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作者:刘九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重现》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宋元时期的部分绘画藏品,更展示了艺术史以及书画鉴定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数据化、学术化、科学化的。
《重现》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其贯穿于行文中的一个理论系统。这一理论的基础,是每个自然科学研究者都熟悉因果决定论。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一流绘画作品中的元素是偶然的,而是其特定的时代、艺术家和艺术家的环境的特征产物。具有早期绘画元素的作品,必然有其早期绘画的根源,而早期绘画也不可能包涵任何晚期绘画的特征,且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也是随时代而不断地进步。传统文献如《图画见闻志》和《宣和画谱》等的记载也不是随机的,而是对古代的作者们对所见的第一手绘画资料的精确的记录,是对艺术史从一个特殊角度的精确的阐述。同样,画家们所画的主题也不是随机的,如宫廷画家的主要绘画内容,显然是宫廷的生活,画中男主角显然是皇帝,女主角只能是皇后、嫔妃。同样,一个高明的艺术家以“佚名”的身份在艺术史上流传的概率的也就不是很大了。有了这些前提,就可以用已知的每一个时代的具体绘画特征、和这些特征的来龙去脉与相关的文献记载来构筑一个多维的“坐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件作品、每一个艺术家都对应了一系列的绘画特征、文献记录和年代。有了这些对应关系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以从未知(佚名)绘画的图象特征而推測其年代,甚至画家身份。这一理论方法,贯穿了《重现》中的各种推论。《重现》是从客观的、已知的数据,对未知信息的预测,而预测的结果可以用新知识加以检验,并对数据库和模型进行扩充、修正。因为数据的客观性,这个模型也就是客观的、普遍的。前人往往更多的依赖于一些单项的因素,譬如说笔墨、著录或印章,而《重现》中这个理论模型,强调多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所显示的共同时代特征,是多边的、网络状的。《重现》的这个理论,可以称为早期绘画中的“历史重现模型”。
作者简介
自序
很多人对于我选择宋画作为收藏的主要方向,表示惊讶,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作为收藏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藏品一定要足够的“动人”,不动人的艺术品,收藏作甚?
宋画在所有中国绘画中,甚至在所有中国艺术品中,具备无可比拟的“动人”。为什么宋画“动人”?有人会说,“宋画技巧登峰造极”,也有人说,“宋画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界”,在我看来,这些是一些表面的现象,从本质上说,宋代画家,似乎更加懂得什么是“绘画”。
把宋画与“自然界”进行直接对比,就会发现,把真实山水的各种美丽元素,哪怕是通过电脑拼合起来,依然比不过“宋代山水画”,花鸟画也一样。但是照片完全可以拼合成一件西方的“风景画”。这个差异显示,宋代画家通过他们的头脑,把自然界的美,转化为绘画之美,“绘画”已经部分脱离了“物象”而独立存在。
宋画既不远离物象,又不完全依赖物象,每一张宋画,都是一个理想王国。
正因为如此,宋画才“动人”,宋画才“不朽”,宋画才“容易鉴定”——因为其特征明确,宋画才“值得收藏”。宋画作为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人类的最高审美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后世对宋画极其重视。明清以来,文人、收藏家以宋画收藏为“正经”,以明清绘画为“诸子百家”。进入20世纪,世界各大博物馆在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方面,无一不将宋画作为首选;在收藏界,如果讨论收藏家的成就,往往以其宋画收藏作为首要指标。到20世纪晚期,绝大多数宋画已进入各大博物馆,新一代藏家,往往已经不再“梦想宋画”,因为从表面上看,宋画已经难以寻觅。
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新的机遇,在博物馆公布了宋画图像之后,人们第一次可以把世界上绝大多数宋画图片,汇聚一堂对比研究,这就为寻找未被记载的宋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001年秋天,我意识到可能存在这个机遇,于是,开始追寻和研究宋画。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与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图书馆,为我提供了堪称充裕的图片资料;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几乎免费的交易信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拍卖行大量出现,拍卖行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寻找拍卖品,众多的古画被抛向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依靠众多艺术史学者的鼓励,我花费8年时间,成此《重现》,这个书名,意为这些古画“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本《重现》既是献给读者的,也献给那些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我相信,《重现》是感谢他们的好礼物。
能够寻找到这些绘画,主要依靠鉴定的力量,鉴定,其实就是知识。
在鉴定中,又依靠“风格判断”,这是一个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有的人听到宋画,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哪著录过的?如果没有著录,马上采取怀疑的态度。甚至一些学者都不自觉地说,当一幅宋画在流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找不到收藏家,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其实,学者应该具备科学精神,把存世宋画统计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找到收藏家的宋画,不到存世宋画总数的10%。
整个20世纪宋代绘画艺术史,就是一部发现真宋画的历史,就是一部摆脱著录、摆脱传说、摆脱谬误,走向以风格为主要依据构建艺术史的过程,这也就是本文题目所说“画图内外皆有音”的含义。鉴定不能只听到画面之外的声音,画面本身才是最可靠的声音发源地。
在20世纪初期,多数宋画收藏在清宫,学者看不到图像,依靠著录这种“画外之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自从清宫收藏逐步流出,学者、收藏家始看到宋画大致面貌,在这些宋代图像之间明显存在密切联系,这就是依靠图像可以鉴定的客观历史依据。1940年代以后,东西方新一代依靠风格鉴定的学者成长起来,张珩、谢稚柳、徐邦达、傅熹年等,从实践出发,参照西方艺术史学新观念,强调书画鉴定主要依靠风格判断,为各大博物馆建立了符合学术发展水准的藏品。西方新学者罗樾、席克门、李雪曼、高居翰、班宗华等或在学术领域,或在博物馆领域,依靠风格判断,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些重要学者强调的“风格鉴定”,至今还没有被普遍运用,依然有人不自觉地放弃图像比较,退回到“鉴画靠听音”的时代,令人困惑。
《重现》能够出现,在鉴定中,除了坚持“依靠风格鉴定”的道路,还强调对绘画本身“艺术水准”的判断。笔迹学之所以不能替代艺术品鉴定,就在于,艺术家存在“高超的艺术水准”这个异于常人的客观事实。在任何时期,艺术家不可能脱离艺术史的大背景、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高水准的艺术品一定是大艺术家的作品。
只有在高水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风格。譬如说,体育中的跳高项目,如果一个运动员跳过了235厘米的高度,那么,即便他蒙面跳高,根据其跳高动作,要辨认这个运动员是谁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全世界只有几个人可以跳过这个高度。相反,一个人如果只能跳过180厘米的高度,即便没有蒙面,也可能完全认不出这是谁——哪怕他的跳高很有“风格”——但是他的水准太低了。
强调“艺术水准”,就是强调依靠艺术品自身规律判断艺术品,就会在研究中,大幅度缩小候选范围,大幅度靠近真理。
如何判断艺术水准的高下,显然又成为新问题。这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讨巧的道路可走,入门的道路,就是谢稚柳说的,“首先要精通一家”;登堂入室的道路,就是要把存世所有相关绘画全部“背”出来——我是说把图像背出来,不是把著录背出来。“背”下全部相关图像,才有资格讨论一件艺术品水准高,还是低。
我们依靠现有图像,作为鉴定的基础,但是我们不期待下一件宋画真品,与现有图像完全一致。真品是一种可以扩展现有艺术史知识的东西,因为,这些真品的作者——大艺术家,一定会创造、展示一些新内容,而不是重复。因此,图像对比的道路,也不要走进死胡同。
是否能为宋代“佚名画”找到作者,几乎所有人都关心这个问题。如果佚名画艺术水准高、艺术特征明确,而文献记载、研究比较详细,那么完全可能找到佚名画的作者。不独《重现》展现的一些藏品如此,为各博物馆宋代佚名绘画寻找作者的案例,将出现在我的《宋画史稿》中。这里,可以举一个最近的事例简要说明,中国嘉德2009年春季拍卖的南宋画《瑞应图》,很多人对其“佚名”深感可惜,其实,根据此画的题材、绘画属性,已经把作者的可能性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了,如果再结合其它宋画综合研究,《瑞应图》的作者可以确认是南宋第一代宫廷画家李从训,他是我们熟悉的画家李嵩的养父。
但是,如果某些佚名绘画的艺术水准不那么高,或者艺术特征有点含混,或者这一段文献就比较缺乏,那么这些佚名画就可能找不到作者。
不断完善艺术史,才是提高鉴定水平的最佳途径,新知识的发现,将会带来全新的收藏视野。
目前的各种宋代绘画史,大多数还是依靠“著录”书写的,大多数还是照搬明清人的说法,这就导致知识陈旧,距离艺术史真相很远。如果不用新材料、不用新方法,那么我们只能面对充裕的图像资料,却去嚼明清人嚼过的甘蔗。如果不摆脱著录的束缚,我们会局限于明清人贴在宋画上的小标签,而不可能通过图像关系,判定绘画归属,也就不可能重现艺术史的真相。20世纪中国书画鉴定界前辈主要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以风格为主要判断依据,而不是依靠著录或者依靠其他环节的道路。这使得我们有可能、有条件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真相的宋代绘画史,《重现》也愿意在此方向上作一次努力。
有人会问:“我如何能知道你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研究不能没有检验,能检验的研究才是学术。当代学术早已指明了“推翻观点”的正确道路。最简单学术逻辑是,如果能使用不一样的绘画,推出一样的结论;或者使用相同作者的绘画,推出不一样的结论,那么,就可以说明,原来的文章存在问题,也就“推翻了现存观点”。如果不能做到,那么现存观点就是可靠的。检验《重现》中论证是否可靠,从图像上看,还有一条很具体的办法:将《重现》中图像,与《宋画全集》中的清晰图像进行比较,直接对比的图片最有说服力。
我的这些文章肯定存在错误,非常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大家可以把批评,发到邮箱:bajitang@gmail.com ,我一定会在大家的批评中,得到新的认识。文章的观点其实不是目的,我们共同的职责,正如高居翰教授1999年所说,“我们共同的事业,是撰写中国艺术史”。
新材料的发现,总能推动历史学的发展,《重现》中的绘画从未出版,希望此书可以推动艺术史的进步,也希望《重现》可以引起更多的宋画被发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