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页数:324 译者:唐建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独抒己见》为“大师批评译丛”之一,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
作者简介
纳博科夫为俄裔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小说《洛丽塔》的出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微暗的火》《普宁》《荣誉》、短篇小说集《菲雅尔塔的春天》、回忆录《说吧,记忆》,文论《文学讲稿》《独抒己见》等。纳博科夫工于写作形式及文体的创新。他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用变幻无穷的手法来展示复杂多变的世界。
书籍目录
序言
访谈
刊名不详(1962)
BBC电视台(1962)
《花花公子》(1964)
《生活》(1964)
纽约电视台13频道(1965)
《威斯康星研究》(1967)
《巴黎评论》(1967)
《纽约时报书评》(1968)
BBC-2台(1968)
《时代》(1969)
《纽约时报》(1969)
《星期天时报》(1969)
BBC-2台(1969)
《时尚》(1969)
《小说》(1970)
《纽约时报》(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2)
“瑞士广播”(19727)
“巴伐利亚广播”(1971—1972)
刊名不详
《时尚》(1972)
刊名不详
致编辑的信
《花花公子》(1961)
《伦敦时报》(1962)
《交锋》(1966)
《星期天时报》(1967)
《交锋》(1967)
《新政治家》(1967)
《君子》(1969)
《纽约时报》(1969)
《时代》(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2)
文选
论霍达谢维奇(1939)
萨特的尝试(1949)
弹奏古钢琴(1963)
对批评家的回答(1966)
《洛丽塔》和吉雷迪亚斯先生(1967)
论改写(1969)
周年日记(1970)
罗威的象征(1971)
灵感(1972)
蝶类学论文
雌性小灰蝶(1952)
谈克洛茨《野外指南》的一些失实(1952)
1952年在怀俄明捉蝴蝶(1953)
奥都邦的蝴蝶、蛾子和其他研究(1952)
L.C.希金斯和N.D.莱利(1970)
译后记
章节摘录
1962年6月5日早晨,我偕夫人乘“伊丽莎白女皇”号邮轮从法国瑟堡港到美国纽约出席电影《洛丽塔》首映式。在我们抵达的当天,就有三四个记者来圣里吉斯旅馆采访我。我曾在记事本上草草记下一些人的姓名,但我不能确定其中就有某个记者的名字。采访结束后,我马上就把笔记本上的问题和回答打印出来。 采访者觉得您不是一个特别有情趣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我为自己是一个缺乏大众魅力的人而自豪。我一生中从未醉过酒。我从不像其他男生那样说脏话。我没有在办公室或矿井干过活。我不属于任何一个俱乐部或团体。没有什么教条或派别对我产生任何影响。没有比政治小说和具有社会意图的文学更让我讨厌的了。 然而,必定有什么会打动您,比如,您所喜欢或不喜欢的。 我厌恶的东西很简单:愚蠢、压迫、犯罪、残暴、轻音乐。我喜爱的则是最让人们感到紧张的事情:写作和捕捉蝴蝶。 您一笔一画写下所有的东西,是吗? 是的,我不会打字。 您同意给我们看一页手稿吗? 恐怕我得拒绝。只有野心勃勃的无名之辈或好心肠的庸人才会展示他们的手稿。这好像让人看他们吐的痰。 您读很多的小说新作吗?您为什么要笑? 我笑是因为好心的出版商老给我寄--还附上“希望您会跟我们一样喜欢该书”的便函--同一类作品:就是那种内容淫秽、用词花哨、情节离奇的小说。所有这些书像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而这个人甚至都不及我的影子的影子。 您对法国所谓的“反小说”有什么看法? 我对文坛上诸如团体、运动、流派这类东西不感兴趣。我只对个体的艺术家感兴趣。“反小说”实际上并不存在;然而存在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罗伯一格里耶;他的作品引起了一批平庸的三流作家古怪的模仿,对他们来说,一张仿做的标签有助于商业炒作。 我注意到您说话老“嗯”、“哦”的,这是趋向衰老的标志吗, 不是。我一向不善言辞。我的词汇深居我的大脑,需借助纸张挣扎而出,进人物质层面。出口成章对我来说简直是个奇迹。我发表的每一个字我都改写过--经常要写好几遍。我的铅笔的生命力比橡皮更长久。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