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河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程爱勤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亚洲的两大古代文化体,古代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相应地,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原因,东南亚因其在古代中印交往中始终起着中介或中转的作用,也曾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极大注意。在佛教发展史上,无论在佛教发源地的古代印度,还是在汉传佛教兴盛地的中国,公元7世纪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就佛教的始创地古印度而言,公元7世纪以前是佛教的诞生、发展和繁荣期,尤其是公元4至6世纪,更是佛教的辉煌期、高峰期。公元7世纪以后,无论是佛教的大乘派还是小乘派都走向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了更多印度宗教派别的密宗。
内容概要
研究古代中印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东南亚地区在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是中外关系史和东南亚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书第一部分通过对早期东南亚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探讨了东南亚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探讨了7世纪前“怫教入华与东南亚”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7世纪前中国与东南亚问的主要交通线。
作者简介
程爱勤,1961年5月生,河南新乡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东南亚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
书籍目录
余序陈序前言7世纪前中印交往中的东南亚文化 一、早期“华南-东南亚文化圈” (一)原始族群问的亲缘与认同 (二)早期文化间的同源与共性 (三)早期“华南-东南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二、早期“印度-东南亚文化圈” (一)印度文化在东南亚的早期存在 (二)早期“印度-东南亚文化圈”的初成 三、中印文化登陆东南亚与东南亚文化的形成 (一)东南亚是华南文化早期南下的主要目的地 (二)东南亚是早期印度文化东输的中转站 (三)中印文化登陆与东南亚文化的形成 四、结语佛教入华与东南亚 一、佛教初传中国的几个主要观点 (一)先秦时期 (二)秦始皇时期 (三)前汉时期 (四)后汉时期 二、其他有关佛教人华的传说 三、论汉明求法与佛教人华7世纪前中国与东南亚问的主要交通线 一、西北通道与西南、交广通道的连接 二、南海通道(海上丝绸之路) (一)7世纪前以中国为东端的南海交通 (二)7世纪前东南亚在南海通道上的地位 三、西南通道(西南丝绸之路或蜀身毒道) 四、交广通道(安南-扶南-印度) 五、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按照公认的人类学理论,现今世界上存在的任何民族,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没有一支是由单一族群血统组成的。血统混合是各个民族形成过程中共有的基本态势,规模越大的、历史越悠久的民族群体,其血统的混合成分就越复杂。种族是以人类群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为区分标准的,而“民族是由血统与文化而合成”①的,这就是民族与种族在理论概念上的基本区别。古代中国原始居民的迁徙行为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如中国东北的移民大多来自山东和河北一带;甘肃、青海的移民则多来自河南、陕西一带;印支半岛和泰国北部、缅甸北部的移民则多来自云南、广西一带;东南亚海岛地区和泰国南部、缅甸南部的移民则多来自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移民态势各有特点,其间移民群体或有混杂,路线或有调整,但其基本态势是不变的。
后记
本书虽然篇幅不大,却花了我很长的时间。从开始着笔到今天付梓,算起来足足有15个年头了。究其原因:一是在下天资愚钝,对关键问题的认识过程太慢;二是在下的学术基础太差,对许多读过的史料要重新读、再三读,对没有读过的史料更要全力“恶补”。就这样,一读,再读,甚至数读;一改,二改,甚至数改;才最终成了摆在大家眼前的这个“玩意儿”。称其为“玩意儿”,对行家里手而言可能是自夸了。因为在笔者看来,只有经得住不断“把玩儿”的东西,才可以称之为“玩意儿”。如同一把宜兴壶,一块和田玉,一对梅瓶,或者是一段西皮流水,耐得住端在手中细细地品看,闭上眼睛慢慢地回味,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玩意儿”。此书耐得住“把玩儿”吗?称得上“把玩儿”吗?在下大汗。好在在下确实是将它当做“玩意儿”来伺候的,不计工时,不遗余力,才终成此物。想到这里,讨不讨得诸位的欢心,似乎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尽力,尽心,尽责,足矣!
编辑推荐
《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