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

出版时间:2005-05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巴尊  页数:161  字数:131000  译者:侯蓓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重新审视被人们未加推敲的种种惯性思维所掩埋的浪漫主义,以确凿的史实和严谨的分析挑战教科书中的陈词滥调,以逆流而上的勇气揭穿富有煽动性的史学界的时髦谬论,人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文化历史学家真正应该具有的立场和态度,更可以清晰地了解,作为任何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或揭示者,他对于真理的责任以及其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与其说是浪漫主义的辩护词,不如说更是一个有力的普遍提醒,那就是知识“虚伪性”,而有意无意的轻信和传讹正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作者简介

雅克·巴尊(Jacques Barzun),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教授和学院院长。1927年,就学于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他的著作有《达尔文,马克思和瓦格纳》(1941)和《美国教师》(1945),这两本书曾在铁锚书局出版,还有《柏辽兹与浪漫世纪》(1950)、《秋德罗:拉摩的侄儿》(译著,1952)、《现代研究者》(1957)和《智力之家》(1959)。

书籍目录

代序第二次修订版序言Ⅰ 浪漫主义——是死是生?Ⅱ 卢梭和现代专制Ⅲ 古典的反对Ⅳ 浪漫主义的艺术Ⅴ 浪漫主义的生活Ⅵ 浪漫主义的四个阶段Ⅶ 现代的自我Ⅷ 三场革命Ⅸ 尾声:1960年的浪漫主义Ⅹ “浪漫”——一个现代用法的取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读这本书可以让自己对浪漫主义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   对于浪漫主义,国朝在八十年代,刘小枫的《诗化哲学》的内容,才解开了理性主义之外的一个世界。而巴尔赞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对浪漫主义做了浪漫的评述。这本书的评述,要远远比苏联的研究,更加贴近于欧洲的事实。
  •   巴尊的这本书,名 好,内容更好,翻译也很棒。
  •   书很薄,很不错
  •   不止译得如何?新观念的形成总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   如果你不从事此研究,毫无价值
  •      我导师有一次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说:“写论文要有张力。”他没有明说张力到底指什么,又或者有着怎么样的风格。但眼下重读雅克.巴尊的《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倒是发现这正是一个深具张力的模范文本。作者写作的主题——浪漫主义是一个在文化史艺术史上出现过无数次的语汇,它可以指一段历史时期,一种语言风格、一种人物性格、还有贬义的褒义的中性的各种用法,像极了繁复复杂的德语语法;光是关于“浪漫主义”的各种解释,文后附录的就有厚厚十几页。这样一个主题怎么处理它呢?雅克.巴尊的方法是首先陈列出无数矛盾、模棱两可的说法。
       提到浪漫主义,大多数人想到的恐怕是普罗旺斯薰衣草、拜伦雪莱唐璜般精彩的爱情经历、患有肺结核的感伤诗人苍白忧郁的面孔…还有那些很难读的浪漫小说,除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只要稍有人生经历的人都会觉得它们不值一读。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能想起的就是这些了。但即使这些,好像距离我们都很遥远了。浪漫主义——它更多的是属于一个思潮动荡的时代:比如五四、比如八十年代;或更多的属于某些人无法忘记的青春情结。
       这也正是文学史灌输给我们的浪漫主义。但雅克.巴尊斩钉截铁的站出来说:“不是。”你怎么知道卢梭和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思想中孕育了极权主义的起源?怎么知道浪漫主义就是柔弱病态?怎么知道这些诗人除了喝酒吸烟片谈恋爱之外什么事情都不干呢?你可以回答说我确实不知道,但我有这个印象,这是长期文学史和偶尔读到的只言片语的浪漫主义小说留下来的。巴尊所要否定的恰恰是这些,他给我们列出了关于浪漫主义的这些矛盾说法之后又一一打上了问号。这在读者心中造成了紧张:那么事情究竟该是怎样呢?什么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思潮?我们的疑问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接下来,他向我们重新勾勒出自己心中的浪漫主义谱系:
       要纠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在巴尊看来,浪漫主义并不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源流,而是以理性不具备的包容之心去接受他者文化;浪漫主义也不是古典主义的变革,而恰恰是前者的发展和摆脱重复机械的自然生长;浪漫主义不是轻盈的而是厚重的,不是保守而是进取的;它并不反对现实,只是反对标准,在社会未知的复杂性和变动中,浪漫主义的冒险精神会把我们带往具有开拓性的未开,而不是保守主义的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作者说,如果“古典主义一提供了一种固定的伟大”,那么“浪漫主义只能钦佩一种活性的伟大”,但无论如何,两者在伟大的重量上是势均力敌的。所以,当别的研究者将浪漫主义者描写成未长大的顽童、个人主义的英雄以及幼稚无知的冒险青年时,在雅克.巴尊笔下,他们成为了清醒的沉思者,矛盾的洞见者,艺术变革中充满勇气的创造者,以及人类精神的担荷者。和启蒙的理想精神一脉相承,浪漫主义代表了十八世纪之后文化的又一高峰。
       当古典主义无法回答现实的复杂性问题时,当理性无力压制最自然的人类情感时,浪漫主义自然地产生了。雅克.巴赞用翔实的文化史资料告诉我们,浪漫主义思潮中的个人主义和专制独裁毫不兼容;古典时期的情感泛滥比起浪漫主义来丝毫不差。如果说,启蒙时期的灵魂是理性和情感这两匹好马和驽马的斗争,那么在浪漫主义那里它们重新结合,就像分离的身体找回了自身一样惬意;当十八世纪的人在理性的压制下把激情释放在决斗、阴谋、求爱和国王崇拜上,也是浪漫主义为它们找到了更好的疏导方式。至于浪漫主义者那种在我们今天看来无法理解的风俗习惯——自然神论、鸦片癖、疯狂求爱、通过把它们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排除史料选择的固定成见,它们或者成为可以理解的宗教需要和医疗手段,或是学者们断章取义的谬种流传。
       巴赞笔下的“浪漫主义”和我们所熟悉的相差太远,“古典”和“浪漫”的定义似乎被颠覆了,它们彼此相像,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种思潮的两种表达。对此我不是浪漫主义史家,便无法判断雅克.巴赞先生在此书中是否有点矫枉过正,把轻微的影响夸张成了蝴蝶效应。在我看来,此书的意义更像是作者始终在强调的——描绘了某种思潮的复杂性地图。与之相比,以往的“浪漫主义”确实过于简单化了。巴赞时刻在反对给“浪漫主义”贴标签,现在他所做到的是:把标签揭开,让我们看到背后的云山雾绕。问题很多,但明显比原先的一叶障目好。
       而此书也展现了一种思想史写作的方法:作为思想的写作,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均衡稳固,抽离出其中有价值的一条主线加以发挥,即使会以偏概全,即使它作为一种思潮的呈现只是微若的少数,却依然不失其公正性,反而能显示出推陈出新,化腐为萤的新意。
       本书的作者是哥伦比亚赫赫有名的历史教授雅克.巴赞,此君学术渊博著作等身,据说“三十余部著作可谓包罗万象,包括音乐、思想史、当代艺术、科学评论,甚至还有侦探小说的导读”。学养之深厚在此书中的展现是:许多可爱的俏皮话,许多睿思的真知灼见,许多信手拈来的名言警句,许多布道般的庄重语气。读此书的感觉犹如走在一条闪闪发光的童话小路上,随处可以捡拾到四处散落的粒粒珍珠。写得好的学术著作在今天来说不少,但写得如此精彩却轻松的学术文字却着实不多,非大家所不能为也。巴赞教授给我们所展现的风采,正是如此。
      
  •     也许十九世纪显得太过绚烂,甚至有些招摇,以致使人感到尤为的特立独行于其他世纪,故而,随着这个世纪的凋零,与之相关许多特性也被认为随之飘散。这关乎到一些审美观念,一些哲学思想,一些政治理念,或者同时身兼此中数职,比如,浪漫主义。
      雅克•巴尊(Jacques Barzun)的《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一书,作为为浪漫主义正本清源,澄清事实的作品,首先就要抵御那些类似“将浪漫主义的死亡精确到1843年维克多•雨果最后一部戏剧问世”的观点。浪漫主义,在学术界的相当多数认为已然寿终正寝的一百年间,仍然以不同波长不同声调,作为一种美学,一种哲学,一种政治学存活于世。
      然而在二十世纪西方语境下这种存活未必不是一种凄离的状态。因为言语间,媒体和学术评论的言辞中,它还不时被看作一种活着的威胁,被视为阻碍理性、科学和民主的洪水猛兽。对于这些观点,巴尊使用了“似是而非”这样一个词做了恰到好处的评价。在东方的读者群中,浪漫主义更像一个单纯的审美意境,或者狭隘到仅仅是一个文学流派。然而,浪漫主义对于政治的理想追求,在作者成书的二十世纪中叶,当时西方世界正值二战结束不久,考虑到德国的浪漫主义和卢梭的政府论的关系,卢梭便成了引领德国人民走上军国主义路线的罪魁祸首,并且从拜伦、卡莱尔、歌德到他们的信徒,尼采和威廉•詹姆斯,都被指摘成了二十世纪各种极权主义的帮凶乃至煽动者。然而巴尊就是在这种浪漫主义临难不断的关头,以一个文化历史学家的身份,写出本书,并在其中自始至终贯穿一种强劲的勇气和自信,力排众议,传达他的关于学术判断必须“通向真理”的精神。因为他清晰地看到,在当时史学和艺术界的这种攻击和反对下,其实充满了一叶障目式的误读,脱离史实的曲解,以及别有用心的诋毁。
      浪漫主义,如何可以抽象为由几个人,或者一些抽样词汇代表的物什?人们抓住那些抽离出来人物的某些特点穷追不舍,然而作者不禁要发问“如果我们承认这种观点……我们就必须证明歌德、拜伦、康德、卡莱尔、贝多芬、叔本华、普希金、司各特、大小仲马、肖邦、梭罗还有约一百个十九世纪早期代表人物,都是极权主义的先锋或者受益者或其他什么不受欢迎的身份”又或者,面对人们指出浪漫主义拥有或此或彼的缺点时,他们是否考虑过自己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力?作者饶有兴味的在书的末尾加上一个附录,让我们看一下各个时代各种人发挥拿来主义精神而给浪漫主义冠上的各种头衔,“有魅力的、无私的、华而不实、不真实地、现实主义的、反理性的和唯物主义的、徒劳的、应用的、保守的、革命性的、日耳曼德、无定式的、形式主义的……”芜杂且自相矛盾,由此可见,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特定词语时,是多么的会断章取义以及随心所欲。而从中,我们获得的对自身的反思是,我们自己也多少次的在自己的观点中,如此这般想当然的将一个词搬来遣去,任意曲解?一些在浪漫主义的自由及理想色彩间找不到毛病的学者,就坚持说,军国主义的根基并不是植根于浪漫主义的观点和外在形式中,而是一条深藏不露的灵魂,贯穿于其整个事业之中。作者用简单的归谬法就指出了这种观点在事实面前是多么的站不住脚,因为这种观点帮助我们推断出,雪莱对夜莺的歌颂和德拉克罗瓦对分割色块的热爱都是有害于民主的,至于政治上开放的拜伦和保守的司各特在私底下则完全该是同党。扔向浪漫主义的石头,“多的足以建立起一座纪念碑”,只是细究其间,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报以管中窥豹的姿态,是多么的荒谬和可笑。
      第二章,卢梭与专制主义成了辩论的核心,让—雅克•卢梭,这个启蒙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浪漫主义哲学家,成了学术界反对浪漫主义的核心,但是,这种夸夸其谈,正是在这个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的时代里展开的。作者指出,一个人的判断当取决于当时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不是后人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卢梭强调政府的重要性,因为他看到被统治者的愿望和良好的状态完全是两码事,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它在“总体意愿”(General Will)和“全体意愿”(Will of All)之间做了区分,林肯发动南北战争正是对此良好的解释。既然不存在折中的会被全体接受的观点,那么大多数人接受的“总体意愿”自然是更好的选择。这并不是在建立一种极权意向或者精神牢笼,而意欲以此来击溃卢梭背后的浪漫主义,就更显得荒诞不经了。
      如书所提,浪漫主义的生命中,同时受到来自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影响、冲击和排挤。“古典的反对”和“现代的自我”,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只是,就是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点上,也蒙蔽了一层错误的观念,立足古典主义立场的人们,想当然的指出,前者于同时代的协调以及后者总是对社会背弃。作者用良好的历史修养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什么是古典的和谐?假意的安宁下却按奈了无数冲突的激情,“对艺术家来说,古典社会就像一个不团结的家庭被迫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明明有仇恨却无处容身。”什么又是现代主义?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蒙昧不清的问题,但实质不管什么现代主义,都拥有同一个形而上学,就破坏性而言,浪漫主义显然并没有选择去“裸奔”,也没有将将倒扣的坐便器拿去展览,现代主义充满了对过往观点的厌恶,充满了对科学与机械控制的社会的恐惧与愤恨,也许也有马里蒂涅这样的盲目歌颂。总之,一种盲目的破坏性贯穿其始终。“现代的自我”虽然并不拒绝对过往伟大艺术家的赞美,但显然拒绝对近一个最近世纪伟大艺术家的赞美,而更喜欢或差或遥远些的人物。举例来看,斯特拉文斯基从十九世纪挑出的人物是贝里尼、古诺、比才、德立博以及早期的威尔第。现代主义的破坏性,使其否定显得不足成事。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站在自身缺陷上,却以自视不见的态度,已与之处浪漫主义的放荡或文弱,未免显出凌空虚踏的自洽自治,就作者来看,这就是缺乏对“真理”或者说“真实”的认知。
      浪漫主义终于还是没有死,它化成了四个身份,以此顺利的跨过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到二十世纪的大门——“平庸的现实主义者、忠实的印象主义者和唤起的象征主义”还有就是自然主义。一曲歌,在不同的阶段唱出了不同的声调,这些人并没有忘记十九世纪欧洲的集体现实——它的城市、工厂和贫民窟,它的战争、社会问题和科学信仰。直到诸如龚古尔兄弟等人从审美情趣中分离出来,转向现代主义的那些趣味。
      浪漫主义是在代表哲学和艺术,而非科学。“科学的方法通过排他性得到发展并获得奇妙的结果;艺术和哲学正好相反,是包容的规律——没有比浪漫主义哲学和艺术更是如此了”整体的浪漫主义怎么可能是偏执的幻想,“总体意愿”提供的是美好而非指令的路线,二战刚过的盲目使人将浪漫主义指摘为法西斯的源头,而这就好像说,那些浪漫主义者与希特勒或者墨索里尼之间便存在或此或彼得什么利益关系。这种想法之所以如此探手可取,作者将他们的错误概括为简化(reduce)一词。知识的准确性在这种简化中流失和变异。而学术真理便歧路亡羊般的走失在简化的迷宫中。
      当然也要指出,作者的愤怒中同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知识的传承往往也是要依靠不同形式的简化。认识论的巨大悖论在于,历史中不存在绝对知识——拥有知识既拥有谬误。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办,不断地去展开历史的画卷,而减缓我们汲取知识的脚步?或者,我们只要保持一份对历史的谨慎,以及对于艺术的真诚,只有正直的学术灵魂贯穿起来的知识才能构成一套成熟的体系。
      应当感谢巴尊的地方在于,从始至终他都不让担心艺术的危机与沉落,用尼采的话说,“太阳已然沉落,但我们生命的苍穹依然因它而灿烂辉煌”,又或者,如作者所说,人们在每个时代结束时都要引用的话,“艺术已死,但艺术永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