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沈石溪 页数:224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可以这么说,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 ,都与动物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譬如马。马曾经伴随人类走过千百年生活道路。在发明汽车之前,马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为人类驮运货物,马给人类骑乘代步, 马还与士兵融为一体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人类文化浸透了马的印迹:路叫 马路,动力计量叫马力,阿谀奉承叫拍马屁,偶尔失误叫马失前蹄,年老 志不衰叫老骥伏枥,等等等等,如果没有马,人类灿烂文化至少有一块会 变得暗淡无光。 譬如牛。牛吃苦耐劳,为人类挽轭耕犁,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 是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顺从品性,给人类带来绵延数千年的巨大福泽。 假如没有牛,人类不知道要多耗费多少体力才能开垦出如此广袤的良田, 农耕社会起码会被推迟好几个世纪,人类文明的脚步无疑会变得沉重而迟 缓。 譬如狗。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为人类看家护院,为人类追寻猎物 ,为人类赴汤蹈火。设想一下,当年我们的先祖拿着木棍石矛撵山狩猎, 假如没有忠勇的猎狗陪伴身边,必定会有更多的先祖魂断荒野血洒猎场。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生活里还离不开狗,警犬、导盲犬、牧羊犬、宠物犬 ……形形式式的狗,还在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还有鸡、鸭、鹅、兔、猪、羊、虎、豹、熊、象、狼、鱼、豺、蛇、 鹦鹉、鹩哥、蟋蟀、蝈蝈、骆驼,等等等等,都在人类生活舞台上扮演着 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我们人类对待动物朋友的态度,常常让我感到脸红。 我们百无禁忌的饮食习惯,给整个中华民族蒙上耻辱。例如在广东,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搬上餐桌。最令人发指 的是活吃猴脑。还有一道菜叫“红烧活鱼”,用沸油将鱼身体煎熟,端上 餐桌,鱼嘴还在翕动、鱼尾还在摇摆,食客将中段鱼肉吃掉后那鱼还活着 。我们甚至还出现过全民迫害动物的骇人听闻的事件,那就是1958年的“ 消灭麻雀运动”。消灭麻雀的理由是麻雀是四害、麻雀糟蹋粮食。我当时6 岁,亲自参与过这个运动,所有的人都爬上屋顶,敲打脸盆、锅盖、搪瓷 杯,惊慌失措的麻雀和生活在这个城市上空的其他野生鸟类无处歇脚,飞 着飞着,最后悲鸣一声从空中坠落,气绝身亡。据报道,这场运动仅上海 地区就消灭麻雀和其他鸟类170万只。这是一场全国性运动,被消灭的鸟类 总数肯定大得惊人。其后果是,病虫害肆虐,农作物歉收,其后发生了三 年自然灾害,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于饥饿。导致三年自然灾害有很多原因, 但“消灭麻雀运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某些地区迫害 、虐待动物的行为却愈演愈烈。西南一些地方捕捉到黑熊后,将黑熊囚禁 在狭小的铁笼子里,在熊肚皮上钻一个洞,将一根金属管插进熊胆,源源 不断地索取可以入药的胆汁,以牟取暴利;北方某山狐饲养场,为保证狐 皮质量,将整张狐皮活活从山狐身上剥下来,名曰活体取狐皮,被剥了皮 的山狐在地上蹦哒翻滚嚎叫半个小时才逐渐死去。用魑魅魍魉丧心病狂来 形容这些人,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人类这种无视动物痛苦、无视生命尊 严的残忍行为,直接造成的恶果是大片森林毁坏,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更为严峻的是,对另类生灵的蹂 躏和践踏,释放了人心中的恶,继而漠视、藐视和蔑视同类的生命,制造 种种惨绝人寰的悲剧。 其实,中华民族不乏怜爱动物的优秀传统。古代的庄子就有“天人合 一”:“万物有灵”的思想。中国佛教有人与自然彼此依存的信仰,有护 生戒杀的传统。著名的弘一法师和丰子恺先生,也积极宣扬护生理念。丰 子恺先生著名的画册《护生画集》就体现了对动物的悲悯情怀。上世纪二 十年代,女诗人吕碧城就受邀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万国保护动物大会,在 会上发表了数千言的“废屠”演说,引起全场轰动。受她影响,上世纪七 十年代,美国学者彼德·辛格提出了“素食生存”的理念。我觉得,人类 难免有口腹之欲,“废屠主张”也好,“素食生存”也罢,在目前还只能 是个理想,或者说是个幻想。但我们至少应该将野蛮落后的饮食习惯从我 们生活中剔除,阻止无节制无人道的虐杀。即使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也应 该善待动物。因为,动物给了我们热量,给了我们安慰,给了我们赖以生 存下去的生态圈。或许现在,我们无法保证不再剥夺动物的生命,但我们 至少可以减轻动物死亡的痛苦;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动物都得到人类的呵 护,但对那些稀有的动物,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因为一个物种的灭绝就意 味着人类所在的生物链缺失了一环。 我写《金蟒蛇》和《野马归野》,就是想告诉亲爱的读者,动物并非 我们人类想象的那么低级,那么无能,动物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 性的生命,我们要重新认识动物,平等友善地对待动物,和动物做朋友。 一句话,在我们的动物朋友面前,我们要多一点慈悲,少一点狠毒,多一 点怜悯,少一点冷酷,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杀戮,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漠 视。 2012年7月23日写于上海梅陇寓所
内容概要
《金蟒蛇》以“野生动物救护站”为视角,讲述发生在哀牢山野生动物种群间的奇特故事以及人们为拯救野生动物种群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揭示了野生动物鲜为人知的生存奥秘。深刻描写了动物的亲情、友情以及人与动物之闻的种种恩怨情仇。
沈石溪写《金蟒蛇》,就是想告诉亲爱的读者,动物并非我们人类想象的那么低级,那么无能,动物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性的生命,我们要重新认识动物,平等友善地对待动物,和动物做朋友。一句话,在我们的动物朋友面前,我们要多一点慈悲,少一点狠毒,多一点怜悯,少一点冷酷,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杀戮,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漠视。
作者简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赴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1972年调当地山区小学当教员。1975年当兵。1980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85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创作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斑羚飞渡》一文荣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台湾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
书籍目录
金蟒蛇
一 金花求救,食蟒豹原来是阿黑
二 三年前的情缘,是天意还是巧合
三 荒山野岭,爱在延续
四 棒打鸳鸯,永远的幽灵
五 豹蟒大战,可爱的蟒蛇宝宝
血眼熊
贱猴卡卡
喜马拉雅野犬
附录
锵锵三人行
生态文学大家谈
动物自画像
金蟒蛇、熊、猕猴、喜马拉雅野犬
环保大视野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金花和阿黑当然属于很重要的野生动物,我们事先在石榴湾附近山坡一棵菩提树上搭建一个小木屋作为监控点。这是一棵千年菩提,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像把绿伞,既遮挡烈日,也遮挡风雨。我们的小木屋搭建在三根虬髯状枝桠形成的树杈间,牢固而隐秘,离地面约三十多米高,背靠大山,面向河谷,居高临下,视界开阔,一览无余,是很理想的监控点。我们配备了高倍望远镜、数码摄像机、无线脉冲信号接收仪等较先进的野外科考设备,方圆六七公里范围尽收眼底,只要金花和阿黑不离开石榴湾,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掌控中。 六月七日,正在千年菩提小木屋值班的倩倩用数码摄像机拍到了这样几段画面: (画面一)上午十点二十七分,玉带河畔,金花在河的西岸,阿黑在河的东岸,隔河朝一个方向前行。金花脑袋高昂,无声地在花草灌木间滑行,一边游动,一边快速吞吐那根叉状舌须:阿黑则压低身姿,蹑手蹑脚向前潜行,一面走,一面还瞪着那双铜铃豹眼四处张望。显然,它们肚子饿了,想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摄像机镜头一直跟踪到它们走进河谷尽头那片茂密的灌丛,直到完全看不到它们为止。 (画面二)下午两点十四分,金花和阿黑一前一后从河谷尽头那片茂密的灌丛钻了出来。金花脑袋垂得很低,蛇头几乎是贴着地面在慢吞吞游动,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阿黑跟在金花后面,豹尾耷拉在两胯间,也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它们的肚皮都是空瘪瘪的,一看就明白,它们第一次结伴打猎,结果很不走运,无功而返。 (画面三)下午五点零七分,阿黑大概是饿坏了,跑到玉带河沙滩上,用豹爪挖掘沙砾,似乎是在寻找蚯蚓或贝壳类水生动物来充饥,但它经验不足,运气也实在太差,什么也没找到,啃了一嘴沙子,用爪掌洗了半天脸,这才将粘在唇须和嘴角上的沙土清洗干净。它回到一棵歪脖子野石榴树下,这棵野石榴树长得奇形怪状,枝杈横七竖八,看上去像一艘三桅船,树身起码有两围粗,且成四十五度歪斜,树根位置形成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天然夹角。这棵野石榴树,少说也有百岁年轮,称得上是棵石榴树王了。阿黑昨晚就在这棵石榴树王下过夜,今天又回到这棵石榴树王下。
编辑推荐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生态文学系列:金蟒蛇》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学,揭示生态问题的文学,也是面对问题试图摆脱危机,探寻生态之路的文学形态。它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干涉,提倡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大地伦理”。表达关于生态危机的警示,呼唤着人与自然万物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名人推荐
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生态文学,更加强调动物的主体性。从动物的角度看世界,本质上表达的都是爱的主题。 ——吴秀明(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野生动物保护也是环境保护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需要时间及教育来完成,所以非常需要文学的介入。 ——刘玉洪(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常务副站长) 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沈石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