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考古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浙江文艺  作者:袁仲一  页数:161  
Tag标签:无  

前言

1974年7月,因为农民挖井偶然发现了陶俑的残片,我与另外三位考古学家被领导派遣从事考古发掘。原来认为十天左右即可完成发掘任务,谁也没有想到从此与兵马俑结下了不解之缘。    通过勘探和试掘摸清了一号兵马俑坑的范围和内涵。接着又发现了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三个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这一惊人的巨大发现,令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令全球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为了保护好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观,国家决定拨巨款在原址上建立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7000万人次,其中境外观众近700万人次,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70多位。兵马俑还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座城市展出,累计观众1000多万人次。兵马俑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在世界上掀起一股经久不衰的秦俑热。    兵马俑坑周围的农村,由原是名不见经传、缺衣少食的贫困村落,由于兵马俑的发现,发展了旅游业,从而脱贫致富,前后的变化真有天壤之别。    作为考古工作者,看到自己亲手挖出的兵马俑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喜爱,心里非常高兴。但是考古工作就是探索,不断地从未知中获得新知,寻寻觅觅,永无止期。30多年来,除对兵马俑坑进行勘探和发掘外,还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勘探,先后又发现了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铜禽坑、百戏俑坑与各种各样的府藏坑等共180余座,另外,还发现各种墓葬500余座,以及大量的宫殿建筑和附属建筑遗址。整个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已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其在人类文明史上重要意义的肯定。    兵马俑坑和秦始皇陵园众多的遗址、遗物,是博大精深的秦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兵马俑所展现的恢弘气势、卓越的艺术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1978年9月参观秦俑留言)    本书根据个人亲身的经历和研究的心得,简要介绍了兵马俑发现、发掘的经过,并对其文化内涵作了剖析。另外,对秦始皇陵园其他陪葬坑出土的陶俑及铜俑、铜马、铜禽等,亦附带作了介绍。由于秦俑坑和秦陵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今后还会不断有新的遗迹、遗物发现。书中的一些观点必将会有所补充或修正。由于自己的知识所限。书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批评指正。    本书所用照片由夏居宪、郭燕同志提供,所用插图由秦俑考古队绘图室提供,刘钰同志帮助审阅文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袁仲一    二0一一年元月一日

内容概要

本书记录的是二十世纪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秦始皇陵的发掘过程。作者身为考古队队长,全程亲历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发掘。在本书中,作者妙析地下军阵排兵布阵之法,再现大秦帝国兵戎相争的历史瞬间。

作者简介

袁仲一:曾担任举世注目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1963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此后一直在陕西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作为队长,他亲自领导并参加了一、二、三号秦兵马俑坑的发掘,并长期致力于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坑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著有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秦代文字研究的专业著作多部。

书籍目录

前言
兵马俑发现记
邂逅“瓦神爷”
扩大战果
发现第三个俑坑
惊世之掘
一号坑——长方形步兵阵
二号坑——多兵种曲尺形阵
三号坑——结构复杂的指挥部
俑坑之谜
庞大的地下军团
雄伟的战车
剽悍的骑兵
勇猛的步兵
地下军阵
锋锐的兵器
形制多样的铠甲
雕塑艺术的宝库
纪念碑式的大型群塑
精湛的技艺
伟大的工匠
秦陵其他的陪葬坑
百戏俑坑
马厩坑
铜禽坑
跪坐俑坑及异兽坑
铜车马坑
后记 神秘的秦始皇陵

章节摘录

邂逅“瓦神爷”    陕西省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有个贫穷落后的村落,名叫西杨村。该村位于骊山北麓的洪积扇上,这里土地贫瘠,地面上布满砂石,当地群众称之为石滩洋,晚上经常有狼出没。    1974年初,当地农民为了灌溉干旱的农田,决定在村南挖一眼水井。3月25日,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杨彦信、杨全义、杨文海、王普智、杨新满等人,在生产队长(即村长)杨培彦、杨文学的带领下,开始在村南的乱石滩上挖井。当挖到1米左右深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木炭;挖到2米深时出现坚硬的红烧土块。大家有些纳闷:是不是挖到烧造砖瓦的窑上了?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唯恐又挖了一个没水的干井。    3月29日,这是一个永远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在井下负责挖土的杨志发、杨彦信二人挖到三四米深时,突然发现几个残破的陶制人头及一些断腿残臂的乱陶片。一时井上、井下的人都非常惊奇,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像“瓦神爷”,可能挖到瓦神庙了。继续往下挖,当挖到4.5米深时,发现成束的青铜箭镞、铜弩机等兵器及砖铺地面。    农民挖井挖出了“瓦神爷”的消息,顿时传遍了周围的农村,大家争先恐后地前来看稀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捧香前来叩头膜拜,祈求瓦神爷保佑全家幸福。也有的说:这是瘟神!多年来我们穷困潦倒,就是因为这些不祥之物兴妖作怪。一时周围村庄都被搅得沸沸扬扬。是神?是怪?还是其他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楚。    临潼县宴寨公社(今临潼区骊山镇)有位负责水利建设的干部,名叫房树民。他到西杨村来察看挖井的进展情况,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井上围着许多人,乱哄哄的。他来到井边仔细察看后,又下到井底检查,发现井底出土的铺地砖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完全相同。他爬上井口后说:“我看不像是瓦神爷,可能是文物。你们暂时把挖井的工作停—下,我向有关部门汇报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向下挖。”    房树民迅速向临潼县文化馆作了汇报。文化馆副馆长王进成及文物专家赵康民、丁耀祖等立即赶到西杨村。在打井处看到残破的陶俑躯体及遍地的残陶片,初步推测可能是大型的陶俑。不过对其来历以及与秦始皇陵是否有关系等问题,一时不易判断。    第二天,赵康民又来到西杨村,把已出土的陶俑残体及众多残陶片收集起来,运回县文化馆。5月初,赵康民又来到现场做进一步的发掘清理工作,又出土了一批遗物。他把前后出土的陶俑残片整合一起,开始进行拼接和修复。到了1974年6月,赵康民经过修复复原了两件与真人大小相似的武士俑。    这时,恰巧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临潼探亲,从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夫人处得知文化馆内有几件农民挖井时发现的大陶俑。他立即到文化馆与谣杨村进行调查、访问,写了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刊发于1974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社编印的《情况汇编》第2396期上。这是关于兵马俑的第一篇报道,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巨大的影响,故全文转录如下:    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    陕西临潼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体高一米六八,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这批武士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儒法斗争和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价值。    秦始皇陵周围以前曾出土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像这种同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俑。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书上未有记载。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间,当地公社社员打井时无意中发现的。从出土情况推测当时陶俑上面盖有房屋。后来,被项羽烧焚,房倒屋塌,埋藏了两千多年。这批文物由临潼县文化馆负责清理发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为夏收,发掘工作中途停止了。临潼县某些领导同志出于本位主义考虑,不愿别人插手,因此一直保守秘密,没有向上级报告。    秦始皇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生产队随意在陵园掘土挖坑,开荒种地。出土文物中的金属制品,有的竞被当做废铜烂铁销毁掉,一些石制、陶制物品则被丢来抛去。临潼县文化馆馆长李耀亭同志说,关于秦始皇陵的破坏情况,曾专门向陕西省有关部门打过报告,并建议成立秦始皇陵保管所,展出当地出土的秦代文物,对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但是,报告送上以后,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这篇只有五百字的短文,刊发后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立即将该文批转给分管文物工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吴庆彤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批文如下:    庆彤同志并冶秋同志:    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先念  一九七四年六月三十日    同年7月6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从北京飞抵西安,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陕西文物部门的领导、专家,到陶俑出土的现场进行考察。当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坑的形制和大小等问题,仍说不清楚,只有进一步再做些工作,才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考察后经研究决定:报请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委托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    其实,在过去的岁月中,人们曾多次见过兵马俑:    1974年,西杨村农民挖井发现了秦武士俑,在历史上这并不是第一次被人们发现。因为陶俑埋在地下只有5米左右深,且规模宏大,只要在此动土就很容易见到陶俑。根据后来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见到的一些迹象,推知自公元前210年到1974年的两千多年间,人们曾三十多次见到过兵马俑。在兵马俑坑上发现有西汉后期(公元前1世纪后期)的墓葬1座,东汉(25—220)的墓葬5座,近现代墓葬20余座,古井3眼,20世纪初期的大扰坑1个。这些墓葬、井、扰坑都挖出了兵马俑。下面略举几例:    例一,二号兵马俑坑的西端有一东汉时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4匹陶马及4件武士俑的身上。把陶俑、陶马打碎移置于墓室的东北角,把两口木棺放在俑坑底部的砖铺地上。    例二,二号兵马俑坑西部有一距今约百年的古井。井为圆形,直径1米余,深12.6米。此井正好挖在一辆战车前的陶马身上。在清理井中填土的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陶马残片,井周的壁面上仍凹凸不平地嵌有陶马的残片。    例三,一号俑坑的东端有一座清代墓,出土有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时的铜钱。墓穴挖在陶俑身上,把陶俑打碎后移置至墓道口部。    例四,兵马俑坑上的一些现代墓,地面上仍存留有圆形的封土堆,封土堆的土中含有兵马俑的残片。这里是西杨村杨姓家族的坟茔地,据农民说,谁家挖墓穴如果挖出怪物(陶俑),被认为不吉利,会悄悄打碎了。    P2-6

后记

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生于公元前259年,13岁继承秦国的王位。因年纪尚小,国家大事均由吕不韦等大臣办理。22岁(公元前238年)开始亲理朝政。39岁时(公元前221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个地方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王朝,登上皇帝的宝座,自称始皇帝。    统一后,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律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他曾五次出巡,最后一次出巡是在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南巡云梦,经长江,临浙江(今钱塘江),由海道北至琅邪,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古黄河渡口)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大平台)。九月葬于骊山北麓(今西安市临潼区东),时年50岁,在位37年。    关于秦始皇陵园地下埋藏的情况,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始皇陵的记述及一些传说故事,但问题仍然扑朔迷离,成为千古之谜。    秦始皇陵的正式考古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尤其是1974年兵马俑坑发现后,秦俑考古队分成两个小分队,一个小分队负责对兵马俑坑的勘探和发掘;另一个小分队对秦始皇陵园做全面、系统的勘探。经过40多年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陵域的规模宏大,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其核心区占地面积2.135平方公里。它以陵墓为核心,周围环绕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0米,外城周长6322米。城的四面有门: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面有两个门;内城墙的内外两侧绕有长廊。整个城垣坐西面东,在东、西两面内外城门之间有宽110米的司马道,在司马道中部发现有南北对峙的独立双阙基址,独立双阙与内外城门的门阙三者之间以廊庑相连。内外城墙四面环绕,门阙巍峨耸立,俨然是一座帝王都城的建制。    秦始皇陵墓封土的北侧发现有寝殿、便殿等大型宫殿建筑群基址。寝殿是墓主灵魂的起居生活之处,里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在陵园内的宫人要像侍奉活人一样,“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妆奁之类用具)”。便殿是休息闲宴之处,从出土的器物及乐府铜编钟可知,宫人要按时祭祀上食,祭祀时还有乐队奏乐。    在秦始皇陵区内已发现各种陪葬坑180余座。这些陪葬坑分为内、中、外三个层面分布。第一个层面位于陵墓封土的四周。如陵墓封土的西侧有铜车马坑等大型陪葬坑3座;东侧、南侧各有大型陪葬坑3座,北侧有7座,共有陪葬坑16座。    第二个层面位于陵墓东西两侧的内外城之间。陵墓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j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和近似方形的大型马厩各1座,小型府藏坑16座,珍禽异兽坑及跪坐俑坑31座。陵墓东侧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百戏俑坑、石铠甲坑、大型府藏坑各1座,另外还有小型陪葬坑10余座。    第三个层面位于陵园外城垣的东侧和北侧。外城垣的东侧有小型马厩坑101座,大型兵马俑坑3座。外城垣的北侧有大型府藏坑、铜禽坑各1座。    这些陪葬坑除少数坑作了试掘或发掘外,其中大部分坑尚未发掘。    在秦始皇陵区内还发现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500余座。陪葬墓已发现四处:一处位于秦始皇陵墓封土的西北角。是一甲字形大墓,估计是秦始皇儿子公子高的墓;第二处位于内城的北部东区,有墓葬33座;第三处位于西侧内外城垣之间,有墓61座,它们可能是后宫人员的墓葬。第四处位于外城垣的东侧,有墓17座,试掘了其中的8座。除1座墓内未见人骨外,其余7座墓内埋着五男二女,年龄在18—30岁之间。其中一个女性是被缢杀,另外六人身首分离是被肢解。初步推断这是被二世胡亥及赵高杀死的秦始皇的诸公子、公主。因二世篡权遭到诸公子、公主的反对,所以惨遭杀害。埋葬时给予了一定的礼遇,都有棺椁,并有一定数量的陪葬物。    关于秦始皇陵墓的情况,通过多年的考古探测,获得了许多新知识。陵墓是由地面上的封土堆和地下宫殿两部分构成。封土的形状呈,覆斗形。经实测,封土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周长2000米,原高115米,现高76米。封土呈九层阶梯形,象征着高耸入云的多层次的楼台建筑。封土下的地宫周围绕有宫墙,四面有门。地宫距地表深约30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经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探测,发现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这说明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献记载,好像是可信的。    地宫挖得很深,所谓“下彻三泉”。那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防堵地下水的?有人认为是用铜水浇灌把泉水堵住;有的认为是用重万吨的三个大铜块把地下水封堵。这都是揣度之言,不足为信。《水经·渭水注》说:“斩山凿石下锢三泉。”考古钻探时在地宫周围发现许多碎石碴,说明用石头或石板砌筑以防堵地下水,此法简单易行,是比较可信的。另外,在地宫的南、东、西三面发现总长度1300余米的排水渠道。渠道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的渠道环绕于地宫的南半部,长778米,上口最宽处84米,底宽9.4米,最深39.4米;西部的渠道长525米,是采用坎儿井式由一串明渠和暗渠组成。此渠道的作用,是在修建地宫的过程中使深层的地下水进入渠道排出,待地宫修好后,在渠道内填塞厚10-17米的青膏泥后再填黄土夯筑,形成地下防水大堤,以保持地宫的干燥。其设计之巧妙,堪称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奇迹。    秦始皇陵是否曾被大规模地盗掘?经考古勘探,发现在陵墓的东北角及陵墓的西侧各有一个小型盗洞。这两个盗洞呈椭圆形,直径约O.9米,一深9米,一深14米,都未挖到底,并且距陵墓的中心点还有200多米。这显然是私人挖的盗洞。秦始皇陵墓的封土是夯筑的,夯层清晰并无人为扰动现象,说明秦始皇陵未被人为大规模地盗掘。    秦始皇陵墓内藏着许多秘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内“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又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些记载是真是假?地宫内到底是什么样子?里面都埋葬着什么宝贝?秦始皇的棺椁、衣衾是什么样子?秦始皇的尸骨保存状况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人们急切想知而又不易索解之谜。许多人经常提出:什么时候挖掘秦始皇陵?为了文物的安全,我们国家是不主张挖掘帝王陵的。尤其是秦始皇陵这样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发掘的。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在不发掘的情况下探明陵墓内的埋藏情况。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愿望有可能实现。    对秦始皇陵园内众多的遗迹、遗物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是考古人员和广大群众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秦始皇陵的有效保护问题,国家已正式批准建立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范围,以秦始皇陵外城垣为界再向四周外延20米,占地面积2.67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的土地全部征用。在遗址公园的四周建设保护性的绿色屏障以标志出外城垣的四界。对已发现的一些文化遗址,如铜车马坑、曲尺形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及各种大型的陪葬坑,以及寝殿、便殿等宫殿遗址,采用覆盖式保护,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显示其范围。对已试掘的百戏俑坑、石铠甲坑和已全部发掘的K0006号马厩坑等,建设遗址保护展示厅,并对遗址公园区进行绿化。目前征地工作已经完成,各项筹建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在陵园的范围内还发现各种附属建筑遗址近千万平方米,出土文物5万多件。整个秦始皇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已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下的遗产公约委员会,在讨论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文件上说:“主席团意识到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并希望“能明确提出对待该遗址的考古和博物馆政策”。这是对秦始皇陵在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史上意义的崇高评价,同时对今后的考古给予殷切的期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有所谓《二十五史》,就没有人注意现在从地下发掘的东西,比十部《二十五史》还要多……    任何研究文化、历史的朋友,都不应当疏忽这份无比丰富宝藏。    ——沈从文

编辑推荐

袁仲一所著的《秦兵马俑探秘》是在亲历考古发掘过程的基础上,写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兼备的考古普及读物,有助于读者通过考古发掘过程解我国秦朝的物质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本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配备较多的线图、照片,以利于增强对秦始皇陵的感性认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亲历考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对于秦兵马俑的各方面介绍得比较详细,图也较多
  •   去西安前买给孩子看的,有利于了解兵马俑的历史,不错的书
  •   了解兵马俑的好书。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史的就是卓著的!秦陵兵马佣世界历史上的文化奇葩,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代表之作!赋予人类的是震撼!作为国人值得去了解、去探索!
  •   此类纸质无法真正反映照片的效果,但对于此价格应是值了。
  •   图片、文字配合很美,知识囊括全面。很值!
  •   很好。送货速度快,满意的购物
  •   没有那么多令人响往看下去的冲动
  •   还不错,书店看到,上网就买了,还打折。
  •   去了西安,书要180元,还是网上淘便宜
  •   去西安旅游一定要去看兵马俑,不想空手去空手回,就提前拜读做一下功课,书中说的很详细,可以在参观时一一验证。
  •   书非常好。开始以为是和博物馆里卖的一样,买到家才发现不一样。这完全是自己的错误。书非常好。内容也很不错!
  •   第一次脏,很快给我换了,但变为旧
  •   这本写的比较好,对兵马俑的分析、描述都很到位,彩图印的也非常清晰,像兵马俑刚出土时色彩鲜艳的形象,看了很震撼。可惜秦皇陵的发掘,仅是外围,核心地区还没能发掘,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看到发掘报告。
  •   作者是参加了兵马俑挖掘工作的考古学家,用词比较简练、描述到位,连我一个女孩子都可以轻松看完的一本书,对于准备参观兵马俑的人来说可以对兵马俑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