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江苏科技 作者:马戈//汪霞萍 页数:223
前言
“看故事·学象棋”系列丛书出版了。这套丛书包括三本,分别是《象棋妙杀·成语篇》《象棋妙杀·寓言篇》和《象棋妙杀·谋略篇》。应该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有创新和探索,这使我打心底里感到欣慰,并且很高兴能够成为这套丛书的第一位读者!象棋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在我看来,象棋是一个多元的载体,游戏,竞技,文化,仅仅是它承载的一部分。作为象棋的一个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我对象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作为智者的舞台,象棋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的特质,而其核心,就是“和谐”。这套丛书中收录的数百条经典成语、寓言和谋略故事,以及数百局精妙的象棋杀法,都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检验,是被历史的潮水冲刷后,留下的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结晶体。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想,这套书的出版,具有积极的意义。棋理和世理,本来相通。妙杀之所以妙,是它凝聚了棋手的智慧,它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还有意无意地揭示了某种客观规律、事物的内在哲理。而成语、寓言和谋略,也是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同样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同样揭示了某种客观规律,或者事物的内在哲理。在此之前,还很少有人把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关联的这么几种事物,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方式结合起来。
内容概要
呈现在您面前的《象棋妙杀(谋略篇)》,开辟了象棋教材的新天地,提供了象棋教育的新思路。它使象棋教育在原有的技术性的基础上,融入了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它和过去那种单纯从技术层面认识象棋的做法,显然不可同日而语。通过妙杀,小朋友们对谋略故事有了更形象的理解;通过成语、寓言和谋略故事,小朋友们对象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育效果,用一句成语来形容,真的是“双管齐下”或者说“一举两得”了。
书籍目录
第1局 出奇匿伏第2局 乘敌不及第3局 避实击虚(1)第4局 避实击虚(2)第5局 避实击虚(3)第6局 借风行船(1)第7局 借风行船(2)第8局 借风行船(3)第9局 将计就计(1)第10局 将计就计(2)第11局 将计就计(3)第12局 顺手牵羊(1)第13局 顺手牵羊(2)第14局 苦肉计(1)第15局 苦肉计(2)第16局 苦肉计(3)第17局 苦肉计(4)第18局 釜底抽薪(1)第19局 釜底抽薪(2)第20局 釜底抽薪(3)第21局 金蝉脱壳(1)第22局 金蝉脱壳(2)第23局 金蝉脱壳(3)第24局 调虎离山(1)第25局 调虎离山(2)第26局 调虎离山(3)第27局 调虎离山(4)第28局 兵贵神速(1)第29局 兵贵神速(2)第30局 兵贵神速(3)第31局 诱敌深入(1)第32局 诱敌深入(2)第33局 诱敌深入(3)第34局 出其不意(1)第35局 出其不意(2)第36局 出其不意(3)第37局 乘间击瑕(1)第38局 乘间击瑕(2)第39局 乘间击瑕(3)第40局 引蛇出洞(1)第41局 引蛇出洞(2)第42局 引蛇出洞(3)第43局 声东击西(1)第44局 声东击西(2)第45局 声东击西(3)第46局 关门捉贼(1)第47局 关门捉贼(2)第48局 关门捉贼(3)第49局 假痴不癫(1)第50局 假痴不癫(2)第51局 围魏救赵(1)第52局 围魏救赵(2)第53局 围魏救赵(3)第54局 瞒天过海(1)第55局 瞒天过海(2)第56局 上屋抽梯第57局 暗渡陈仓(1)第58局 暗渡陈仓(2)第59局 暗渡陈仓(3)第60局 乘虚而入(1)第61局 乘虚而入(2)第62局 乘虚而入(3)第63局 空城计(1)第64局 空城计(2)第65局 空城计(3)第66局 以逸待劳(1)第67局 以逸待劳(2)第68局 以逸待劳(3)第69局 欲擒故纵(1)第70局 欲擒故纵(2)第71局 浑水摸鱼(1)第72局 浑水摸鱼(2)第73局 抛砖引玉(1)第74局 抛砖引玉(2)第75局 按左击右,按右击左(1)第76局 按左击右,按右击左(2)第77局 连环计(1)第78局 连环计(2)第79局 正合奇胜(1)第80局 正合奇胜(2)第81局 正合奇胜(3)第82局 以迂为直(1)第83局 以迂为直(2)第84局 先发制人(1)第85局 先发制人(2)第86局 反客为主第87局 破袭战(1)第88局 破袭战(2)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乘敌不及”的观点,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提出的。在他的《孙子兵法》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要“乘人之不及”。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孙武认为,用兵作战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战术思想,那就是要乘敌人没有准备的时候,及时发起进攻,打他个措手不及。在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中,“乘”的观点是非常鲜明而突出的。所谓“乘”,就是“利用”。古人还有这样的说法:“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乘者,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焉耳。”这段话的意思,和孙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古代的军事家还总结出了十种“可乘之机”:“骄可乘,劳可乘,懈可乘,饥可乘,渴可乘,乱可乘,疑可乘,怖可乘,困可乘,险可乘。”实际上,在战争或战斗中,可以利用的机会并不止这些,但这些古代理论无疑对今天的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中,“乘敌不及”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作战的一方故意制造某些花样,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从而创造出“乘敌不及”的战机,迅速出击,一举制胜。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的军队打仗,在两军列阵之后,越王命令那些严重违犯军纪、犯了死罪的人在阵前自杀。这一行动果然引起对面吴国军队的骚动。吴国军队感到很奇怪,这些越国军人怎么啦?他们不打我们,却一个个横剑自刎,前面的士兵看了困惑不解,后面的士兵争相挤到前面来观看,这样一来,吴军的阵脚就乱了。越王见时机已到,令旗一挥,军鼓大振,越军如洪水猛兽,一下就把吴军冲垮了。
后记
应该说,把脍炙人口的成语、寓言和谋略故事与象棋中的精妙杀局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崭新的尝试,或者说,我们正在走着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但这件事还有它的另一面。象棋本来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之所以自成一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别开生面的分支,并不仅仅因为它为中国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不仅仅因为它具有健康益智的功能,并不仅仅因为它同时具备娱乐和竞技的特征,并不仅仅因为它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要以亿为单位来计算的全球爱好者。象棋里有车马炮,有兵卒,是不闻呐喊的厮杀,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战争出现了,和平就被打破了;和平出现了,战争就被终止了。这也是一对尖锐的矛盾,看上去非此即彼,无法调和,但象棋把它们包容在一起,而且包容得不着痕迹,这是一个令人称奇又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而被不少人淡忘或疏忽了的象棋艺术恰恰是关于竞争的无字天书,竞争的种种技巧和法门,在象棋里统统可以找到。象棋用什么来判别胜负呢?不是比谁的地盘到最后大一点点,不是比谁的子力到最后多一点点,象棋不算这种小账。它从来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它的锋芒直指对方最重要的目标:车可以给你,马和炮也可以给你,但是对不起,你得把老将留下。象棋的一个最简单的法则,再过一万年也不会过时,这就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抓主要矛盾”。前几年美国打伊拉克,整了不少新词,据说是最先进的打法,什么“精确打击”呀,什么“斩首行动”呀,被誉为“最先进的作战理论”。其实在中国人的象棋里,无论是“精确打击”还是“斩首行动”,都已经存活了2000年了。
编辑推荐
《象棋妙杀(谋略篇)》:看故事 学象棋 懂谋略一举多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