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然胡蝶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浙江文艺  作者:张应杭//李林森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知道,儒、释(佛)、道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内涵。因而,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道家文化;而要了解道家文化,则不能不提及《庄子》一书。事实上,在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著述的道家学派,不仅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而且在尔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更是对中华文明与智慧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有着隽永恒久的魅力。一《庄子》一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理论界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它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庄子及其弟子们的作品集。现在存世的《庄子》一书共有33篇,分成内、外、杂三大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根据古往今来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一般把《内篇》视为庄子本人的作品。因为《内篇》7篇不仅思想内容统一,而且结构也较为缜密,诸篇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而《外篇》、《杂篇》则可视为是庄子弟子后学的作品,因为在《外篇》和《杂篇》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思想内容与文字风格不尽统一,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是对《内篇》的简单重复。当然,《外篇》和《杂篇》的诸篇文章基本上还是对《庄子》中《内篇》思想的阐述与发挥。故后人把《内篇》、《外篇》和《杂篇》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统称《庄子》。因此,我们在本书语录的选取中,以《内篇》为主,兼顾《外篇》与《杂篇》。同时也因为这样一个缘由,我们在书中论述时统称《庄子》而不称“庄子”。根据诸多学者的考证,庄子名周,大约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前369-前286)。据《庄子》一书中有关篇目的记载,庄子一生清贫,曾靠编草鞋维持生计;他甚至为糊口曾向监河侯借米,而监河侯却拒绝了他;他也曾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自称因生不逢时而贫困交加。但庄子并未因此郁郁寡欢甚至愤世嫉俗,而是始终保持着他自由逍遥的心性。据《史记》记载,他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但不久便归隐了。最能体现其自由心性的一件事是楚威王因闻其睿智过人而欲重金聘他为相,可他却坚辞不就。《庄子》一书在先秦便有流传。荀子在其著作《荀子·解蔽》篇中对诸子思想进行评述时,曾提及他对《庄子》的一个结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初的《吕氏春秋》也引过《庄子》中颇长的一段语录。《史记》则专门对庄子其人其书作过概括性的介绍。由此可见,《庄子》一书并非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魏晋黄老之学兴起以后才流传。当然,《庄子》一书广为流传的确是在魏晋时期。这时不仅有了好几个版本的《庄子》注本,而且《庄子》一书还被列为道家经典之首。在晋人嵇康、郭象等人那里,推崇庄子甚至超过了老子,故有“庄老”一说。而《颜氏家训》中则有“庄老、周易,总称三玄”的提法。《庄子》一书在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也知道,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庄子》由先秦的子书范畴而演变为道教经典。譬如东晋的葛洪对《庄子》一书就大为推崇,从而将其纳入道教的经典体系。南朝的道士陶弘景甚至把庄子奉为“白日升天”的道教仙人。至唐代因李姓王朝的崇尚,道教盛行,庄子不仅在天宝元年被皇帝册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也因而被称为《南华真经》。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又名为《南华真经》的《庄子》一书,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之一。二《庄子》一书不仅语言挥洒自如,而且思想恢弘博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引起历代学者的兴趣。从古至今对《庄子》进行注疏解说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庄子》及由《庄子》注本所形成的学说,可谓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因此,我们要对《庄子》一书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也许是困难的,但为了使读者对《庄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在这里对其内容作如下大致的归纳:一是万物以“道”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思想,把“道”作为万事万物之根本。而且这个根本之道,在《庄子》看来,具有绝对性、永恒性、普遍性和无为无目的性等特征。特别重要的是,《庄子》一书把“道”这一万物之本同时又理解为人的一种认知和智慧。亦即是说,从本原意义上说,“道”是世界的本来的、本质的、本体的存在;从认识论意义上说,“道”又是入的认知和智慧对世界根本进行把握从而得道开悟的最高境界。所以,“道”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人对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世界发展规律的认知和体悟的境界。人们经过虚静、心斋、忘我等一系列修行功夫,“忘乎物,忘乎己”才可得道,从而体验人生最自由最深刻的精神欢愉。二是人生以“无为”为最高准则的人生观。在《庄子》看来,人对自然的效仿结果就是应当崇尚“无为”。因为自然在“无为”中依然四季更替,昼夜轮回,井然有序。这亦即是说,大自然没有目的、没有宣言、没有刻意地追求,可却一切都完美无缺。这显然也是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庄子》还进一步揭示了人以“无为”为准则的内在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天命”,而且这种“天命”是没有理由的,“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所以,人生在“天命”面前除了“无为”之外,任何抗争、艾怨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庄子》还认为,这种安命无为的人生态度是最高的德性修养,以《庄子·德充符》篇的话说,就是“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三是“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在《庄子》看来,万物虽有是非、美丑、大小之差别,但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差别又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们都是“道”的具体体现。因此,《庄子》认为,草茎与栋梁之材,丑女与美女西施,甚至生与死都是齐一等同的。所以,在《庄子·齐物论》中他得出了如下一个著名的相对主义结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显然,《庄子》这一“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从根本的目的上看不是为了抹杀差异,而是要告谕世人以齐一等同的观点去看待天人关系,人我关系,以及人生中诸如得失、贵贱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确立天人齐一,人我齐一并按照这样一个与之为一的原则去生活,那么,人生中的贵贱、富贫、荣辱、是非、名利、得失乃至生死等问题都可以在万物齐一中得以消解,从而使人生永远处于一种处变不惊,宠辱不为所动的自由境界。四是自由逍遥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庄子》诸篇中,对理想人格的境界有“至人”、“神人”、“真人”、“德人”等不同的概念来规范,无论其具体内涵如何不同,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这就是这种人格是自由逍遥的。《庄子》所主张的这种自由逍遥人格,不仅有不为物之所累,形体无所拘束的意思,更有心性自由精神闲适的内涵。正如《庄子·逍遥游》篇中所揭示的那样,这种自由逍遥与心灵的自由游历相关。在《庄子·人间世》篇中,就有“游无何有之乡”一说。可见,在逍遥游历的自由心性中,人的精神好像进入一种清澄飘渺、虚空无垠的广漠世界之中尽情遨游。这种以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之心,游无边无际、无上无下的虚静世界,显然是人生的一种大解脱、大超越、大自由的境界。五是“心斋”、“坐忘”的人生修养功夫。关于人生如何悟“道”,如何才能达到自由逍遥的理想境界,《庄子》也给予了具体的探讨。概括起来,对这方面的修养功夫的阐述,主要包括“心斋”和“坐忘”这样两个具体的方法。“心斋”按《庄子·人间世》篇中的说法就是“虚者,心斋也”。所以,这是一种通过内心保持虚静,达到心灵之宁静从而体悟“道”之真谛,达到自由逍遥人生之境的方法。“坐忘”则是指忘记外部世界的纷扰,忘记自己形体的存在,甚至忘记自己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之中,按照《庄子》的说法就是“惟无不忘”,其余均可忘却。通过这种“惟无不忘”的忘却就能达到与“道”合为一体,从而最终达到精神心性的彻底自由。《庄子》一书尽管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但正如我们已看到的那样,它在现时代依然因其丰厚的思想内容而被不断地重读和开掘。而且,现代人对其重读和开掘的角度更是丰富多彩。仅就我们之所见的就有从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宗教学、心理学等角度阐发《庄子》其书的,至于“《庄子》与现代人生”、“《庄子》的人格境界”、“《庄子》与处世谋略”之类的论文也已有不少。所以,当我们考虑从何角度来写这本“《庄子》一日一语”时,的确颇费思量。后来,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契先生“转识成智”的说法启迪我们走出了这一迷津。冯先生“转识成智”的命题其基本意思是说,知识、认识只有转换成智慧才是有意义的。以这一思想来反观我们今天对《庄子》的认识,显然,也有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也就是说,对《庄子》一书我们在弄懂其历史与语义的知识或认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开掘其所内含的智慧的过程。而且,一旦我们确立从这样的角度来阐发《庄子》一书时。我们随即可以发现,《庄子》一书可谓是积淀我们民族智慧的巨大宝库!它那一句句充满睿智和深刻的警世之论,它那一则则寄寓了无限义理的寓言传说,几乎时时处处可供我们现代人感知、领悟和吸纳。这些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行方式的提炼,因而它是历史的,但它同样也是现代的,它能给我们的世俗人生提供一种超越物欲的灵性,一种卓然独立的自由境界。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将本书的阐发立场以“智者慧言”概括之的全部缘由。特别有意义的还在于,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像《庄子》这样一些最能代表民族文化智慧的经典之作也开始逐渐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庄子》一书的外文译本已达近十种。这一事实表明:虽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迥然不同,但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因为一个共同的东西——智慧而相通了。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今天能共同从《庄子》的隽思妙喻中汲取智慧的启迪。这就正如瑞士学者胜雅律教授在其名著《智谋》的中译本“前言”中所写的那样:“这是一个既深邃又广袤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充满着'智慧可乐'。我作为一个西方人虽然只是品尝了其中的点滴,但深感其味无穷。”当然,由于《庄子》一书中显然也存在着诸如相对主义,神秘主义甚至宿命论的偏颇与倾向,更由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内容都是庄子那个时代所不可能论及的,因而我们在汲取《庄子》中对现代人仍有启迪智慧的同时,又不能将古人的智慧完全照搬于我们的现实人生。更何况,由于受作者个人的悟性和慧根所限,我们对《庄子》中智慧的开掘也许还是很浅显的。因而,我们每一个人对《庄子》的智慧之言除了“入乎其内”外,显然还有一个“出乎其外”的过程,亦即是说有一个对《庄子》智慧的超越和创新的过程。这也许恰恰是《庄子》一书所体现的一个基本的智慧原则。记得有这样一句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也许是当今置身于纷扰错杂时代的现代人的共同心声。可现代人究竟怎样才能借来一双敏锐的慧眼呢?我们的回答是:嘘英吐华气韵勃然的《庄子》之智慧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唯愿我们对《庄子》一书的智慧开掘能对读者诸君的智慧人生有所启迪。2011年5月17日写于浙大西溪校区

内容概要

  我们知道,儒、释(佛)、道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内涵。因而,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道家文化;而要了解道家文化,则不能不提及《庄子》一书。事实上,在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著述的道家学派,不仅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而且在尔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更是对中华文明与智慧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理论界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它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庄子及其弟子们的作品集。现在存世的《庄子》一书共有33篇,分成内、外、杂三大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张应杭、李林森所著的《栩栩然胡蝶:〈庄子〉一日一语》倡导原典阅读,一日一句,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张立杭,1963年9月生于浙江云和。1986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师从著名的哲学家冯契先生。1986年应聘至浙江大学任教,历任哲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等职,曾获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等奖、浙江大学亿利达优秀教师奖、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现为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曾经承担过国家基金项日《当代人学生道德理想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人生哲学论》、《人生美学导论》等10余部,并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中国教育报》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迄今为止已在海内外公开发表著述350多万字。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人格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李林森江苏南通人,1963年生。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现为杭州某高校教师。

书籍目录

前言
既以与人,己愈有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美成在久
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不刻意而高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通乎道,合乎德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知道者必达于理

章节摘录

版权页: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这是《庄子·逍遥游》中很著名的一个比喻:风的强度不大,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承负鲲鹏那巨大的翅膀。其实,这个比喻也适合于人的德性。没有宽厚之心的人往往碌碌无为,因为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斤斤计较。古人是非常懂得这一道理的。明人焦竑的《玉堂丛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明代隆庆年间,衣锦还乡的大学士徐阶宴请亲朋故邻。酒席之间有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客人悄悄地将一件银器揣入自己的帽子里,此事恰好被徐阶看见了,但他没有制止。宴席将散时,操办者清点器具,发现少了一件,即命手下人去寻找,此事又被徐阶拦住。而这时,那个贪小便宜的客人已喝得烂醉,他的帽子落在一边,所偷的那件银器也露了出来。可徐阶仿佛视而不见,命仆人仍将那滑落的帽子悄悄地戴回那人的头上以遮住那银器。显然,宽厚的德性不是不辨是非善恶之心,而是指对那些不涉及原则的琐碎小事要有宽容之心。如果我们把人生有限的精力都用在对一些小事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上,那么我们的人生很可能就本末倒置了。而且据史书记载,徐阶在原则问题上是是非分明的,当时的奸臣严嵩被革职就有他一份很大的功劳。现代社会当然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倘若我们能在竞争中依然存一份宽厚的德性,那么我们人生的成功也许会因此多几分可能。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浅水负载不起大船,这是人们熟知的生活常识。然而,从这浅显的生活常识中,我们也许能领悟出寓于其中的深刻的人生启迪。如果说人生是一艘在时间的河流中从过去到现在再向未来不断航行的大船的话,德性就是时间之流中的水。德性高尚的人就能使人生之舟顺利地不断地向前奋进,直至生命的终点;而德性卑下的人,只能使人生之船搁浅,甚至触礁沉没。由此可见,一个人德性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的先人对于德性的重要性历来给予极大的关注。《大学》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在这里“修身”正是指人的德性的培养,而“正心”、“诚意”则是修身的重要内涵。《大学》不但把德性的培养当做人生之舟顺利航行的前提,而且把它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这对我们的人生无疑应该有着警策的意义。我们当前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即过于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培养,而忽视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的德性教育。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迷误。《庄子》“浅水无法负载大舟”的比喻也许对我们走出这一迷误不无启迪。既以与人,己愈有。——《田子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自己有的东西尽可能地施与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庄子》这句借孔子之口说出的话,的确既反映了儒家以仁爱为怀的济世救民思想,又体现了道家有与无相对甚至齐一等同的辩证观。我们总习惯地认为,仗义疏财、见义勇为之类的美德总是以一定的自我付出甚至自我牺牲为代价。其实,在很多情形下,我们发现,这种付出或牺牲也是能够得到回报的。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将“既以与人”的德行视为一种生存智慧。春秋时代的赵宣子就是其中一例。据史籍记载,有一次赵宣子在打猎途中遇到一昏死在路旁的人,他停车给那人吃了点东西,那人渐渐醒来。原来,他是断了粮又羞于行乞而饿昏的。赵宣子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有礼貌地接受下来,但却不敢吃掉。赵宣子问其故,他回答:“家中尚有老母,欲将干肉带回家去给母亲吃。”于是,赵宣子又另外给了他两束干肉及一百枚钱。两年后,赵宣子中计,被士兵追杀,有一名士兵追得特别快,但到了跟前却跪下说:“请您上车快走,我将为您挡住追兵。”赵宣子感激不尽,问其姓名,那人却说:“何必要知道姓名呢?我就是那饿昏在路边之人。”说完他反戈相击,与追兵拼搏死战,赵宣子终于脱险。“施恩图报非君子”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庄子》这里讲的,应该指的是德性和心灵上的富有与充实。但置身于传统美德受到怀疑的现时代,我们发掘一下美德的功利价值,也许还是有意义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但庄周毕竟似乎太聪明了些,他那一卮水,几千年来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冽了,总解不了渴。反而觉得这一卮水,千变万化的,好像有种种的怪味。尽喝着会愈爱喝,但仍解不了人的渴。殊不知,这两千年来,几个是真解味的,喝了他那卮水,真能解渴呀!你若不信,何妨也拿他那卮子到口来一尝,看是怎样呢!  ——钱穆庄子的学说,只是一个“出世主义”。他虽与世俗处,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牛无终始者为友”。中国古代的出世派哲学至庄子始完全成立。  ——胡适《庄子》会使你陶醉,正因为那里边充满了和煦的、郁蒸的、焚灼的各种温度的情绪。向来一切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哲学是小分彼此的。你若看小出《庄子》的文学,只因他的神理太高,你骤然体验不到。无论《庄子》的花叶已经够美茂的了,即使他没有发展到花叶,只他那简单的几颗仁子,给投在文学的园地上,便是莫夫的贡献,无量的功德。  ——闻一多

编辑推荐

《栩栩然胡蝶:〈庄子〉一日一语》一书可谓是积淀我们民族智慧的巨大宝库!它那一句句充满睿智和深刻的警世之论,它那一则则寄寓了无限义理的寓言传说,几乎时时处处可供我们现代人感知、领悟和吸纳。这些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行方式的提炼,因而它是历史的,但它同样也是现代的,它能给我们的世俗人生提供一种超越物欲的灵性,一种卓然独立的自由境界。倡导原典阅读,一日一句,受益终生,专家引读,享受中国式心灵鸡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栩栩然胡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庄子的书,写给孩子看的,很好
  •   优美的文字述写着人生的真实!
  •   解释不错,内容很好,每日一语,令人受益匪浅
  •   不错,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   步入古典的佳书
  •   老师推荐的书,不错的书。
  •   非常好!老少皆宜!
  •   不清楚好坏。。。。。。
  •   学校要求看的,不错,很容易让小孩接受的。
  •   小孩能看懂
  •   儿童的学习好课外书
  •   纸张质量不够完美
  •   《庄子》一日一语,心灵如沐甘霖
  •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一天看一面,一天记一句名言,里面名言的意思写得很具体,使我受益匪浅
  •   编写体例好,易于阅读,
  •   此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拿回来给我的小孩看,爱不释手。
  •   国学经典,收益匪浅
  •   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