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浙江人美 作者:路振平 编 页数:83
前言
鲜于枢生于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字伯机,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虎林隐吏;因其为箕子后裔,故又自号箕子之裔。祖籍渔阳(今天津蓟县),出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定居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并于西湖边虎林构筑书室,名日“困学斋”。 鲜于枢的父亲叫鲜于光祖,是负责军中军需品供给的小官,因而他的居处也随着战事的频繁发生而四处迁徙,早年曾在维阳、大梁居住过,后来又到过长沙、扬州。鲜于枢“貌伟而髯”,形象彪悍,博学多才,喜结交朋友,每于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31岁时曾在汴梁任椽行御使府、浙东宣慰司都事、太常典簿,于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卒于任上。 鲜于枢的书法渊源有四:一是得益于老师的传授。他早年曾师从奥敦周卿竹轩、姚鲁公雪斋、解缙以及张天锡。他对张天锡记忆犹深,他说:“余昔书于锦溪老人张公,适有友人于余斋作‘飞岩’二字,意欲镌刻于峰石上,而犹嫌‘飞’字下势稍懈,适张公过余,甚嘉赏之。余指其失。公日:‘非也,特识未完耳。’遂补一点,便觉全体振动。他日友人见之,日:‘此必张公另书也。’因言其故,共叹神妙不测。”二是得益于心神领悟,相传钟繇学习书法“每见万类,择而象之”,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联想到用笔,怀素“闻嘉陵江水声而草书益佳”,都被传为书坛佳话。鲜于枢也有类似的经历。据元苏天爵说:“尝闻故老云,鲜于公早岁学书,愧未能若古人。偶适野,见二人挽车行淖泥中,遂悟笔法,盖与昔人观舞剑器者同一机也。”三是得益于他遍观古人名迹,从中得到了笔法真传。鲜于枢38岁时在山东东平以古书数种易得了旷世名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后到钱塘、扬州购得了王献之的《保母砖》、徐浩的《朱巨川告身》,在友人处又观览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孙过庭的《书谱》、蔡襄的《谢赐御书诗》、南朝的《瘗鹤铭》、杨凝式的《韭花帖》与《夏热帖》,在湖南任职时,还在岳麓山见到了李邕的《麓山寺碑》。与名迹的朝夕相处,遂使他的书艺大进。四是得益于他在临摹古帖上下过苦功。
内容概要
鲜于枢生于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字伯机,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虎林隐吏;因其为箕子后裔,故又自号箕子之裔。祖籍渔阳(今天津蓟县),出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定居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并于西湖边虎林构筑书室,名日“困学斋”。 鲜于枢的父亲叫鲜于光祖,是负责军中军需品供给的小官,因而他的居处也随着战事的频繁发生而四处迁徏,早年曾在维阳、大粱居住过,后来又到过长沙、扬州。鲜于枢“貌伟而髯”,形象彪悍,博学多才,喜结交朋友,每于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31岁时曾在汴粱任椽行御使府、浙东宣慰司都事、太常典簿,于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卒于任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