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樊嘉禄,方晓阳,吴丹彤 著  页数:231  
Tag标签:无  

前言

  文房四宝是中国最重要的四种书房用品——纸、墨、笔、砚的总称。文房四宝制作技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世界文化宝库中闪亮的明珠。  文房四宝的制造和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使用研磨器研制颜料,用类似于笔的工具绘制装饰图案。早期的研磨器、颜料及书写工具可以看做是砚、墨、笔的滥觞。商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字的使用更加普遍,这类文化用具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殷墟甲骨上就有不少文字是用朱笔或墨笔书写的,有些是书写后契刻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笔”的象形字,可见当时笔的使用已较为普遍。砚石一类的研磨器皿也已经出现。墨还不是人工制造,多是采用天然石墨和其他天然矿物颜料。  在文房四宝中,纸出现得最晚。大约在西汉中期前后,纸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大规模用于写字作画则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在纸未被广泛应用于书写之前,简牍和缣帛是文房中必备的书写材料。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部的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三支毛笔、烟墨块和石质研磨器、竹简、木牍等。同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葬中也出土了毛笔、砚石、墨块及木牍等物。  东汉末期,纸作为文房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如当时的著名书法家蔡邕就喜欢用张芝笔、韦诞墨、左伯纸写字,足见当时笔、墨、纸、砚已经齐备。然而,笔、墨、纸、砚作为文房四宝,是晋代才定型的。当时的文人、书法家多把笔、墨、纸、砚相提并论,如晋代“书圣”王羲之《题卫夫人后》等。

内容概要

  我国文房四宝很早就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尤其是造纸术还传播到阿拉伯和欧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末以来,随着西方机制纸和自来水笔的传入,文房四宝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体上陷于衰落,只有少数地方仍有较好的发展。安徽的宣纸、徽墨、歙砚,浙江的湖笔、富阳竹纸,广东的端砚以及四川的夹江纸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书分别介绍纸、墨、笔、砚四种文房主要用品的历史发展和生产技艺,通过田野调查,突出当代文房四宝制作技艺的描述,以期达到留住手艺的目的。其中,造纸、制笔以及序言部分由樊嘉禄执笔,制砚、制墨部分由方晓阳与吴丹彤共同执笔。  除纸、墨、笔、砚外,我国古代其他文房用品还有很多,如笔筒、笔洗、笔搁、笔挂、笔掭、砚匣、砚床、砚山、砚滴、墨匣、墨床、镇纸和臂搁等等,制作技艺涉及玉石雕、竹木雕、陶瓷烧制等许多方面,受篇幅所限本书未加介绍。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造纸 一、纸的起源与发展    (一)纸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明清时期    (四)现当代 二、手工纸制作工艺    (一)宣纸制作工艺    (二)竹纸制作工艺    (三)楮皮纸制作工艺    (四)桑皮纸制作工艺    (五)藏纸制作工艺第二篇 制墨 一、墨的起源与发展    (一)墨的起源    (二)先秦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七)近现代 二、制墨原料    (一)松烟    (二)油烟    (三)其他颜料 三、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    (一)墨的分类    (二)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厂徽墨制作工艺    (三)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徽墨制作工艺    (四)墨汁制作工艺第三篇 制笔 一、毛笔的起源与发展    (一)毛笔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四篇 制砚

章节摘录

  第一篇 造纸  一、纸的起源与发展  (一)纸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纸的发明  在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中,纸的发明虽然最晚,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在此之前,中国人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笨重的竹简、木牍和昂贵的缣帛。植物纤维纸的出现不仅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而且为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造纸术初创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所知有关这一问题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史官编撰的史书《东观汉记》,可惜此书早已不存在。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后汉书·蔡伦传》中如下记载,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121年)发明的。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  对此,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人质疑。他们认为,蔡伦之前就有纸,蔡伦只是精工于前人而已。如唐代张怀瓘《书断》称:“汉兴,用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房四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扼要介绍了文房四宝的各种知识,还不错,但纸张不够好,导致图片不够精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