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葛景春  页数:377  
Tag标签:无  

前言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两座高峰。对二人的研究,代不乏人。由于二人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成,故关于李杜的对比研究,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论,也成了历史上的热门话题。关于二人的比较研究,上个世纪许多文学史、诗歌史著作及不少论文都曾论及,还有专书问世,如汪静之的《李杜研究》、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罗宗强的《李杜论略》、杨义的《李杜诗学》等。这些研究,是将李杜作为盛唐时代两个风格绝然不同的诗人或作为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来研究的,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把他们仅作为不同风格的诗人或诗歌流派的人物来研究,还是不够的。需要更深入一步地从唐代诗歌主潮流变的角度做比较研究。罗宗强先生后来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已开始将李杜诗风作为唐代两个不同时期的诗风来进行研究。2000年,我在此基础上,写了《李杜之变是唐诗主潮之大变》的文章,将李杜诗风之变作为唐诗主潮的转型来进行研究。但我仍觉未深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李杜之变最深层的原因,是唐代文化思潮的主潮从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现实主义文化思潮嬗变与转型造成的。文化思潮包括文化思想、文化价值观、文化人格、文化心态、审美观念、文学思潮(其中包括诗歌思潮、理论主张、诗体变革等)等内容。从唐代文化主潮的转型等方面来综合考察、寻找李杜诗风之变的多层次原因,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诗歌的文化内涵,并更加准确地阐述和评价他们在文化史与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历史贡献。因此,以文化转型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进一步研究,是很必要的。

内容概要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一个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一个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他们相差只有十一岁,生前亲如兄弟。可是他们的诗风却迥然不同,所代表的诗风走向也判然有别。这是什么原因呢,《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除了从他们不同的家世、个性、禀赋、教养、经历的个体原因所引起的诗风之变进行探讨之外,还从更深层次的由社会变动所引起的诗潮之变、文化之变的时代因素做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来破解从诗仙到诗圣之变的奥秘。

作者简介

  葛景春,1944年生,籍贯河南封邱,生于开封市。196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198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现任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等职。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著作18种,主要著作有《李白与中国传统文化》、《李白与唐代文化》、《唐诗与酒》等,主编有《杜甫研究论集》等。在《文学遗产》加拿大《文化中国》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白研究史》、《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等,为国务院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的主要编撰人之一、其著作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及各级奖项20余种。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李杜诗风之变第一章 李杜五古诗风之变一、李杜五古的渊源之比较二、李杜五古的题材之比较三、李杜五古的诗风之比较四、从以诗为诗到以诗为文第二章 李杜七古诗风之变一、李杜对七古之贡献二、李杜七古题材之变三、李杜七古创作手法及诗法之异四、李杜七古风格之变五、李杜七古同异之原因第三章 李杜律诗诗风之变一、李杜的律诗概况二、李杜律诗各自的特色三、李杜律诗的异同四、李杜律诗异同之原因第四章 李杜绝句诗风之变一、李杜的特长和创作思维惯式二、李杜绝句题材内容之比较三、李杜绝句结构、声律之比较四、李杜绝句风格之比较五、李杜绝句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中编 李杜之变与唐诗主潮之变第五章 李杜之变是唐诗主潮之变一、关于唐代诗歌史分期的思考二、以李白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浪漫诗潮三、似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写实诗潮四、诗潮之变——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五、诗体的嬗变——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型六、时代之变——唐诗由少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型七、李杜诗风之变的主因源于唐诗主潮之变第六章 李杜审美观的差异与唐诗的审美思潮之变一、从崇尚自然天成到着重人工雕饰二、从重自由表现到重章法规矩三、从崇尚天才到崇尚积学功力四、从重情感气势到重诗歌形式五、从尚“虚”到尚“实”六、从意象疏朗到意象密集七、李杜审美差异的内因与外因第七章 李杜诗歌的地域色彩与唐代南北文风走向之变一、南方文化与文风奠定了李白的思想和人格基础二、北方文化和文风培育了杜甫的思想文化基调三、李杜诗风与南北文化和文风的交融四、李杜诗风之变与唐代南北文风走向之变五、地域文风的流动走向与时代精神之关系下编 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第八章 初盛唐与中唐文化思潮的转型一、唐代社会阶层、民族关系与经济文化的嬗变二、从策士、文士、名士到儒士三、唐代前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开放局面四、盛中唐之际是唐代文化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第九章 从盛唐到中唐文化价值观的转型一、盛唐人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取向二、李杜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三、杜甫务本致用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唐人的影响四、务实致用的文化价值观与中唐文化的转型第十章 李杜之变与文化人格的转型一、群体人格与个体人格历史溯源二、李白的文化人格与盛唐文化之关系三、杜甫的文化人格与中唐文化转型第十一章 盛中唐文士心态的转变与文士人格的互动一、盛唐人乐观自信的开放心态与独立自主的文化人格二、中唐人的忧患内敛心态与趋于群体的文化人格三、忧世与忧生——群体人格与个体人格的互动附录 不是幡动,是心动——试用接受美学的观点重新解读李杜优劣论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三)李七古随气喷涌,杜七古精心安排  胡震亨云:“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唐音癸签》卷六)胡氏这里提出的“以气为主”的“气”,当指的是创作的情感因素。“以意为主”中的“意”,当指的是创作中的有意的精心安排。胡氏的这个看法是符合李杜实际的。李白是个感情用事主观型的人,他任从情感的驱使来进行创作,他的诗多是凭着情感的冲动,脱口而出,随气所至,不假安排,事先对全诗的章法布局并未有一个统筹的精心安排,故谓之“以气为主”。而杜甫则相反,他是一个较理性的客观型诗人,对作诗是有意为之,杜甫的诗尤其是七古长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安排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都历历有法可循,故可谓“以意为主”。  李白诗最能体现“以气为主”的特点的,就是他的七古。现以《将进酒》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  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诗开头以黄河之水奔流东海,一去不返为喻,谓时光一去不返,人生如白驹过隙,青春倏然而过,早上还是满头青丝的一翩然少年,晚上就成了白发如雪的皤然一老翁了。这完全是慨叹人生短促的情感宣泄,由此忽转入对酒行乐上,因饮酒要花费许多金钱,因此又忽作放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既然不须为金钱发愁,那么当然可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地大嚼大饮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