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上下卷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栋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外文学比较史》(简称《比较史》)这样纵贯20世纪100年,专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的巨著,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朱栋霖教授和他的团队勤奋耕耘近20载,全书分两部,第一部现代部分(1898—1949),出版于1993年,第二部当代部分(1949—2000)出版于2009年,共计234万字。《比较史》第二部与第一部写作时间相隔十余年,前者比后者显然有很大提高。第一部以断代为纲,沿用一般现代文学史的架构,虽然着重在外国文学的影响和比较,但仍然难以超越现代文学史现成的框架;第二部有了根本的改变,主要以有重大影响的国外思潮为纲,先介绍其来龙去脉,再谈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最后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回响,包括接受、误读、改造和变形等。例如讨论西方现代主义,先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知识层面、政治层面、观念层面、文化层面等各方面在中国的传播,然后,进一步讨论其哲学理念,如荒诞意识、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等的东方阐释,进而研究其在中国文学观念中引起的嬗变,最后在大量创作实例的脉络中分析西方现代主义给中国小说带来的变化,如变形与写意,象征和寓言,梦幻和虚构等。全书布局又不是全为思潮铺排所局限,而是挥洒自如:有时按时代排序,如五六十年代以苏俄文艺理论为主,80年代以现代主义为主,9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为主;有时又以有广泛影响的外国作家引领全编,如福克纳、萨特、卡夫卡、昆德拉等都独立成编,详细分析了他们对中国作品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类,也都有所兼顾。这样灵活的结构使重点突出,减少形式铺排,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最重要的是该书从跨文化研究的高度来审视不同文化间文学的“互识”、互证”和“互补”。所谓“互识”就是“把差异转变成对比”,如约翰·科布所说:“当这些元素以对比的方式相互关联时,它们之间的差异就使双方比各自单独的贡献来得更加有效。”人们也就“学会带着多样性在相互欣赏中生活”。如上所述,《比较史》相当深入地展开了西方思潮与中国文学在激荡中的对比,大大促进了这种“互识”。

作者简介

朱栋霖,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6月生于苏州市。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1981——1991年苏州大学中文系教师,其中1990年晋升教授。1991——1994年8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94年8月——现在,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委员。1991年年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998年评为“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组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曾任香港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曹禺的戏剧创作》(1986)、《戏剧美学》(1991)、《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1988)、《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989,主要执笔之一)、《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1993)、《文学新思维》(1996,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1999)首席主编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总主编。其学术论著先后十六次获国家级、部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朱栋霖主持的国家项目《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先后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

书籍目录

《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上卷》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二编 俄苏文学与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 第三编 西方现代主义与80年代中国小说 第四编 精神分析学与80年代中国小说 第五编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80年代以后小说 第六编 意识流艺术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 第七编 福克纳与80年代中国小说 第八编 萨特存在主义与新时期文学 第九编 卡夫卡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 第十编 昆德拉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 第十一编 后现代主义与90年代中国小说 第十二编 魔幻现实主义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 第十三编 黑色幽默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 下卷 第十四编 日本文学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 第十五编女性主义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 第十六编叙述学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叙述 第十七编西方现代主义与80年代中国新诗潮 第十八编荒诞派与80年代中国戏剧 第十九编表现主义与80年代中国戏剧 第二十编布莱希特与80年代中国戏剧 第二十一编梅耶荷德与90年代中国戏剧 第二十二编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基督教文学 第二十三编儒家文化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 …… 《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下卷》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 文革前十七年,“现实主义”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正式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前,我国学者还常用“无产阶级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等名称。直到毛泽东提出的“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出台,“现实主义”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两结合”虽然强调浪漫主义的成分,但是其毕竟还是标榜“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即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为主导。那个年代,政治运动和各种争论一直不断,其实都是围绕着对现实主义如何进行阐释而产生的分歧。除毛泽东以外,周扬、茅盾、冯雪峰、邵荃麟、何其芳等都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涵作出了他们的阐释。他们的一些真知灼见和一些理论失误也一并留在他们的理论阐释之中。 第一节 中国学者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阐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代表会师北平,于7月2日至19日举行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当代文学揭开了新的一页。 “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 第一次文代会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不过,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早在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就使用了“理想派小说”和“写实派小说”的称谓,这是我国较早区分浪漫主义与现实(写实)主义的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1915年在《新青年》第一卷第3号上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开始在真正意义上关注现实主义。

编辑推荐

《中外文学比较史(1949-2000)(套装共2册)》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独创性地论述,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中国当代文学。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探涉与描述中国当代文学新面貌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是去年冬为了写毕业论文特意买的,说实话,上下两本书130多,当时觉得挺贵的。但朱栋霖老师主编的书还是挺好的,我们大学的很多专业书都是他的。过去这几个月,看了书的内容之后,觉得挺值的。内容全面,注释详细,专业性有保证。纸质软硬适宜,翻起来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如果要全面清晰地了解中国当代的作家作品与外国文学的联系,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