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书院讲录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马一浮  页数:355  字数:24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39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受聘为复性书院主讲,总持讲学事宜,复性书院设在四川省乐山县乌尤山的乌尤寺,风景绝佳。复性即复明仁义道德的善的本性。复性书院以讲明经术,注重义理,欲使学者知类通达,深造自得,养成刚大贞固之才为主旨。    书院从1939年9月开始讲学,到1941年5月停止讲学,前后共一年零八个月。之后,书院就专事刻书。《复性书院讲录》共有六卷,是马一浮先生对书院学生所讲之全部讲稿。其中,卷一是总纲,告诫学者为学之目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卷二至卷六对多部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深入、独到的阐释。

作者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绍兴长塘后庄人(今属上虞)。父游幕四川,生一浮于任所,寄寓成都。8岁始回绍兴。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13岁应县试,中秀才,为榜首。主考汤寿潜奇其才,招为婿。17岁成婚。

书籍目录

卷一  说明  开讲日示诸生  学规  读书法  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卷二  说明  题识  群经大义总说  论语大义一诗教  论语大义二书教  论语大义三礼乐教上  论语大义四礼乐教中  论语大义五礼乐教下  论语大义六易教上  论语大义七易教下  论语大义八春秋教上  论语大义九春秋教中  论语大义十春秋教下卷三  说明  孝经大义序说  孝经大义一略辨今古文疑义  孝经大义二释至德要道  孝经大义三释五孝  孝经大义四释三才  孝经大义五释明堂  孝经大义六原刑卷四  说明  诗教绪论   序说   《孔子闲居》释义  礼教绪论   序说   《仲尼燕居》释义卷五卷六马一浮先生年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凡我书院同人,固不宜妄自菲薄,卒安于隘陋;亦不可汰然自许,有近于奢夸。如是,则大行不加,厄穷不闵。持常以遇变,不累于物,而有以自全其道矣。  ——马一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复性书院讲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国人对儒学一直有着偏激和陌生,看看新儒家的观点和行动十分重要。
  •   真是一本好书!
    许久前见过此书,但那时纠心于西方各种现代理论!执迷难懂!
    近日,于朋友处忽然又见此书,发现书中所著竟然皆是自己近数年辛苦所悟之事!哭!
    借来复读,句句皆使我陶然!
    忙上当当搜查有无。所幸有售。然,囊中羞涩,不能立购!
    节食数日,得此。
    谢当当竟还有如此好书!
  •   不愧是大师!
  •   同学推荐的,在图书馆借阅过,不过,还是看的不过瘾,还是买了一本收藏。
    个人觉得是一本能让人受益匪浅的书
  •   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及思考
  •   《复性书院讲录》是马一浮先生对书院学生所讲之全部讲稿。据马一浮先生的门人袁心粲之女袁卓尔的回忆,“先生当年创办复性书院,本想开设四个讲座,即理学、玄学、义学、禅 学。除自讲理学外,敦聘谢无量先生主讲玄学,熊十力先生主讲义学,禅学暂缺。但谢无量谦辞不就;十力先生开讲两月,因故中途离去。所以最后仍然只剩太先生独立支撑,专讲六经大义”云云。
      
       这里所说的“六经”,即“六艺”,也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马一浮先生对”六艺“推崇备至,认为“六艺之教,通天地、亘古今而莫能外也。”“六艺”是孔子之教,一切学术之源皆出于此。它不仅是国学的代表,统摄一切学术,而且也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代表,统摄一切西来之学术。这是马一浮先生儒学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关于“六艺论”,《复性书院讲录》卷二之“群经大义总说”、“论语大义”篇,大师已经有所阐释。但我在阅读《马一浮评传》一书时,发现其对马先生“六艺论”的分析更为详尽、全面、系统,现摘录如下:
      
       “何以言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约为二门:一、六艺统诸子;二、六艺统四部。”对此,马一浮先生一一作出论述——
      
       一是六艺统诸子的问题。“《汉志》所记九流十家,举其要者则为儒、墨、名、法、道五家。其中墨家‘节用’、‘尊天’、‘明鬼’皆出于《礼》,而其‘短丧’则又与礼相悖;墨子非《乐》,而其‘兼爱’‘尚同’实又出于《乐》,故墨子之于《礼》、《乐》,是得少失多也。”名家“如惠施、公孙龙之流,虽极其辨,无益于道,可谓得少失少。”“法家往往兼道家言,如管子《汉志》本在道家,韩非亦有《解老》、《喻老》,自托于道,其于《礼》、于《易》,亦是得少失多。”“道家统于《易》,老子得于《易》为多,而流为阴谋其失亦多。庄子语得于《易》为多,但其无端涯之辞。不免流荡,亦是得多失多,《乐》之奢也。”因此马一浮先生得出论说:“观于五家之得失,可知其学皆统于六艺”矣。
      
       二是六艺统四部的问题。他认为:按经、史、子、集四部划分传统学术是一种图书分类法。应该仿佛学书目“定经部为宗经论和释经论二部,举凡六经、《论语》、《孟子》以及儒家经典释读为《说文》、《尔雅》等,皆可分别编为《宗经论》和《释经论》。史部自司马迁《史记》以降,凡编年记事皆出于《春秋》;多存论议者则出于《尚书》;记典志者出于《礼》。此则知诸史悉统于《书》、《礼》、《春秋》,而史学之名可不立也。子部已见‘六艺统诸子’。集部文章体制流别虽繁,皆统于《诗》、《书》。”因“诗以道志,书以道事,文章虽极其变,不出于此二门。”“一切文学皆诗教、书教之遗,而集部之名可不立也。”
      
       关于“六艺”统摄一切西来之学术的问题。马一浮先生认为:“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之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之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因《易》明天道,凡研究自然界一切现象者皆属之;《春秋》以明人事,凡研究人类社会一切组织形态者皆属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此最知。宗教虽信仰不同,亦统于《礼》,所谓亡于礼者之礼也。哲学思想派别虽殊,深浅小大也各有所见,大抵本体论近于《易》,认识论近于《乐》,经验论近于《礼》。”他认为西方学术尽管学科分类日盛但均可归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二途。而就其研究对象看,亦都可以说属于儒家六艺之学。
      
       基于上述认识,他确立了儒学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理解,并提出了儒家文化教育为人类文化的学术方向。他说;“诸生当知,六艺之道是前进的,绝不是倒退的,切勿误为开倒车;是日新的,绝不是腐旧的,切勿误为重保守;是普遍的,是平民的,绝不是独裁的,不是贵族的,切勿误为封建。”又说:“学者当知,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唯其可以推行于全人类,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至高;唯其为现在人类中尚有大多数未能了解,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特殊。故今日俗弘六艺之道,并不是狭义的保存国粹,单独的发挥自己民族精神,而只是要使此种文化普遍的及于全人类,革新全人类习气上之流失,而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尽己之性,尽人之性,方是对人之感德大业。”
      
       最后,马一浮先生还提出了如下的豪言壮语:“吾敢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阅读这些文字,我一方面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精妙绝伦之文化而感到万分自豪;另一方面目睹时下人心浮躁、烦恼横生,物欲横流、经济至上,环境恶化、自然破坏……如此种种,竟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填塞于胸。依佛家言:“铁鸟当空时,就是末法时代到来”,中华文化真的能振救人类于五浊恶世么?
  •   书的内容很喜欢,不过这次发给我的书有点旧,像是积压的……
  •   初读、粗读、再读、细读,有收获。
  •     “今时学者通病,唯务向外求知,以多闻多见为事,以记览杂博相高,以驰骋辩说为能,以批评攻难自贵,而不肯阙疑阙殆。此皆胜心私见,欲以矜名哗众,而不知其徇物忘己,堕于肆慢,戕贼自心。故其闻见之知愈多者,其发为肆慢亦愈甚,往而不返,不可救药。苟挟是心以至,而欲其可与入理,可与立事,可与亲师取友、进德修业,此必不可得之数也。今于诸生初来之日,特为抉示时人病根所在,务望各人自己勘验,猛力省察,无使疮疣在身,留为过患。须知“敬”之一字,实为入德之门,此是圣贤血脉所系,人人自己本具。德性之知,元无欠少,不可囿于闻见之知遂以为足,而置德性之知任其隐覆,却成自己孤负自己也。圣人动容周旋莫不中礼,酬酢万变而实无为,皆居敬之功也。常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起灭不停,妄想为病,皆不敬之过也。程子有破屋御寇之喻,略谓前后左右,驱去还来,只缘空虚,作不得主,中有主则外患自不能入。此喻最切。主者何?敬也。故唯敬可以胜私,唯敬可以息妄。私欲尽则天理纯全,妄心息则真心显见。尊德性而道问学,必先以涵养为始基。及其成德,亦只是一敬,别无他道。故曰:敬也者,所以成始而成终也。”
      
       ——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
      
  •   走火入魔
  •   大家!
  •   现今仍是如此
  •   功夫都在一个“敬”字,不过着实不易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