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平装)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陆静  页数:216  

前言

  狗年岁末,正值本人正式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成为“随园学子”时满十年之际,得知陆静的《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专着即将付梓,欣喜之余,不由得回想起一些往事。  1992年,一份凝聚着地理学界对世界未来发展深度思考的重要文件经国际地理联合会呈送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迅速在各国教育部门和相关人士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份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起草,题名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文件,简洁地申明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鲜明地强调了“国际教育和环境教育”是地理学对教育的最主要的贡献,强调了地理学“必须属于学校课程安排中的核心课程”,应该“在从幼儿园至成人教育各级水平的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曾经给国内地理教育界,特别是在地理教育一线辛勤耕耘并深感地位飘摇的中学地理教师们带来很大的鼓舞。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尝试和实践《宪章》所传递的地理教育理念。在近年来的国内环境教育活动中,中学地理教师始终属于最有热情、最为活跃的人群。然而对我而言,对这些情况真正有所了解还是在来南师大工作之后。此前虽然在大学地理学系呆了近20年,但是始终专注于环境演变的学术研究,对中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知之甚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恶化和显露的环境问题促使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地理研究者的环境教育责任,而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工作环境又正好提供了与中学地理教育联系的多种渠道。于是,就有了我与陆静围绕环境教育和地理教育问题研究的四年交往和合作。  陆静曾经担任过中学地理教师,取得地理硕士学位后长期在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工作,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九批特级教师,是当时南京市仅有的两位地理特级教师之一。

内容概要

  这份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起草,题名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文件,简洁地申明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鲜明地强调了“国际教育和环境教育”是地理学对教育的最主要的贡献,强调了地理学“必须属于学校课程安排中的核心课程”,应该“在从幼儿园至成人教育各级水平的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曾经给国内地理教育界,特别是在地理教育一线辛勤耕耘并深感地位飘摇的中学地理教师们带来很大的鼓舞。

作者简介

  陆静,女,1965年9月生,籍贯安徽省芜湖市。自然地理学博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教研室副主任、地理教研员。兼任江苏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作者在《课程·教材·教法》、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加了《品德与社会》、《环境教育》、《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多本教材、教师参考用书的编写,主编了高中选修教材《城市家园》,主持了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和发展状况一、国外状况(一)一般状况(二)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研究状况(三)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发展的研究进展(四)国外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特点二、国内状况(一)一般状况(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三)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状况(四)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状况第二节 本书的选题依据与意义一、选题依据(一)加强中学环境教育是国际环境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重要命题(二)结合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艰巨任务(三)与基础教育改革相结合是推进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新契机二、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一)探讨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二)探讨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三)探讨地理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的构建二、研究内容(一)国内外环境教育发展情况(二)中学地理课程体系与环境教育目标体系(三)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四)中学地理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的提高方式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一、研究方法二、研究思路三、研究框架第二章 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地理学理论基础一、地球表层系统理论二、人地关系理论(一)人地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二)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理论三、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理论(一)位置观点(二)人地关系的综合观点(三)区域分析观点第二节 课程论理论基础一、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一)学科中心论(二)学生中心论(三)社会中心论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一)言语信息(二)智慧技能(三)认知策略(四)动作技能(五)态度三、建构主义理论四、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第三节 环境教育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同释义(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三)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环境教育的影响(四)《21世纪议程》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行动的标志(五)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二、环境教育的课程理论与课程模式(一)环境教育课程理论(二)环境教育多学科与单学科课程模式(三)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四)派莫的整体综合模式(五)我国学者关于环境教育的观点本章小结第三章 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优势分析第一节 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环境和人地关系问题(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二、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凸显人口、资源与环境教育(一)地理课程标准对环境教育的总体要求(二)地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环境教育内涵三、中学地理课程内容贯穿人地关系主线第二节 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一、地理学科的跨学科属性(一)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二)地理科学的分类体系与地理知识的文理属性二、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三、中学环境教育的跨学科平台第三节 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一、基本功能(一)环境指向功能(二)融合渗透功能(三)多元化功能(四)主体化功能二、主要特点(一)以空间概念为载体展示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域(二)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阐明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三)以自然要素研究为基础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四)以人类活动分析为背景阐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第四节 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一、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教学形式以渗透式与主题式相结合(二)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三)教师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四)有效整合校外环境教育资源二、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形式化(二)随意性第四章 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解析第五章 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第六章 中学地理旅程环境的教学设计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师的环境素养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后记

章节摘录

  (一)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1.生活方式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均有着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其中,个人生活活动的方式称之为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这一定义中重要的是,根据个人的活动把生活方式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从活动的观点来把握生活方式。这种观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意味着,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各种条件下活动着的每个人所形成的东西,同时通过每个人的活动不断修正的东西。  从字面上看,人们很容易将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直接联系在一起,或认为生活方式就是消费方式。但广义的生活方式应包括生产的劳动生活和消费的劳动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活动的方式,即包括劳动生活和消费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方式。  消费生活是人为了生存,不断地消费生活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再生产的过程,而生活资料的产生离不开生活资料的制造,这种制造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活动制约、规定着消费活动,不同生活资料的生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生活的方式,同时人们的消费活动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生产活动方式。  2.生活方式与环境  追求方便、舒适的生活方式是人的权利。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能力的扩大,人的消费水准、消费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在人们考虑自己生活消费权利的时候,同时要意识到人同样有享受舒适、清洁环境的环境权。在一个人充分地、无节制地享用消费权时,同样应考虑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侵害了他人的环境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平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