邓教授的德国式谨严,我举了缪哲先生翻译的《美洲三书》为例以说明我心目中的理想译本。也许,这就为本书的翻译埋下了伏笔。当时,我在赵明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涉猎西方思想史的一些经典书籍,泛泛而已,如今劳形于案牍,与思想巨人们的距离渐行渐远,说来奇怪,让我一再回首的却是埃德蒙·伯克。阅读是一件极为私密的事情:伯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他会如此吸引我?除了他本人在政治哲学中表现出来的沉稳与智慧之外,在我看来,缪哲先生翻译中的“再现”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想读了缪哲先生的译本,都能从那明澈、自然、优雅、大气的文风中对伯克的风采略窥一二。对于缪哲先生的学识、文笔与心境,心向往之,却自知并不能至。怀着一腔少年激情应了这次译事之后,一旦着手翻译,却发现困难巨大,非我能力所及。本书是美学史上的经典,承前启后,所涉美学知识与典故甚多,稍不注意就会贻笑大方,更别提俯拾皆是的陌生人名、地名、书名、拉丁文言了。在伯克那里,他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在我这里,就可能是一片茫然、不知所云。如此一来,只有到处求助,求助于书籍、求助于网络、求助于师友,总算艰难完成。我深知,这一译本尚有许多地方值得再三推敲,一些表达还需要更加精准,甚至也许还免不了一些难以饶恕的错误,但能力所限,也只能是给了自己一个暂时的交代。至于读者们满意与否,则非我能左右了。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大象学术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