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绍铭 页数:1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吃马铃薯的日子》不是自传文学,但既然涉及我个人一些经历,总可算作自传文字。我记下这段生平的用心,是为了励志。当然,今天香港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是云泥之别。但我相信,即使今天大部份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和生活都有改善,总还有一些人是个例外。《吃马铃薯的日子》,也就是为了这一类没有享受到父母或社会福荫的人。
作者简介
刘绍铭,广东惠阳人,一九三四年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六一年赴美,一九六六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一九六八年回港,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英文系。三年后,应新加坡大学英文系之邀,出任高级讲师。后又辗转回美,定居于威州Madison,为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现为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中文系主任。 主要着、译有:散文集《旧时香港》、《文字岂是东西》、《怎生一个闲字了得》、《情到浓时》,小说《二残游记》,专论《曹禺论》,中译欧维尔《一九八四》、以撒辛尔《 子金宝》、马拉末《伙计》,英文编译《含英咀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合编)。
书籍目录
1 童年杂忆2 吃马铃薯的日子
章节摘录
这书店的洋务大致分两种:一是处理外埠顾客的邮购信件,二是到银行 去办信用状等事宜。这差事要做得愉快,以香港的英文书院水准言之,得有 高中程度的底子。 天晓得,我到这家乌有书店上班时,正规的英文教育只有初一那年。即 使加上“谈生”式的感激夜读心得,仍无把握应付英文的八股文。但接线生 通宵达旦的生活不能继续了。再说,文书月人二百,虽然以工作时间来说实 在是因加得减,因为旧式生意人经营的店铺抱的都是这种宗旨——薄利多销 ,将勤补拙,所以铺面早上9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打烊,一年中除了农历大 年夜至初三那四天可以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是老板的。 我仍是硬着头皮去了。至少做梦的时间可以在晚上。至于能力是否胜任 ,决定走着瞧,一切兵来将挡。 这一步走对了。 且说我上班后第一个月,时间全花在查字典上。我买了好些“模范商业 尺牍”之类的八股英文手册,晚上同事鼾声大作时,自己挑灯揣摩。起先看 了,真是心惊肉跳,因为每隔一行,必出现一两个生字。 可是过了两三个月后,我对自己的信心大增。原来天下的八股文都一样 ,视之巍巍,就之藐藐,起承转合都有一定的公式。今天香港书信英文用的 是哪一套八股,已无缘得知,但在我当文书的时代,以“亲爱的”落款以后 ,动不动就要“抱拳奉告”一番(we beg to inform you that…)。 如果今天我回头再到乌有书店当文书,说不定我受不了八股之余,会做 些出人意表的事。记得当日有一北婆罗洲顾客以英文来信购买小学教科书, 信末附言竟有三个中文字:肉蒲团。原来他要我们趁货运之便,夹带一本天 下奇书给他。 当时我大概是以“小号缺货”作答的。今天如能让时光倒流三十年,复 件大概不会这么“等因奉此”,说不定会加一句:“已向南华寺代查,容后 奉告。” 商业信札和文件中,经常使用的生字实在有限。开始时我每天翻数十遍 字典,以后渐入佳境,举一反三。我学历不足,贸贸然地替人家办起洋务来 ,确是滥竽充数。但当时在香港政府搞“华务”的人,其学历虽然合格,其 文字却成为后人笑柄,“行人沿步路过”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就是政府 文员的手笔。 在乌有书店拿了两年薪水,我觉得非常心安理得。 两年的文书工作使我悟出一个道理:求学也要背水一战。如果我因自己 失学而失去信心,做事畏首畏尾,可能会在计程车公司终此一生。如果不是 为了要吃饭而不得不苦修实用英语,我日后绝不可能以自修生资格通过甄别 考试进入香港建智英专的第一届会考班,而如果会考落榜的话,就没资格投 考台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绍铭晚饭前总是先静静消受一杯杜松子配苦艾的马提尼鸡尾酒,浅浅一呷,造就了学术和艺术的一场厮磨:敷着薄霜的玻璃杯浮起柠檬黄的满月,荡漾的是英格兰树林的冷香和他笔下索菲亚·罗兰故乡的橄榄梦。那是刘教授吃过马铃薯的日子之后燃点一炉烟火的境界,跟他的文字一样动人,跟他的学问一样清幽。 ——董桥
编辑推荐
《吃马铃薯的日子》中的《童年杂忆》,成于八十年代,却可看作《吃马铃薯的日子》的前身。抚今追昔,吃马铃薯的日子,比起童年那段岁月来,并不算是什 折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也是值得的。 我想香港一定有不少与我童年经验相似的孩子。我希望他们看了《吃马铃薯的日子》,也会像我当年的决心一样:咬?牙,挣下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