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 勒内·韦勒克,[美] 奥斯汀·沃伦 页数:398 译者:刘象愚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西方的文学理论,是一项专门的学问,甚至有人认为: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文本”,应该精读。然而中国学界近年来对于这门学问却是一知半解,有的人往往从译文中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自作主张“演义”一番,因此错误百出,贻笑大方。这个“乱成一团”的现象,必须由行家和有识之士一起来补救。我并非西方文学理论的专家,只能把个人经验诚实道出,公诸同行。记得多年前初人此道时,也的确痛苦不堪,买了大堆理论书回来,却不知如何着手。我本来学的是历史,后来改行教文学,时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界刚开始吹“法国风”——福柯和德里达的著作逐渐被译成英文出版,而“解构”(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也开始风行。不久又听到有所谓“耶鲁四人帮”的说法,其中除希利斯·米勒和哈特曼等人外,尚有一位怪杰保罗·德·曼(Paul de Man),他的那本反思理论的名著《不察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lght)几乎人文学者人手一册。我买来一本看,也不甚了了,只是觉得美国人文学界已经开始了另一个“转向”(paradigmshift)——从“结构”到“解构”,从人类学到语言学。然而这个“转向”背后的历史是什么?是否也有一个“谱系”(genealogy)可寻?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有关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著作,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构筑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文学理论架构的传统模式。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出版以来,即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全球范围内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学生的欢迎。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全国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
作者简介
勒内·韦勒克 (Rene
Wellek,1903~1995)生前任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衣阿华大学、布拉格大学和伦敦大学。著有八卷本《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奥斯汀·沃伦 (Austln
Warren,1899~1986)生前任密歇根大学英语教授,在多所美国大学执教过,出版过著作多种,如《新英格兰良知》等。
书籍目录
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一部 定义和区分
第一章 文学和文学研究
第二章 文学的本质
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第四章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第五章 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
第二部 初步工作
第六章 论据的编排与确定
第三部 文学的外部研究
引言
第七章 文学和传记
第八章 文学和心理学
第九章 文学和社会
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第十一章 文学和其他艺术
第四部 文学的内部研究
引言
第十二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十三章 谐音、节奏和格律
第十四章 文体和文体学
第十五章 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第十六章 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
第十七章 文学的类型
第十八章 文学的评价
第十九章 文学史
参考书目
索引
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到斯宾塞和达尔文,进化的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老的有机进化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重要的两点是物种(同时运用于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在对上述三种进化观做了详尽的探讨之后,韦勒克进一步对这三种进化观在德、英、美、法、意、俄等国中的具体体现做了进一步的考察。德国学者把这三种进化观交织混杂在一起,施泰因塔尔和拉扎鲁斯写的论“民族心理学”、狄尔泰和舍勒写的论德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著述是其代表。英美学者采用多是达尔文和斯宾塞式的进化观。《诗的起源》、《文学的进化》正是体现这类观念的代表作。英国学者西蒙兹在其《莎士比亚以前的英国戏剧》的序言中明确宣称要把这种“进化论的原则运用到文学艺术中”;在新西兰的英国传教士波斯奈特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一书中充分运用斯宾塞的进化观,把文学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由氏族文学到城邦文学再到民族(国别)文学最后到世界文学的演变过程。法国学者泰纳提出著名的文学发展“三要素”说,基本上是黑格尔式的。他认为文学的进化是总的有机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文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原因,即时代、种族、环境的因素。文学发展演化与社会历史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布吕纳季耶认为文学进化中时代因素比环境和种族的因素更重要,真正推动文学前进的是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作品对作品的影响。创新是改变文学发展方向的标准,而文学史则要标定这些变化点。他还认为,文学类型的演变类似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这样他就把黑格尔和达尔文的两种进化观结合起来了。到20世纪初,法国理论家柏格森和意大利理论家克罗齐不赞成布吕纳季耶的观点。
后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的修订大抵类似整容美容之类的事。从“整”的层面看,不外是纠偏矫枉,去冗补缺一类;从“美”的层面看,则多是增光添彩,整旧如新,变平凡为艳丽一类。当然,整容美容重在外表,而书籍的修订则以内涵为主。但即使修订内容,依然离不开“整”与“美”这两条路径。本书的修订是以20年前三联书店出的第一版为基础的。修订工作既有“整”的一面也有“美”的一面。我们首先订正了原版本中的误植、误印、错译、漏译等处,可算纠偏矫枉;我们还进一步统一了译名、增加了译注、将索引的页码由原书页码改为译本页码、把书末的原注变为页脚注,同时还撰写了一篇较长的导读性文字代替已过时的原译序,并在封面设计、装帧版式等外观方面做了改进,这些应该算是增光添彩。现在修订工作已经完成了,然而,究竟“整”得如何,“美”得如何,那就得请读者大众来评判了。本书的译者还是原来的四位。第一版分工的情况是:刘象愚负责序言、第十章至第十五章及其原注,邢培明负责第十六章至第十九章及其原注和索引,陈圣生负责第一章至第六章和第一章至第九章原注,李哲明负责第七章至第九章。由刘象愚统一校订并做译注。这次修订由刘象愚承担。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席云舒先生和杨兆鑫女士为本书的修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此说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蕴涵了海量的信息,繁杂的材料被型有效地组合,行文简洁兼之针对性极强的分析,与传统的此类著作迥然不同,此书值得每一个学术图书馆收藏。 ——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
编辑推荐
《文学理论(修订版)》:教育部高教司推荐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