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绍铭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大部分的稿件,是作者这两年来先后发表在报章上的文章。其余散篇,见《香港文学》和《文学世纪》。在文字身价贬值“玩残”的时代,我还笔耕不断,一来是为了经济收益,二来是积习难改。写作一旦成了爱好,终生也戒不掉。这年月,文字虽难再感人,但至少还能感动作者自己。有些当年刊在台湾地区报纸副刊的旧稿,事隔多年,我还不时拿出来翻阅,像重刊在本集的《怀念旧台北》是一例。这类旧作现在重刊,一来是为了重温旧时情;二来是今日的我,童心已尽,再也写不出这种文章来。集内有《写不过自己》一文,讲的就是这份心情。

作者简介

  刘绍铭,生于1934年,广东惠阳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大学 、夏威夷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现为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中文系主任。著有《文字不是东西》《吃马铃薯的日子》《一炉烟火》《烟雨平生》《二残游记》《曹遇论》等,主要译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传统短篇小说选集》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心中的长城文学细胞诗的功用成语与文字有关文化的联想有的是“支那人的机会”认同与执著同事·朋友金漆屁股入禅的境界轻薄文学阶级与民族第二辑 杂思录通人言兽语的年纪通识就是不偏食谢师宴两本坏书Mea Culpa《甲申年纪事》傅校长英伦名士录润笔沧桑名牌去中国的方法穿香水忽然天国似笑非笑爱富族的银字儿大散文识小魔鬼身材可读-bility匿名信最后的一个第三辑 我记得我的第一步童年今昔写不过自己我记得怀念旧台北第四辑 传香火读翻译·学英文夏志清的人文精神余光中的缪斯褪色的玫瑰过癞的凄艳传说比和尚更和尚“欧罗巴合众国”依然故妳张爱玲教英文身世悠悠的知音另类张爱玲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到底是中国人后记

章节摘录

  通识就是不偏食    以教育的观点看,“通识”就是要防止学生“偏食”。如果学生求知欲  强,兴趣范围广,应付功课之余,有把闲情寄托于课外书的习惯,那不需老  师指点,已得通识教育的要义了。  我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念大学时,外文系的学生除大一国文外,还要必  修中国文学史。因是文科生,你要毕业,非选修本科目以外的一些科目不可  ,如社会、经济、心理、历史、哲学或政治。用意就是防止“偏食”。四年  下来,本科生对本门的知识,所知也仅限于皮毛。跨系跨科去选修一两门课  ,能获益多少,更不能存奢望了。不过我相信,既要在“地球村”的现代社  会生存,对世事一知半解总比不知不觉好。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是一种专门学问,是学者专家才能深入讨论的  题目。不过我们门外汉,只消略识皮毛,也受益不尽。颜纯钩在《柯灵先生  的两封信》中透露,柯灵晚年要写的《上海沧桑》,一直搁着没有动笔,原  因是老先生不断为讨他序文以高身价的“朋友”所苦,几十万字的稿件一本  接一本地送上门来要他过目。柯灵如奉行机会成本守则,《上海沧桑》说不  定早已面世了。  《信报》近有王兼扬一文,说到香港商科毕业生求职面试时,对本科知  识的掌握都很有把握,但当谈到其他科目或常识问题时,应变和自信都明显  比外地毕业生逊色,他认为“缺乏通识和常识是其中主因”。  作为认识大干世界的门径来说,通识教育不能取代日常读报的习惯。跨  国大公司在香港招聘,如果老板是美国人,“考官”说不定会问,历来对Bi  g Business较“友善”的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通识、常识关乎我们的百年  大计。大学三改四,多了选修科的空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绍铭晚饭前总是先静静消受一杯杜松子配苦艾的马提尼鸡尾酒,浅浅  一呷,造就了学术和艺术的一场厮磨;敷着薄霜的玻璃杯浮起柠檬黄的满月  ,荡漾的是英格兰树林的冷香和他笔下索非亚·罗兰故乡的橄榄梦。那是刘  教授吃过马铃薯的日子之后燃点一炉烟火的境界,跟他的文字一样动人,跟  他的学问一样清幽。  ——董桥

编辑推荐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作者刘绍铭,著有《文字不是东西》《吃马铃薯的日子》《一炉烟火》《烟雨平生》《二残游记》《曹遇论》等,主要译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传统短篇小说选集》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