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2-1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玉祥,马丽华 页数:8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它们的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既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也将越演越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美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我们出版这套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民居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
作者简介
李玉祥,1962年8月生于南京。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毕业。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硕士研究生,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编辑。
书籍目录
西藏的寺庙和居民寺庙 拉萨市 日喀则地区 山南地区 昌都地区 阿里地区 林芝地区 那曲地区民居 拉萨市 日喀则地区 山南地区 那曲地区 阿里地区 林芝地区 昌都地区本集寺庙和民居分布图
章节摘录
书摘 从民后形制上看来,区别较大的是高碉式建筑:从“石”旁的碉楼、碉堡,再冠以“高”的修饰,不用看图片,那形象也跃然而出了,那功能但小言自明了。川西藏区多布此类建筑,从《後汉书》记载看来,的确也有些历史了。我在藏柬的三岩见过这种石砌高墙民居。那地方的著名之点有二,其一是保持至现代的父系“帕措”组织;其二是抢劫成习和血亲复仇传统。坚固的碉楼可用於抵挡来犯之敌,高大多层次的室内空间也便於备战备荒,楼顶平台则可储备柴草。那地方世代打打杀杀,有一部流血的历史,直到近些年方才安居乐业。类似的建筑在西南边缘的科加村我也见过,一式的高墙小窗,与邻近的村庄大不同:问及缘故,当地人解释说,科加村地处中尼边境,交通要道,不得不加以防范。这类建筑的确是多功能的,底层作畜圈,二层以上作食宿起居之用。不过楼梯极简易,只用一原木凿坑而成。我们很不习惯,每一次上下部是手脚并用,狼狈之极。心想他们每天上上下下有多辛苦,可是人家不以为意,上下楼梯如履平地。 至於房子的内外装饰,则更是人有文章可做。从门楣、窗框、房梁、房檐到内外墙壁和室内摆设的藏柜、茶几、卡塾等等,煞费苦心极尽装饰之能事,而且图案繁多,色彩鲜艳,将本来简单的生活人为地添加了众多内容,使生活复杂化繁琐化也艺术化了;而且每一图形、每种色彩都各有来路和讲究,有宗教意味,但不全是藏传佛教,或主要的不是。影响雪域民间的,仍是古老的三界神观念。例如民居檐帘由白红蓝三色组成,即表示三界神在护佑;随处可见的经幡也是对三界神的长远供奉。对色衫的最早解释是:白色象征天上神,红色象征人间神,蓝色象征地下神。总之一个象征的世界,对於那些复杂图形的含意难以一一尽述。美化生活、赏心悦目之外,概而言之无非祈福忻运之意。在这片渗透了因果轮回、对来世充满向往的土地上,依然洋溢着对於今世生活的热爱之情。 既然涉及到神灵观念,不妨把神之居所也一并欣赏;在神灵遍布的西藏乡野间,神殿祭坛举目可见。外来游客走下舷梯,从贡嘎机场到拉萨,一路望见蓝天白云下经幡招摇,望见曲水人用白灰在山壁涂画的梯子,望见路逞、村旁、河畔、山顶、田间的袖珍建筑小房子,一切感到新奇。不经特别介绍,恐怕少有人能够得知它们的名称和功用,更不知它所指向的内容属於另一世界。 单就建筑角度而言,这类供砷小殿“丹康”算不上正式建筑物。它们只是村人百姓用石块泥巴不很讲究地垒砌而成,除少量涂以红、白色外,大多是本色的泥十石块。而且如今建造它的心态也与古人大不相同,可能更多地属於传统惯性和游戏心埋吧。因为乡间神灵的神性光芒在现代社会裏已大大地黯淡下来。 从前的藏地是众神的领地,神灵精怪不胜其多,各有所统又相互交叉。我曾仔细询问过若干村庄,详细记录过神灵谱系,并在《灵魂像风》那本书中不厌其详地罗列过。具体到一村、一家、一人,计有从世界公神到地方保护神、土地神、村神、家神、竈神、命神、出生神达抬几种之多;一些有名字的神履历尚清晰,另有更多虽有名目但来历模糊?最先隐去的大概是善面神,那种地方乇死後所变的“杰布神”;而怖厉朴“赞”则寿命要长一些;这就如同世间行善者总像是弱者无足轻重,而作恶多端的坏人影响更大些一样:百姓们虽在规定时间按时“煨桑”(祭拜香火)祭拜,但只是出於习惯而已,只说是可能有好处吧。 ……插图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