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贾馥茗 页数:306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教育早已是尽人皆知的名词,教育工作者无不耳熟能详,教育论述也是汗牛充栋,可“教育学”却缺少“系统的”论著。也就是说,对教育的“根源”以及“理论与实用的认识”,分述得颇为详尽,却缺少通彻的论述,未曾把教育从本源到实施完整地汇成系统的专书,所以教育学三个字连用时,竟无法指出一本专书为代表,因为教育内涵包罗万象,要整理出系统来并不容易。 因为教育不似哲学般专注于理论探讨,而是理论离不开实用,否则将徒托空言,无补实际。有一个“实际”限制在前,教育便不能只做“纯学术”的讨论,于是便不得不把理论和实际相提并论。如此做很可能使论述的“学术价值”减色,但这是教育学命定的“特质”或“特征”,使之成为“学”的进程落在其他“学”之后,是教育领域中一直努力的工程。 另一方面,本来教育从开始就着重实用,而在实用上,一则是用法或有欠妥之处,一则是人类生活进步,教育也随之需要改变,故而始终重视实务,忽略了理论的系统整理,实务离开理论,而理论又不确定,难免治丝益棼。
内容概要
本书以教育理论为出发点,注重实际应用,能够给读者以务实有效的指导与借鉴。 本书旨在阐明对教育工作的确实认识,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陈述,避免只限于空谈理论。侧重于实践的道理和原则;在实践方面,以原理、原则为本,贯穿到应用上。实际即灵活运用。从运用中领悟技巧。才能得到教育实效。认识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极广,即使在教育一门中,也有多个科别,各有专著。本书提供一些线索,希望读者能对教育的整体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作者简介
贾馥茗,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获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教育博士学位。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名誉教授,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潜心教育学术研究,著作宏富,其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两岸教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认识的官能(一)感知作用第一节 视觉第二节 听觉第三节 味觉第四节 嗅觉第五节 体觉第六节 意识(consciousness)第二章 认识的官能(二)心理作用第一节 意向(intention)第二节 记忆(memory)第三节 想像(imagination)第四节 思想(thinking)第五节 直观(intuition)第六节 了解(understanding)第七节 初步观念(elementary idea)第八节 情感情绪第三章 心灵作用第一节 抽象思考第二节 清明的知觉第三节 语文概念第四节 判断作用第五节 意志力第六节 分化与统整第七节 欣赏第四章 认识教育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天文历数第二节 文学哲学和史学第三节 心理与自然科学第五章 教育的必须与目的第一节 是谁需要教育第二节 为谁而教第六章 学生的面相和心相第一节 学生的面相第二节 知道学生面相之后的认识第三节 学生的心相第四节 知道学生心相之后的认识第七章 教师的形象第一节 传统的教师形象第二节 现代的教师形象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调适第八章 教材的认识与运用第一节 初步教材的源流第二节 教材的相关名目第三节 教材在哪里入门第四节 教材的选择第九章 教学方法及运用第一节 中西传统教学状况第二节 教法的演进第三节 教学的新局面第四节 方法的变通应用第十章 教育环境与功能第一节 教育环境的普遍功能第二节 普及教育与实际教育环境的层次功能第三节 高等教育环境第十一章 教育的机动功能第一节 人员组织的基本信条第二节 组织中的职务分掌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第一节 研究方法问题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性质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重点结语——教育通观参考书目索引
章节摘录
现在一提到哲学,有人就会皱眉头,认为那是一门玄之又玄的学问,以为除了哲学家之外,人们很难懂得,其实这只是误解。哲学的确是思想家由思辨而提出的一些原则、道理或讨论;然而其内容并未超出人和人生,且兼及于自然以至宇宙原始,而现象界的自然仍然和人密不可分。首先我们要了解,哲学家也是人,自然关心人和人生。关心人便不免要了解人,从而探讨人;关心人生也就要探讨人生。从这一方面说,哲学是和人是十分接近的,则哲学家所说的便没有不能了解的理由。其次是在哲学家讨论人和人生时,离不开人的行为表现,即又进入人性和人心问题,同时还想知道人如何能有知识;这又和人生密切相关,因为人必须群居生活,每个人都要依赖别人以为生,就不能忽略别人的存在,从而出现了行为规范,而成了道德问题。再次是哲学家和众人一样,对大自然的奥秘存在着好奇,尤其想要知道宇宙的起源。从古以来,哲学家们苦心孤诣,都在为这些问题而反复思考,因为他们思考的领域相当广泛,后来的学者把他们思想的内容予以归类,整理出三大论点,成了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问题,或者说是哲学讨论中的三大系统。即是: 1.形上问题:探讨宇宙原始,即现象界最早的根源。 2.道德问题:探讨善恶是非兼及于人。 3.认识问题:探讨知识的真伪。 不过多数哲学家,尤其中国和早期西方的哲学家,并未严格地限于这样的系统。特别在道德问题和认识问题方面,常常离不开政治、人生、经济,以至教育。要记得早期哲学是统摄百学的学问,所以学教育不能不知道哲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