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风月

出版时间:2002-10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金梅 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塘是美的,美在它的小街长弄,美在它的小桥街廊,美在它质朴的民居,美在西塘人淳朴悠闲。  小镇是寂寞的,长期的寂寞。正是这种寂寞形成了西塘的恬静和内向,正是这种寂寞使西塘充满了诗情画意。  西塘,它寂寞,平淡而不闪光,但它是宝贝

书籍目录

寂寞的小镇(9) 平淡而不闪光,但它是宝贝(11) 凝固的古乐回响(17) 石头和它们的倒影(27) 街廊·雨帘(37) 水巷晕月(43) 小船摇过时间的长廊(47) 八十画翁西塘寻根(49) 乡土舞蹈民俗画卷(55) 西塘儒商的算盘(59) 南社的西塘社友(65) 片片杜鹃红家家得春光(71) 陈迹和往事(77) 瓦当纹花的文化(79) 穿过历史隧道——弄堂(83) 西塘与汾湖(89) 从东岳庙说开去(93) 乡情悠悠·古意今思(97) 对酒当歌(99) 渔光恋(103) 河边酒家(107) 平民文化和文化平民(113) 茶馆小调(119) 后记 我的西塘情结(123)

章节摘录

书摘    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针对建筑艺术或艺术建筑而言,那么在西塘的这些传统民居,那些普普通通的民宅建筑也是否属于此范畴呢?让我们到西塘走家串户,仔细地观赏聆听一番吧!    人类从穴居到建造房子室居,是一个质的飞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需要,对建筑的要求,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社会的统治阶层、宗教场所等,在中国还有府衙。人们发现这些由人类的智慧产生的建筑物,可以代表一种社会精神、代表统治者的威严,也可以象征神的力量和感召。因此,历代的帝王们对此非常重视,曾被西楚霸王焚毁的阿房宫规模之大,在两千年之前是难以想象的。那么中国的民居建筑呢?它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在宋朝以前,中国的民居还很简单,贫富的差异,官民的差异使一般老百姓的住处丰富不起来。一个城市里最好的建筑总是官邸和庙宇,这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图中的民居、商店等建筑都十分简陋,在它们的屋檐上甚至找不到瓦当。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在江南,连年的丰收、商贸的繁荣使城市和农村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大兴土木建筑一定规模和格局的住所成为时尚。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长期稳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江南的许多小镇依靠商贾崛起,成为大中型城市的卫星。现存西塘民居就属此类。    被百姓呼曰老房子的西塘民居,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从明、清到民国都有,展现了江南水乡历史进程和文化脉络。你站在环秀桥上东望,河南岸高低错落、色彩斑驳的小楼密密地挤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却又关系和谐、节奏自然。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主人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一座座立于河侧,在小河的流水托映下,奏出了西塘小镇的主旋律。    这种旋律毫不虚构,要是在雨天,雨点丁冬作声敲打瓦片,还有石板路的嘎嗒作响,还有你走进深深庭院时古人在你心中的吟唱,一种节奏缓慢的,仿佛还有洞箫声时隐时现在其之中的细细的、长长的音乐在你心上流过。    镇上的大户人家往往是前通街后傍河,依其规模称五进、七进或九进。所谓进,就是独立的一个单元,功能可以不同。因为镇小地贵,一家一户总是紧紧地挨着,而且都是狭长的纵式结构,不打弯。可能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缘故吧,这里有一句谚语:弄堂里扛木头——直进直出。所以这里的民居占地往往是狭长的条状,如原址西塘二院杨姓宅居为九进,地积长有近50米,宽却不到10米。    除了长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穿”或“串”,这个特点的形成很早,应在明代,因为明代的建筑、家具、服装等生活起居的风格都讲求一个“简”字。在镇上大多宅居,为三进以上的几乎每进的通道都在中间。如果每进门开,一眼可以望穿到底,中间不兴阻挡,当地语叫“直拱”,也就是说两手一拱可直接进去见主人。这是一种多么透明的处世之术!可是到了清代,“避”事顺行,什么都要讲究迂回,在建筑上也同样,进门要用照壁挡往行人的视线,穿堂的结构故意打弯,正门一般关闭,一般来客走边门,下人佣人走陪弄。因此,就有了与建筑物相贴的陪弄。可以说,在西塘凡有陪弄的民居,大多为清代建筑。    ……书摘(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我的西塘情结(后记)    据父亲说,祖父的祖父出生在西塘,我们家是从曾祖父的时代迁居到魏塘来的,到了父亲手里,在西塘的氏族还分给简陋的房产。由于我们不在西塘,长期出租又收不到房租,在文革后处理掉了。在西塘的韩氏家族也不少,中国第一代外交家韩古农、韩司农都是我的堂叔祖。可以说,我的根在西塘。    孩提时代,祖父曾带我去西塘走亲友,到了青年时代,高中毕业以后在干窑中学当代课教师,每逢星期天总是沿着宽阔的河,徒步宫塘虐九华里路到西塘;那时就对神秘莫测的西塘民居,无论是长长的陪弄,幽暗的居室,还有那种特有的潮腻腻的感觉,育着谁以形容的亲切。    文革时期,闲着没事,在西塘的几个友常约我聚首。我仃刁在老轮船码头东面的汶水漾中游泳,爬到停泊在那里的轮船顶上往河里跳水,臂撩清波,那种感觉至今不忘。    1984年,由我撰写的电视专题《银嘉善》和《水镇西塘》同时由嘉兴电视台开拍。在《水镇西塘》的拍摄过程中我几乎走遍了镇上每一个角落,仔细领略了这个典型江南水镇的独特风情。    当时拍摄《水镇西塘》的视角是写远离尘嚣的小镇上老百姓淡泊的生活。镜头里的人物有渔民、种花人,也有镇卜较有知名度的南社社员蔡韶声、书法家江蔚云和退休教师卓士浩,体现了西塘人浓厚的文化底蕴。此片在省台播出后还获了奖,这恐握是最早对外宣传西塘的片子了。从此以后,我开始了影视文学的写作,对南社和柳亚子在西塘的活动也发生了兴趣。对西塘昔日的文化人,尤其是长期经商的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也发生了兴趣。可以这么说,石塘的文化积淀是一种中国近代史上有听代表的儒商文化。我总觉得这些都是吴越文化在吾乡吾土的反映。    90年代初,周庄的知名度一下子高了起来。鉴于它也是个水镇,南社也曾在那里活动等情况,1994年我建议县政协文史委去周庄考察,此时的周庄旅游业还方兴未艾,张厅还尚未开发,可以说初见端倪。因为柳亚于、陈巢南等一班南社社员在周庄的活动与西塘相称,于是更因为周庄的民居建筑和水镇氛围与西塘也相似,我萌发了将西塘与周庄结成文化友好镇的构想。此建议首先得到了昆山文化局长著名画家颐鹤冲和作家、副局长陈益的赞同,周庄镇的领导也欣然同意。因为负责旅游开发的镇长早年是镇文化站站长,他们都是我的老朋友。可是,很多人对周庄已经显现出来的水镇风情不了解,生在宝中不知宝,对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西塘文化遗存并不认识。    1995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九五”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我提出可以开发西塘的旅游资源,而且举周庄为例,说明西塘完全可以依托大上海客源开发旅游,喊出了发展西塘旅游的第一声!从此时起,各级领导,日益重视,先后派员去周庄等地考察。    1996年的政协全会上,我又作了题为“关于开发西塘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列举了大量的旅游优势,取得了政协委员们的支持。由于西塘镇领导下了决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有力支持,一个全面开发西塘旅游文化资源的热潮终于掀起来了。在各路“神仙”的声声呐喊中,终于撩开了西塘占镇神秘的面纱,步入旅游世界。    1997年,我陪同上海作家协会一行15人来到西塘游览,他们曾提议我写介绍西塘的书,写以西塘的人文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我谈了自己的构想,想写中国当代儒商,中间插有南社主要人物的活动,反映古老的吴越文化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的特定的历史。        因种种原因将此事搁置,倒是应古吴轩出版社的老总之约写一本西塘的旅游书。于是,我重新整理手头有关西塘的资料,并对西塘文化积淀的几个重要方面,比如昆曲、宗教、酒文化、瓦当文化、船文化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将它们一一写入书中。为了写好此书,我差不多花去了整整一年的业余时间。  ……

编辑推荐

《西塘风月》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塘风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