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险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英)威廉·冈特  页数:286  译者:肖聿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冈特身为著名学者兼画家,在文学和美术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造诣。在本书中,他以翔实的史料、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美术与文学领域的面貌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以唯美主义的产生、发展、高涨、分化的全过程为主线,比较详尽地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艺理论家、画家、作家、诗人以及重大的文艺现象、重要作品和艺术流派。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弥漫欧洲的思潮第二章 集聚力量 一、“穿衬衫帮”与“无衬衫帮” 二、亚瑟王宫廷的美国佬 三、疯狂的诗人 四、宝石般的强烈火焰 五、客厅里的深挚感情 六、咖啡馆社交界第三章 战斗 一、先知的判决 二、证人席上的花花公子 三、刻毒时期 四、唯美狂 五、快乐、严肃及其他第四章 崩溃第五章 劫后 一、世纪终结的终结 二、认真之困难 三、洗心革面 四、爱德华时代第六章 新时代的起点结语附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的历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喜欢唯美主义。想要溯源,必须读原典,虽然我不懂法文,但是汉译本也是可以接受的。马上就要卖完了,抓紧时间买一本来。
  •   特价的时候看到。其实本来吸引我的是另外一本书。和这本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是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威廉•冈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潮流”三部曲。可惜那本已经没货了。所以买了剩下的。
  •   先不论这本书的内容如何.但从作者介绍中应该得知作者是有一定的文学功底的,文采优美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被翻译的还是有些差强人意.才读到第三页,就被频繁出现的"了"破坏了美感."了"太多了,读起来,会有种被咬掉舌头的感觉.
  •   这套小书,可以了解西方学者的一些思考,很有启发。
  •   比初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版)翻译质量提高较多----,遗憾书中无配图。
  •   印刷还可以。但是还没看。不错。
  •   一次过买了好多,还没细看这本,感觉不错
  •   以前在朋友那里看过,是很早的版本的,今天终于拥有自己的了。
  •   价格合理
    期待更多此类图书
    文笔很好
  •   这种书就是有点贵,内容还好。
  •   纸质印刷都不错,看了序言,喜欢
  •   印制不错,纸质稍厚,有些轻
  •   么么哒
  •   一套三本不错
  •   挺好,挺有用。
  •   喜欢那些传说 画家的传奇
  •   容易让人误解,与美的历程有点相似,但是鱼目混珠
  •   还以为会有很多插图,其实是一本讲艺术理论的书。有点专业,不过也可以看。
  •   还不错的一本书吧,很长知识。
  •   书里面没有图片,不感觉书好
  •   内容扎实,对于获取知识有意义
  •   帮同学买的,他说很不错
  •   很厚,争取早点都看完了,喜欢
  •   搞活动买的。豆瓣评分还不错。
  •   内容不错,就是纸张差些
  •   三部曲之一,收藏待读
  •   构思还不错,在讲述唯美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穿插了对几个唯美主义代表性人物的性格,事迹,生活的描绘,语言颇为辛辣;个人认为不足之处在于这本书的翻译不是那么地尽如人意,有很多地方翻得不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给阅读造成了一点点障碍;在对唯美主义各阶段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没有用简练明晰的话语,总体来说还是适合对唯美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作为一种补充的趣味的阅读更能使人受益匪浅。
    本书的作者在最后也明确表达了对唯美主义的看法----得不偿失,未切中要领
  •   唯美主义者自身并不一定完美; 但他们的确是拥有完美的痛苦和幸福的一群。
    这本书通过作者的努力,承现了19世纪后期开始的这个美的历程。
  •   看到打折才买的,讲述美学史历程,很不错的,很受启发!
    建议喜欢文学的朋友仔细看看。
    增加美学修养啊!
  •   这本书没有我想象得好
  •   书挺厚,但是纸不是很好的那种,一般吧!
  •   结果看的时候,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
  •   一本非常一般的书,只是大概的简介
  •   不太好,一张图片都没有,买时不是这样的
  •     新版把旧版的插图都去掉了,但是念在他们把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和拉斐尔前派的梦一起出了也还可以原谅
  •     有时候,对一本好书的思念竟是那么得绵长。
      
      1999年,在武功大图书馆的一个犄角旮旯,我扒拉出一本书:橘黄色的封面,维多利亚式的绘图底纹,很古典的字体,写着:美的历险威廉.冈特。
      
      应该是八十年代初,国内大量引进国外思潮的时候出版的好书,只是后来很少有人看,很多书也就只出版了一次,再未见到再版。
      
      我是怎么读完它的?在破旧宿舍的床上,蜷缩在棉被里,就着一展破台灯,有滋有味地读她,记得跟我对床的丫头正在读《张爱玲全集》。
      
      我惊诧于冈特笔下的那个时代的唯美主义者,奢侈放荡,矫揉造作,如此疯狂,又独树一帜。他们傲慢,自恋,又爱夸夸其谈,不停地叫骂,论战;却有着难得的真诚,甚至孩童般的天真。尽管王尔德,惠斯勒,波德莱尔,罗金斯,配特........,他们各个都才华横溢,个性鲜明,但他们“为艺术而艺术”的行动从喜剧变成闹剧,最终以王尔德的败诉为标志变成了一出悲剧。
      
      冈特写得太好了,一本文艺书却把我深深地带入当时的场景,以至于,我那时常常叹息,历史无法改变,对天才的摧残总是让人扼腕,假使他们都活在现在的社会该有多好!
      
      那时正好在帮系里的一个老师带英语专教的课程,书中有一篇文章是讲罗金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另一篇则讲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装饰,我借着课上的时间把冈特书中写到的关于罗金斯的故事讲给了学生听。出乎我的意料,在第二次课上,学生们居然说,老师你再给我们讲点故事吧。我推荐了这本书,不过,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真的去借。我知道现在愿意看书的学生很少了。
      
      后来上班了,到了工作岗位后,我又跑到交大的图书馆查这本书,可惜,交大图书馆没有。后来到北图查,有是有,但只能借,自己始终不能拥有。曾一度有黑书的打算,最终没有成行。
      
      于是我就定期search,希望有哪天突然找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可以买到一本,哪怕是本旧的都可以。
      
      去年刚到美国不久,突然在网上发现了一个网页,提到可以邮购此书,兴奋致极,忙不迭拜托北京的好友帮忙购买,可是忙来忙去,发现此贴乃旧贴,此书也不再提供,再次叹息良久。为什么这么好的书就没有再版呢!
      
      今天突然又念起这本书来,决定到yale的图书馆里搜搜,顺带到狗上再逛逛,天哪!以前输入“美的历险 威廉冈特”后,有效链接寥寥无几,今天却是513,000条,而我竟然惊喜地发现,她再版了!
      
      因为对此书的喜爱,我将会记住出版她的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在这里对该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该出版社还出版了冈特的另一本书《拉斐尔前派的梦》。
      
      我终于可以在七年的思念后,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美的历险》。
      
  •     美是无所不能的吗
      
      
      上个世纪末叶的欧洲,一群常聚集在咖啡馆和小酒店里的“波希米亚人”,以美的名义发起了一场运动,这伟大的历险像一把火,驱开了世纪末笼罩欧洲上空的阴霾。
        那时候的欧洲时局,后来的文化史家是这样论述的:“一个耗尽元阳的漫长战争偃旗息鼓了……在旧制度的废墟上,病怏怏的欧洲正身着昔日盛装的残片,战战兢兢地憧憬着朦胧的未来。”(威廉·冈特《美的历险》)最初弥漫在废墟上空的是一股绝望的情绪。一场为了理想的革命落了个不光彩的结局,本来应成为天才的庇护者被砍掉了脑袋,理想主义者陡然发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理想异常匮乏的年代。于是,一群年轻的、贫穷的艺术家,那些梦想建立伟业的家伙,在“美”的名义下聚在了一起,宣称“美的欢乐仅仅在于美本身”。革命最初的冲动变成了浪漫的越轨和无法无天的行动。政治的绝望转变成了艺术上的叛逆,最后又在美的幻雾中看到了心灵的麻醉和抚慰。
        透过时间的迷雾,我看见了波德莱尔,他整洁,入时,他的嘴角轮廓柔和而略带嘲讽,就像是列奥那多·达·芬奇一张画上的样子。背景是19世纪的巴黎,彼摩当大楼的一个客厅。巨大的大理石壁炉架上摆着一只镀金座钟,四面墙上挂着油画,画着淫荡的潘神正追赶美丽的宁芙们。这场景已经暗示着,著名的“恶之花”将从他的手中生长。一朵朵飘零的玫瑰,变成了撩人感官的肢体的局部,飘在彼摩当大楼的细木工家具上空—这些美得惊心的诗歌,诞生于1857年,是他对自己的健康和命运探索的结果。
        还有爱伦·坡,从他《厄舍府的倒塌》这篇情景怪异的小说里,我发现了他对书籍、香气和醇酒的特殊鉴赏力,也发现了他对那些反常的、超自然之物的理解。这个悲剧的灵魂,酒瓶的奴隶,在恍惚中做着离奇的梦,又把梦生发为杰作。还有戈蒂耶……
        他们在生活的泥沼流沙中闯出了一条获得内心感受的道路,这条路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他们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一群“审美的人”,宗教、道德、政治原则已不再引起他们的兴趣,审慎的思考与深刻的思想变得毫无意义,跟无拘无束的创作实践毫不相干。而为了“美”,即使主动去作罪孽的殉葬也被看作是一种殉道行为。
        渴望感官享受,把艺术作为与日常生活脱离的东西悉心爱护,这一切成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在上个世纪末风靡一时的潮流,并跨过狭长的英吉利海峡,掀起了一场“唯美主义”的杂乱的运动。
        这场运动在90年代达到了高潮,但由于缺乏伟大的思想情感,缺乏生活的根基,它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落在了个人中心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一切必然会成为引人注目的行为方式,甚或惊世骇俗,这就暴露了它自身是“有罪的”。美,果真是无所不能的吗?艺术家有权凌驾于他人之上、善恶之上吗?声名赫赫的唯美运动是不是一件掩盖个人为所欲为的外衣—甚至是不是在怂恿个人的放荡呢?
        它不同于东方艺术,是那种小心翼翼的、素净的小花,趣味回避了深刻,也回避了对自身的戕害。它是一朵怒放的伤花,在惊世的美艳中断送了自己。1895年4月4日,不管王尔德—这个热爱百合花和向日葵的艺术家—在法庭上如何振振有辞“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只有写得好的和写得糟糕的,美感是人类最高级的感受”,他还是被法庭处以两年监禁,理由一是他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不道德和污秽的”,二是他是个同性恋者。这已是唯美主义运动在聚集、高潮之后必然的崩溃。唯美的花瓣枯萎了,随之而来的是匿名的黑暗。其实早在1873年,当魏尔伦在酒后把枪口对准兰波的时候,唯美主义运动的前景已昭然若揭:极端颓废的体验使美愈加眩目,但不惜一切代价的感官探索变成了自作自受的苦修。这场运动的全部结果,是艺术家们得到了一粒美的晶体,但它能与艺术家们毫无意义的生命消耗相抵吗?
        这场运动的结局是难堪的:
        王尔德丧失了写作能力;
        惠斯勒在运动之末成了一个性情乖戾的老头子,终日沉溺在无聊的争执中;
        兰波成了一个军火商,不再写诗,在1891年过早地夭折了;
        魏尔伦安心地颓废,并把它演绎成诗意的象征,最后在人们对昨日文学之花的嗟叹声中,在苦艾酒圣洁的芬芳里,告别了人世……
        美,是无所不能的吗?
        上个世界末的这场运动是一场悲喜剧,它由一群演技高超的演员竞相登台演出,但结局却一点点地背离了初衷。100年过去了,技术的幽灵已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一点点地毒化我们的心灵,我们要解放,就要历险。用什么来抚慰心灵并点燃活下去的信念之炬?抵达理想生活前景的诺亚方舟又在何处?钟声滴嗒着,又一年慢慢地走远了。
      
  •      19世纪中叶的法兰西,正处于第二帝国的夕阳斜照之下。战争时期一度在街头洋溢的民族激情,已经偃旗息鼓。巴黎仿佛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路昂大街和平时一样,到处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夜生活空前地繁荣起来,而城市似乎还未意识到弥漫在底层的危险情绪,必将以另外一种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缝隙里:由咖啡馆里的密谋、飞毛腿式的传单以及面对面的街垒战术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即兴革命,暗和着巴黎夜幕下的煤气灯散发出来的昏暗光晕,透露出大城市梦魇般的经历。在酒精和大麻的刺激下,街头革命被悄悄拉进日常生活的内室里,演绎成一场盛宴风格的精神冲锋。
       “盛宴”一词源自中世纪末期,巨人卡冈都亚和有关他饕餮大餐的传说被四处传颂的时代。它向人们昭示着农业文明所能创造出来的最为辉煌的胜利:一种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能无比丰盈无比自足的生存模式。现在,唯美主义者却将这座罪恶之城重新挖掘出来,并公然贴上了他们审美理想的标签。不难想象,卫道士们站在德拉克洛瓦的绘画和王尔德的《莎乐美》面前所感受到的愤怒,而先锋艺术家们却在另一条战壕上欢呼纯粹之美的时代的来临。
       唯美艺术家们对奢侈品和怪诞之美有着非同寻常的偏爱,他们无疑是一群盛宴文化的真正继承人,而此时的盛宴不再是有关帝王奢华无度和末世来临的不祥寓言,只是一场在眼花缭乱的物质展览和被过度刺激的视网膜之间衍生起来的精神排泄。视觉在这一过程中占有无可企及的重要地位。在波德莱尔的大部分诗歌中,视觉给予他的灵感远远大于其他感官。“你们的眼睛,像商店的橱窗一样被灯火装饰得金壁辉煌。”漫步于巴黎黄昏的街道上,波德莱尔带着革命者的激情建立起了一个迷幻的视觉王国。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贵族的品味”:某种随着那个阶层即将消失的对事物细致而怪诞的感受力。印度大麻的香气、装饰华丽的阳台和猫一样易变的女人,所有这些“与众颠倒的口味”都能投其所好。唯美艺术家挖掘出的不仅仅是作为象征的所多玛,他们的确找到了工业时代抒情的奥秘———艺术的微观革命。
       因此,唯美者堪称是第一批真正的城市艺术家。当浪漫派诗人还在热情讴歌田园与山林之神的主题时,大地的芬芳、色泽、气味和风景已经从唯美艺术家的作品中纷纷退去。在他们日益清晰的形象前,城市的背静却越来越模糊,这一关系由起初的若即若离,终于演变成了最后彻底的决裂。城市在工业革命中矗立起钢铁的威严和力量,而个人的命运却变得微不足道:隐居孤岛的高更、在非洲丛林里忍受荆棘之路的兰波,还有过早离逝的比亚兹莱,似乎预示了不久的未来,反叛者与城市的博弈中注定的失败。唯美阵营的胜利与他们最初所期盼的结果恰恰相反:革命在中产阶级的冷漠面前土崩瓦解,只有那些抓住“转瞬即逝”的作品印证了古典绘画中永恒的主题:花瓶总是比鲜花本身更为久远。
  •   今天我在北京印刷学院看到的正你说的这本 橘红皮的 <美的历险>
  •   20多年前,还在上学时在朝内的特价书店以2元钱购得此书,看后很惊艳,忙推荐给朋友,可他们看后觉得线索太多,觉得混乱,读不下去。虽然人事纷繁,我倒不觉得难读,可见读书也看缘分。
  •   哈哈 我正捧着你说的那本红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