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流,不下流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困困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前言

  意义的诞生  李海鹏  非虚构写作这回事好像成了时尚,谈的人多如牛毛,大抵说的是采访要扎实,理解要深入,文笔要生动,细节要令人过目不忘,等等。这些说法都对,可是怎么听都像是关于一般性的深度报道的ABC。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大家忘了提了,那就是干这个你得会写小说。这跟要打家具就得会木工活儿是一回事。非虚构写作可以看作小说的一个门类,唯一的隔路之处就是不能虚构。会写小说,还分会写哪种。会写通俗小说,换个词说,类型文学,对非虚构写作也帮助有限。我读过一些非虚构作品,来自国外著名杂志,写连环凶杀案的,写高空跳伞记的,环环相扣,惊心动魄,很没意思。好的非虚构写作恐怕非借助严肃文学的经验不可,这不是精英主义,是实用主义——如此一来才能写好,至少写得好看,再至少,写出来能是个东西。  怎么才叫是个东西呢?用我跟困困的一个共识来说,就是作品得有意义。一篇好的非虚构作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故事和意义。没故事的非虚构作品不会存在,没意义的则不必存在。  图个方便,我们拿虚构作品《包法利夫人》举个例。故事,就是包法利夫人不安于室,生活在别处,岁月催人老,未曾真正地活过,一旦读了浪漫小说,便为自己的蓬勃情欲找到了借口,于是与流氓私通,就此倒了大霉。意义就是,今日的北京文艺女青年读了也会掬上一把辛酸泪:这写的就是我啊!再进一步,这正是人类既困于现实又伤于梦幻的缩影,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  意义并非主题,而是在读者心中唤起的价值。黄金是一种叫Au的元素,Au相当于它的主题;它又有美丽的色泽,这色泽就是意义。再打比方说,民间是舒伯特音乐的主题,其动人之处便是意义。非虚构作品要想达致意义,光有深邃的主旨还不够,还要叙述精当、布局合理、人物生动、富有风格,等等。只有这诸般向来属于小说的优点合到一处,意义才能产生。正如《包法利夫人》具备了上述优点,又开了心理小说的先河,成了经典,才有意义可言。  有人会说,非虚构不也是新闻报道吗?新闻报道穷讲究什么呀?把事说清楚不就得了吗?要我说,蟪蛄不知春秋,合该你一辈子看新浪新闻。下饭馆就知道挑剔味道,找姑娘就知道挑剔姿色,穿衣服就知道挑剔牌子,读文章却一副越便宜越好的贱相,活着干吗呀?价值啊,同学!人生短促,亲贤文,远小文啊!当然了,这话跟他们说等于春风过驴耳,而翻开困困这本书的一定是智慧超群之士,这话又不必说。我只是想,遇到各位不容易,所以同仇敌忾一下。  “同仇敌忾”,巧了,正是困困这本书的潜在意义之一。这本书里有她的立场,那就是奇妙的危险好过庸俗的安全,趔趄连连的追寻好过了无生趣的停顿。这一回,她与她的写作题材并肩战斗。  你大概记得,困困本是个专栏作家,写那种blingbling的文章,一闪一闪亮晶晶,满篇都是小星星。简而言之,时髦。你要是读上一篇,眼镜能被亮光灼出好多针孔。这条路蛮好的,轻松愉快,受人追捧,人人羡慕。可是困困要走窄门,总觉得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汤姆?沃尔夫和法拉奇才是她的家族中人。要说亲近,全北京也没几个人比这些非虚构大师跟她更亲近了。她野心勃勃,非要当个非虚构作家不可。你看,她犯了包法利夫人的毛病:憧憬。  那时我们同在《GQ智族》工作,她立志一展身手,对人物报道尤其热衷。我对她的才华充满信心,又对她的性格不无担忧。见过困困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天真的姑娘,我很少见谁像她那么没有心计。这不是庸俗的赞美,考虑到非虚构是一项需要心计的工作,这其实并不是赞美。她好像也懒得控制情绪。心里想什么,马上说,我也觉得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习惯。在最初的阶段,这大概导致了我们较少能有效地分享经验。我自己做记者时的工作习惯是冷眼旁观,换句俗话说,阴着。我跟《纽约客》的记者打过一点儿交道,我的印象是,他提问颇为流畅,应和的笑声也非常自然——他也阴着。卡波特写《冷血》,采访两个凶手,答应帮人家脱罪,实际上根本办不到,那得多阴啊。当然这是极端例子。我的意思是,采访中做出一副成熟的样子是有利的,自控是必须的,而让自己的头脑处于一个凉风习习的状态才便于看到真相。  不过,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便会记起上帝给人关上一扇门,必打开一扇窗。实际上困困做得很好。  她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真喜欢她的题材。平时她活得太过兴高采烈,似乎对世间的一切都兴趣盎然,导致人们很少发现她真正的兴趣。令她着迷的并非报道本身,而是有趣的头脑。总有一些聪明的、狡猾的、不落俗套的头脑,让她着迷,她就像神经学家忍不住写下一份份医学报告。所谓着迷,一般来说正是成就的基础。至于从事非虚构写作所需的其他要件,比如采访技巧之类,大多只能归为经验。如她所知,经验不值钱,迟早人人都有一份。  转眼之间,她就有了这本书。她的文本丰饶绵密,颇具风格,可见采访不厌其烦,写作也付出了辛苦。她尚未发挥出全部潜力,但我猜,她以此面对智力匮乏的世界,也顿生划清界限之感。  对非虚构写作来说,这正是困困们的时代。当我为《南方周末》工作时,我们也做过同样的工作,首先怀着促使国家变得良善的愿望,其次才会想到写出漂亮文章以博得名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不免温暖而苦恼。如今,时代变了。为什么一个写作者不该为自己而写作呢?没理由了。个人主义匆匆归位,非虚构写作也更像写作。困困,打着各种华丽的手势,胳膊频频挥舞,笑声深沉又爽朗,背着巨大的包,赶去三里屯的咖啡馆工作。这种风格的记者,过去是没有的。新闻工作的意义也与过去完全不同了。我们的历史走得匆忙,微风稍起便吹去了脚印。如此之世,脚踏实地,比任何时候都更难能可贵。因此,我知道困困的下一本书会写得更好。

内容概要

这里总有你感兴趣的名流
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
陈冠希、倪震、费翔、王菲、张艺谋
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
路金波、孙甘露、海子、曹禺、慕容雪村、李海鹏
忧伤的老板:
左小祖咒、 崔健、王伟忠
媒体界菲茨杰拉德:
谷岳、白狼、哥伦比亚人 、宋怀桂
这里总有你不知道的一面
我是男人,这个世界男人喜欢性,也需要爱。——陈冠希
有点儿意思。——王菲
如果说我是韩寒的经纪人,那是看低我;说我是他的人生导师,那是看高我。——路金波
别相信他们,他们骗你呢,他们一点都不痛苦,他们是受益者,肯定都买了房子,买了股票吧。 ——崔健
牢骚没有意义,把非虚构写作的困难归到环境是不公平的。很多时候给你留了缝隙,只是你做得不够好。——李海鹏
人不可能变成神。但如果把人做好了,自然就成了神。因为后人需要神,后人会把你塑造成神。——左小祖咒
本书是针对中国文娱界名人的“人物特写”。共有20组人物,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文学出版业;二,文娱界,三,艺术与电视业;四,其他。在写法上,
大部分争取多次、长时间跟踪访问,尝试“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完成。
大部分发表于《GQ 智族》。

作者简介

困困 文娱界的“时髦知识分子”
她曾出任《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她曾出任《GQ智族》主笔
她拥有游走于“时尚圈”“文化圈”“娱乐圈”的多层身份
她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跳脱的思维模式和平视各界名流特殊视角
她是一直致力于传播“高级流言”的【GOSSIP QUEEN】
曾出版专栏集《上流女孩当如是》、随笔集《玩物尚志》
“在时尚界我能做出最有深度报道,在知识分子中我一直走在时尚最前沿”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
第1篇:“向倪震致敬”
附文:才华如同异质病毒——倪氏家族
第2篇:陈冠希: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
第3篇:费翔:迷失与控制
第4篇:像寻找梦露一样
第5篇:张艺谋:意志的胜利
第二部分 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
第6篇:路金波和他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
第7篇:上海沙龙
第8篇:海子,一个时代的故事
第9篇:曹禺和他的外孙
第10篇:现实比虚构更离奇
第11篇:我也爱李海鹏
第12篇:仍有人仰望星空
第三部分 忧伤的老板
第13篇:忧伤的老板左小祖咒
第14篇:崔健没有中年危机
第15篇:伟忠哥是个传说
第四部分 媒体界的菲茨杰拉德
第16篇:台湾往事
第17篇:在路上
第18篇:媒体界的菲茨杰拉德
第19篇:哥伦比亚人
第20篇:中国沙龙女主人

章节摘录

  倪震在香港的住处位于跑马地,“快活谷马场”北侧,高楼簇新,街道整洁。小道一拐,又立刻置身另一番场景:摊贩林立,灯红酒绿,每一块人行道砖格都被仔细擦洗过,又沾满了黑色污渍,那是被捻灭的烟头或黏糊的口香糖不散的阴魂。两个区域散发着同样的味道——钱味儿,只不过前一个是崭新的连号纸币;后一个是被很多人手摸过的,冒着酸臭和那种雨天没有晾干的旧床单的潮气。  他从云蒂地道的家中出来,想去铜锣湾买两顶帽子。走着,听到身后沙沙响,就像电影片场身手敏捷、沉默寡言的摄影师。是两名狗仔。倪震笑着拜了年,问他们哪家的,对方大声答:“《壹周刊》。”俩人继续拍照,挺有礼貌,问:“买的什么?开不开心啊?”倪震笑而不答。说得越多,故事便越多。路人开始围观,一个老太太看不惯:“你们不要那么坏,让人逛下街啊。”狗仔队也不恼,临走大声说:“多谢你了,阿Joe。”  隔天《壹周刊》登出了照片,配文如下:“你太太在外面帮你补锅(处理烂摊子),你还那么悠哉,你知不知道‘人’字怎么写?”  如果以纨绔子论,倪震未免也太不讲究了。他穿一件泄了形的蓝色针织外套,衬衣松垮,牛仔裤肥大,裤脚堆积在球鞋上。相比这身衣服,身形又过于瘦削单薄,好象头顶有根线,硬是拽拉起那副身板,中途还在脸上纵横了几下——他一笑起来,眼角与双颊都有许多小纹路,相书上说,这叫阴骘纹,使人看起来阴郁暧昧。他准时赴约,没有随从,与每一个打照面的人寒暄微笑,有时候,看得出他的努力和刻意。  在八卦周刊的逻辑里,“倪震”已经是个抽象符号:流言蜚语之焦点,身后配有3D版人肉背景,流动影像计有李嘉欣、陈法蓉、姚乐碧、张茆、周慧敏……将一干活色生香的美女汇集一处的,竟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人物。倪震说不愿修饰,并非是品位上的,也没有经济原因,而是低调和警觉,一切以不引人注意为准则。当发现我拿着录音笔录他的闲聊碎语时,他略有不快,礼貌、克制但十分强势地要求当面删除。“全删干净了吗?”他拿过录音笔,自己摆弄起来。  “我们在一起20年,不是佳偶天成”  2008年12月,倪震被拍到“夜店激吻”,随后与周慧敏“引咎分手”,7天之后又“火速成婚”,事隔数月,依然没有降温和“被原谅”的迹象。坐在这桩绯闻案的陪审团中,行使评判大权的,包括一些八卦媒体、众多八卦爱好者,和一干民间道德专家。倪震将中年男人在夜场发挥魅力称为“孔雀开屏”,又以不是疏忽大意,而是“结构上出现明显的中年危机”来形容当时的心态,两词迅速传开,成为揶揄新语。不论他意图行慈善还是转投宗教,都难以“洗底”,周慧敏的玉女形象也大受撼动。事件发生时,倪震只接受过《壹周刊》采访,做出正面回应,期间三度落泪:一次谈到分手信,一次说不忍让周慧敏一人承担,最后一次说起黄霑离弃华娃时被指为年度贱男,现在真是感同身受,不禁又哭了起来。倪震痛哭的照片是当期杂志封面。  香港传媒人查小欣,与倪震算得吃过饭的朋友。她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娱乐报道,有“香港娱圈鼻祖”美誉,这桩绯闻案,她至今仍觉得疑点重重:夜店激吻照片,第一感觉是约定的、刻意的安排,夜店在29层,四周无人,闪光灯大开,怎么会任人“偷拍”?倪周宣布结婚的当天,她短信给倪震:“恭喜你,虽然我不赞同你的做法。”倪震只是回复:“谢谢,我们很开心。”查小欣后来对一家香港媒体说:“只有中了降(发疯),才会嫁给倪震。”她还提醒,倪震为人机警、工于心计,深谙传媒之道,“当事人犯了错,忏悔一番,痛哭流涕,再哭着上封面,这是娱乐周刊最古老、最原始的方法,简直是‘复刻’,倪震了解得不得了!”  在编剧、戏剧导演林奕华看来,整件事触犯了香港人的“玉女心结”和“情色文化”。他有一出戏《洛丽塔》就提了好些“玉女问题”:玉女会大便吗?玉女会有痰吗?周慧敏贵为头号玉女,不仅上述问题碰不得,头发不能剪,衣服不能露,恋爱结婚都要征得全港男性同意,哪能嫁给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好像小龙女,玉女不是人,而是吹气公仔,是性玩具,一边保持美好的形象,一边充当性幻想对象。玉女存在的价值是依附于男性;她的脆弱满足了男性的保护欲和英雄感;她的纯洁服务于男性的自卑感。可这次周慧敏隐忍,她败给一个非常不‘玉女’的形象——夜店辣妹、肉弹、北姑。”  反过来,林奕华又感慨香港是个十足阴盛阳衰的地方:流行歌里总是男人被甩,多么凄婉,励志歌曲都要女歌手来唱。香港典型男性形象是《小男人周记》里的郑丹瑞,有许多幻想,却胸无大志,既平凡,又平庸,又怕痛,又怕痒,浑身都是计算器。因此香港的“三级片”全是一个路数,一定要将露骨场面处理得比较搞笑,既满足小男人的幻想,又使他不至于显得过于好色留点面子。小男人的终极目标是韦小宝,反清复明和皇家驸马都不耽误,还妻妾成群。黄霑曾率性而为,烟、酒、黄都不避讳,老婆可以不要,可他在香港不代表主流,小男人也就羡慕羡慕他,自己可不能那样,要遭唾弃的。也难怪倪震对黄霑感同身受。  法国人有句话:“楼梯上的灵光”,意思是当你找到答案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比方说,你参加一个派对,被人羞辱,你该回嘴,可在压力之下,众人盯着你,你只能支吾以对。可你一离开那里,一踏上楼梯,就像魔术一样,你想到了驳倒他人的话。现在,倪震要说说他的“楼梯上的灵光”:  “其实,冲击比大家想象的要小,被传媒渲染得太严重。整件事对我来说很简单,我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就是酒后失态,很简单。对我影响在哪呢?就像进了一间鬼屋,有很多鬼出来吓你,你心里害怕,但很快知道,没事的,可外面的人看鬼屋觉得特别恐怖。我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么多年我都有争议,我不拍广告,不靠形象赚钱,我的生意不受影响。我不是卖形象的,我是卖才能的。”  “我最不想伤害的是周慧敏,因为我愚蠢的错误,造成这么大的风波。可在我们内部是很小的事情,她能够消化。事情并不是最坏,而是被人讲到最坏。我们在一起20年,不是佳偶天成,而是那么多年用爱和包容建立起的感情。我们以前分手,是为了减轻公众压力;我们这次结婚,是正好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原本想到国外低调注册,现在有了风波,不能这样,否则又要被大写特写。现在大家充满喜悦地去结婚,可今时今日,竟还有武侠式的爱情,被围攻的爱情,杨过小龙女的爱情。哪里有结婚被人诅咒被人骂,而不是祝福的?这是最基本、最人性的。所以是我丑,还是传媒丑?我觉得是传媒丑,是鬼屋来的,可鬼屋又能维持多长久?”  童年满天藤影,青年春风得意  倪震1964年出生于香港,有一个姐姐倪穗,父亲为科幻小说家倪匡,姑姑为言情小说家亦舒。亦舒在随笔《童年》中写倪震是“典型香港幸福新生代”:“自幼读华仁书院,私家车出入,独立卧室,零用钱花之不尽”;“生病住院,祖母外婆莫不紧张得要命。大学往美国佛罗里达,整个北美洲跑匀,读书观光,不亦乐乎”;“从事出版,他母亲帮他处理堆积如山的读者信”。比起他那些漂亮女朋友,比起“走荆棘路的长辈”,童年风调雨顺,堪称一流。  生于“书香世家”,倪震说年纪很小就收获了“眼光”,知道什么是好作家、好导演,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金庸那一级别的”;又因不得宠,性格里混杂了坚硬和不安全感。  倪震不愿谈儿时往事,那是阐释过度,40多岁的人了不该归咎于童年。却也有点欲言又止:“我小时是不得宠的,我很介意。我现在和父母关系很好,不能为了做好一个访问,在这里自私地对记者指责他们,我不划算的,我要顾及父母感受。我要权衡。不是说我讲真话,就不用顾及他们的感受。大家关系那么好,还要生活在一起。你说倪震,和谢霆锋一样从小被拉姑打,哪里会有人同情你呢?不会有人同情。”  挨打这事儿,倒真有一桩。亦舒在随笔《童年》里说他“绝顶聪明的孩子多数绝顶顽皮,多吃几顿板子,理所当然,凡事必须付出代价,并不算是阴影”,暗指的是父子不和。倪震反应迅速,立即撰文写挨姑姑打的经历,不仅详述挨打缘由,还揪出旧事,半句不让:“火了的姑姑,像着了魔,愈打愈歇斯底里,渐渐,‘绝顶聪明’的震侄在哀号中领悟到,原来失控的姑姑打的已不是自己。姑姑眼中,只燃烧着对世界的不满;自少家贫、少年反叛、早婚产子、离婚反目、怀才未遇,种种不如意,都随着满天藤影狠狠发泄出来,化作侄子的一身血痕。”  华仁书院读中学的倪震,是内向甚至迂腐的,他时刻感觉自己是个从一生下来发际线就往后退缩的小老头,轻摇折扇,口念唐诗,有着非黑即白的道德观念。“像黄飞鸿来的”。同学中华人不多,他孤独又略显呆滞,并不是不自信,而是他更愿意沉浸于自己的小生境。有一年,倪震一整个暑假待在实验室养果蝇,繁殖了几代,看它们的眼睛有没有变色,翅膀有没有分岔。  去美国念心理学,仿佛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生规划,原因其实简单——对考上香港的大学没把握。意外收获远超预期,他摆脱了英式殖民地教育的单面性,扔掉了非黑即白的道德观念,“不是说外国的就一定好,而是眼界不同。就算别人的东西更衰一些,原来还可以衰成这样!”更可以站在局外,反观香港教育制度,“香港,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教你怎么去想,不提倡独立思考。如果你没有从小,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去培养一个人捍卫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不去搜他的书包,不去剪他的头发,不体罚他,进入大学后就给他投票权,如果不这样,你怎么能够期望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捍卫民主的斗士?”  自美国而归的倪震体重从120磅变为155磅,变了个人,这个人更让他满意。他怀着对特立独行满不在乎的态度,对自己的个性扬扬自得。容忍和尊重个性,这是他所学到的,也希望能被同等对待。大学念了4年,没回家一次,再顽劣、疏离也抵不过这么久的时间,问倪震发生了什么,他打着哈哈:“家里人不给钱买机票喽。”  最初想当个园丁、警察,或空中少爷,可倪震还是逃不出“书香世家”,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父亲倪匡的好友黄霑处谋了一职,担任广告公司撰稿员,之后又随黄霑转投演艺公司。  为了与人打官司,倪震在自拟的一份个人简介中写:“倪震其后于1988年与黄霑先生进军传媒行业,实行多元化发展……(省略专栏、电视节目、电台节目、电影、著作20部),才华广受注意,拥有大批年轻读者、听众和观众。”对于最近一阵子的“倪震一事无成”说,他颇不以为然,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有上述成绩已十分了得,“第一年月薪5000,第三年就15000,可以买车了。”  其间主持了谈话节目《三个寂寞的心》,他很有些大胆生猛、百无禁忌的架势,自称“巧言善辩的功夫比演技强多了”。这档节目以青少年为受众,讨论两性话题,他与另一主持人邵国华一黑一白,一周瑜一黄盖,倪震欺负邵国华的搭配形象深入人心,倪震将这叫做“主持人之间的化学反应”:“节目的角色扮演就是这样的,其实,你被别人欺负也是划算的,最重要的是节目能红。你说邵国华欺负我都没有人相信的啦。”整个女人街下午2点到3点都在听《三个寂寞的心》,创意随便来的,成功却在态度,就像大卫·莱特曼那样,就是扔个破电视,也要把它坠落的过程录下来,缓慢地一遍遍播放。倪震说这正是“正正经经做无聊事”。他勤奋,能看完所有来信,“我做事一定‘去到尽’(做到极致),我心里不是很渴望比赛的那种人,但若参与了,一定全力以赴。有我这样天分的人很少做事勤奋,因为我不想输给勤奋。我不介意输给天分,我很高兴,我觉得有5%的人的天分比我高。”  1991年,受《三个寂寞的心》启发,他与邵国华创办了青少年杂志《Yes!》。时值26岁,局外人都道此时倪震最为春风得意:与“香港第一大美女”李嘉欣谈着恋爱,又购置少见的新款奔驰跑车一部,像饥饿蓝鱼一样急不可耐,要跳进池塘,激起些波澜,给世界留下点印象。  《Yes!》与查小欣当时供职的周刊同属一个发行公司——吴兴记。吴老板说,倪震起初并不自信,创刊号首印7万册,后来又加印了两次,总计有13万册,上摊当天,一抢而空。《Yes!》依旧瞄准青少年,在调侃、戏谑中填塞了许多明星八卦、星相、两性话题、鬼故事……为“中学校花”拍写真,刊登抱怨师长的读者来信。香港中学校园一度禁看《Yes!》,有传媒人批评《Yes!》败坏了尊师重道的风气。这却正是倪震所认为的“教育民主”。  初创时的编辑朱江(化名)讲,团队成员都是初出校门的年轻人,与倪震一道,精力充沛、浑身抖擞,妄图做点不一样的。杂志几乎整本都是倪震的点子,80%的内容由他一人撰写。与邵国华,仿佛也继续着《三个寂寞的心》时的搭配:倪震强势,邵国华内敛。倪震虽自视甚高却伶俐机敏,性格偏执也勤奋冷静,偶尔还流露不拘小节的可爱和搞笑。到太古广场去犒劳团队,特高档一餐厅,统共10人,倪震一落座就吩咐:“先来份8人套餐,再来份2人套餐。”时至今日,旧同事相聚还爱讲这个段子。听上去很像《滚石》啊?可朱江嘟囔:“《滚石》最终不也分崩离析,不过如此了。”  后期倪震控制欲显露,将大权交与同学亲信,令初创团队不满。《Yes!》牢踞“香港最受欢迎杂志”地位4年,扩展为出版公司,下有《Yes!》、《YesIdol》和《鬼世界》三本杂志。因财务纠纷,加之倪震要出国陪老爸,1995年,出版公司被转手卖掉。1997年,倪震与退出娱乐圈的周慧敏移居加拿大,33岁盛年退休,有“全港最年轻退休人士”的美誉。今天香港市面上还能买到《Yes!》,全英文马来西亚版,一整本外埠明星和家居品推介。  2003年刚从加拿大归国时,查小欣在一家造型沙龙偶遇倪震,瘦了,黑了,“呀,变帅了啊。”查小欣客套。倪震反问:“是不是越来越像刘德华?”倪震回来了。相继主持过电视节目《绝情谷》(情感类)、《诗游记》(诗歌介绍),又撰写专栏,出版畅销书。倪震自拟简介中写:“倪震在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绝顶爱情》,非但成为当年书展销量冠军,更高踞本地畅销书榜第一位达三个月之久,总销量达四万本,是香港疲弱书市的一个奇迹。”  “我不是‘才子’。如果早几年,我会这样说自己,但现在老了,不想扮年轻,扮‘咧仔’(能干的年轻人)。有些人觉得我是才子,那是相对的,如果纵向比,我就要同倪匡、金庸、鲁迅比,如果横向比,我今年44岁,就不要提名字了,我好过太多人。”倪震说。笼统来讲,他将自己当成一个“传媒人”。  “传媒人”却开了美式台球室酒吧,许多人说他“大材小用”。倪震说这项事业他尽心尽力又感到满足,已开了两家,8个月就回本,希望能开到温哥华去。“我开创了香港美式台球的风气,如果说美式台球有历史的话,倪震的名字一定写在上面。”  ……

编辑推荐

  个人个范,自有说法,各门各圈,犀利评断  通透娱乐圈“高光群体” 讥诮时尚界“名流假象”  全方位贴身采访报告  非虚构写作试验样本  这是  一场绝对真实、拒绝假High的【隐秘狂欢】大趴  只有沿着【Gossip Queen 困困】  独家炮制的流言大道狂奔  才能到达诸位文化名流的精神内核  1、八卦人群最关注——内容上,受关注度大  《不上流,不下流》“被写作”的对象,都是一直生活在舆论巅峰、被目标受众关注的“高光人群”。而困困以长期贴身访问的全面和平视受访者的视角让读者可以看到一群通透的文娱名流,将这些人的精神内核逐一剥露。  2、文艺青年最认可的——非虚构写作概念的推广与延伸  本书被称之为“非虚构写作实验样本”。非虚构写作是指介于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一种写作概念,一直风靡于欧美,近两年由《人民文学》牵头大力推行,受到文艺青年群体追捧。《佛祖在一号线》的李海鹏是非虚构写作的畅销作者之一。  《不上流,不下流》(文娱圈“时髦知识分子”困困  独家制造,贴身剖析陈冠希、王菲、路金波、左小祖咒、崔健等文娱界名流的精神内核)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上流,不下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李海鹏说困困,为了“同仇敌忾”,“她与她的写作题材并肩作战”。仔细琢磨,我想这个意思大概就是这部由各种题材组成的文本,一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认识到“人生短促,亲贤文,远小文”的重大意义,二是满足困困有理想、有憧憬、有追求的心愿,为自己写作,而写出了漂亮文章。困困是专栏作家,专写“一闪一闪亮晶晶”,轻松愉快,受人追棒的时髦文章(李海鹏语),但是却要付出无数辛苦脑力劳力进行大量的采访,以写出客观,真实,平等,尊重----这是条难走的“窄门”。但是困困走得很好。

    读困困的文字,首先惊诧于这个女子的冷静犀利。比如访谈刘欣慈,她点评他是“隐居在山沟里的中国式卡夫卡”,“懂得用想象力反抗压抑或者庸常,怀着诚心诚意的骄傲,野心和进取,相信自己是想象空间的神,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智力等级制度中的某一块功勋牌上”,而这样心怀理想仰望星空的刘欣慈甚至可怜城里人,因为他们“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黑暗”。言虽短意却长。

    我也惊诧于这个女子的精灵古怪。为了扒出文化名流藏着捏着的那点东东,困困在与文化名流的采访中谨慎设句,巧妙引导,步步为营,渐渐深入,谢绝了假大空,谢绝套话和通稿,力图还原一个真实,还原一个具体。虽然打着娱乐大众的旗号,却以她对文娱媒体各行业有争议人物的长长短短原原本本看得一个通透。她的立场,不捧不压;她的态度,不偏不倚;她所做的,只是给他们洗去浮华,亲自导演一幅幅真人剧。这种怀以悲悯的大爱之心,温暖人间之举便已超越坚持和操守,成为一种信仰。有人云,“这是一场绝对真实、拒绝假High的隐秘狂欢大趴”。语虽夸张而张扬,话虽糙却真。

    读罢《不上流,不下流》心亦有二喜,一是见识这些文娱名流的真面目、真性情、那些不为人知,不为人理解的一面,心喜;二是识得困困这一妙人,再一喜。读困困的文字也有一种满足,她的笔墨“丰饶绵密”,句句妙趣横生。《不上流,不下流》,倒是不管哪一流,也不管作雅声还是俗音,只需赏得心花怒放便是真。Gossip Queen,困不困,我不知,不过沿着困困独家炮制的“流言大道”狂奔,真能到达诸位文化名流的精神内核。真有意思。
  •   因为每个女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所以我承认当初是被此书的简介吸引了,有我比较关注的几个焦点人物的八卦信息。但认真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错了,这绝对不是一本哗众取宠的地摊文学,而是一本严谨的名人访谈。诚如作者所说,〈不上流,不下流〉是一场真实的隐秘狂欢,此书用知识分子的态度报道文化、时尚界人物,让我们了解到一些不曾了解的真相,看到名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所以说,我误打误撞,以八卦的目的,看了一本严谨的书。

    说说书的内容,作者分几个部分对娱乐界、出版界、媒体界等几个非常有特点的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说是分析,其实也是一种事实的阐述,中间有访谈的对白,作者并没有就事件或者人物本身进行评点盖论,只是陈述,让读者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解。看完后,深深感觉到上帝给人们关上一扇门,必打开一扇窗。

    我比较关注书中写倪震的章节。因为他与周慧敏才子佳人的爱情童话在2008年遭遇过丑闻,最后又离奇收场。本来应该衷心祝福的婚礼成了失败炒作的反面教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真相?倪震成于炒作,最后败于炒作。当自己成为了“社会公敌”后,他的想法又怎样?值得深思。还有轰动一时的“艳照门”事件,陈冠希无辜的声称“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叛逆小孩背后的成长背景,以及事件发生带给他的影响,都能从书中了解得到。我们还可以知道当年正当红透半边天的费翔为何放弃如日中天的流行歌坛事业,转投歌剧?我们甚至还可以知道原来采访王菲和采访国家领导人一样难,所以全文,我们只看到了作者以寻找梦露的方式寻找王菲却无法获得只言片语。我们还知道了万榕书业在路金波手中的崛起。。。。。这些都是八卦背后的真相,我们感觉到现实比虚构更离奇。

    此书为“非虚构写作”,非虚构=真实。作者困困野心勃勃的立志当个非虚构作家,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想,更难得的是她的选材如此有吸引力,她的采访如此有切入点,她的记述如此有吸引力,这是一个好的非虚构作品,我们也相信她的下部作品将会更好。
  •   这里总有你感兴趣的名流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陈冠希、倪震、费翔、王菲、张艺谋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路金波、孙甘露、海子、曹禺、慕容雪村、李海鹏忧伤的老板:左小祖咒、 崔健、王伟忠媒体界菲茨杰拉德
  •   初识困困,源于磨铁的新书封面抄袭导致新书召回,迟迟的领略她的这份绝世妖娆。心怀欢喜的掩卷沉默之余,让我想起王蒙说过的一段话:“作家不是世界的审判官,也不是诅咒者,应该对世界充满兴趣,充满受,有善意。作家对世界来说,首先是一个感受者,是表达者,是世界的情人。”

    这是一本让你读得进去,又读得出来的一本书,颇多玩味。

    世人都是罪人,谁都不比谁好多少。普通人看成功人士与名人,心里是敬畏的,总觉得那人如何不一般,如同一个奇迹的存在,就连缺点都被美化的有个性,在这种自我催眠化的合理附庸思维的影响下,人们迷失了,因为看不到名人们的做派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看不到自己的无限潜力,也不明白所有人都有人性的缺点亟待约束。而困困就是《皇帝新装》里说真话的那个小孩子,率性,真实,对外界又透明不失圆滑。

    也许不上流,不下流是对身份的焦虑。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于是人们厌恶痛苦,却喜欢引起痛苦的原因。希望觉醒,却厌恶觉醒的道路。当你能够平静面对各式角色的表演和出场,而不是诧异,愤怒,不解,争辩,你大概已略知真相。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满足那些不易填平的沟壑,而是扮演喜欢的角色而行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象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倪震与陈冠希的故事,就是这般——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因为我将坚强地活着。我行我素,桀骜不驯,不安于现状,也不墨守成规。你尽可以赞美我、质疑我或是诋毁我,可是我并不是为了取悦你们而活着,我的生活,与你无关,你的想法改变不了什么。

    那么,如果别人朝你扔石头,就不要扔回去了,留着作你建高楼的基石。杀不死的,让我更坚强。

    路金波,曾经的“李寻欢”,得意转身,用尽全力去疯狂、去理想、去执着,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出版王国,更推出一个韩寒个性的“寒”朝。也许超过了一定年龄,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你会慢慢懂得。

    在困困的人物特写下,他们皆是一流人物。我想,其实无论你是何种角色,都不要被历史的大潮淹没,或者冲刷去你的独立存在。

    “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那么作者,尝试非虚构写作,并不是直接描绘世界,而是为描绘世界提供切口,难能可贵的是,她找准了一些小切口。非虚构写作的时代,正在慢慢前进。

    希望困困,不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或者为谁而写,而是要把你最终想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期待下一部更加美好的作品。


  •   这里写的是一群文娱圈中的名流,但写法上是采用非虚构写作,它既不同于八卦文章,又不同新闻文章。作者的重心是把这些文娱名流们的精神内核刻画出来,通透的呈现给广大读者。所以读来格外感人。
  •   我以为,只要是一个女人,无论是优雅而知性或者温婉而独立,亦或是娇蛮任性、独断强势……她都会在听到八卦的时候变得十分专注,热爱八卦,似乎是女人的天性(现在很多男性也加入这个队伍了呢),当然,或许这只是我的臆断而已。

    反正,无论我平时如何自命清高,端得矜持,却每次都会在见到八卦时张大眼睛,听到八卦时立起耳朵,立马现了原形。

    八卦其实也有高低之分,有些八卦走得是民众路线,大曝隐私、香艳刺激;有些八卦却是掰得高端,虽然也是明星私生活,却因为态度高贵严肃,笔锋含蓄文笔优雅,立马就从一个浓妆艳抹素颜不堪的女子模样变成一位知性优雅不容亵渎的女人形象。由此可见,八卦也是一种态度,态度的不同,八卦水平立见高下!

    《不上流,不下流》无疑就属于知性八卦,作者远离那种传统八卦的搞笑、龌龊、阴暗甚至隔岸观火、落井下石等各种令人不齿的态度,而是采用一种尊重、同情、平等、朋友的温暖视角来看待这些身上写满八卦的各种“明星”,从而没有那种猥琐相,而是那种看起来平静而正常的人物访谈文。我认为,作者最可贵的不是她不乏犀利和冷静的视角,不是她优美流畅的文笔,而是她的八卦态度,没有褒贬的中庸之态,和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她只是以第三人的立场冷静地聆听、叙述、讲述、描写,想来,这也是“不上流,不下流”的意义所在吧?

    其实,这本书我是冲着王菲去的,因为很少能够看到有关王菲的采访视频或者记录,而我一直非常喜爱王菲,无论是人还是歌。也正因为她平时的“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傲然姿态和极少接受采访的神秘之势,让我对她的日常生活更感兴趣,总想一探究竟。怎么说呢?有关王菲的这一段还是让我失望了,因为即使如作者这样有着客观态度的笔者也没能打动王菲,那篇有关王菲的文并不是作者直接采访的结果,而是一篇类似的感想,可是,即便如此,在作者最后引用王菲看了她的文之后的一句话“有点儿意思”作为题目和结尾,还是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王菲的影子。

    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完全投在“娱乐明星”这个角色上,尽管有饱受非议的倪震和几乎被唾沫淹死的陈冠希,但丝毫掩盖不了后面各个篇章的各个行业明星们的光芒,作者选人的视角是独特而又大众的,所以,每一个热爱八卦的人都能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个。

    八卦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而我们喜欢看的还是这种《不上流,不下流》的有深度八卦。
  •   最开始,我是在微博看到@沈浩波说《不上流,不下流》的封面设计抄袭日本杂志的封面,结构都没改。
    这本书,非虚构写作是大亮点,我有一颗八卦的心,事情真相总是离奇的,娱乐圈、文艺圈,上够不了流,下也着不了流。
  •   困困的访谈很有深度,让人了解访谈对象背后的故事,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不是为谁平反,而是还原一个个真实的人
  •   挺喜欢困困的杂文
  •   好真实,尤其是我最喜欢的左小祖咒
  •   没有绝对的是非,事出必有因。不上流不下流,他们与众不同,他们也跟你一样。
  •   通过访谈,可以听到他们的心里的话,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对事情就有了比较公正的看法,防止以娱乐的态度围观他们:比如陈冠希说,他在“艳照门”所做的唯一的错事就是把电脑拿到外面修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看到陈冠希写的,又想到他现在的行为~实在是那什么改不了那什么。
    不过,这又关我什么事?看看而已。
  •   第一次在当当买书,感觉还不错,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正版,但是翻看了一下觉得还行。看书重在里面的内容,能有收获就好啦~
  •   文峰确实犀利,视觉也可以独辟蹊径。所谓这个社会,不是你想的那样,也不是我想的那样,其实它事什么样的呢?谁也无法给出确切定义。只是它是个圆的,这不假。
  •   多读书,治疗时下许多精神疾病的良药。
  •   第一次在当当上买书就买了本次品,真是不甘心,还要我付快递费,真是倒霉
  •   因为角度不同,看到的人也会不一样
  •   文字俏皮,有趣,深刻,都是好玩的话题,太喜欢了!
  •   里面有很多平时不知道的东西 蛮好玩的
  •   真实 逗趣
  •   还没看,不过这本书的名字首先吸引了我。期待
  •   有内涵,有思想,不空泛,欣赏作者
  •   书真不错,值得读
  •   我们总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将一些作品分成良莠不齐,当然也只是在某一个同类中,就好比学生要用成绩排名,企业要用效益排序一样,对于一个跨界或者两可的事物,真的很难准确去定位,就好像这本《不上流不下流》。

    它从娱乐视点开篇,又深入到文豪中,在文艺这个大圈子中绕弯,定型为八卦,不很准确,这本书中也有着高雅,可以说是八卦资讯中文采是最好的,而在文学书籍中娱乐性又是最强的,有倪震、陈冠希、王菲等的娱乐名人,或已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就是一种似“神”般的信仰支撑。总之,写作的切入点是不同的,当然着墨程度也不同,有的是以采访的对白形式进行,有的是以评论分析的角度去深入,有看似不雅的话题,也有高雅的引子,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的弧线很美,都是各界的名流,有娱乐明星,也有出版国王,还有忧伤的老板,也少不得媒体界的人士,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我们知道,也有一些的不知道。

    在当今很多的娱乐选秀类节目中,音乐是一个最大的看点焦点,而往往无论是评委还是观众,多是会在选手打上感情牌的时候亮出感情分,被称为是音乐的情感大于音乐的准确。套之于此,我们则可以说,这本书几流不重要,关键是看内容是否有看点,写作是否用心,是否有不一样的东西出现,这也是每一篇文章或者新闻爆料的力度之所在,可以追求的是包装的美感,也可以是一种还原事件真相的真实感,只要有嚼头就好,这也是作者所要呈现给读者的东西的价值所在。这本书是两者兼顾的,当然更有纪实性,倾向于真实,表述也是公正客观的,多少有点“照妖镜”的效果。

    在这本《不上流不下流》合上之后,我还是很难准确的说这本书到底是哪一种潮流,不上不下,明显也不中,困困的这一著作形式明显是对传统表述的一种突破性挑战,在融合之中又打了各个方面的擦边球,难怪被认为是“文娱界的‘时髦知识分子’”,可以被认为是创举,自然也可以被认为是不伦不类,自古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总归还是各看一眼,要非得分个三六九等的话,你还是自己看吧。
  •   有点意思的采访集,不过困困的小姑娘角度终究是个限制~
  •   第一次买困困的作品,写得轻松有趣。
  •   困困是我喜欢的写手。(作家这个词太严肃职业了,不适合她)。像是一位又幽默又冷酷的雅痞,不是那种亲切的感觉,言辞冰凉但总是直达真实。
  •   挺好的杂文。说很多人,各方面的,容易读,就是王菲那篇怎么回事?明明就没有采访,硬要挂个名字,好无厘头。
  •   看完之后,知道什么叫时髦分子了
  •   确实不下流,至于上游嘛,只能小小娱乐一把而已
  •   这本书是看了评价买的,看了果然不错,很有收获。
  •   看错了,把这本书的评论写到另一本书上了,真是晕。这书没事翻翻还行,从另一个角度看清一些公众人物。
  •   不错的人物专访,闲来一读还是挺有趣的。
  •   在阅读大部头之际,翻看一下这样的小品文,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嬉笑之间不乏珍珠之见
  •   名字有点哗众取宠
  •   因为是困困的书,所以想都没想就买来了,结果到手一翻,居然是人物专访这样的。我个人真的不是很喜欢看这类的文章,还有采访的对象也不是我感兴趣,所以,这书基本没动。
  •   适合闲来打发时间时候看看,明星也是平凡人啊
  •   这本书内容不错,纸质一般,性价比还可以。
  •   对这圈子陌生
  •   勉强一读
  •   写的人全是无聊的,除了陈冠希
  •   明星的八卦,比报纸上的还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